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046期:手工制茶继承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7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图片 2015-08-08  本期作者:宁坚


Noname.jpg



1.jpg
贵州省湄潭县手工制茶人熊启勇,今年40岁,是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第十代传承人,20年来,熊启勇一直潜心研究湄潭茶手工制作技艺,不仅打磨出自己独特的纯手工制茶方法,更注重遵从自然规则崇尚生态种茶,致力手工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图/文 宁坚)




2.jpg
熊启勇生长在湄潭茶叶名山--云贵山山脚下。2015年清明节前的一天早上,天还未完全放亮,他带上中午的口粮,准备上山采茶。




3.jpg
湄潭县永兴镇茶园有中国茶海中心之称,是中国最大的连片茶园。湄潭茶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56万亩,全县有34万人从事茶业行业。




4.jpg
湄潭翠芽遵义红茶传统技艺有21道工序,第一道是采青。熊启勇将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视为己任。




5.jpg
靠着云贵山的优质土壤和萦绕山间雾气的滋养,那里出产的茶是得天独厚的优良品种。今年因气候适宜,茶芽普遍长势良好。




6.jpg
湄潭茶的历史可追寻到600年前的元朝。那时的湄潭茶人将茶制成像秀眉一样的形状,因此就有了一个很美很形象的名字--眉尖茶。清朝时期,湄潭茶还曾作为贡品专贡朝廷。




7.jpg
烈日、雨天、雾水茶不采,熊启勇形成了自己采摘茶的方法。他的穿着至今依然传统,斗笠蓑衣茶竹筐。




8.jpg
湄潭翠芽遵义红茶生长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云贵山上,刚从广东打工回乡的弟弟(右)受到熊启勇的影响,决定留下来跟他学习。中午两人无暇回家,便沐着天地霞雾午餐。




9.jpg
藏在森林里的茶园峰峦耸立,泥土疏松肥沃,是种养茶树的最佳之地。出于对原生态湄潭茶的钟爱,熊启勇一直坚守在这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个山头和每一条小道。




10.jpg
熟练掌握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手工制作技艺整套流程的熊启勇,在茶山上虚心向老茶农请教。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在爱茶如命的熊启勇眼里,每一株茶都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而每一种制茶技艺,追寻的都是将最本质的茶香发掘出来,展示一株茶树最原真的生命状态。




12.jpg
熊启勇制茶时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来制作,所制作出来的茶叶精细,品质高,茶客们都非常认可。认可的背后,是他对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的坚持。




13.jpg
晒青时闻一闻茶叶的味儿,熊启勇就晓得晒多久可以摇青;摇青时嗅一嗅茶叶的味儿,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要杀青。




14.jpg
他家的加工厂就是一个扇形灶,灶上有一大一小两口锅。他说手工制茶最关键的是掌握火候。




15.jpg
熊启勇一边在熟练地揉捻着茶叶,一边说,茶青下锅后,先闷后扬,以整形为主,加压不宜过久。




16.jpg
杀青是关键工序,第一锅杀青过后,熊启勇的手已是火辣辣的疼痛。




17.jpg
在熊启勇看来,制作茶叶最难把握的就是晒青、摇青和杀青三个环节。不同年份的日照和雾气生长出来的茶叶,手工制作方法有所不同。




18.jpg
经过数小时的炒制,一锅新茶终于出锅,经过反复的筛选,精品出来了。他说,判断茶叶好不好,一看茶汤二闻茶香三品茶水。




19.jpg
21道制茶工序中,鲜叶是基础,摇青是关键,包揉是重点。湄潭翠芽遵义红茶传统手工制作于2014年被认定为贵州省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jpg
2015年4月,湄潭翠芽茶非遗传习基地在阳春白雪建立,这是贵州首个茶类非遗传习基地,熊启勇是传习基地的核心老师。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传统的制茶工艺,让手工制作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2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8 10:44 AM , Processed in 0.0733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