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4|回复: 3

[好摄之徒] 禅寂之美——日本侘寂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4 06: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寂(Wabi sabi),之美

       摘要:Wabi sabi(禅寂)渊源于禅宗茶道,是日本最重要的审美观念。Wabi的核心是自然。它是事物简约、质朴的自然状态,也是人平静、超然的心境。Wabi在审美中表现为谦逊的简约、无华的质朴、不完满或不规则的美感。Sabi的基础是佛教的“无常观”,sabi特别注重由于时间流逝所产生的审美感情,尤其是时光流逝所带来的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Wabi和sabi是由出离心、无常悲生发出的对人情、物趣的自然恬淡的审美,人与自然就在wabi sabi的审美中获得了自在的结合。



一、Wabi sabi与禅茶

       Wabi sabi是日本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美学观念,在日本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Wabi sabi渊源于15世纪的禅宗饮茶仪式,即后来的茶道。“茶道的精神即是禅的精神”,Wabi sabi的美学精神也带有浓厚的禅宗色彩。16世纪把茶道推向雅致化高峰的千利休是wabi sabi最重要的发展者,就如同禅宗公案故事那样,利休的诸多小故事至今仍然被反复传诵、引用,用来说明wabi sabi的精神。上世纪初把茶道介绍到西方的冈仓觉三称茶道为“日常生活的艺术”,日本茶道中日常生活与艺术精神的结合源于中国禅宗的“平常心”,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生活禅”在日本的进一步演绎,但它与中国禅宗的审美旨趣已经有不少的差异。茶道是通过品茶进行精神修养的活动,它是在诚敬的气氛下发生在好友之间的平和活动。主人和客人怀着敬意仔细品味每一刻流逝的时光,这时,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wabi sabi的意境都包涵在里边了。

       Wabi sabi包括两个意思,wabi日文汉字为侘,sabi为寂,合起来可直译为汉语的“禅寂”,但它的含义与汉字的字面意思相去甚远。由于wabi sabi作为一种复杂的审美价值很难找到对应的外国词汇,在对日本以外的世界介绍时,通常使用一系列的短句和词组对wabi sabi作出的广泛、多重、弹性的描述,这也可能是外界对如此重要的日本美学精神了解不多的重要原因。雷纳德·科林在介绍wabi sabi时把它描述成这样的混合体:“有缺憾的、不完善的、非恒久的美感,……谦卑自抑的美感,……不流俗的美感”,他的表述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很多西方人是通过他了解到wabi sabi的。丹尼·多斯顿在《禅寂:日常生活的艺术》中以impermanence(无常),imperfection(不全),simplicity(简朴),humility(谦逊),sincerity(诚),harmony(和),purity(清),tranquility(静),contentment(知足)等特征来描述wabi sabi。而日本人则认为尝试用精确的语言解读wabi sabi会破坏它的完整性,落入禅宗所说的“言诠”。因此,相关的书籍中常常引用大量故事、名言来诠释wabi sabi。


二、Wabi(侘)

       Wabi(侘)是事物显现出的自然之美,它是事物最简约、最质朴的自然状态;wabi也是人平静、超然的心境,它主张超越俗世,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Wabi落实在器物的审美上可以约略地定义为:谦逊恬退的简约,无华的质朴;不完满或是不规则的自然美感。

       简约、质朴是wabi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它受到禅宗“无相”观念的影响。禅宗以无相为体,要求修行者脱离相走向空,故而wabi崇尚纯粹、超脱的美。茶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丰臣秀吉听说千利休的庭院里开满了美丽的牵牛花,于是提出要前往喝茶赏花。当他到达的时候却发现满园的牵牛花一朵也没有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到茶室,却看到壁龛里盛开着唯一的一朵牵牛花。原来利休刈除了所有的牵牛花,以便使秀吉能够专注地欣赏这唯一一朵的美。简胜于繁,一胜于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接近事物的根本必须使对象纯粹化。又如,禅宗庭园的枯山水以无生命的砂石代替自然山水;砂是小的石,石是大的砂,二者实属同一种质料;目的是使对象简约、抽象、纯一,引领修行者的精神脱离事物的表相,达到精神的超越。

      Wabi的核心是自然。千利休说,他认为主持茶道就只是做好这些:烹一壶好茶,置好煮茶用的木炭,把鲜花像自然生长的那样安放好;夏天使茶室凉爽,冬天让茶室暖和;一切需要做到的事情都预先准备好;随时体察客人的感受,把东西提供给你觉得最需要的人。他的一个学生闻听此言,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利休正色道,如果你都能做到的话,你可以来教我了。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利休在奉茶上所秉承的“自然”态度,这种情怀来自于禅宗的“平常心”。利休还说,茶道中好的沟通方式是不经意地、水到渠成的交融。无为而任自然,wabi的精髓就在于此,越是刻意为之就离wabi的旨趣越远。无念复无碍,永远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柳宗悦在民艺品中也发现了这种美,他称之为“健康之美”,具有这种美的器物的造型都是很单纯的,不多余,了无挂碍。

