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4|回复: 1

[军事] 抗战军史回眸 | 侵华日军师团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9-28 12:52 PM 编辑

李清拙

2015-08-18 19:59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日军的联队是其最小的战术兵团,图为第八师团32联队的执旗分队,注意其旌节式样的联队旗。
武汉会战前侵华日军的编成

1938年4月至6月间,在经历台儿庄的激战与花园口的滔滔河水后,徐州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日本陆军在再取中国重镇的同时,自身也膨胀到了短时间内的极限。在此期间,日本陆军又扩建十支新编师团,至此,日本陆军各常设师团的“留守部队”已首次动员完毕,又经过对一些联队的调动整编,达到了34个师团,6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的庞大规模。
7月底,随着这十支新编师团陆续到达中国,日本陆军的九成力量集中在了大陆战场(包括关东军),此时此刻的侵华日军,基本上都是由日本陆军的基干联队组成,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战阵厮杀后,即使是由预备役编成的特设师团也有着不亚于常设师团的战力。1938年6月,侵华日军90万的人数虽然少于抗战结束时期大陆上的100万日军,然而无论在占日军总兵力的比重还是在绝对战斗力方面,都称得上是整个侵华战争中最强大的时期。
1938年7月底,日军兵力在中国大陆配置如下:
(下文中多次出现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前者指装备火炮较重,需要马匹牵引,后者指装备火炮较轻,能够拆装由马匹驮负)
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下辖:第一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四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七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八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十二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三师团(新建三联师团,甲类)和独立混成第一旅团。
另外还有大本营直辖的第一零四师团(特设三联师团,甲类)。
华北方面军下辖第一军、蒙疆军和多个师团旅团,其中直辖的师团旅团有:第五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一一零(特设挽马师团),第一一四(特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一(新建三联师团,甲类)和独立混成第五旅团。
第一军:第十四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十(原朝鲜军,常设挽马师团),第一零八师团(特设驮马师团),第一零九师团(特设驮马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
蒙疆军:第二十六师团(混成十一旅团扩编,三联师团,甲类)和骑兵集团(三骑兵联队)。
华中方面军下辖第二军和第十一军。
第二军:第十(常设挽马师团),第十三(常设驮马师团),第十六(常设驮马师团)。
第十一军:第六(常设挽马师团),第一零六(特设挽马师团),第一零一 (特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七(由中国驻屯旅团扩编,三联师团,甲类)和波田支队(台湾守备军组成,相当于一支加强的步兵旅团)。
另外华中方面军还直辖:第三(常设挽马师团),第九(常设驮马师团),第十五(特设三联师团,甲类),第十七(特设三联师团,甲类),第十八(常设驮马师团),第二十二(新建三联师团,甲类),第一一六(特设挽马师团)。
1931年侵略我国东北的日军步兵部队,注意图中大量的运输骡马。
相持阶段开始后侵华日军编制体系的异化

