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2012.07.13 17:01:27
民间养老生存样本调查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政府福利机构,社会养老机构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压力将不再是个体及政府能够完全承担的社会问题。
“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王士良曾任北京汽南社区居委会主任,以前他在居委会时,见社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就想办一家敬老院,但居委会没有法人资质,于是他成立了汽南社区建设协会,以协会的名义在小区内成立了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后改为月坛街道敬老院)。敬老院面积并不大,划分了清晰的住宿、餐饮、活动等功能区,也有会客的地方。身着白大褂的护理人员忙碌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极淡的苏打水和消毒液的味道,有点像医院。
“这里收治的老人大都是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啊啊喊两声也算是沟通,也有老人不高兴就动手打骂, 但我们的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李爽今年22岁,去年刚从天津农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现在是月坛街道敬老院的一名社工。和护理员不同,她的工作更侧重“心理建设”。李爽每天工作的内容包括和老人打招呼、聊天、给老人设计活动。在这些常规工作之外,她还要给一些情况特殊的老人做“个案跟踪”。
记者调查的30多个社区里,有敬老院的,只有西城区汽南社区。王士良感叹,如果北京每5个社区能有一个社区敬老院,那老人们的生活绝不是现在这样。更多的老人寄望于社区的老人日间看护室(社区托老所),他们觉得,日间看护室即使没有敬老院服务那么完备,至少还能算是半专业的。事实上,日间看护室,远没有老人们想象的那般。记者走访十余社区,发现各小区内的“日间看护室”或者空置,或者被辟作他用。不少老人抱怨,“就是个摆设”。
在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以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和养老院相比,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能享受天伦之乐,隐私性较好,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但居家养老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如何保证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耽误救治。在花销方面,居家养老整体成本较低,但如果老人平日生活需要照顾,护理成本很可能累积成“天文数字”。因此“居家养老”较适合于眷恋老环境和老邻居、生活能自理、有住房和一定经济来源,最好有老伴或者家里有其他亲人陪伴的老人。
民办养老机构像“没娘的孩子”嗷嗷待哺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401家养老机构中,有186家民办养老院,占46.4%。
大兴泰富春老年公寓是北京第一家拥有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民办养老院,是崔艳玲和家人开办的。如今,这家养老院可能要被迫搬家了。尽管,土地租赁合同2029年才到期。搬家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规划。
1998年,大兴区还叫大兴县的时候,崔艳玲随婆婆一起筹备这座养老院。崔艳玲的婆婆原在民政系统工作,曾兼任公办养老院院长,她将那所公办院做成了全国模范养老院。婆婆赋闲在家后,家人劝她再干点啥,她就认准了养老院。
建养老院,用地是根本,为了让养老院有个合法的身份,她们办下了用地规划许可证,这是有30多年的民政经验的婆婆才能想到的。
大羊坊南村,12亩地,其实是个池塘,四周堆满垃圾,是泰福春老年公寓的前身。1999年1月,婆婆和大羊坊南村签订用地协议,第一年租金4万元,此后每年递增5%。
婆婆将家里的车子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又找人拆借,筹来150万元启动资金。娘俩跑登记、盯施工、搞建设,1999年7月1日,老年公寓开张。
14年后,曾经少不更事的崔艳玲已进不惑之年。她早已接下婆婆的事业,成为泰福春的管理者。去年,她琢磨着盖一排新房——由于地面塌陷,当年的房子已成危房。
向亦庄的规划部门提出改造申请时,当值人员说,“没让你们走就不错了,还想盖新房子,想什么呢!”崔艳玲如遭冷水泼头。她向大兴区规划部门查证,得到的答复是,“新的规划中,泰福春所在地是一片公共绿地。”崔艳玲手里的《土地规划使用证书》将要成为废纸,“大规划”规划掉了“小规划”。
北京市规划委大兴分局规划科的工作人员说,农村土地是由村集体所有,村委会具有规划土地作何用途的权利。该人员同意一种说法:养老院所用土地并不是专项土地,只是租用村集体土地使用。
有人告诉她,今年年底前,泰福春就得被拆除。3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本想大展拳脚,危机却提前17年降临。
位于宣武区的颐寿轩敬老院算得上是民办养老机构里的“老字号”。据该院院长介绍,颐寿轩敬老院起初是由煤炭企业投资建成,虽凭企业一己之力将敬老院发展为三家连锁,但设施条件却无太大改观,多年的亏损也尚未扭转。
对此,有专业人士归因为缺少政府补贴。“国家为公办养老机构确定了事业编制和财政经费额度,民办养老机构却像‘没娘的孩子’,嗷嗷待哺。
政府基于公办养老机构单方面的投入与“改良”,远不能带来中国养老局面的“革新”,反而人为加剧了养老市场的不公。
在闫青春看来,从公办养老院的收支难题和市场竞争力薄弱,到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正是政府全力包办的模式才导致了此番市场乱象。
在国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面向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底层人群,民办养老机构则面向高端市场,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基于此,闫青春建议,中国应区分不同的养老责任,把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变成有针对性的保障性福利机构,解决“三无”老人、贫困老人等弱势人群的养老需要,并为一部分养老服务埋单。
2011年,北京启动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共下拨建设支持资金3115.6万元,这些钱只流向了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只有它们符合资助条件。最新数据显示,北京401家养老机构中,有186家属社会兴办。这意味着,只有3%的民办养老院获得这些资金的支持。
全国老龄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达到1100万人。我国90%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是靠收取入住老人的服务费维持日常运营。
“这里面存在巨大的矛盾。”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表示,数量庞大的失能老人亟需专业的护理服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公立养老机构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如果民营养老机构没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势必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