      Wabi特别强调造物中对自然力量的体现,正与人力相对,这使得wabi的美常带有乡野和无名作者的风味。比如,柳宗悦特别推崇民间无名工匠所做的器物,他认为这种质朴的美感区别于名家制作的艺术品,没有太多刻意的人力作为,主要是由自然法则等工匠以外的力量推动的, 他因此将这种美总结为“他力之美”,给予极高的评价。柳宗悦认为,顺应自然是诞生这种美的主要原因, 一旦将创造全部交付于自然之力,人的造物活动就会进入新的自由。实际上,柳宗悦所说的“他力之美”正是wabi“自然”审美观念的体现。禅宗认为,要达到“平常心”的状态,“去我执”是基本的前提。为了体验和表现自然之力,就必须要放弃人欲的偏执干扰,柳宗悦的发现正与此出于同一机杼;而这又与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描述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审美感受何其相似乃尔!

     抛弃了定见的人必然是谦逊的,这样所制作出来的器物应该是平凡的、质朴的、无矫饰的。不崇尚使用昂贵的材料,不强调优美的形态和复杂的工艺,不以稀罕难得来打动人的机心。千利休的茶道一直崇尚那些质朴简单却充盈着自然之美的器物,其中很多是来自民间的无名作品。对物品价值的评定,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物品距离自然的远近,是不是体现了自然之力。故而,以wabi的立场,反过来会轻视和鄙夷那些用贵重材料和复杂工艺制作的器物,认为它们充斥着人欲,贵而不当。传说千利休就因为坚持这种价值观念,触怒了坐拥天下茶道名器的丰臣秀吉,终于丧命于秀吉之手。

     Wabi崇尚的自然美具有不完满的特点。与中国“大道”的圆满观念不同,日本人认为自然力量之美是多变的和难以触及的,因而是不可能完美的;因此,日本的自然美讲求对非圆满、非对称的追求。日本茶道用的茶碗很多是不规则形态的,对称、均一、规则、完满会被认为缺少趣味,窒息想象力。Wabi主张应该给器物留下一个发展的空间,颇有几分类似中国古人“满招损,谦受益”的观点。

      一些人会误解wabi的审美是有意为之的孤高,恐怕丰臣秀吉对于千利休就有这样的看法。Wabi的自然观渊源于中国禅宗所整合的道家“观道”观念和佛家的禅定、出离心。在wabi的审美中,人的个体直接面对自然,所体悟的是超越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然之道、审美之道、救赎之道。因而,wabi的价值指向是远人而近道的,它不是有意为之的孤高而是倾心自然的“心远地自偏”。

三、Sabi(寂)

      在wabi sabi的组合中,wabi包含更多的哲学理念,而sabi更多地倾向于审美情感。Sabi(寂)最初的意思是“穷厄之哀”,由此逐渐演进出一种超脱生命悲哀进入平和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我们中国儒家的“君子固穷,孔颜乐处”,但sabi的基调是悲的,与儒家的精神追求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由悲哀而淡泊进而出离,sabi的心理基础是佛教的“无常观”。

      由于出发点是对无常的观照,sabi特别注重时间变化所产生的审美感情,尤其是光阴流逝所带来的世事无常、孤寂沧桑的感受。这种情感与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表达的情感以及《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句意颇有相合之处。

      唐纳德·基恩说,日本的木质寺庙和造像并不追求对抗时光的不朽,相反那些能够提示“无常”的褪色、印痕却得到特别的赞赏。谷崎润一郎说,物品上时光、气候留下的痕迹和那些能唤起使用回忆的岁月的色彩光泽都是受人喜爱的。因此,sabi也常常用来指沧桑岁月在器物上留下的印迹。茶道中会选用有历史感的器物,比如铜壶上的斑斑绿锈,提示随着时间流逝一切世事皆变幻无常。

     关于如何欣赏和利用岁月带给器物和材料的sabi之美,丹尼·多斯顿在《禅寂:日常生活的艺术》中记述了森田信太郎制作茶道花篮的小故事。信太郎所使用的竹材不是普通竹子,而是乡下老农舍炉灶上方的竹制顶棚里那些经过多年烟熏火烤的竹竿。这种竹材已经被炉火的温度和油烟彻底改变,除了麻绳捆扎的地方以外都变得黑漆漆的。经过细致的打磨,优雅的光泽呈现出来,肌理里有焦糖色、琥珀色和铁锈色的细丝,用它制作花篮,没有两片篾片会是一样的。信太郎抱怨说:“现在旧农舍越来越少,这种竹子也很难找到了,有些花篮是用普通竹子仿制出来的。但那没用的,一个真正的茶师一眼就能看出分别。”信太郎所说的区别主要就在于材料所体现出来的sabi之美吧。