1938年的中国大陆上,日本这条毒蛇已经将其血盆大口张到极致,而它的目标正是武汉。早在台儿庄战事正酣的4月,日军大本营已经在谋划对武汉的作战方案。攻击武汉与登陆广州的战略雏形早在1937年末南京沦陷之时,日本大本营就已经着手研究,但由于所谓的“战争不扩大”方针搁置。而后徐州会战又起,中国人民抵抗愈发激烈,在不断投入战争力量的同时,日本这个国家实际上逐步被军队绑架,“不扩大”成为虚言,对武汉和广州的作战又被提上了日程。到了五月底,以“攻占汉口与广州逼迫蒋介石求和,在年内结束战争”为战略目标的秋季作战方针制定。6月15日,在御前会议上终于决定进行攻占武汉与广州的作战。
日军的武汉攻略历经三变。1938年4月第一份作战计划初现雏形,在这个方案中华北日军将沿平汉路南下,华东日军朔江而上,合击武汉。但因华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斗活跃,“治安”严重不稳,在山西,日军称:“西省南部各守备队受到优势中国军队的攻击;”“路遭频繁破坏,被迫撤出运城,平路等地。”“游击队困扰下,各守备队粮草弹药告罄,靠猫狗野菜充饥。”在河北,日军又“共产军活动活跃且顽强,被迫撤出来源等地”。华北难以调出部队,故而此方案取消。
虽然有着辎重兵这样的后勤编制,但是这种单纯的运输兵种与糟糕的兵站制度常常无法满足日军的后勤需求,图为正在“现地自活”的日本士兵。
更改后第二套出台:华东日军沿江攻击不变,由华中日军替代华北军由淮河流域出发攻击,而华北军占领郑州一带,以牵制北方的中国军队。然而,1938年6月12日,蒋介石下令掘开花园口,一时间,中原万里泽国,日军在淮河流域行动困难,武汉攻略随之再次更改:将攻击主力放置在长江下游,另一部由大别山南进武汉。
在6月15日御前会议大本营确定决心后,6月18日,“大陆一一九号令”发布,武汉会战由此爆发。这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武汉大会战持续了四个多月,至1938年10月25日,随着中国军队撤离武汉,长江之滨的大血战终于落下帷幕。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占领了中国“最后”的政经中心,封锁了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后,预想中,国民政府的全面求和并未实现(注:虽然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断断续续一直与日方进行着秘密和谈的接触),年内解决大陆战争的赌博失败了。对于日本陆军来说,击败了中国政府军最后的精锐,在这片它渴望征服的大陆之上,似乎已经没有其他力量可以阻挡“皇军”的赫赫武功,战争是否持续,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件,这头恶魔坚信自己必胜无疑。
然而,英雄的中国人民会告诉法西斯强盗们,战争,才刚刚开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陆军将要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两场不同战争。在华南前线,日军继续攻击中国军队重兵集团,歼灭其有生力量,占领交通枢纽重要城市,迫使中国政府走上谈判桌,这样,在“适时地对聚集之敌给以攻击,挫败其抗战企图”的方针指导下,以第十一军为主力的日军仍旧以他们熟悉的作战方式围绕着四次长沙会战进行了一系列战役,直至豫湘桂战役时中国军队的大崩溃。
在华北地区,占据绥远,山西,河北,山东广大地区的日军,一方面希望从治安战中抽身,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这些土地,在“确保占领地区治安,高密度驻扎”的方针指导下,以第一军,第十二军为主力的日军,在扫荡与反扫荡的战斗中,逐渐深陷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泥潭中。为了适应这两种不同的战场态势,日本陆军对自己的编制体系陆续进行了调整。
三单位制催生下的侵华日军甲等编制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之际,日本陆军仍旧只拥有17个师团,编制大体一致,均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有两个联队,只是由于配属炮兵联队的不同,可以分作挽马师团与驮马师团。所谓挽马师团理论上应编有75野战炮大队三支,105野战炮大队一支,然而由于日本产能有限,并不是所有的挽马师团都能装备上105mm的大口径野战炮(注:近卫师团,第2、3、4、5、20师团都只有三支75野炮大队);驮马师团则应有75山炮大队三支,对于山炮这样的装备,日本陆军还是能够得到足额供应的。
对于算不上重装部队的日军师团来说,山炮更加轻便而适合野战使用。
