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田朋 文字/肖方 编辑/邹怡 2015-03-17
军营里的教官在教新兵唱军歌。这些新兵有老有小,大多都是华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或许几个月前还是人们大街上随时都有可能擦肩而过的打工者,从偏僻的山村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做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缅北开战近一个月时间,同盟军某部接收了100多名新兵。
3月2日,5名果敢老兵来到同盟军的据点,请求加入军队。他们最老的62岁,最小的也有52岁。这几位老人十七八岁时相识于缅共军队,曾经在丛林里并肩战斗,果敢与缅政府停火后,又各自卸甲归田。他们身上还留着当年枪炮留下的伤痕,他们的记忆里仍忘不掉受伤时的痛楚。然而故土烽烟又起,逼着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再次走上战场。
59岁的张国伟身上有两处伤口,痛楚不时还会发作。“25岁那年,后背被炮弹炸伤,弹片至今还没取出来,”说完,他又撩起胸前的衣服,指着右侧胸口的一处伤疤说,“恢复过来后,26岁那年,又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边的胸口,在床上躺了四个多月,捡回一条命。”
前线的一名士兵在整理“住所”,为了躲避迫击炮和轰炸机,士兵们都睡在狭小的岩石缝隙间。
穿梭在山路上,士兵除了要在皮卡车上站稳,还得架稳几十斤的重机枪。而早在几个月前,还有许多士兵连枪都不会用。
战坑里面蹲守的同盟军士兵。 今年年初,这支缅北华人武装的领导人彭家声告诉媒体,他的部队刚刚恢复到14个营的规模,有20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20岁左右、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
前线作战有的时候持续十几个小时,士兵很多时候顾不上吃饭,他们将吃剩的饭菜用塑料袋包好,挂在树枝上,晚上饿的时候再拿出来吃。
太阳即将下山,连长在山头对峙点观察敌方动向。对峙点的山下就是缅甸政府军的战壕,控制着到果敢老街的交通要道。
同盟军最前线,守夜的士兵钻进紧挨着一块大石头的帐篷里,青涩的面庞下,却透着刚毅的目光。
星辰漫天的夜空下,前线战场的一名士兵爬到制高点的石头上搜寻信号,给难民营里的家属报个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