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2|回复: 1

[史地人物] 《摄氏度》No.88期:“汾城琴书”的最后传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7 08: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汾城琴书”诞生于民国初年,由民间艺人张海水先生所创,有着明显的地方语言特色,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现在的继承人是家住山西省襄汾县西贾乡东毛村的74岁高龄的张小安先生,这也是目前在世的“汾城琴书”的唯一传承人。
      光绪年间,山西省襄汾县汾城南关的张海水先生将蒲剧和眉户以及汾城方言糅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曲调——“汾城琴书”。而张小安的父亲张如健当时就拜张海水先生为师,很快就得到了师傅的真传。两年后出师,自己带班演出,先后收了四五个徒弟搭班演出,颇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1940年,张如健的儿子张小安出生。因家境贫寒,张小安只上了两年多学就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学起了“汾城琴书”的传统段子。16岁那年,张小安眼睛出了问题,过早失明了,这才正式拜父亲为师,没有想到,这一唱就唱了50多年。
      ■本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本期主编:刘 昱
      ■整理编辑:张春颖


1.jpg




2.jpg
“汾城琴书”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3.jpg
“汾城琴书”拥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还需要扬琴、二胡、板胡、等乐器伴奏,需要艺人得一边表演一边弹奏乐器。




4.jpg
“木鱼”是“汾城琴书”演唱的器材之一。




5.jpg
张小安先生的一双盲眼,虽然看不见世界的五颜六色,却能用心看得见琴书,“汾城琴书”是他心中永远的长明灯,为他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照亮了他整个人生。




6.jpg
“汾城琴书”演唱时需要手脚并用,配合默契。脚蹬木鱼是典型的伴奏方式。




7.jpg
一有新唱段出现,张小安先生总是让儿媳帮助记录下来。




8.jpg
一边试唱,一边记录,是“汾城琴书”在张小安先生手中得以传承与积累的主要方式。




9.jpg
凝聚着自己、儿子儿媳心血的《张小安说唱作品选》已经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印制出版。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面世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




10.jpg
寒冷的冬天,张小安偶感不适,老伴为其精心熬煎中药。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张小安先生抚摸着老伴苍老的手,过多的是感激之情。




12.jpg
张小安先生拉着二胡,脚踩着一种自制的节拍器,唱起了短小精悍、趣味盎然的“书帽”:两个半。




13.jpg
张小安虽然身体不适,但还是充满激情的演唱起来。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传承这种古老的说唱艺术,“汾城琴书”在我手里面临着失传。等身体好些时,我还要继续唱下去,只要还能唱的动,就会把凝聚了祖辈心血的‘汾城琴书’传承下去。”




14.jpg
每天早上起床后,张小安先生总是坐在院子里唱上一曲。




15.jpg
每每有新唱段诞生时,儿媳是他的第一位听众。




16.jpg
这是一个家庭和睦,充满艺术气息的家。




17.jpg
陪伴张小安先生30多年的龙头二胡已经损坏,因无法修复被搁置在墙角。




18.jpg
这是张小安先生的家,一个农村普通的院落。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4:31 PM , Processed in 0.0723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