随着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应对中国战场上不同的战争态势与节约兵员,日本陆军对于新设立的师团采用了新型的三单位制编制。早在1936年“国防方针”制定之际,日本陆军就拿出了新的师团整编方案,依照此套计划,师团将全面改编为三单位制部队,每个师团将辖三个新型步兵联队,这种步兵联队使用了三中队的大队编制,强化了小队火力(注:采用了三支轻机枪分队加一支掷弹筒分队的编制,一般还会为轻机枪分队加强各一具掷弹筒);师团所属炮兵联队亦进行改编,炮兵大队改用了105mm野战炮中队与75mm野战炮中队的混编形式。日本陆军后来编成的三单位师团便是以此套计划为雏形发展的。
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论调:日本陆军师团分为甲乙丙丁,而三单位师团就是乙等师团,是治安师团,战力不堪,无法与其17个常设师团比拟。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甲乙丙丁只是编制形式,并不是区分日军师团战斗力的依据。
首先,1938年至1942年期间,日本陆军将师团全部改编成了三单位师团,包括其原有的17个常设师团;其次,所谓甲乙丙丁的划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才逐渐产生的概念;最后,野战师团、治安师团、海洋师团与警备师团的划分与甲乙丙丁的分类并不一一对应,这是对师团可担当任务的描述,一般来说,甲乙两类编制师团都可以进行野战与治安作战,而到了战争末期,捉襟见肘的实力迫使日本陆军将原本进行治安与警戒作战的丙类丁类编制师团(注:补设了炮兵部队,加强了工兵辎重单位)也投入到了前线野战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爆发的豫湘桂战役(然而即使面对丙类丁类编制师团,“国军”的表现依旧......)。
1938年4月至6月,随着新的六个师团的编成,日本陆军终于将三单位改编计划予以实施。与1936年提出的整编计划相比较,这些新师团虽然使用三联队编制,却仍旧以四个步兵中队编成步兵大队,另外由于火炮产能不足的老问题,它们所辖的炮兵联队也并未完全按编制表配置火炮。
抗战爆发时日军常设师团战时编制表
三单位制日军甲等编制师团编制表
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编制表,我们可以看到,新设的三单位师团将骑兵联队全部改编成了装备装甲车辆的搜索联队,提高了部队的侦察能力;炮兵联队的火炮总数虽然减弱,但将105mm中队下放至炮兵大队,增强了大队火力。后勤诸单位加强的汽车装备使得师团摩托化程度得到了提高,虽然与同时期西方大国陆军比较还是少的可怜。在撤销旅团的同时,新设立的三单位师团却又成立了步兵团这一指挥单位,这与日本陆军的战术习惯有很大关系。
希望建设摩托化师团的日本陆军一直苦于国内的产能,战时只能集中车辆配属单支部队。图为长城抗战时期,其从国内征调给前线的各色汽车。
“战略战术偏爱迂回包抄,战斗战术坚持三角进攻”一句大体可以概括日本陆军的战术特点。日本陆军崇尚进攻,在其1929年颁布的《战斗纲要》中再三强调,“进攻是摧毁敌战斗力,歼灭敌人的唯一手段。”纲要要求,所有作战行动的目的都在于尽快接敌,从而发挥日军近战优势;甚至提出当敌军处于优势或者进行防御战斗时,也要求指挥官尽力组织进攻夺回战场主动权。
在日本陆军看来,进攻的最好方式便是迂回包围,而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日本陆军又偏好进行所谓的遭遇战,在《战斗纲要》中,对这种作战做出了如下总结:
1. 师团应以两路或多路纵队进行行军;
2. 一般部署如下(图略);
3. 师团长只负责右路纵队直接指挥,左路纵队一般由步兵指挥官担任(增设的步兵团长)
4. 前卫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掩护主力行军,保证控制关键地形,执行破交战,对敌军进行突袭;
5. 前卫部队与敌军遭遇后,师团长脱离主力行军队列,带领部分参谋人员前进至前线;
6. 左路纵队开始隐蔽运动,迂回至敌侧后攻击;
7. 主力部队向前运动形成包围。
偏好于这种战法的日本陆军,常会以步兵旅团配属若干支援部队建立支队,旅团长为该部指挥官,或为前卫,或为侧翼纵队,进行作战。所以在进行师团三单位制改编后,步兵团的设立便是为了继承这种战术指挥结构而设立的指挥单位(注:1941年后成立的三单位师团则予以撤销,之前的师团仍旧保留)。
综上所述,拥有完整步炮侦工辎诸兵种合成,适应日本陆军惯用作战战术的新型三单位师团,虽然最初是以治安整肃为作战目的而设立,但却是日本陆军新的骨干力量。事实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原有的四联队师团亦全部改编成了此类师团。
甲类步兵联队的编制(RC为步兵炮中队,T为平射炮中队)
