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455:白银铁路的绿皮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5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银,中国最后的蒸汽绿皮

撰文/赵炎雄

在中国高铁网络不断完善、速度不断创下纪录的年代,在甘肃省白银市,还存在着一趟由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慢火车,它以时速30公里的速度运送着矿区的职工上下班,每日往复,从不停顿。

白银。这的确是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这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城市。白银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官方在此设立了“白银厂”,因此得名白银。白银市号称新中国的“第一铜炉”,因此也得名“铜城”,但经过50多年的开采,铜资源已开始枯竭,白银市已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有矿的地方自然有外运铁路,1957年年底,作为国家“一五”计划时期确定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白银露天铜矿投产,一条连接市区与露天铜矿的矿区铁路修通,长约25公里。铁路除了运送矿石外,还有运送矿区职工上下班的通勤绿皮车。通勤车从白银市市区的临时站开往山里的深部铜矿,沿途停靠公司站、六公里、三冶炼、东长沟。在2013年6月之前,每天有多趟通勤运行,但现在已经缩减为每天早午晚各一趟。

深冬的清晨,天还没有亮,白银市区十字街的北尽头处已经站满了人,他们都聚集在两个小楼之间的一道闸门处,有的抽着香烟提神,有的靠在墙上小睡,有的则在路口的小摊前买着早餐。突然,城市的上空传来一声响亮的汽笛,渐渐由远及近。50米开外的道口开始当当当地鸣叫着,此时又一声洪亮的汽笛响起,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台上游蒸汽机车牵引着浅绿色的车厢缓缓驶入站台。与此同时,阻挡人们的闸门在电机的牵引下缓缓打开,人们蜂拥进入,安静而有序。车停稳后,从车厢底部里泄露出来的蒸汽迅速地包裹着车厢,列车员利索地打开车门,坐车的人迅速地跃入温暖的车内,等待列车再次启动。这个叫临时火车站的地方,是甘肃省白银矿区铁路的起点,也是中国最后一条仍有蒸汽机车正常运行且牵引客车的铁路。

白银铁路的上游型蒸汽机车产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只剩下2台在超期运行,这里最鼎盛的时候有着20多台蒸汽机车在使用。驾驶蒸汽机车是一个“苦力活”,每次抵达终点站后,蒸汽机车司机都必须做许多繁琐的维护工作,为锅炉加水、保持炉火旺盛、为走行部各连接位添润滑油等等,爬上爬下忙个不停。

司机黄师傅在这里开车已有26年了,驾驶培训和考核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他对蒸汽机车的淘汰抱着乐观的态度,因为开内燃机车更加的高效,工作环境也更舒适。可惜矿上资金不够,相比几百万一台的内燃机车,蒸汽机车可以说是零成本。他指着水鹤后不远处的煤山继续说着:“这些煤好几年前就买好了,还可以用很久。”

白银的客车厢可以说是中国最“原汁原味”的绿皮车,数十年来没有经过现代化的改造,车厢都保留了各种老式的装潢:淡黄色的木板侧墙、木制天花、木制窗台、木头门框……

进山的客车每天在天蒙亮的时候开出,开车后许多乘客马上就进入了睡眠状态,车厢变得静悄悄的,甚至能清楚地听到前方蒸汽机车有节奏的排气声。老旧客车的零件哐当作响,穿插着车钩相互碰撞的响声、车轮压过轨缝时的当当声,整列火车就像在演奏交响乐一样。随着速度的加快,雪花随着寒风从门缝里涌进。无法全密封的车厢连接处,也不断吸进从管道里泄露出来的蒸汽,车里顿时迷雾一片。窗外的景物还泛着冷冷的蓝色,空中不时飘过从机车烟囱喷出的、燃烧未尽、闪着橘红色火光的煤灰,清晰可见。这些煤灰又会随风吹进车内,跌落在人们的身上、头发里,这便是乘坐蒸汽机车的最特殊礼物。

通勤绿皮车从建矿之初就存在,60年来每天重复地运送着一代又一代的工人。火车连接着人们的家与工作单位,每天约半小时的车程显得重复而枯燥。人们早已熟悉了窗外的风景,开到哪、拐哪弯都了然于胸。人们上车后,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读着刚出版的《故事会》,还有的则围在一起打牌。

即将退休的老陈已经在白银工作了大半辈子。他的父亲也是白银的一名矿工,1958年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白银。后来自己也在矿上上班了,每天像父亲一样坐着火车早出晚归。回忆老火车带给他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经常去临时火车站等父亲下班回家。车上没有人管,随便上下,因此有时候他便和小伙伴坐着火车去山里玩耍,有时候还要去机车的整备场里捡蒸汽机车火箱里捣腾出来的炉灰。他经历了白银从兴盛到衰落的这段日子,过去进山上班的矿工能把通勤车挤得满满当当的,每天就像春运一样,而现在连3节车厢都坐不满。

在老陈的印象中,蒸汽老火车一点都没变,但坐着它上班的人们却在渐渐老去。矿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像他们一样变得死气沉沉。有的年轻人看到来拍火车的外地人时,也会冷不丁地说上一句“你觉得这企业还不倒闭是不是奇迹?”
刚毕业两年的黄志成在三冶炼上班,他与矿上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一样,技校毕业就被招工到这里。当时他仍满怀大志地想创出一片天地,但是渐渐地还是被老国企的那种惰性所归顺。只是每个月拿两千多块的工资会让他时不时萌生离开的念头,但他还是安慰自己“工作难找”、“在哪都是不好干”,还能让他留在这的原因,就是单位分了一套离临时火车站步行十分钟距离的房子,房价仅是市场价的一半。

