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7|回复: 7

胜义谛与世俗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05: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3 03:43 PM 编辑

胜义谛与世俗谛


没有世俗谛(相对真理)作为基础,就不可能讲授胜义谛(绝对真理)
                                                
——龙树菩萨,《中观论颂》


.......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禅修才能了解空性。我在讲授这个主题时,通常最先被问及的问题之一就是:“嗯,如果实相的基础是空性,那么万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非常深奥。不过,空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者应该说,就是那么简单。但就是因为那么简单,所以很容易错失。事实上,由于空性的无限潜能才使得所有现象,包含念头、情绪、感官知觉,甚至物质等一切,因而能从空性中显现、移动、改变,最终消失。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一支,研究物质的原子与亚原子层次,但这并不是我的专长。所以,我们先把量子力学放在一边。我发现说明空性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佛陀时代所了解的“虚空”比喻:虚空是一种无垠的开阔感,它本身并不是一种“东西”(thing),而是一种无边无际、不具特性的背景。银河系、星球、动物、人类、河流、树木等都在这背景上,透过这背景而显现和移动。若没有虚空,这些事物就无法彼此有别或一一显现;若没有虚空,就不会有空间容纳万物,也不会有让万物被看见的背景。只有在虚空的背景之中,天体和星球等才能够诞生、移动和消失。我们之所以能够站立、坐下、进出房间,也是由于我们周围的空间之故。我们的身?中也充满了空间:外部的孔窍,让我们能够呼吸、吞咽、说话等,还有内在器官中的空间,如肺部的空间会随着呼吸而张开或闭合。

  空性和现象之间也有着类似关系。倘若没有空性,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显现;倘若没有现象,我们则无法体验万物之源的空性背景。因此就某方面而言,我们得说空性和现象之间有某种关联,但两者也有很重要的差异点。空性,或说无限的可能性是实相的绝对本质;由空性所显现的一切,无论是星球、银河系、人、桌子、台灯、时钟,甚或我们对时间和空间所体会的一切境,都是这无限可能性的相对显相,都是无限时空中暂时的显现。

  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指出绝对真理(absolute reality,胜义谛)(也作“胜义谛”,能使任何事物生起的无限潜能,)与相对真理(relative reality,世俗谛)(念头、情绪和感受每一瞬间不断改变的经验。)之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根据佛教的理解,以及现代西方科学某些学派的看法,只有永不改变、不会被时间或环境所影响,或不能分解为更小的,或跟他物毫无连接关系的,才能称之为绝对真实。以此定义为基础,我所学到的是:空性——这不可计量且难以言喻的潜质、一切现象的背景,既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受因缘条件影响——是绝对真理。不过,由于本然心是空性的,是全然开阔且不受任何可被命名或可定义的特性所限制,因此,任何人对现象的看法或说法,或者我个人对现象的看法或说法,都不能说是对其真实本性的真正定义。

  换句话说,绝对真理是无法以言语、图像,甚至数学公式符号表达的。我听说有些宗教同样也认为这些方式无法表达“绝对”的本质,因此他们也不愿以名号或图像来形容。至少佛教也赞同这一点:我们只能透过体验来领悟绝对的境界。

  然而,完全否认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万事万物会在时空中有所显现、改变和消失,也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一件事。人们来来去去,桌子会损毁,有人喝掉杯子中的水之后,水就会不见了。经验不断在改变的这个层次,就是佛教名相中所称的“世俗谛”,也就是“相对真理”。而所谓的“相对”,是指相对于不变且难以言喻的绝对真理。

  所以,虽然假装没有体验到桌子、水、念头和星球等事物是非常愚蠢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说这些事物原本就以一种完整、独立、自足的方式存在。根据定义,原本就存在的任何事物必定是恒常不变的,无法被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不受因缘变迁的影响。