这些师团就是所谓的甲等师团,他们包括13、15、17、18、104、110、116这七个特设师团和21、22、26、27、51、48这六个新建师团(注:仅统计在我国作战过的部队,其中未计算战前常设师团,因为此类师团后续全部改编为三单位甲类师团,未计算后复员的特设师团,因为此类师团二次编成后多使用丙类丁类编制)。
下部将继续介绍侵华日军的乙丙丁三类编制师团和二战时日本的动员体系,敬请期待。
(作者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究员、军事历史爱好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拙

2015-08-20 14:46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编者按】
在对侵华日军师团进行梳理时,本文使用了甲乙丙丁的分类方式,但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日本《战史丛书》第102册第572页的解释,按照旧日本陆军军语,甲类师团系指预计对苏作战时首批向北开进者,乙类师团系指对苏作战时第二批开进以及在中国拥有机动攻势能力者,丙类师团则指专以治安警备任务为主者,可见是以主要作战目的区分。本文的分类则是以步兵联队编成,师团炮兵部队规模,特殊兵种情况为基准的一种更易理解的分类方法,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主打中国战场“治安战”的乙类师团

1939年2月至6月间,为了应对在中国日益增大的占领区,日本陆军又陆续扩充了多个师团以专职中国战场的“治安战”,它们就是所谓的“治安师团”,最初,这些的师团仍旧以甲类师团的标准编成,以32师团为例,其编制表如下:
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无法保证全甲类编制的日本陆军开始对这些师团进行改编:将师团野战炮兵联队改编为炮兵队,此编制大体相当于一个加强炮兵大队;个别师团最后甚至将炮兵队也予以撤销。而这种师团的步兵分队也进行了调整,分队人数缩小至13或14人(注:甲类分队15人)。
 一支日军乙类分队的构成,注意“班内有组”的配置适应着其三角进攻的战斗战术。
这些师团便是包括全部17个“治安”师团在内的日本陆军的乙类师团。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太行山间,在冀中平原,在山东大地,八路军面临的敌人都是蹲在炮楼里,偶尔出来烧房子抢鸡鸭的“鬼子”;而日军的“治安作战”,也似乎成为了轻轻松松,打打“土八路”的代名词。
治安作战,按照日军的定义,全称应该是肃正治安作战,根据1939年日本陆军华北方面军制定的作战方针,计划于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间实施所谓的肃正治安作战,方针称“要用扫荡作战彻底地消灭敌军,从而实现高密度的分散布置。要反复进行机敏神速的是扫荡,不给残敌以安身的机会与场所”,又称“扫荡作战要与治安工作紧密结合,最终使其慑服。”
对于日本陆军的这套作战计划,基本可以总结为“寻找八路军主力,扫荡根据地予以歼灭,进而解放兵力实施固守镇压,最终通过伪化占领区得以全面控制华北。”然而,直至战争结束,所谓第一阶段“扫荡作战,歼灭敌军”的作战目标都未能完全实现。
例如1938年冬,刚刚在武汉会战中耀武扬威的10师团与27师团北调天津,与原本驻防河北的110师团一齐加入了冀中平原的整肃治安作战中。1939年1月,110师团140联队第3大队木曾中队(注:加强有大队炮)于达龙华遭到攻击歼灭;1939年2月,10师团40联队安田步兵中队(注:加强有大队炮,配属汽车若干)于香城固被伏遭歼;1939年4月,27师团中驻第三联队第二大队于齐会被伏遭歼。
“游击战中并不放弃运动战,在敌人进行多路扫荡之时,集中兵力打掉一路”至此成为了敌后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制胜法宝。而随后的五台反扫荡与陆房突围更是告诉了日本侵略者,这支部队不但能攻更能坚守。此次扫荡,战场范围包括山西、绥远、河北、山东,日军先后动用16个师团另6个混成旅团参战,皆为甲乙类师团。
1940年3月,日军所谓的“整肃作战”终结,其占领区从重要城市,铁路沿线扩大到华北的312个县城,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或被歼灭或投降化伪,八路军主力化整为零进行游击作战。
八路军主力中使用日械的部队,火力配置已经达到了日军甲类分队的水平
随着10支“治安师团”的调入,日本陆军认为华北战事进入到“治安战”阶段,然而1940年8月迅猛而来的“百团大战”证明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面对“野火烧不尽”的八路军,日本陆军只能打着“治安作战”的旗号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整肃作战”的扫荡:
