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摄影/余红春 编辑/王崴 2015-09-07
无论掀起的心潮有多么澎湃,“9·3”阅兵还是进入历史,成为了往事。当然,有些往事,不久就随风而逝;而有些往事,因为她刻画了时代,映亮了灵魂,所以能成为记忆,化为永恒……
阅兵记忆
文/余红春
“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恋/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
9月4日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庆功晚宴后,战士杨俊杰和战友来到俱乐部,打开卡拉OK机,唱起这首《再见》时,他的眼眶渐渐湿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这天,杨俊杰和战友们在经过半年多的坚苦训练后,以威武雄壮的磅礴阵容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再过几天,他和来自全军部队的数千名受阅官兵将告别这个训练基地,把这段艰苦卓绝的训练生活打进背囊,返回各自岗位。
这两天,担负受阅方队摄影保障任务的摄影师王鹏和黄园园没睡上一个好觉。为战友拍下的几个T硬盘的照片资料,他们希望加班加点整理好,在受阅官兵离开阅兵村前分类拷给战友。他们知道,尽管这些训练、生活照片拍得不都那么完美,但对于“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战友们,却是再好不过的礼物。
阅兵,不仅是展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成就、新气象,更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对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此次阅兵,空中梯队的许多受阅部队都是刚下实战化演练场就上阅兵训练场,一批尖刀战斗员列阵长空。6月,歼击机飞行员邱铁锋在空军组织的某实战化演习中获得“战斗精神强训个人”殊荣,演习刚结束,他和战友们就立即投入到阅兵训练之中。“金头盔”飞行员李凌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起飞、集合以及准时到达等是飞行员必须具备的实战能力,阅兵飞行对飞行员这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要以打仗的标准来把控阅兵。”
歼-10空中梯队长机、沈空参谋长常丁求少将是受阅众多将军中的一员。48岁的他,即将达到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可是阅兵训练中,他却精神得像个小伙子,他说飞行是最快乐的事。阅兵训练场上,他带领梯队人员判读飞参、分析地面拍摄的队形照片,对照“米秒不差”标准,逐个细节推演。体能训练室里,他给自己加训力量练习课目,每一次都是汗水湿透了体能训练服。“新进课目飞在前,高难课目飞在前,急难险重任务飞在前”,这是空军航空兵飞行领导干部始终坚持的作风。
首次在阅兵中亮相的轰-6K战机在出工厂时被冠以“战神”封号。随着中国空军战略转型的要求,具有战略意义的轰炸机越来越被重视。今年以来,轰-6K部队紧贴使命任务,按照空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转型建设要求,多次飞越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成为国之利器、空中重锤。
利器重锤也需要保障人员的幕后支持。今年53岁的空中护旗方队初教-6中队的高工刘兴龙与服役53年的教练机同龄,他对飞机比对自己还好。参加阅兵以来,他和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们一样,在地表温度最高近60度的机场一干就是大半天,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从没耽误过一天的维护工作。他说,作为我军列装时间最长的机型,航天员和现役的所有飞行员,都是从这“摇篮机”飞上蓝天的,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们,昂首阔步地来,又踌躇满志地回,数月来,把汗水、血性、胜利和忠诚留在了一个个阅兵基地。他们走了,阅兵基地将恢复往日正常训练,这段阅兵往事则将印刻在历史的某处,滋养着官兵们的灵魂,伴随他们一路前行。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