  这样叙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的关系,虽然非常理智,却无法提供我们了?这种关系所需要的直觉性领会,或以现代语言来说,一种“本能式”(gut?level)的领悟。当弟子一再请求佛陀解释绝对与相对真理之间的关系时,他时常以梦境为例,指出日常生活中清醒时的体验,就如同梦境中的体验一样。佛陀列举的梦境自然跟当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关,比如说牛羊、谷物、茅草屋顶和泥墙等。

  这些例子对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却不一定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我通常都会举对方较为熟悉的例子。譬如说,假设你是喜爱汽车的哈车族,如果你梦到有人送你一辆新车,你一毛钱也不用付,那么你铁定会感到兴奋极了。看到这辆“梦中车”,“梦中的你”心里一定很欢喜,你会很高兴地开车去兜风,很开心地跟亲朋好友大大炫耀一番。

  然而,假设梦中的你开着车兜风时,突然间,另一辆车撞上了你,车头全毁,你的腿也断了。这时,梦中的你的心情肯定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马上从快乐的天堂掉到绝望的地狱。你的车毁了,你又没有保“梦中险”,断腿又让你痛得哭爹叫娘的。这时,梦中的你可能就开始哭了。梦醒时,枕头上竟然还湿了一大片呢!

  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难。

  梦中的车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既没有工程师设计了?辆车,也没有工厂制造这辆车。车子既不是由真正的零件所组成,也没有任何分子或原子组成车子的不同零件。然而在梦境中,你所体验到的这辆车却非常真实。事实上,你将梦境中的一切都视为真实,而且也以非常真实的念头和情绪回应了这些体验。但是,无论你的梦境体验看起来有多么真实,我们还是不能说这些体验是原本就存在的,你说是吗?当你醒来时,梦境就消失了,你在梦中所感知的一切也融入了空性——万物生起的无限可能性之中。

  同理,佛陀教导我们,任何一种体验都是从空性的无限可能性中生起的显相。佛陀言教中,最广为人知的《心经》中说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也可用现代人的语言这样说道:

      梦中车是原本不真实的车,原本不真实的车即是梦中车。

    梦中车无别于原本不真实的车,而原本不真实的车也无别于梦中车。

      当然,可能也会有人争辩,日常清醒时所体验的一切跟梦境中所体验的一切,在逻辑上怎么能拿来相互比较?毕竟梦醒之后,腿并没有真的断了,也没有一辆撞毁的车停在车道上啊!此外,倘若真实生活中的你真的发生了车祸,现在你可能已经躺在医院里,还得面对一笔可观的修车费呢!

  然而,无论是梦境或清醒时刻,你体验的基础都是相同的,即念头、感受和感官知觉等,都是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你能将这样的对照谨记在心,那么,清醒时刻所经历的一切就会开始失去对你的影响力。念头就是念头,情绪就是情绪,感官知觉就是感官知觉;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且快速地来来去去,正如同在梦境中一般。

  你所经历的一切随着因缘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即使只有一个条件改变了,你的体验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如果没有做梦者,就不会有梦境;如果没有做梦者的心,就不会有梦境;如果做梦者没在睡觉,也不可能会有梦境。当这些因缘条件聚合时,梦境才会产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3 03:12 PM 编辑

胜义谛与世俗谛

作者:东方阳熹



  一、什么是胜义谛?

  胜义谛,即绝对的真理,又名第一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究竟觉等。

  二、什么是世俗谛?

  世俗谛,指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又名世谛、俗谛、覆俗谛。

  以下是《佛学大辞典》对世俗谛的解释:

  1.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胜义谛”(真谛)之对称。略称世谛、俗谛。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与事实为出发点,再次第导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之必要手段。

  2.为“覆俗谛”之旧称;以其显现有相,而隐覆真理,故称覆俗谛。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夹注:“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知,世俗谛存在正负两反面的作用:

  ①世俗谛的正面作用是:讲法者可以通过世俗谛(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引导学佛者认知胜义谛(绝对的真理)。

  ②世俗谛的负面作用是:显现有相的世俗谛(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可以隐覆无形无相的真理。

  三、如何在法义上区分胜义谛与世俗谛?