1940年10月至12月针对“百团大战”发动的晋中,太岳,冀中,一系列反击式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6个师团另7个混成旅团参战;
1941年8月至9月先后发起对晋察冀与沂蒙山的冬季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7个师团另11个混成旅团;
1942年2月对晋绥,太岳发动的春季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3个师团另5个混成旅团......直至1942年4月至9月间连续发动“四二九”、“五一”、“九二七”三次大扫荡,严重打击了八路军的主力,此系列扫荡,日军先后动用10个师团另4个混成旅团。
“决战”式的大扫荡确实给八路军带来了巨大损失,一时间日本陆军认为华北已经完全控制,陆续抽调了六个师团支援太平洋前线。镇压华北大地的,只剩下了少数几个甲乙类师团与新组建的丙类“警戒师团”。
 1939年4月,日军驻山东114师团102联队兵力布置图,我们可以看到分布在各县城的中队与小队。
抗日战争中后期,日本陆军每每策划发动大规模战役之际,其兵力计算的基本依据便是其步兵大队的数量。在敌后战场,日军经常将其师团联队化整为零,拆成大队乃至中队进行作战;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也经常以大队为独立单位作战,日军通常认定一支步兵大队相当于国民党军中央军的嫡系师级部队。
相对于纷繁多种的师团编制来说,日军步兵大队编制较为固定,各类师团的步兵大队基本上都是以四支步兵中队为主力,并配置机关枪中队与大队炮小队。总数1000出头的高级战术分队却被算作基本战术兵团来投入与敌人的对抗之中,这并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幻想,而是惨烈抗战中的事实。
1937年忻口战役,地处南怀化的204高地扼守要冲,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一昼夜易手13次,国民党军守军一天内有11个步兵团被打垮,然而正面攻击的日军仅是加强火力后的的第五师团第21联队的步兵第二大队。
1938年藤县之战,国民革命军122师、124师固守藤县,122师师长王铭章牺牲殉国,合师几近覆没,而日军直接攻击部队仅是第十师团第10联队的1个半步兵大队。
1939年昆仑关战役,国民革命军“机械化王牌”第五军几乎打垮,方全歼日军,攻克南国雄关,而昆仑关内外守军仅是第五师团第42联队的步兵第二大队与21联队的步兵第一大队。
1944年灵宝战役,国民革命军106师反攻陕县,对岘山庙阵地发起进攻,激战三日形成相持,而日军守军仅为六十九师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二大队的两支小队......
正面战场两军悬殊对阵的背后,根本来说,是两个国家实力的巨大差距。日军步兵大队虽然依旧是单一的步兵部队,但其兵员固定,训练充足,后勤足够,火力配置齐全,层次分明。这样的部队当配属坦克、火炮乃至航空兵的加强后,面对兵员靠抓丁,训练靠临战,后勤靠凑合,有的在师一级才有重机枪的国民党军部队时,取得胜利也并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
1944年攻坚汾阳的八路军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与日军步兵部队的常年对抗中,八路军的战术也带上了日本陆军的影子
然而,军队的装备、训练、组织固然是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决定战斗进程的却仍旧是人本身。当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们面对日军的中队、大队就手足无措,只能以士兵的血肉之躯死拼硬战之际;他们的另一群同胞,拿着更差的装备,依靠着更紧张的后勤,却一次次的依靠着人民的支持,掌握着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着同样的敌人。
从1938年起至1943年,将编制拆散成大队、中队并为之加强火力的日军与八路军在华北大地围绕着扫荡与反扫荡、以运动战与游击战为形式反复拉锯,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日军常常爆发团级战斗,旅级对抗,大量甲类与乙类师团被阻拖在了华北。中国人民的敌后抗战与抗战前期的正面战场一样,战斗同样激烈,意义同样重要!
