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3|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424:枸杞红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枸杞红了

撰稿/马鑫

每年6-9月,我国枸杞进入采摘期,期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枸杞种植省份。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由于农作物单一,每年采摘期,当地很多留守妇女和儿童会奔赴宁夏中宁、青海诺木洪、甘肃靖远等地摘枸杞。鲜红的枸杞,成了她们补贴家用的“幸运果”。


雇工

穆斯林开斋节刚过,虎娟和家人便启程奔赴200公里外的甘肃靖远采摘枸杞,只留下外地打工回来的父亲在家。前几年家里盖房欠下外债,至今仍有4万元未还,家里十几亩地,全部种玉米,每年除去成本,每亩能盈余1000元,一年下来,还了外帐,也剩不了几个钱。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300多元,这对那些生活富裕的家庭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这样一户农家来说,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于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李娜便趁玉米还没成熟,带着孩子们出门摘枸杞。

杨树花,已经摘了20多天了,平均每天能挣150块钱。她是位在读大学生,父母年迈,家里两个哥哥都已成家,每年的学费需要贷款,生活费得靠她自己挣,因此每年暑假她都会摘段时间枸杞。人机灵,摘的也快,讨雇主的喜欢。平时雇主家里缺人手,杨树花会帮忙联系,舅妈李娜一家便是她给雇主联系的。

53岁的马兰芳,家里有三十亩地,两个儿子成家后各分走了十二亩,她和老伴现在种着6亩地,因为儿子结婚,欠下些礼钱,种地的收入又有限,她就想自己出来挣点。除了摘枸杞,她每年8月份还去内蒙拾洋芋,那边也包吃住,每天固定工资100元。相比拾洋芋,她说,这活干着不能停,摘的多挣的多,熬人些。

东升乡的枸杞交易市场,晚上有卖烧烤、玩跳跳球的,都是些年轻人,音乐声很大。 雨天,不能下地摘枸杞的时候,年长的留在住地,年轻的会一起去市场看热闹。 跳跳球,两块钱可以一直玩。只有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李娜才会玩一阵,她说,想锻炼锻炼身体。


雇主

雇主万应祥家种着10亩枸杞,每亩的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10多年前,他和村民一起去宁夏中宁买的枸杞苗,靠自己的摸索、学习,掌握了枸杞种植技术,如今他所在的东升乡已经成为县内枸杞种植大乡。

8月4日,早晨下雨,李娜同村的三个人打电话说要来。下午四点多,雨停了,万应祥把雇工们送到枸杞园,便接到来工的电话,他又立即出发去接她们。

因为事先说过,三个人以上会给他们报销车费。司机将人送到后,非要每人50块钱车费,万应祥不答应,平常30元最高。僵持之下,司机拨通了李娜的电话,递给他,电话那头声音嘈杂,万应祥一个劲的点头,“50就50,没啥”,说着递给了司机150块钱。返回途中,万应祥说,这一茬枸杞还有8亩没摘,人手不够,李娜村里能来人,已经是帮大忙了,这下人够了,多出点车费也没什么。

有雇工担心他在记斤数的时候会故意使坏少记些,万应祥说:“良心啊,这事我干不出来,都是下苦人,不容易,少记几斤没意思。做人,一定得要吃得了亏。”

枸杞采摘期一般是一个多月,因为三个孩子都在上学,父母又上了年纪,每到枸杞采摘期,万应祥都要四处去联系雇工。

“我们这地方小,没有专门的劳务市场,也没人组织,采摘期全靠自己找人。”万应祥说。

近些年,由于我国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枸杞采摘用工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2014年6月下旬,内蒙沙海镇用工缺口就达五千多人,数万亩枸杞无人采摘。后经媒体报道,“用工荒”问题才得以解决。

枸杞红了,却招不到人,这是很多杞农最担心的事情。然而信息闭塞,外地招工坏境的变化成了导致“用工慌”现象的主要原因。

枸杞,确实是雇主与雇工的“幸运果”,但仍然有许多阻碍横在雇主与雇工这两个群体之间,怎样打通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信息渠道,让雇工有枸杞可摘,有钱可赚,让雇主有工可雇,枸杞大卖,让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穆斯林开斋节刚过,虎娟一家4口人便启程奔赴200公里外的甘肃靖远采摘枸杞,只留下从外面打工回来的父亲在家。