  世俗谛是指“相对真理”,胜义谛是指“究竟真理”或“绝对真理”。

  世俗谛是指“万物的形式”,胜义谛是指“万物的本质”。

  世俗谛是指“事物的表象”,胜义谛是指“事物的实相”或“事物的真相”。

  世俗谛是“辩证和相对的”,胜义谛是“永恒绝对的”。

  世俗谛是“有形有相的”,胜义谛是“无形无相的”或“真空无相的”。

  世俗谛是“可以思考而知的”,胜义谛是“必须证悟而知的”。

  世俗谛是“崇因著果的”,胜义谛是“非因非果的”。

  世俗谛是“有道德名相的”,胜义谛是“无道德名相的”。

  四、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胜义谛与世俗谛?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为什么要演说胜义谛与世俗谛:

  1.佛为何演说胜义谛?

  因为凡众只有通过胜义谛才能够觉悟至极的真理,获得真实的觉悟和解脱。

  2.佛为何演说世俗谛?

  因为大多数凡众根基浅薄、智慧微劣,若为其直接演说《金刚经》等胜义谛的理论,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以世俗之道理为引导,最终使其获得究竟觉。

  3.凡圣演说世俗谛有何不同?

  关于世谛(人世间的真理和道理)佛也讲,许多的凡众也在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大般涅槃经》云:“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于世谛。亦令众生得第一义谛。若使众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谛。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众生谓佛说第一义谛。有时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谓佛说于世谛。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诸佛宣说世谛(世间的道理、相对的真理),是为了使众生得第一义谛(出世间的道理、绝对的真理),如果不是为了使众生得第一义谛,诸佛根本就不会宣说世谛。诸佛演说世谛,众生误以为是第一义谛;诸佛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误以为是世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诸佛的境界,不是那些著于事物名相的学佛者所能够理解的。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因为佛说世谛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佛者进而理解第一义谛,所以世谛在如来佛那里也是第一义谛。而凡众演说世谛仅仅是世谛而已,因为他们并没有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他们只能够讲述世俗的道理,他们能够把众生引入世谛的法门,却无法把众生从世谛的法门中引出来,使众生获得绝对的真理、真正的觉悟和解脱。这就是凡圣讲述世谛的不同。

  古时候,寺庙若是来一位法师,僧众不会在乎这位法师的相貌、身分和名望,而是要用《金刚经》这部经对其进行考核,如果这位法师能够准确讲述《金刚经》的义理,表示他已经通达第一义谛,即佛法的真谛,这位法师才有资格留在庙中讲法。

  现今的学佛者只注重名相上的东西,世谛和真谛混淆不清,错以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能够使众生获得绝对的真理。一些人办个《弟子规》网站和《弟子规》学校,就以为是在普度众生、宣传佛法了,这就是错把世俗谛当成了胜义谛。现今一些讲述王凤仪善人理论的机构,由于讲法的老师没有得道,不明真谛,反而令学佛者对家庭儿女产生了执著,隐覆了圣谛——王凤仪善人引导众生出世的苦心。还有一些不明佛法真谛,别有用心之人,他们以世谛(世间的道理、相对的真理)混淆佛法,利用世谛的东西迎合凡众的心理,以达到个人名闻利养的目的。

  还有一些学佛者通过学习最上乘经典,刚有一点感悟,既无实证,又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便自以为得道,以见性者自居,一天到晚的忙着打电话,又要“帮助”这个,又要“帮助”那个,又开博客,又办聚会,其以为自己是在做功德、普度众生,其实不过是我执心作祟,为了树立自己罢了。这种人虽然自诩得道、开悟、见性,但是一观察其行为、一听其说法,却连俗人都不如。行为上,这种人不仅名利恩爱、酒色财气一样都不少,而且不仁不义、虚伪奸诈;再听其讲法,全是二乘见解、邪知邪见,诸如:“放下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明明就在那里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的孩子也是佛啊。”如果说这是真理,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该怎样解释呢?如果你的孩子也是空性,那你的孩子老死后有坏,空性怎不坏呢?