偶遇在临时火车站外拉客的出租车司机曾文芳,在全国各地“专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他早已做起了自己的兰州机场接送专车服务。每天他都在白银饭店门前等客人,为了提高知名度,他还往白银几个大的宾馆前台派发自己的名片。他的出租车在2012年时花了30万买回来,现在月收入六七千,相比老国企工人,活得相当滋润。在前往兰州机场的路上,途经刚刚开发的白银新区,他不禁感叹道:“现在最富有的是新区被征地的农民,他们通过抢建霸地,每户至少都拿到了几百万的征地款。”

每天下午五点,蒸汽机车又会载着下班的职工回到临时火车站,昏暗的夕阳、迷蒙的天空、远处冒着浓烟的烟囱、老旧的绿皮车、老骥伏枥的蒸汽机车、凹凸不平的小站台,还有低头匆匆前行的出站人群,定格成一张老工业时代的画面。就因为这些,每年都会吸引着不少的外国火车迷来这里追寻中国的老蒸汽机车。而蒸汽机车即将停运的消息也不时会在网上传播,虽然每次都是虚惊一场,但终会有一天成为现实,昔日的记忆也只能留存在照片当中。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天未亮,353次通勤车等待发车。蒸汽机车的车灯灯光照射进漆黑的车厢里,不少乘客借着灯光找寻座位。白银铁路的上游型蒸汽机车产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只剩下2台在超期运行,这里最鼎盛的时候有20多台蒸汽机车在使用。




3.jpg
2014年2月,白银市区的临时站,蒸汽机车司机正在对机车进行检查,忽然一股蒸汽喷涌而出,司机被熏得睁不开眼。这个叫临时火车站的地方,是甘肃省白银矿区铁路的起点,也是中国最后一条仍有蒸汽机车正常运行且牵引客车的铁路。




4.jpg
甘肃省白银矿区铁路,353次通勤车发车前,司机爬到蒸汽机车上往风泵压油机里添补润滑油。




5.jpg
2014年还在运行的上游1581号机车已经报废。机车的锅炉已经锈迹斑斑。




6.jpg
农历新年后第一天上班,乘坐通勤车进山的职工很多,同时由于大雪导致线路湿滑,因此两台上游蒸汽机车推挽式牵引着满载上班职工的绿皮通勤车进山。白银市铜矿开采历史悠久,不过经过五十几年的挖掘,铜资源已开始枯竭,白银市已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7.jpg
早上出山的车厢里,一位职工看着报纸消磨时间。他所在的22型客车由卧铺改造成硬座,但仍保持了最原始的木制设备和装修。机车一开动,老旧的零件会哐当作响,穿插着车轮压过轨缝时的当当声,整列火车就像在演奏交响乐一样。




8.jpg
开车后许多乘客马上就进入了睡眠状态,车厢变得静悄悄的。




9.jpg
乘坐通勤车上班的职工在车上打牌消磨时间。




10.jpg
甘肃省白银矿区铁路三冶炼站,一块手写的机车停车位置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在牵引完早晨第一趟进入山内矿区的通勤绿皮车后,机车回到车库里,司机正在为机车加水加煤。这些煤好几年前就买好了,还可以用很久。矿上资金不够,相比几百万一台的内燃机车,蒸汽机车可以说是零成本。




12.jpg
353次通勤车抵达深部铜矿站。由于出站时需要经过蒸汽机车,一名职工用布遮挡头顶,防止煤灰掉进头发。




13.jpg
下车的工人向一位在冰天雪地中摆摊的老人购买香烟,老人过去也是矿里的职工,退休便在车站摆摊补贴家用。




14.jpg
早晨牵引完客车的蒸汽机车正在开回车库,机车在蒸汽中若隐若现。




14a.jpg
下午,355次通勤车从三冶炼站开出,准备开始艰难地爬坡,两名司机专心地看着前方的线路。目前蒸汽机车的驾驶培训和考核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其实对于司机来说,蒸汽机车的淘汰是他们乐意看到的,因为开内燃机车更加的高效,工作环境也更舒适。




15.jpg
一位职工住在三冶炼的宿舍里,定期坐火车到市区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




16.jpg
一位职工循着蒸汽机车的灯光登上前往矿区的通勤车,绿皮车的自身无供暖,必须由蒸汽机车通过一条蒸汽管接入车内提供暖气,越靠近机车的车厢越暖和。




17.jpg
一位职工把自己的28寸自行车抬上火车,准备带进山里。




18.jpg
355次通勤车,一位乘客坐在车里看电视剧打发时间。过去进山上班的矿工能把通勤车挤得满满当当的,每天就像春运一样,而现在连3节车厢都坐不满。




19.jpg
接载职工下班的356次通勤车里,一位乘客无聊地在朦雾的车窗上画画。在这里呆久了,年轻人也会渐渐染上“老国企”的惰性,每月领着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想离开,却又害怕面对外面的挑战,进退两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傍晚六点,夜里最后一班进入矿区的通勤车上,两位乘客坐在车上等待发车。




21.jpg
搭载着下班职工的通勤车抵达白银市区的临时站,归家心切的人群涌向出站口。




22.jpg
东长沟站设在半山腰上,列车开走后,简易站台上留满了乘客的脚印。




23.jpg
一位家长带着小孩来看蒸汽机车。蒸汽机车已经成为罕见之物,有不少本地、外地的市民慕名而来观看。




24.jpg
甘肃省白银矿区铁路公司站,车库的高墙里停放着已经报废了的蒸汽机车。一如白银已经枯萎的资源,属于蒸汽机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终有一天它们将在昏暗的夕阳中,与老旧的绿皮车和凹凸不平的小站台,还有低头匆匆前行的出站人群一起,定格成一张老工业时代的画面,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25.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2:35 AM , Processed in 0.0910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