      Sabi是带有悲伤基调的审美情调,它的悲伤来自个体价值自觉之后对自身境况的悲剧审美,并推而及于他人、它物。这种悲伤的审美取向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东汉到隋唐之间也曾是非常常见的。这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个体在直面自然时常常能够体验到的悲剧审美情结,它与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感悟和心志抱负的难以施展有关,桓温北伐途中在金城抚柳“泫然泪下”即是这种情感的流露。这种审美情结在中国古代发展出一种成熟而通用的模式,尤其在登高望远,怀古思今,感叹个人的境遇,领悟到个体与宇宙在渺小与巨大、暂时与恒久的强烈对比中显现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黄金台上怀才不遇的诗人陈子昂感悟到天地之广大,古今之悠远,个体的抱负和价值在一瞬间被宇宙消解;此作完美地注解了这种群体性情结,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共鸣。

      日本士大夫的sabi审美情结与中国士大夫的上述情结类似,但区别是,在日式的sabi审美中,此种哀伤主要是通过以时间的流逝显现人生无常的方式激发出来的,如拿中国的历史文化比喻,此情近于魏晋而远于唐人,且更多的带有佛教色彩,并不需要中国那种对天地古今观照的大情怀。斗室之内,一件旧器,一片落花,一点印痕即可,千利休的一个小故事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日本茶道通常配合插花表演,一次丰臣秀吉为了为难千利休,在为利休的插花表演所准备的道具中有意用一个铁盘子代替花瓶并搭配了一枝没有开放的梅花。利休从容肃穆地把盘子盛上水平放在桌面上,再摘下花苞揉碎撒在水面上,并把带有残存花蕾的树枝横斜在水上。插花完成,在场的人包括丰臣秀吉在内目睹此景无不泫然泪下,被千利休展现的sabi美感所征服。

四、Wabi sabi,由悲入美至于自然

     Wabi是对自然的皈依和显现;而sabi是个体面对自然的悲剧审美情怀。由悲入美,终至于自然,正是wabi sabi审美的特点。

      日本人特别容易被无常灾变所展示的自然力量所吸引,比如日本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方丈记》中就充满了灾变的记载和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在《方丈记》的卷首鸭长明借用逝水、浮沫、朝露的经典比拟人世无常,他写到:“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来模样。滞隅之水浮沫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那主人那宅院互争无常的样子,说起来无异于喇叭花上的露珠。时而露珠落去花留着,留是留着,但一见朝阳即枯。时而花萎露珠未消,消是未消,但不待黄昏时。”在稍晚的《徒然草》[ii]中,吉田兼好法师写到:“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浮生如逆旅,也不妨有盎然的意趣。”在这里,吉田兼好法师把对无常的感叹转化为对变动不居的人情、物趣的欣赏并最终指向从容恬淡的解脱之道,又向日本特有的审美感情迈进了一步。吉田兼好说:“(器物和庭园草木百般雕琢)……搞得这么精致,谁知道它哪天不会顷刻间付诸一炬呢?”这种由无常观和出离心产生的崇尚淡泊、质朴、自然的审美观念成为wabi sabi审美心理的重要内容。

结语

       Wabi和sabi是由出离心、无常悲生发出的对人情、物趣的自然恬淡的审美,wabi和sabi、人与自然就在wabi sabi的审美中获得了自在的结合。Wabi sabi审美的体验性注定了想要精确地言传它是不可能的。而且wabi sabi就像一个变形虫,它的边界和内涵在当下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640 (1).jpg
640 (2).jpg
640 (3).jpg
640 (4).jpg
640 (5).jpg
640 (6).jpg
640 (7).jpg
640 (8).jpg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640 (12).jpg
640 (13).jpg
640 (14).jpg
640 (15).jpg
640 (16).jpg
640 (17).jpg
640 (18).jpg
640 (19).jpg
640 (20).jpg
640 (21).jpg
640 (22).jpg
640 (23).jpg
640 (24).jpg
640 (25).jpg
640 (26).jpg
640 (27).jpg
640 (28).jpg
640 (29).jpg
640 (30).jpg
640 (31).jpg
640 (32).jpg
640 (33).jpg
640 (34).jpg
640 (35).jpg
640 (36).jpg
640 (37).jpg
640 (38).jpg
640 (39).jpg
640 (40).jpg
640 (41).jpg
640.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4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么崇尚茶道,花道,禅宗的国家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呢?
不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4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ce_tea 发表于 2015-1-4 09:59 PM
为什么这么崇尚茶道,花道,禅宗的国家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呢?
不解


我对日本人骨子里的文化信仰究竟是什么,知道的也很少,也有这样的疑惑。

下面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是朋友写的:

“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意外收到一张来自京都手绘的贺卡。它的作者是一百年古宅名宿的经营者,差不多五个月前我们全家在那儿渡过了美好的时光。祝福你,Akari!  ”

webwxgetmsgimg.jpg webwxgetmsgimg (1).jpg

在一般来往的客户之间,像这样真挚的友善行为,国内几乎绝迹,而日本人还能够做得到,惭愧啊。
我想,那个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仅仅可以从表面上看得到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9:49 AM , Processed in 0.0523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