  误己事小,误人罪大。永嘉大师云:“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一个讲法者把虚荣、人情、面子、名利等个人情欲的东西凌驾于真理和佛法之上,甚至让真理妥协于权势、金钱、人情,必然会造成佛法的毁坏!!!

  达摩祖师说:“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故知没有真正见性的人,是没有资格为他人讲法论义的,因为这种人无法使众生觉悟第一义谛——获得绝对的真理。而了知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开悟见性者,他们思想清晰而不混淆,讲法论义准确而直白,既不会狭隘无知到把世俗谛当成胜义谛,公然否定胜义谛;也不会狂妄无知到执著于胜义谛,全盘否定世俗谛。

  《华严经》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金刚经》等胜义谛的理论在某些人那里是度己度人的宝筏,但在不仁不义、反目成仇、奸诈狡猾的小人手中,则成为炫耀自己,毁谤和攻击他人的利器!一些人甚至把《金刚经》等胜义谛的经典全部背诵下来,但并不是用来度己度人,而是为了把他人统统踩在脚下,为了否定一切,推翻一切!在他们看来一切圣贤都是不该尊重的虚妄相,一切的佛经、佛法都是一文不值的语言文字。胜义谛并没有使他们心超物外、和光同尘、获得精神的快乐和解脱,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我执、分别和对立,成为戕害身心的毒药。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佛说种种法,是为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须一切法?此理同于医生开种种药,是为种种病苦;若无种种病苦,何须一切药?当今宗教界存在种种的矛盾和争论,此并不是宗教真理造成的,而是人们彼此执著于各自的宗教形式和各自偏执的思想见解导致的。

  执著于世俗谛、无法理解胜义谛的学佛者不要随意否定胜义谛,此无异于毁法谤佛;学习胜义谛的学佛者,可以善意批评以俗谛为真谛、用俗谛否定真谛的错误做法,但不要随意否定世俗谛,要知道众生根性大小不同,有些众生必须通过世俗谛加以引导才能够进而理解胜义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3 03:08 PM 编辑

       问:如何是世俗谛、胜义谛?

       宏海法师开示:“世俗谛”,“胜义谛”是佛法中常用的一个佛学概念。佛门里面常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当中的二谛,就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那么谛即是真理。世俗、胜义都可顾名思义,世俗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情形,胜义就是说出世间有时候我们表述为形而上的这样一种境界。佛法的义理中用的文辞比较艰涩,有时候又是繁体字,有时候很难读懂,在这里我们要多多的闻思、熏习。

       二谛是佛法、佛讲法两个层面的鉴别标准,出自中观宗(又叫三论宗)有一部根本的论典叫《中论》,里面讲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虽说在读文字时候觉得艰涩,真正去理解上却也不难。世俗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人世间六道轮回三界中的一切的情形,一切的凡事,一切的社会也罢,人情也罢,概念也罢,名词也罢等等的但凡属于我们人的层面或者轮回的层面,都叫做世俗谛。

       那么反过来讲,出世间的解脱,断烦恼,证到真实的境界,我们都叫做真谛。世俗谛我们讲的是世间的真理,胜义谛我们讲的是出世间的真理。有时候佛门里面把世俗谛叫做“相”,把胜义谛叫做“性”,有时候又把世俗谛叫做“事”,把胜义谛叫做“理”。最好理解解释世俗谛就是现象,胜义谛就是本体。也可以相对从哲学上这样理解。

       刚才讲到说佛所有的讲法都依着这两个层面来讲的,比如说《十善业道经》啊,讲众生的行为上我们怎样去修善法、感善的果报,就属于随顺着世界而说的。那么像《金刚经》里面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或者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是从出世间的真实谛来讲的,那么这是我们从字面上或者是人的理解上来看的一个概念,先把他明了清楚。

