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492:272家房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5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图片  摄影/姜荣法  编辑/王崴  2015-06-25

272家房客

文/姜荣法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更喜欢走街串巷,拍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相机记录大千世界,用照片诉说百态社会。

2008年4月的一天,当我第一次走进江苏省无锡市的城中村——丽新工房时,就被这里的景象深深吸引了:耄耋老人们在悠闲地聊天说事,顽皮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小商小贩在吆喝叫卖,有坐在门前吃饭、喝茶的,有择菜、洗衣、忙家务的,还有逗鸟、遛狗、玩猫的,宛如一幅闹猛的都市“清明上河图”。八年间,我百余次来到这里,拍摄了上万张照片。

丽新工房,始建于一九一六年,是无锡现存最老的职工家舍。它由无锡市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创始人、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曾祖父——唐骧廷,在建造丽新棉纺织厂后,用多余的乱砖坯建造的,为土木二层楼房结构(二楼还建有阳台),共六幢,可容纳约270户居住,主要用于工厂高级技工家属住用,而且在聘用年内,房租全免。工房每个门栋内住有9户人家(楼下4户楼上5户),每户面积约6-9平方米,共用1个客堂间、1个厨房和1个阳台。这也可算无锡最早的职工公寓房了,现在大多还由当年第三棉纺织厂、丽新印染厂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代居住,有些已被外来打工的新市民租住。光阴如梭,世道变迁。当年的高档住宅,在近百年后的今天,已成为等待拆迁的危房。斑驳的墙壁,狭窄的楼道,潮湿的房间,昏暗的光线,以及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似乎倾诉着工房当年曾经拥有的兴旺与辉煌。

那时,丽新路上曾经集中了第一毛纺厂、第三棉纺织厂、印染厂和协新毛纺厂等多家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人丁十分兴旺。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当初红红火火的工厂,关闭的关闭、搬迁的搬迁,这里也就成了都市里的村庄,成了电影《72家房客》的翻版和再现,似乎正在被人们遗忘。居住环境很差,生活设施简陋,与“小康”形象似乎存在不小差距,从物质角度而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说肯定并不富庶,生活的环境在许多人看来早已是“不宜居住”,可是,他们邻里间和睦相处,相互关照,关系和谐,面对生活,他们并没有多大的烦恼,依然故我地生活着。相反,他们还充满着发自内心的平和与淡然。从他们的笑容中可以读到,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幸福观因人而异,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幸福没有固定模式,它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与满足。乐由心造!福由心造!

无锡市北塘区将丽新路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列为了2014年城建一号工程,1148户的老房子将被征收,丽新工房包括其中。据了解,这里计划建设“十里运河湾”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4亿元。打造祠堂氏族文化产业区、都市创意休憩广场、现代时尚商业集群和物联网宜居小镇四大板块,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特色城市功能区。2014年3月,丽新工房所在丽新路地块征收工作全面启动,截至8月20日签约率高达90%以上,项目征收协议签约生效。居民们自发组织庆祝活动,举着彩旗,敲锣打鼓,高喊口号,还拉起了“共产党好”的横幅标语。从2014年10月起,百年工房的“272家房客”开始陆续搬迁。直至2015年5月,房屋被拆除,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沧桑的丽新工房,从此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里,将涅槃重生!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江苏省无锡市的城中村——丽新工房,由无锡市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创始人、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的曾祖父唐骧廷于1916年建造,共六幢,可容纳约270户居住,这百年工房是无锡现存最老的职工家舍。




3.jpg
现在丽新工房大多还由当年无锡第三棉纺织厂、无锡丽新印染厂的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代居住,也有些已被外来打工的新市民租住。光阴如梭,世道变迁,当年的高档职工住宅,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成为等待拆迁的危房。




4.jpg
已经95岁高龄的邵南度是当年的工厂劳模,因为贡献突出,厂里给分了3个房间。他和妻子孟带娣在丽新工房已居住了71年,育有7女1儿,如今,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媳还有4岁的重孙女四代同堂,仍然生活在这里。




5.jpg
居住在这里的一些老职工,从小生活于此,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笃深的情感,不愿和孩子们一起搬迁至高楼大厦,选择留下,坚持传统。




6.jpg
节假日,暖阳下,邻居们围在一起娱乐。邻里间相互关照,和睦相处。时代变迁,他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




7.jpg
82岁的戈大爷,最大的乐趣就是养鸟,每天清早遛鸟,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他说:“鸟是我们的好朋友,听鸟叫,心情好。”




8.jpg
大清早,小吃摊就在工房楼下摆开了,油条、煎饼、豆腐花,几块钱就能吃个不错的早餐,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




9.jpg
10号门楼,88岁的姚炳昌、84岁的杨锡娣老俩口,育有5个子女,但他们还是喜欢居住在丽新工房,他们说:“还是住在这里好,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大家很熟悉,互相都有照应。”




10.jpg
两位小朋友熟练地捣鼓着笔记本电脑,一个敲击键盘,一个移动鼠标,旁若无人地玩游戏。老旧的工房,将留下他们最早的人生记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a.jpg
76岁的尤德华从20岁时就学会磨刀,退休多年来坚持免费为大家服务。每当他摆出磨刀工具,吆喝几声,便会有居民纷纷拿来菜刀、剪刀等,依次排列在地上,尤师傅会和大家边聊边磨,忙上大半天。




11.jpg
闲时遛个狗,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12.jpg
93岁的许光明在丽新工房居住了58年,现在独居,不愿意搬到子女的高楼居住。每天早上烧香拜佛是他的必修课。他说自己身体还蛮好,生活能自理,每天自己买菜、烧饭,闲时和老邻居们聊聊天,子女们也经常来看望他。




13.jpg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无锡市北塘区将丽新路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列为了2014年城建一号工程,1148户的老房子将被征收。2014年3月,丽新工房所在丽新路地块征收工作全面启动。




14.jpg
2014年8月21日,丽新路旧城区改造征收签约率高达90%以上,项目征收协议签约生效。居民们自发组织庆祝活动,举着彩旗,敲锣打鼓,高喊口号,一路欢歌。




15.jpg
从2014年10月起,百年工房的“272家房客”开始陆续搬迁。居民们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既有很多不舍,也有新的期盼。




16.jpg
各家都有一些旧家什、老物件,一时间成为收购古董、旧家具的闹市,收废品的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地来吆喝。连火锅也被当作废铁卖了。




17.jpg
2014年10月7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邻居们聚集到一起,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各家准备了几个好菜,再来几瓶酒,大家好好热闹一番,也算是个散伙饭吧。人散了,情还在!




18.jpg
由于宣传动员到位,绝大多数居民在一个多月内就完成动迁。搬离后,废弃的破旧物品被付之一炬,那依然矗立的百年老屋,似乎在倾诉着当年曾经拥有的兴旺与辉煌。




19.jpg
直至2015年5月,经历了近百年风雨沧桑的丽新工房被拆除,从此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




20.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8 03:22 AM , Processed in 0.0839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