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古代到近代的罗马时间:很长时间以来,古代的罗马人只注意到区分上午与下午,就能够从容地安排自己的作息了。以至于公元前三世纪当罗马征服了一系列拥有先进天文知识的地中海沿岸希腊城邦,将其计时用的大型公共日晷移到罗马城作为战利品来点缀都市后,竟然没有注意到它们只有在原来的地点放着才能够准确地显示时间,因为纬度不同到了罗马必须对它加以修正,直到近百年以后才醒悟、专门制造了罗马自己的日晷。

十四世纪以后,机械钟的发明让时间显示更加清晰准确,而罗马时间也有所改良,不过依然复杂难记:从黎明到黄昏被划分为白天,与夜晚各占12「小时」,但季节不同白天与黑夜的“一小时”长度会发生变化——夏季六月白天一小时长达75分钟,冬季一月仅为45分钟,夜间时间则相反夏季小时短而冬季小时长。

但它确实让不少从欧洲其它国家来到罗马的访客困惑异常,曾经在罗马居住过相当长时间的歌德为此特别订制了一款能够显示欧洲标准时间与罗马时间的图表,以快速地切换两者。拿破仑进入罗马后干脆要求当地使用标准的欧洲时间,但当他失去权位后罗马自然地回归了自己固有的计时方式。

此外,标准的十二时辰即使在欧洲传教士将中国的历法与时间西方化后,其起始与结束依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严格地说,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类推。如此,则众多以十二时辰为号召的中外表款都必须更改自己的时辰显示方式,免得那些初入门者以讹传讹推算错误。
不同时代对于一天时间的划分细节其实值得认真研究,其中透露出的社会文化变迁尤其有待深入研究。
撰稿:丁之方
资深腕表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