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学校
摄影/山姆哥 编辑/王崴 2014/01/15 腾讯图片
14名孩子,11张桌子,11条板凳,一名老师,一间土房,一盒粉笔。
这是一所村小的全部。
四季吉村位于四川凉山州大风顶山麓,海拔3300多米,云雾遮蔽,是一个鲜有外人抵达的苦寒之地。全村7个小组,150余户,村民607人,据统计儿童约有200人,目前在村小就读的学童14人。
这14人均为二年级。四季吉村小三年招生一次。老师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等这些孩子转入乡中心小学接受寄宿制教育,再把这间教室腾出来,才能重新招生。
而错过当年招生的适龄孩童只能等待,有些孩子要到10岁、11岁才能念一年级。更多的孩子则散落在山野间,放牧、砍柴、嬉戏。
吉克阿里是这所学校的唯一老师,他2007年毕业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因为普通话等级考试只到三级甲等,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乡中心学校校长找到吉克,请他上山代课。
吉克的到来,让四季吉村小进入建校以来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时期,2012年9月招生一下来了22名孩子。
村小校舍是建于1970年代的土屋,方正的土木结构,一共有两间。为了采光,房顶的黑瓦故意保留了几个漏洞,下雨时还得拿盆接水。
仅有16平米的教室,塞下22名孩子,转身都困难。到2013年,有8名孩子转到了中心学校。
只有那些经济能力更好的家庭才能直接将孩子送到乡中心学校,但对于一个尚没有电视机,几乎所有家庭唯一“电器”就是一支低瓦数电灯的村庄而言,就近上学无疑更节约。
村子离依果觉乡中心小学尚有十多公里。山上11月入冬,4月才开春,大半年被冰寒覆盖,新修的山路多处挨靠悬崖,掩隐在山雾与冰雪中,行路极为艰难。
过去十几年间,撤点并校是更惯常的做法,把这些村教学点全部撤销,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集中办寄宿教育。据当地公益志愿者考察,很多地方寄宿条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甚至有些地方一张床睡三个孩子,还是不能把全部适龄儿童纳入。
长期关注凉山彝族教育问题的索玛花基金会,正在筹集善款,准备在今年开春后援建四季吉村小,大约需要30万资金,就可以修建一所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村小,让全村5到16岁儿童的失学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村小有了援建的意向资金,但村小建成后的师资及学生费用问题还没有解答。吉克阿里老师目前代课月工资只有800元,还得自贴每天骑行摩托车的油钱。
2011年“四季吉村”入选了四川省最美村落百强,并最终获得“四川省最具保护价值的村落”称号。当地政府也将该村纳入旅游开发规划中。
但孩子们显然不能再等了,他们迅速长大,如果成为文盲,只能继续延续父辈的命运或者出去当童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