       除了刚才的分门而论之外,在真实的状态中,世俗谛和胜义谛呢也是不一不二的,不能说把真俗截然分开。因为本来他就是一体的两面,那么我们可以说俗中见真,真中含俗,这也就是佛法的伟大所在。就是说俗谛是世间的一切情形,真谛呢是我们通过实修,的的确确可以到达的一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呢,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这万事纷扰的一件件一桩桩的人世间的事件中去了达那个真实的状态。不是说离开俗谛,而别有一个真实的境界存在,这样理解就错了。那么,从刚才的道义上来讲的话,就发现为什么虽然我们教理上讲的特别的玄妙非常的自在解脱,真如实性啊等等,这些讲都是一些玄妙的东西,在哲学上把它称为形而上。那么佛法具体的修证中,又一再的强调一定要从因到果,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次第有步骤的修,就说明胜义谛就隐藏在世俗谛的具体修法中来明了。而不是说离开这个东西,两个完全隔别的。

       具体在佛门里有个常用的比喻,世俗谛就像波浪一样,胜义谛就像水一样,那么为何一样的水所见有不同,有的是见的水的本质,有的是见这个波浪的幻象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凡夫和圣人两个境界上来讲,看你是凡夫的见,还是圣人的见。如果是圣人见的话,那么真俗谛都是真谛,因为他见到真谛。那么如果是凡夫见的话,真俗谛又都是俗谛,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凡夫的眼光。从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到这两个道理他是一体两面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不一不异的这样一种感觉。

       那么我想讲一下在这上面特别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讲道理的话,层次非常清晰,佛法这种层次其实十分的好理解,就是他把哲学层面对于道理的讲解给你完全剖析到尽头的,比如说讲到二谛的这个道理的时候呢,特别是在佛门里面的一个宗派叫做中观,有时候又叫三论宗的这么一个宗派。他是讲如何微细的去辨别“事”和“理”,这个境界呢,他把他微细的剖析到“四重二谛”,就是由四个层次来解答。我这里跟大家说一说,看看诸位有没有这个感觉。

       这里用“空”表示胜义谛,就是真谛。用“有”表示俗谛,也就是世俗谛。那么第一层的理解就是说:“空”,是真谛,那么“有”,就是俗谛。这是第一重的二谛。那么再往上观的话,我们说“空”说“有”,都是属于俗谛, 那么“非空、非有”的这个境界,才叫做真谛,这就是第二重的表达。

       第三重再往上观, 那么“空”和“有”呢是一边,“非空、非有”的道理又是一边,他们是相对而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空”和“有”,“非空、非有”这两边都属于世俗谛,语言的范畴和思想的范畴。只有“不二”即“空、有”,“非空、非有不二”的这种境界,才叫做胜义谛,这又是第三层的观法。

       第四重就是最后总结到说一切的语言,一切的思维这种思想和概念的表达上全部都是假象,只有离开表达的无言之境才叫做真谛。一切都表达,都属于俗谛。这是第四层的理解。我想这么听下来可能我们都有点晕了,但是这样的层次分明,而且有的利根一点的人在听到第一层的时候马上可以直接理解到第四层的深意了,那么有的一直理解到第四层呢,其实他还没有违背第一层的讲解。这个我们尝试着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专业,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一下,就是在佛门里面另外为了更好的辨别二谛,而把它列了四种清晰的层次来进行说明。

       那么具体的我们在运用上面,就是在佛法的平常的了知上呢,虽然我们在见解上说二谛圆融,那么这个圆融并不是说把他完全抹杀。有时候我们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搞不清楚的情况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时候有人说,你们佛门不是说一切众生佛性平等吗?佛法讲平等,你们怎么还有差别呢,为什么到殿里面礼佛, 有些地方人太多你们要排队,或者拜佛的时候还有什么讲究,都平等了为什么还要礼拜,不是心佛都一样么?这就是没有完全把二谛的关系搞清楚。

