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0

[休闲时尚] 迭戈•里维拉:瓜纳华托─巴黎─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尔街日报》2014/11/04 17:53:17
李大卫

者刚上学那会儿,赶上巴黎公社百年祭,街头报栏贴满了有关的宣传画,还有一本小人书,里面全是暴动的人群、街垒、霰弹炮,还有刺刀固定在枪管上方的老爷步枪。这些内容很受男生欢迎(当时大家都在拿粗铅丝和自行车链条,制作简易火枪;发射药是用铅笔刀口哧下来的火柴头)。当然,无产阶级专政终于颠倒成了专政无产阶级。总之,一切都不大文艺。

开始对巴黎产生文艺印象,是因为担任过驻法记者的苏联作家爱伦堡。他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少章节描写了那个现代艺术中心的文化生活。七十年代,那部书的节译本被当作批判材料,在我们这里内部发行,结果被一些年轻人非法传抄,产生了不良效果。对于文革期间的读者,那可不是一般的震撼。很长时间里,我们总是通过俄国了解法国,通过日本了解英国。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
迭戈•里维拉1946年作品《裸体与向日葵》,木板油画,151x120cm。

爱伦堡笔下的重要舞台,是蒙巴纳斯的圆厅咖啡馆,当时音译为“洛东达”。被称为“疯狂岁月”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波利奈尔、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一干大腕儿,常在那里出没作祟。作者目睹过一个奋斗几十年,没能搏出位的艺术老童生,一次悲从中来,脱光衣服跑到街上大喊大叫。巡警过来干预:老头儿,你也不怕冻着?

彼时咖啡馆老板利比昂心眼儿特软,只要那伙波希米亚人不做出格的事,就让他们捂着一杯十个生丁,也就是一毛钱,买来的咖啡,一泡一整天。有谁饿急了,从篮子里的法棍上偷着掰下一块,他也睁一眼闭一眼。偶尔见谁眼神不对,他还会掏出几块钱,让他赶紧找个姑娘泻火。拿画作抵押也是常事。于是咖啡馆墙上挂过不少后来的名作。

哪位朋友要想实地探访,可以搭乘4号线地铁,在Vavin那站下车。餐馆对面立着一尊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可惜时过境迁,各路牛鬼蛇神风云际会的盛况,早成绝响。

当年混在圆厅咖啡馆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法国名字,还有很多外国人,包括来自新大陆的迭戈•里维拉。这位后来成为墨西哥壁画运动“三巨头”(另外两人是西盖罗斯和奥罗兹科)之一的人物,当时还在欧洲学习摸索。

他在巴黎参加过一些画展,但不像同侪中的日本画家藤田嗣治那样成功。法国中产阶级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让他思乡心切。他说充满变形的先锋艺术,任何一个墨西哥农夫都能看懂。在拉丁美洲那个神奇的地方,随便下一场雨,都如同洪水,人们都有见怪不怪的从容。很多年后,同样旅居过巴黎的拉美作家马尔克斯,也说过类似的话。

爱伦堡派驻巴黎那些年,立体派余威尚在,很多人受其影响,里维拉自莫能外。从风格上说,这也还算逻辑自洽,考虑到此前他的偶像是塞尚。他常在不知不觉中追随毕加索。某次毕老师画了一张带酒瓶的静物。很快,酷爱静物的里维拉也画了一张。他后来为此痛心疾首,大骂巴黎艺术圈。

讲到这些,是因为几天前刚被朋友带到中国美术馆,参加一个里维拉画展的开幕式。作品中恰好就有那幅带酒瓶的静物。另外一幅蒙巴纳斯街景,则表现了画家熟悉的巴黎生活场景。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
迭戈•里维拉1915年作品《杯瓶静物画》,纸本蛋彩,23x34.5cm。

这个题为《迭戈•里维拉──墨西哥的骄傲》的展览(由墨西哥使馆、中国美术馆、墨西哥国家艺术局及维拉克鲁斯州文化局,联名发起,持续至12月初),始于画家故乡瓜纳华托的风景,由此呈现一条成长小说般的故事线,从画家的学徒和漫游时期,直到最终的成熟。

1886年,迭戈•里维拉生于墨西哥瓜纳华托的一个富裕人家,母系祖上是被强制该宗天主教的犹太人。他说犹太特性是他人生的主导因素。他自幼就爱在墙上涂画,似乎预示他将成为一个壁画家。他从10岁起,开始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圣卡洛斯学院,开始艺术训练。

就像维拉克鲁斯州文化局的负责人现场解说的那样,17岁那年,里维拉以一幅泥瓦匠人像首次获奖。那件作品属于美国一位藏家,近年曾在德州的圣安东尼奥美术馆展出过。像很多来自“南方”的艺术家一样,他也经历过游学欧洲的时期,前往巴黎之前,先在马德里呆过一阵。

北京这次画展相当大一部分,是他在欧洲的习作,多少反映出当时多变的艺术风尚。其中几幅人物画于意大利,仿佛幽灵从庞贝废墟的壁画中穿越而来。当时他正在南下然后返国的半途。1920年,墨西哥国内刚刚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立宪革命和内战。新政府力邀客居巴黎的里维拉回国,通过绘饰公共建筑立面,宣传社会主义理念,以及前殖民时代的原住民文化。

回国后他在政治上极为活跃,参加了墨西哥共产党。托洛茨基流亡墨西哥时,便一度住在他家。至于伴随其间的八卦,和艺术无关,兹不复述。也是这一时期,他最终找到自己的风格,包括简约的人物造型、浓郁的设色,常以阶级斗争为主题,并使用难度极高的湿法(fresco)作画(每个局部均须在该片泥灰干透前画完)。为便于各地参展,他将壁画绘制在可拆卸搬运的加框灰版上。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
迭戈•里维拉1906年作品《奥利萨巴山顶》,布上油画,23x35cm。

里维拉由此成名。193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为他举办了个人回顾展。此前只有马蒂斯曾享此待遇。纽约给了他没能在巴黎获得的荣誉,而且当时正是“大萧条”时期,意识形态上的刺激性可想而知。说来也巧,该馆再次举办里维拉回顾展,恰好是在80年后,即“占领华尔街”运动如火如荼的2011年底。

里维拉之所以成为里维拉,是因为他的壁画作品。为弥补这些作品缺席北京,策展方提供了三幅按比例缩小的印刷品,包括曾于1933年在纽约引发当地媒体抗议的《人,宇宙操控者》。该画本为洛克菲勒中心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大楼所作,但因画中人物包括列宁,引发当地媒体抗议,最终被毁。此前在莫斯科,红军俱乐部向他定制的作品,也曾因政治原因遭到否决。随后,墨西哥共产党也将他从中央委员会中驱逐。所以,真正的刺儿头,没有“左”“右”逢源的鸡贼。

如今很多人知道里维拉的同时,往往把这个政治色彩浓厚的人物,当成八卦主角。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朱莉•塞莫(也是音乐剧《狮子王》和《蜘蛛人》的导演)备受好评的传记片《弗里达》。该片描述他的第三任配偶,个性桀骜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但夫以妻荣,又有何不妥?

(本文作者是作家,曾出版小说《爱情、革命和猫》。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2:47 AM , Processed in 0.0840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