从独立混成旅团发展来的丙类师团
1942年起,为了保证一定的机动力量,将甲乙两类师团从地方守备中解脱出来,日本陆军又以原有的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新建了所谓的“警备师团”。早期的独立混成旅团,拥有五支独立步兵大队(注:采用甲类步兵联队的大队编制),又配备了炮兵队,工兵队,辎重队,通讯队甚至骑兵队等特种兵种,可以说它就是一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小型化师团。由于编制更小,集结更方便,在南北中国战场,比起“治安师团”,独立混成旅团担负着更多的守备任务与扫荡任务。
警备师团编制如下:
师团司令部
步兵旅团x2:步兵大队x4(旅团下直辖大队)大队下辖步兵中队x4,机枪中队x1,大队炮小队x1
师团工兵队:工兵中队x3
师团辎重队:辎重兵中队x3
师团炮兵队
师团通信队
新组建的警备师团一般会继承其独立混成旅团前身的编制,但由于“节省资源”的考虑,其步兵小队也会改用丙类编制,即辖六支分队,三支纯步枪分队,三支轻机枪分队。而这些师团的炮兵队亦得不到满编待遇,甚至出现迫击炮替代山炮的情况。而在以此类师团为主力的豫湘桂战役中,为了弥补炮兵火力的不足,还出现了两支师团合并炮队共同使用的状况。这些师团便是所谓的九个丙类师团。
日本陆军中国战场历年师团调动表,仅含关内战场,仅统计步兵师团
侵略者是怎样诞生的:日本陆军动员体系
进入昭和时代的日本陆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1927年三月经过对明治时代《征兵令》的修改,《兵役法》得以出台,抗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征兵动员体系由此成形。该法案将日本国民兵役分为常备兵役,后备兵役,补充兵役。具体到实施,则是由应征者年龄身体状况来区分其所服兵役,每年四月至七月,各地将会对年满二十岁者进行征兵体检。
日本陆军将兵员分为六等:
甲等兵员,身高至少高于1.52米,体格良好。该类人员将征入现役,在经历两年的军营训练后复员归乡,并继续以预备役身份服役五年四个月(每年征召一次),在这之后转入第一补充兵役服役十年,最终完成自己十七年的服役期。
乙一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良好者。其兵役状况与甲等兵员相同。
乙二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良好,但视力与听力较差者。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军事训练后,该类人员进入第一补充兵役,为期十二年(每年征召一次)。
乙三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一般,视力不佳者。该类人员纳入第二补充兵役,为期十二年,期满后自动纳入第一国民兵役。
丙等人员,身高高于1.5低于1.52,体格较差,或者身高高于1.45低于1.5,无身体残疾者。该类人员一般不服现役,但会被征召,成为民夫,此种称之为第二国民兵役,也包括“本土决战”中可能征召的所有17岁至45岁男性。
丁等人员,身高低于1.45或患有严重疾病者,这类基本等同于《举起手来》里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鬼子兵”,实际上是免服兵役的。另外还有特殊的戍等人员,这是在体检时正好生病或者大病初愈的。
 正在进行征兵体检的学生们
而关于服役年限,该版《兵役法》针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兵员还规定了许多特例情况,大体如下:
1. 师范学校毕业生(完成学校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5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2. 师范学校毕业生(未完成学校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7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3. 完成青年训练所(继续对小学毕业后辍学的社会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的机构)军事训练或完成初高中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6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4. 军务优秀者可以缩短2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旧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触角随处可见,即使在本该充满欢笑的学校也是如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日本学生便要接受学校常驻教官的军事训练,进入国中与高中后,更会接受队列训练,基本战术动作,步枪射击拆解等系统教育。这样的训练每周都会进行两个小时以上,而每年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实际上也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技能演习。