       所说的平等,就是从真谛上而言的,不是说俗谛上也讲平等,俗谛上平等不了。既然在平等的上面的话,那么我们讲你不能用差别,就是说因缘果报的这个现象来讲平等的道理,你也不能用一切的平等来讲差别,来讲条然有序的世间现象,他是两个层面。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佛法不了解。就是从现象上去说的,这就说明已经把二谛给搞混了。所以我们讲道理和讲现象,就看你在哪一层,就好比男人女人都是人,人是无差别的,就跟胜义谛的角度一样。但是现实上男的还是男的,女的还是女的,他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分别的。大致如此,我们再悟一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9-8-3 04:16 PM 编辑

胜义谛与世俗谛(真谛与俗谛)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含义

  1、在佛经上的出处:

  《楞伽经》:“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諦(胜义諦),言说所承载的意义也不是第一义諦,必须依照演说第一义諦的言说,找到它所指实际境界,并且契入那个实际境界才是第一义諦。)

  2、在论上的出处:

  《瑜伽师地论》说:“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又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所以,只要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这并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要具足胜义谛五种相,就是胜义谛,这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

       什么叫做世俗谛呢?比方说我现在拿起这个杯子(手举着茶杯出示大众),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这是杯子,这个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一定会具备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这个杯子有一个形状,能够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对不对?这个就是它的相。然后我们会帮它安立一个名,替它取个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么东西去察觉它?用你的觉知心,用你的分别心去察觉它,这叫分别或觉想。这样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觉想或者分别,就是你的觉知心所起的分别作用。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叫世俗谛。

       什么叫胜义谛呢?胜义谛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乃至离开一切的法相,包括凡、圣,是、非,男、女等等相对待的法相。离开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胜义谛。《心经》的“诸法空相”可以让你从世俗谛转到胜义谛。因为你知道五蕴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论》的用语,就是整个都是一个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别心,所取就是六尘万法。能够分别、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认识的世界,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统统打成一片,这就是“唯是一心”。这样,你能说“有一个杯子被你看到”吗?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识,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识,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没有能认识的主体,也没有被认识的客体,这就是胜义谛远离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说这种境界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别的经典说这个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门”。

  二、详述:胜义谛的五种相

  《瑜伽师地论》在他处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佛教所有的经教都离不开两个方面,要么讲世俗谛,要么讲胜义谛。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分别”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觉想”,也就是七转识具有的分别的能力。七转识是能够分别的主体;相,是能够被觉察的境界相;名,则是替相安立的语言文字。比如你看到这把椅子,就是你的眼识“分别”椅子的“相”,“椅子”便是你给这个相安立的“名”。

  只要不离开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离开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以下分别解说之。

  1、离名言相

  禅宗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问答双方是沩仰宗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祖师。沩山灵祐禅师问:“《大般涅槃经》有几成是佛说的?有几成是魔说的?”弟子慧寂说:“统统都是魔说。”灵祐听了不但没有骂他,还夸奖说:“你果然是有正见的佛弟子。”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明白胜义谛离名言相的道理,而三藏十二部正教一定都是用语言去说、文字去记载的,凡是不离语言文字的统统都是世俗谛。只不过他用了“总为魔说”这种比较夸张的说法来指涉世俗谛。

  从世俗谛来讲,三界万法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既然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也就可以把它整个看成是同一个东西;既然是同一个东西,那么“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就统统不可说,因为统统都是“唯是一心”。这个统统都是“一心”,也可以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可以叫做“一真法界”,既然整个都只是一个的话,名称叫什么一点都不重要。当你安住在这个“一真法界”里面的时候,一定是离开一切名言相的。这是完成世俗谛的观察之后,再契入胜义谛这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境界里,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胜义谛。

