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2015/08/20 16:36:05
图片来源:STEVE DININNO
金葛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一般指的是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如果要评今年公益圈的年度热词,我觉得一定是“社会创新”,它俨然已经取代了前几年流行的“社会企业”或“社会影响力投资”等词。在 “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万用后缀的今天,你或许会有“到底新在哪里”的疑问。对于有志于挑战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的各类组织和个人来说,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持续地发展依然是最大的课题。但令人兴奋的是,一些全新的集聚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正在慢慢变得成熟:资金可以靠众筹,解决方案可以靠众包,开发产品可以靠开源的软件和硬件,租不起办公室可以靠联合办公空间。这些新方式的基础都是一个个愿意共享资源来创造新价值的社群。
众筹公益的标杆是邓飞,2011年邓飞为了给一个贵州乡村学校的儿童解决午餐问题而在微博上公开募捐,没想到粉丝量和捐款数都一飞冲天,成就了邓飞从调查记者到“微公益”开创者的转变。到今天“免费午餐”已经发展成一个资金规模上亿覆盖全国450个贫困学校的基金。这两年,微博渐渐式微,人们渐渐转向微信,但这不影响邓飞和他的团队不断创造众筹的新玩法。比如去年春节,当微信上“抢红包”成为全民狂欢时,邓飞团队推出了一个叫“抢节饭”的战役。他们召集数百位公益小伙伴组建了16个线上的冲锋营,去参与争抢微信和合作商家发出的数亿元红包,然后把抢到的红包捐献给“免费午餐”。这个活动的游戏化设计特别有创意,活动期间参与者都会把自己的头像换成邓飞团队设计的 “抢节饭” 红色卡通头像,然后各冲锋营之间还会竞争,争取成为每天筹款最多的“王牌营”。记得当时我作为旁观者,看到一群统一头像的“抢节饭”出没于各个微信群争抢红包时也是一头雾水,当了解到他们是为山村学生“抢饭”时,又不禁莞尔。
众包的经典案例则是 “多背一公斤”,它的创始人是余志海,江湖人称“安猪” (Andrew)。“安猪”2004年就提出 “多背一公斤”的想法,号召背包客们在去偏远山区旅游的时候,在包里多带一公斤的书本和文具,送给资源紧缺的乡村学校。这个模式现在看来依然很酷:它分配任务给背包客的模式是众包,而它利用人们包中的闲置空间的模式,也可以算是和Uber和Airbnb一样的分享经济。
众筹和众包都是聚沙成塔、合作创造的形式,我倾向于也把他们归为众创。近期最让我钦佩的一个众创事件是纪录片《创变者》的传播。《创变者》的导演是阿菜,“一起开工” 联合办公空间和“BottleDream”线上社会创新社区的创始人。《创变者》是阿菜跨越四大洲三十多个城市搜集到的100多个用独特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年轻人的故事。阿菜的片子当然进不了电影院,但他的片子正通过遍布全国的联合办公空间、创客空间、咖啡馆和书屋等广为传播,这些空间往往都有着共同的文艺或创新荷尔蒙。BottleDream的公众微信账号这样说:“任何人,只要寻找到一个可放映的空间,聚集50+个观众,就可以申请成为放映主人”。到目前为止,《创变者》已经收到了300多个空间的放映申请。一般说来,一部片子要在短时间内被大范围的观众看到,只有通过电影院线。但是当这300多个空间在这个夏天同时参与一部片子的放映,它们其实已经共同创造了一个草根院线。
不论是邓飞、安猪还是阿菜,他们能够撬动众创都是因为他们找到或者建设了有高度认同感的社群。社群有很多种,比如微信群也是一种社群,但在大多数微信群里人们最多互相交流和关注,却无法一起协作做成事情。我观察到,一个社群能否开展众创行动,一要看它内部的认同感够不够强,二要看有没有好的协作媒介和机制。“中国三明治”作为一个故事创作和传播平台在这方面给我很多启发。2011年创办的“中国三明治”从一开始就把目标人群明确地定义为三十岁上下,经历过同样的社会环境变化的群体。创始人李梓新把这个群体称为“三明治”,因为这群人感受着事业、生活和家庭等的多重压力,但依然心怀理想并寻找着突围的方向。“三明治”开始的时候更象是一个半众包的自媒体,它邀请自认是三明治一代的人们来做写作者或是受访者,收集并展示那些不甘平凡的普通人的故事。同时媒体出生的李梓新也把自己的专业能力用到了众包内容的策划编辑上,使得“三明治”上的故事总体有较高的质量。“三明治”上的故事覆盖创业、育儿、人生规划等在这个年龄层有强烈共鸣的话题。而且,“三明治”设定的采访、写作和讲述的参与方式既简单又能促成足够“走心”的沟通,让社群的黏度越来越强。目前“三明治”的社群已经有足够的协同力来共创越来越多的东西,比如写作工作坊、公益行动、创业项目传播,以及2014年在上海创立的线下的“故事空间”。
要做成一次众创很难,至少需要有黏度高的社群,直指人心的感召,便捷而有趣的参与方式,和整合多方资源的能力。上面介绍的这些案例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它们对众创机制的探索。虽然“社会创新”的常用定义是社会问题领域的创新,但我觉得“社会创新”的内核其实就是社会里的组织、分享、和协作机制的创新。
(金葛是商业创新咨询机构IDEO的一名设计主管 。他擅长人因研究,通过领导团队深入理解人们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提炼洞察,发现设计和创新机会点。金葛曾是一名民族与文化学者、纪录片制片人和作家,还曾参与管理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企业。金葛拥有上海外国语大学、纽约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位与文凭。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