2.jpg
前几年虎娟家里盖房欠下外债,至今仍有4万元未还。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300多元,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于是虎娟的妈妈李娜趁玉米还没成熟,带着孩子们出门摘枸杞。




3.jpg
虎娟和哥哥将集市买来的袋装润脸油挤到旧盒子里。他们家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明年虎洋就要上初中了,妈妈李娜想多挣点钱,把他也转到县城去。




4.jpg
虎彪在县城上学,一周回一次家,为了方便联系,家里花700块钱给他买了部手机。




5.jpg
晚上11点多,雇主过来给王淑芳母子结账,两人摘了15天,挣了1547块钱,王淑芳说,实在熬不下去了,明天要带孩子回家。枸杞红了,却招不到人,是目前很多杞农最头疼的事情,但这几年“用工荒”一直都在。




6.jpg
采摘枸杞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虽然经营枸杞园的雇主会为来帮忙采摘的人们提供住所,但一位雇主家住着30位雇工也很常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早已经习惯了十三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三张床的屋子里。




7.jpg
由于采摘枸杞的地点距离住处比较远,雇主每天都得开着农用车送雇工下地,车费的开销也是很大的一笔数目,最多的时候一车能拉30多人。




8.jpg
摘枸杞的雇工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雨天或者早晨露水过大,出工会迟些,多数情况下,都是天刚亮就下地,一直摘到天黑。




9.jpg
今年55岁的马秀兰来自同心河西,由于患有帕金森症,手时不时会抖,难以控制。一起来的人当中,她的采摘速度是最慢的。




10.jpg
杞农家里必备的晾晒棚,能让枸杞快些干,又可以避风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采摘回来的枸杞,浸过碱水之后晾干,就是成品枸杞了。




12.jpg
午后,天气突变。连续几天35度高温的天气,对于雇主来说是好事,因为成熟期的枸杞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摘下来,而一旦遇上下雨天或着采摘不及时,枸杞就会烂在树上。




13.jpg
由于一直在下雨,今天早上工人们并没有出工,他们午饭吃的是从同心带过来的清真凉皮。




14.jpg
连续下了三天的雨,雇主万应祥家还有8亩枸杞没摘,而且都已超期。10多年前,万应祥和村民一起去宁夏中宁买的枸杞苗,靠自己不断地摸索,掌握了枸杞的种植技术,如今他所在的东升乡已经成为县内枸杞种植大乡。




15.jpg
不下地摘枸杞的时候,年长的人喜欢留在住地,但年轻人则多数会一起去市场看热闹。东升乡的枸杞交易市场,一位雇工在玩跳跳球,这里都是些年轻人,音乐声很大。




16.jpg
晚饭后,当地几个汉族妇女带着音箱,来到雇工们的住处教她们跳广场舞。




17.jpg
年轻人都习惯在吃完晚饭后出去逛街,玩跳跳球。53岁的马兰芳那儿也没去,一个人在住处附近的街道上转悠。




18.jpg
因为儿子结婚,欠下些礼钱,种地的收入又有限,马兰芳想自己出来挣点钱。除了摘枸杞,她每年8月份还去内蒙拾洋芋,那边也包吃住,每天固定工资100元。相比拾洋芋,她说,这活干着不能停,摘的多挣得多,熬人些。




19.jpg
田萍老人今年60岁,带着三个孙儿。马兰芳下来跟她闲聊,提起年轻时候的经历,两位老人颇有同感。一位是当时扛枪打靶的,一位是女子篮球队的。田萍感慨:“现在的社会好了,自由多了。我们那时候把罪受了,逼着你干不愿意干的活儿,干不好人家还会收拾你。”




20.jpg
雨天的清晨,早饭后的马兰芳在学习古兰经。下面有床的两间屋子都住满了,再加人,做饭就会受影响。雇主为马兰芳三人找了些木板垫在地上,马兰芳说,上面清静些,这天又不会冻着人。枸杞的采摘期稍纵即逝,回家后,她和老伴还有6亩地可以种。




21.jpg
枸杞地里,雇主依旧每天都会叫喊着,“赶紧秤咯,回家呢……”通常雇工们会一边回应“来咯!来咯!”一边继续摘,仿佛最后这几把枸杞才最重要,最压秤似得。这样的日子将持续数月,枸杞,是雇主与雇工共同的“幸运果”,承载着他们这一年岁末生活的寄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9:11 AM , Processed in 0.0747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