  2、无二相

  胜义谛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不二法门”。因为“不二”,所以不能分割开来看,能取与所取打成一片,假名为“入不二法门”。与之相反的则是“有二相”,也就是刚才讲的世俗谛。刚才讲过,世俗谛不离相、名、分别。相和名是能够被观察和思维的对象,分别是能够观察和思维的主体,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两边,一边是能取相,一边是所取相,这叫做“二相”。

  契入胜义谛,就是“唯是一心”。“一心”也是为了描述胜义谛而勉强安立的语言文字,如果真的安住在胜义谛里,是不会再起“一心”这样一个名相的。在胜义谛中,没有能取相,也没有所取相,不会有善、有恶、有圣、有凡、有美、有丑,这一切的差别对待相全部都消灭掉,才是真正的胜义谛,才是“无二相”。

  这个义理很重要,因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的话,就没有办法证得涅槃。声闻法也有胜义谛,但是用大乘法来讲解会更好。大家不要怪我用大乘法解释小乘法,要知道三乘佛法都是法同一味,很多小乘经典没有办法用单纯的小乘法去解说,即使可以,也没有办法讲得很透彻。

  3、超过寻思所行相

  胜义谛是现量境界。我现在讲,你听了之后,如果能够安住在离名离相的解脱境界,那个解脱境界便是胜义谛。如果你只是落在听闻或思维里,那你还是没有契入胜义谛。这是“超过寻思所行”。

  应注意的是,“唯是一心”、“不二法门”、“不可思议”这些语言文字,虽然还是世俗谛,但因为它们是在描述胜义谛,所以它们是“与胜义谛相应”的语言文字。

  4、超过诸法一异性相

  八不中道中有一句“非一非异”,这也是与胜义谛相应的文字,也就是和“超过诸法一异性”同样的意思。

  (真观老师举起拳头。)这个拳头是不是诸法当中的一法?既然它是诸法中的一法,那么我们既可以说拳头和第八识是“一”,也可以说它们是“异”。因为拳头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一个法相,所以说是“一”。但人死后拳头也会烂坏,最后全部消失不见,而第八识却是永恒存在,二者体性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异”。会分别、比较一与异,都是世俗谛。

  当你契入胜义谛,安住于“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当然不可能去安立“一”或“异”这样的名相。这才是“超过诸法一异性相”。

  5、遍一切一味相

  “遍一切”就是到处都是,“一味”就是一切都是同一个味道。这个味道你说它是苦也可以,说它是涅槃也可以,说它是道也可以,用什么语言文字不重要,统统都可以,因为胜义谛离开语言文字相,文字只是假名施设,随顺世俗而已。

  那么,契入胜义谛的人开口说话,或者思维语言文字,会不会离开胜义谛呢?不会的。因为他明白,语言文字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说“契入胜义谛”仍然是假名而已。实际上,一切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向皆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假名施设为“不证涅槃”。既然住于涅槃,必然是在胜义谛当中,只不过他不知、不能随顺于胜义谛,所以假名为“不入”。以真实理来说,胜义谛并没有入与不入的差别相可得。

       三、修行需要从世俗谛入手,顺入胜义谛(一真法界)

       龙树菩萨著作《中论》中讲到:“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取相、分别,都是属于世俗谛。比如:你认为我是什么(菩萨、正法弟子等等),人家是什么(凡夫、外道、邪魔等等),这样都是落在我相、人相,都是取相分别。但是呢,修行人毕竟证量还很少,所以,先得从世俗谛上入手修行。修行就比如是过河到彼岸,修行人在没有过这条河之前,都要从世俗谛上入手修行,又要取相分别,牢牢抓住这条过河的船不放手,这条船就好比是正法,否则是无法过河到达彼岸的。比如,必需取相分别正、邪、错、对。等到过了这条河,开悟了,明心了。就知道怎样安住于自性清净中,于相而离相。

