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项飞 | 编辑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8-09 23:03:21
蚕殇
图/文 项飞
编辑 秦翼
清明上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冬的枝条破皮而出,青色桑果上,细细白白的桑花朴素地点缀着缤纷的春色。
被遗忘的“非遗”
一早,顾明琪就将花木从基地搬上三轮车送往镇上。虽然还在村里村里留了一小块桑地,但从2011开始顾明琪就不再养蚕。除了养蚕和种花,顾明琪还是知道怎么使用老式丝车的人。2010年6月,“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养蚕50多年的顾明琪,在65岁的时候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 但眼下,曾经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在这里其实已经衰落了很多年。就在2011上海世博盛会结束前的9月,村里最后的一家缫丝厂,也无声无息地倒闭了。
传统桑蚕业衰退
东部沿海一带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蚕桑产业,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下,已经或正经历着和辑里村相似的命运。
从2008年到2014年,浙江桑蚕业已经连续7年下滑。1992年顶峰时期,浙江蚕茧产量为14.2万吨,到了2014年,这个数量已经萎缩到5万吨。
1994年,江苏省蚕桑高峰时期的桑田面积为370万亩,目前已减至80万亩。曾经在产量、产值、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的无锡市,随着2014年当地最后一家蚕种场关闭,告别蚕桑产业。
2002年,山东省桑园面积达186万亩,蚕茧产量7万多吨。2012年,减少到45万亩、3.2万吨,全国排名也由第4降到第7。
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使得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而依旧摆脱不了传统手工养殖模式的栽桑养蚕,已经不再吸引农民的热情。
西部蚕桑业接班
东部蚕桑衰落的同时,西部地区蚕桑逐渐兴起。2003年,我国西部蚕茧产量超过东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蚕桑产业的发展为稳定我国蚕桑丝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路径。
2014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85万亩,蚕茧产量32万吨,是2000年的9.5倍和10.6倍,目前广西蚕茧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考虑到蚕桑产业的现实,2006年,国家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而在这个工程的背后,关系到我国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市),1000多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
广义的蚕桑产业,除了种桑养蚕外,还包括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这是一个涉及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各环节的超级产业。
此外,中国5000多年的蚕桑史,在不同省份和产地留下的深厚文化和历史,也因为“东桑西移”的现实,面临着或悲或喜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