 在靖国神社门前进行军事训练的小学生们
各联队管区将体检合格者纳入征召,最后通过各市町村警察署将“召集令状”发到应征者手中,应征者会于次年一月自行到各部队军营报道,开始自己两年严格枯燥的军队生活。从一月入伍直到五月,士兵们将完成自己的新兵训练,内容包括最基本的指令、队列、刺杀、射击。在此期间,在寒冷的二月中,新兵们会迎来一场五天左右的野外行军,以训练他们的抗寒能力。
六月至七月间,拥有了基础技战术的士兵们将会开始中队、小队合成战术演练,内容为一般的进攻、防御、野战工事作业以及每日三十公里的急行军。八月至九月,演练的规模将上升到联队,训练内容增加了更加激烈的射击对抗与拼刺对抗,泅渡、急行军强度提高到每天四十公里。到了年末,师团级别的演练将会展开,最后进行年度大演习。
再经历过一年同样强度的日常训练后,一名日本士兵便会退出现役,回到家乡,保留预备役身份的同时继续自己的平民生活;当战争爆发,他们也会被第一批被征入军队,成为军国主义血淋淋的爪牙。
在我国河北长城地区进行冬季行军的第八师团三十二联队新兵
留守师团:维持大规模侵略战争动员体系的重要一环
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共有一千余万各类在役兵员,这些预备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人员分别由16个留守师团与师管区负责动员,编制,训练,最后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师团,走向中国大陆,走向太平洋,最终走向了灭亡。留守师团,既是日本陆军的预备役师团,又是现有师团的征召补充机构,还是新建师团的动员编组机构。
一般来说,留守师团与常设师团一一对应,他有着与常设师团一致的编制框架,只是其部队番号为某联队补充队。某大队补充队,以示区别。在和平时期,留守师团的职责更多是以征兵师团管区所体现的。每年12月征兵令下达后,一般各留守师团长会担任起征兵师管区动员管理官,将任务分配至各联队管区司令部。联队区司令部一般由大佐或少将领导,内设两个科部,第一科分管内部人事,征兵动员,在籍军官管理等事务。第二科分管在乡军人会,青年训练所等民间军事组织管理事务。
当前线师团开始了自己侵略之路的同时,各留守师团会先充实自己的编制,各步兵联队补充队,炮兵联队补充队,将不再是只有主管的架子部队,由于留守师团驻扎本土,战斗单位不用达到满编,亦无需过多后勤机关,所以全员约1万人左右。
这样,日本陆军每一支在前线战斗的部队,上至师团下至大队,理论上都有了一支备份部队(随着不断的扩军,不同师团的不同部队开始共用一个“备份”),这些“备份”在本土进行备战训练,一旦前方需要,补充兵员便会及时到位,恢复前线部队的战力。在尚未陷入战争泥潭的1938年前后,这种制度对于日本陆军来说,确实是极为有效的。以1938年的106师团为例,在经历了武汉会战历次苦战,截至1938年11月,总计伤亡达7000余人(次),另有7000余人次住院。但这并未影响其战斗力,仅仅在三个月后106师团就作为进攻主力,兵临南昌城下。
而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日本陆军需要更多的师团与联队来添补不断扩大的战线。留守师团此时便会以部队动员编成机构运行。留守师团首先会对新编成师团的军官进行动员,这部分工作分为现役军官的分配与预备役军官的征召,在各部队主官选定的同时,新设师团陆续接收由各联队区动员起来的在役兵员,这个时候新设师团将会组成自己的动员编成委员会,接手装备后勤,训练编制等工作。
 当时反映日本陆军士兵军营生活的漫画
对于一支新建师团来说,其司令部与步兵联队,炮兵联队一般是来自于负责编组他的留守师团,而工兵联队,通信队这样的后勤单位也有可能是其他师管区负责。22师团作为特例,其编组单位是留守14师团,而兵源补充是由留守第2师团负责的。
随着战争的不断吃紧,这些工作也必须快速完成,新建师团从编成到上战场一般都只有一到三个月,仍以106师团为例,1938年5月15日动员令下达,20日部队军官动员完成,27日各步兵联队士兵报道完毕,仅仅一个月后的6月20日,其部就到达芜湖,投入到了战场。
苦心孤诣的动员体系,使得小国寡民的日本在战争前期历经多次苦战却仍有着看似用不完的人力。但随着战争规模不受控制地扩大,日本整体国力的不足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反法西斯阵营时,即使有再好的动员体系,也仍然无法挽回最终失败的命运。
(作者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究员,军事历史爱好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1:00 AM , Processed in 0.0636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