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2

[好摄之徒] 【摄影师】马克·吕布:影响一代中国纪实摄影的摄影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吕布:影响中国纪实摄影的摄影大师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 年 6 月 24 日出生于法国里昂,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二战”期间曾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之后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并从事过工程师工作,1951 年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1952 年,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随后加入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7 年,马克成为 50 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此后他来往中国达 20 余次)。1968 年、1972 年以及 1976 年,他对北越作了数次新闻报道,从越南和美国两个视角记录战争。

  马克·吕布曾任两次担任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他的作品曾刊登于《生活》、《国家地理》、《巴黎竞赛画报》和《明星周刊》等多家杂志。他还曾两次获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大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Infinity Award)以及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终生成就奖等。

  影响一代中国纪实摄影

  马克·吕布和中国颇有渊源。1955 年,马克买了一部二手车,一路从巴黎开到了加尔各答。因为那次旅行,马克结识了一名认识周恩来总理的友人。1957 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马克获准进入中国,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此后他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来往中国 22 次。马克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用它们组合出了一幅历经 50 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个人视角带给了中国摄影家,把一种对摄影的直觉和敏感、对摄影近乎着魔的热情了带给中国摄影界。他的拍摄手法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中国纪实摄影界占据主导位置,产生了恒久而巨大的影响。

  吸引他的是生活本身

  作为极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社会各个层面,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上一个世纪的时代缩影,如《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中宛如歌剧演员般的舞姿;捕捉美国青年反越战场面的《枪炮与鲜花》成了非暴力抗争的象征;1965 年拍摄的《琉璃厂大街》,通过窗口格局把街道分为一系列舞台场景等。

  马克·吕布始终坚持以局外人的立场,独立的观察方式,冷静又富于艺术感受的人文视角捕捉直觉性的瞬间。曾经是工程师的他对线条保有执着的痴迷,这让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细腻的美感之外,还拥有更加精妙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节奏感。同时这名安静的摄影师也是一个自由的行者,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维度。

  50 年创作经典首次全面回顾

  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一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 165 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 50 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全书编排也十分巧妙,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正文不着一字,完全以视觉为线索承起,让读者去感受大师最本真的影像力量。

来源|后浪出版公司 栏目编辑|迦沐梓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马克·吕布(Marc Riboud),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来往中国达 20 余次,其拍摄手法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中国纪实摄影界占据主导位置,产生了恒久而巨大的影响,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 20 世纪的时代缩影。




2.jpg
作为极受推崇的玛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的作品多以真实、朴质又平实的画面展现社会各个层面。图为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美国纽约,1952 年。




3.jpg
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一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 165 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 50 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图为法国巴黎,1953 年。




4.jpg
马克·吕布始终坚持以局外人的立场,独立的观察方式,冷静又富于艺术感受的人文视角捕捉直觉性的瞬间。图为英国温布利球场,1954 年。




5.jpg
曾经是工程师的他对线条保有执着的痴迷,这让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细腻的美感之外,还拥有更加精妙的构图和充满诗意的节奏感。图为摄影比赛,日本,1958 年。




6.jpg
同时这名安静的摄影师也是一个自由的行者,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维度。图为日本东京,1958 年。




7.jpg
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日本东京,1958 年。




8.jpg
“我是个拿着小照相机走路的人。我不停地仔细观察周围的东西,有时候会拍下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那使我很着迷,但我并不创作故事。我只是个琐碎细节的收藏者。”马克·吕布曾用这样的言语描述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摄影历程。 图为乔迁,菲律宾,1958 年。




9.jpg
马克·吕布厌烦的第一个字眼儿是“巧合”。对于能获得一张完美的照片,他并不认为摄影师靠的是运气,所以他说“我不喜欢巧合这个字眼,让人以为是偶然的”。马克·吕布只强调摄影师的“好奇心”和照片能给读者带去的“惊奇”。图为墨西哥阿卡普尔科,1959 年。




10.jpg
“我拍照并不是为了见证历史,而是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图为自拍,雷堡市机场,刚果民主共和国,1961 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马克·吕布厌烦的第二个字眼儿是“客观”,并认为“不论在摄影或其它事情上,都没有客观这回事”。他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不是握着机器的机器”。但有意思的是,他同时也反对带有主观成见的摄影。图为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小城,1962 年。




12.jpg
马克·吕布厌烦的第三个字眼儿是“见证”。他从不认为自己所拍的纪实照片是见证历史,并说“我一点也没想去见证世界,我到世界各地去,或应该说去绕绕地球,我做的是很简单的事,不能用这些堂皇的字眼儿……”图为希腊,1963 年。




13.jpg
在马克·吕布的画册中,他留下这么一句话作为篇首语:“远胜于某种专业技术。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图为新宫,德国波茨坦,1989 年。




14.jpg
马克·吕布和中国颇有渊源。1955 年,马克买了一部二手车,一路从巴黎开到了加尔各答。因为那次旅行,马克结识了一名认识周恩来总理的友人。1957 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马克获准进入中国,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图为钢铁厂舞会,中国鞍山,1957 年。




15.jpg
在马克·吕布的镜头前面,中国始终处于变化中。影象背后,是他对一个变化中的大国的冷静关照和思考。转型巨变与凡人琐事,马克·吕布给予公平的捕捉和展示。图为中国长城,1957 年。




16.jpg
马克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用它们组合出了一幅历经 50 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个人视角带给了中国摄影家,把一种对摄影的直觉和敏感、对摄影近乎着魔的热情了带给中国摄影界。图为周恩来,在京招待波兰总理约瑟夫·西伦凯维茨的接待会上,中国,1957 年。




17.jpg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但现在所有的事都对齐了,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马克表达着对中国的情有独钟。图为古玩店橱窗,中国北京,1965 年。




18.jpg
马克·吕布的拍摄手法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中国纪实摄影界占据主导位置,产生了恒久而巨大的影响。中国黄山,1985 年。




19.jpg
“我从来不因寻求美而感到疲惫。”马克·吕布说道。在罗伯特·卡帕、布列松等纪实摄影界传奇大师相继去世后,马克·吕布这位玛格南图片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仍然对摄影秉持着一种近乎着魔的情感。图为外白渡桥,中国上海,2002 年。




20.jpg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 年 6 月 24 日出生于法国里昂,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他曾两次获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大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Infinity Award)以及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终生成就奖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1:52 AM , Processed in 0.0491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