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453:女人,农民,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8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天里的一把火

文/司马牛牛

1月20日上午,在离开荆门的火车上,我加了余秀华的微信。我估摸着她这时候已经没这么忙了。但是申请迟迟没有通过。随后,同事告诉我,一位同行刚刚拨打过余的电话,发现她已经关机。

深夜回到广州,好友验证已经通过。第二天,我把帮她父母拍的合影发给她,并说照片洗出来后会再寄一份过去(拍照的时候,余的父母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拍这样的合影,我有点意外,说你们结婚的时候没有拍么,他们说那时候不讲究这个……)。过了两天,我又在微信上征得她的同意,在这些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引用她的诗歌和博文。

和诗人点对点的交往,仅此而已。因为她实在太忙。我和她的熟悉程度还不如和她的父母和小姨。

1月16日,余秀华火了,她的诗歌以及相关评论在很多人的社交网络上不断地刷屏。当晚,余秀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电话要被“打爆”了。“于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她预先宣示了立场,“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哼,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她还预测了事态的发展,“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这时候,采访她的记者们,还在赶来的路上。

1月17日一早开始,记者陆陆续续一批一批地来到余秀华的家。随后几天,到来的还有官员、诗友、同乡甚至保险公司的,诗人被造访者所包围。

我参与了前两天的包围。

如果现在问这次采访,在很多年之后我还会记住的是什么?我想就是冷和热,以及关于这类“集体式采访”的纠结。

横店村,一个甚至离镇里还有老远一段距离的宁静乡村,可能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余秀华就是这个热闹的中心。由于记者太多,她得像开记者会一样被围坐在院子里,接受大家的轮流提问。开始以为半天就够了,后来下午也得继续开,之后又延续到晚上,然后第二天又有新的记者加入,记者会继续……

需要“画面”的电视记者和摄影记者(包括我)抓狂了,总不能只拍她在不断说话吧。于是有媒体就“建议”诗人暂停下来,休息休息,和到访者下下棋,去田里割点麦草,喂喂她最爱的兔子。其实这些在平时都是诗人常做的事情,但在她被贴身式采访的的状态下,等待事情“自然”地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以自己的感受来猜想,大家的心态其实很微妙,可能都不愿意带头去做那个“建议者”(摆布者?),但是一旦有同行这样做了,也乐意跟着去拍拍拍,毕竟别人有的画面,我也得拍下来,发不发稿是之后再作判断的事情。

于是,我也去拍拍拍。我所能做的额外的事情,就是向她母亲反复求证,这些麦草确定是拿来喂兔子的(我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应该是等待成熟后收割的麦子)? 余秀华确实是自己走这么远来这里亲自割草的?直到获得肯定的答复。

至于冷,纯粹是个人感受。由于来得匆忙,我没有穿上足够的衣服。还好那两天天公作美,太阳一直照耀着她家的院子。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搬个小竹椅让自己呆在太阳底下,旁听她被群访的记者会,不时凑过去抓取一两张她的肖像(说实话,确实很难拍到让她满意的照片)。还有就是跑到厨房帮忙生火做饭,顺带烤火,还获得余的妈妈、小姨的夸奖。

1月18日傍晚,太阳已经下山,采访已到尾声,我站在院子外开始发抖。余妈妈正在树下摘菜,我想了想,觉得不好再提帮忙生火了(这会不会被误以为要继续蹭饭)。我看到当地宣传部门的官员还在外面等着,想了想要不要坐上他们的车开个空调什么的,也被自己否定了。最后,还是余的父母“救”了我,他们在田边开始生起一堆篝火,还说放心,家里有的是柴火。

天色昏暗,依旧保留着美丽的微蓝,旷野中冒起一片热烈乱窜的火苗。我拍下最后一张照片,也记住了这一行的温暖。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1月17日早晨,余秀华早早起床,眼前依旧是湖北荆门横店村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然而一切已经不同。前一天的夜里,她的诗歌以及相关评论在很多人的社交网络上不断地刷屏,当晚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哼,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




2.jpg
“在一个名叫横店的村庄里,风,水,天空,云朵都是可以触摸的”。——《田野》(本专题所摘录的余秀华诗句、博文已获作者授权)




3.jpg
余秀华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致脑瘫,这个病无法根治。38岁余秀华至今走路仍然摇摇晃晃,说话也不是特别清晰。




4.jpg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2014,与肉体相关的》




5.jpg
躲在镜子后面的余秀华。在她的自我身份认同中,女人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农民和诗人。




6.jpg
“我有三个我/她们共同商议:活着,妥协,闪躲/但是没有人承认她们共同的天性:对抗”。——《轻如许》




7.jpg
在卧室读书的余秀华。在余秀华的书柜里,既有鲁迅、巴金的小说,也有《实用养鸡大全》。




8.jpg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




9.jpg
电脑是余秀华与外面的世界连接的通道,上诗歌论坛,与诗友唱和,发诗歌博客,她通过它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这台电脑是一个好心人送给她的,在此之前,余秀华都是在笔记本上手写诗歌。她说这样方便很多,虽然她只能用左手的一个手指打键盘,把字一个一个慢慢组合成诗句。




10.jpg
“只是在纸上,我给了自己故乡,给了他们/一个女人躲躲闪闪的柔情/我宁愿这些,都是谎言/写到这里,我搽干了眼泪/想起还能写字/是多么幸福和幸运的一生”。——《我始终不能象她们一样去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余秀华不能干重活,她每天除了写诗,就是割草和养兔子。又一只兔子死去,余秀华伤心地把它拎出来。兔子是余秀华的最爱,如同她的情人般被小心照顾。




12.jpg
“每天割草,喂兔子,为一个兔子的死而悲伤。这就是一个农民在活着。”——《我是诗歌无法说出的部分》




13.jpg
余秀华的父亲余文海站在家门外,树上挂着这几天死去的兔子的皮。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总是忙里忙外。




14.jpg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一包麦子》




15.jpg
“爆红”之后,不断有记者前来采访余秀华。虽然疲惫,她还是会耐心地接受记者的轮流提问,偶尔指出某个问题提得“不专业”,一如她在写诗时那样率真。而她家的大门背面依旧写着农忙时的各项日程备忘,院子里络绎不绝的人群则是这个宁静村子的匆匆过客。




16.jpg
“首先是我家门口的麦子黄了,然后是横店/然后是汉江平原/在月光里静默的麦子,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麦子黄了》




17.jpg
余秀华像个孩子般笑着,她常常说自己老了,现在来了这么多帅哥美女,像阳光一样,让她感到年轻。




18.jpg
“一些人问我,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好好过日子,好好写诗歌。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想拥抱每一个你》




19.jpg
余秀华割完草准备回家,她依旧维持着生活的平静,哪怕不断有出版商打电话来洽谈诗歌的出版事宜,她每次都耐心地解释,她已经和两家出版社签了合约,不会再签第三家。余秀华说,“于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她清楚地知道热度终将消退,只有土地、生活与诗歌与她永远相伴。




20.jpg
“火焰蔓延,年华吱吱作响/月光流露出弧线/来路黄,去路白/一个面目全非的人裂开嘴/吐出了第一个春天”。——《身体的一个颤抖》




2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1:07 AM , Processed in 0.0780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