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907期:手工制鼓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4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1-24 03:22 P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5-03-22


1907.jpg




1.jpg
南方人比较喜欢声音沉闷的唐鼓,而北方人则比较喜欢声音脆亮的威风鼓。河南洛阳是著名的制鼓地,洛阳偃师生产的鼓远销各地。洛阳偃师市缑氏镇尚村的张占清是最早做鼓的师傅,60岁的他正拿着锯子,对鼓圈做最后的检查、修补。(图/文 李斐斐)




2.jpg
威风锣鼓在每逢过年过节,重大活动都会出现。击奏多姿,威武雄壮,它已经与热闹、喜庆、丰收、欣欣向荣等词牢牢的联系在一起。春节期间是制鼓师傅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椿木、榆木是做鼓圈的好材料,将木材晾干,分解成10厘米厚的木板,以方便做鼓圈时使用。图为张师傅比着画板,画出做鼓圈所需的厚度。




3.jpg
2005年7月,他和5个老伙计被请到山东,闭关23天,专门为北京奥运会打造了10面直径3米、高1.5米的大鼓。张师傅说,制鼓包括选材、刨板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电锯在张师傅手中,像缝纫机一样,精确“裁出”木板的弧度。




4.jpg
弧形木板经过烘烤、定型,烤干的木材呈焦黄色,表面粗糙,经过打磨后露出木材的纹理。




5.jpg
烘烤、定型后,木板被抹上胶,一块一块整齐地放在一个鼓腔形状的铁架里,最后两块最费劲,要一点点敲进去,最后粘成一个圆形,鼓圈就初步完成了。




6.jpg
为了更好地让木板粘合,还要用绳子固定鼓圈。




7.jpg
新做好的鼓圈要固定在刨鼓机上,经过三轮打磨,表面变得光滑。图为36岁的杨克锋在打磨鼓圈,他做鼓已有十几年了。




8.jpg
鼓圈要经历数次吐胶,保证更加坚固。




9.jpg
“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鼓里面装上弹簧,大鼓敲击时才会有回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每一个鼓圈,都要经过张师傅的检验才算合格。制作好的鼓圈,将被送往他处,进行蒙皮、上色。




11.jpg
杨克锋检查鼓圈上漆情况,红色给人以喜庆、热闹之感。




12.jpg
每一张牛皮都要钉在木板上晾晒干,方便长久保存,蒙皮前泡软即可使用。





13.jpg
蒙鼓皮是制鼓的关键一环。每天晚上杨克锋都要提前将牛皮泡进水里,第二天泡软的牛皮就可以直接用了。他说,“经过浸泡,牛皮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14.jpg
工人正在铆钉子。制鼓,把皮蒙紧后,再铆上钉子,这样的鼓打起来才铿锵有力。




15.jpg
根据制鼓人的经验,有人写成了一首制鼓歌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同样音。”




16.jpg
两排钉子将牛皮牢牢固定在鼓圈,多余的牛皮要裁下。




17.jpg
制作完毕,大鼓在市场上售卖。张师傅说:“做鼓不仅活脏还受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好在儿子现在已经能接班,传统的手艺得以传承。”张师傅满是欣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7 06:46 AM , Processed in 0.1006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