       四、胜义谛的无相与世俗谛的取相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是妈妈去世了,他就会很感叹:“人皆有母,我独无!”这就是取相分别。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菩萨,知道五蕴不真实,只有第八识真实,五蕴既然不真实,基于五蕴所生的亲属关系当然更不真实。声闻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也会知道,五蕴与“我”不相异,那个“我”则是众生平等,并不是谁的妈妈。有这种见地,并不妨碍世俗上尽孝道,因为你既然没有挂碍,自然可以随顺一般人的想法。如果你的母亲口渴要喝水,你既然不会取相分别,倒一杯水不过是举手之劳,立刻就做了。恶人取相分别,看到的是“贫穷、无知、懒惰的老女人,只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善人取相分别,看到的是“对母亲应该尽孝”。因为取相分别的缘故,便有六道轮回,恶人下三恶道,善人生于人天。你如果不取相分别,你就不会受到这些法相的系缚,能够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

  五、真俗二谛的圆融

  《维摩詰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坛经》云:『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坛经》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如果不取相分别,就不会受到这些法相的系缚,能够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

  “于相而离相”,意思是说,在世俗谛上你还是会知道“妈妈口渴要喝水”,但是在胜义谛上,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就好像玩网络游戏的人,他在取宝物的时候,知道宝物是虚妄的。于念而离念,意思是说,在世俗谛上你还是会起各种念,但是以胜义谛来说,这些念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念、无念皆是如此,又何必强行压制念头的起伏?你只要掌握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容易就可以发起轻安,成就修所成慧。接下来,只要机缘到了,你就会突然现观到第八识具体的作用,能够同时在世俗谛当中分别观察,又能够安住在胜义谛的无分别境界里面,这是大乘见道者所安住的实相般若。

       世俗谛的分别跟胜义谛的不分别同时存在,就好像电影的荧幕从来不会动,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灭灭,这两个完全不会互相妨碍。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别一切相,但是又同时住在真如三昧当中,《六祖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就是这个意思。

  必须依世俗谛闻、思、修,才能三乘见道;三乘见道之后,才能安住于第一义(胜义谛)无分别的境界;经常安住于第一义,才能证得涅槃。这样子说,有的人便会误会,以为世俗谛不是佛法,胜义谛才是真正的佛法。事实上,胜义谛是靠世俗谛观行的成就而转入的,所以《中论》才会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一般所说的佛法,基本上都是世俗谛,因为都不离相、名、分别。即使已经大乘见道,仍然必须继续世俗谛的观行,才能够通达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证得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乃至成佛之后,为众生演说佛法,仍是用世俗谛为众生演说佛法,但是所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依于世俗谛而说,一种是依于胜义谛而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差别极为重要,但很多人把二者混淆了,所以没有办法证果。


  佛世尊在说法的时候,其实仍然住于不取相分别的胜义谛中,因为他能够如实地知道:“三界诸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分别法与非法,只是随顺世俗谛而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法相可得。”

  注:以上部分内容选自吕真观所著:《<心经>所说的解脱于成佛方法 》


  六、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别很重要,所以《中论》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胜义谛和世俗谛有几个重要的原则,请大家记住:

  一、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佛法。

  二、世俗谛与相、名、分别相应,世间智者共许的称之为“法”,反之为“非法”。一般所说的“佛法”或“世俗谛”,是指世俗谛的“法”。

  三、胜义谛不与相、名、分别相应,它是出世间圣贤所住的无分别境界,远离“法”与“非法”的分别相。

  四、必须世俗谛观行成就,才能安住于胜义谛。

  五、胜义谛的不分别,不妨碍世俗谛的分别。

  六、必须依胜义谛,才能证涅槃。

  以上只是简单的提要,详细的解释,请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第一节第三项〈胜义谛与世俗谛〉和第二节第三项〈中论真正的意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视频里反复讲到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概念对偶也是需要学习的,这里找来几份资料恶补一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俗谛运用思考可以得到,就是用逻辑推断演绎,而胜义谛必须通过证悟才能得到,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体验。难怪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2 04: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6:31 PM , Processed in 0.0643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