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民营企业上市路径大多有三种,一是传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靠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实现规模化,希望通过上市融资。二是中小企业“信奉”上市来钱快,急于借助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并把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被投行“推送”上市,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回报后在抽离。 可是在上市公司之外,还有另一类特别的企业,他们从小作坊发展到行业领导者、世界500强,始终坚持依靠自有资金,坚持不上市融资。与急于上市的企业相比,他们看上去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但也许正是因为尚未上市,才让这些企业不受外来股东的影响,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良好运转。那么,这些企业为何坚持不上市?各中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企业内部股权结构不宜上市;有的希望通过“小而不倒”的方式,把家族企业做到极致;有的只走专业化道路,只做单品类产品,做出强而稳定的现金流……但是,该上市时不上市,等待企业的恐怕就是窘境。本期商业传奇,我们将从上市角度出发,去看一看那些不上市公司背后的故事,去探寻他们的与股市保持距离的逻辑,及其独特的经营管理之道。
老干妈:上市是骗人钱
面对来自政府的上市提议,“老干妈”陶华碧以“免谈”二字做出了回应。在上市问题上,老干妈调味品创始人陶华碧的态度可谓是最强硬、最鲜明的。“老干妈”创立于1994年,起初,贵州农妇陶华碧为抚养两个儿子,用捡来的砖头、毛毡搭起了一个“路边摊”,专卖凉粉。这个“路边摊”便是“老干妈”的前身——“实惠饭店”。虽然“实惠饭店”专卖凉粉,但是陶华碧精心调制的凉粉配料——豆豉辣酱却比凉粉名声更响,客人经常专程上门购买豆豉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豆豉辣酱却供不应求。1994年底,“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 ”,豆豉辣酱成了陶华碧的主营产品。1996年,贵州南明区长的支持下,陶氏风味食品厂正式推出“老干妈”风味豆豉。 自创办至今,“老干妈”的主营产品已不限于创办初期攻下市场的风味豆豉,以风味豆豉为核心的一系列调味酱料已经深入人心。目前,老干妈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日产老干妈20余种系列产品达到120万瓶,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并出口到欧盟、美国、澳大利大等40多个国家。2013年,“老干妈”实现年销售收入37.2亿元,并上缴税收5.1亿元。
“老干妈”的商业原则
陶华碧是这么一个企业家:小学三年级文化,没有财务知识,在创业期间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但从企业创办至今,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商业原则——不上市、不偷税、不欠钱、不贷款。陶华碧说,上市就是圈钱,这个的言论也曾引起纷纷议论。她说“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我才不干呢。”据报道,陶华碧不仅强硬回绝了当地政府的上市提议,对于找上门的投资机构,陶华碧也闭门不见。在陶华碧的不上市、不偷税、不欠钱、不贷款的原则下,“老干妈”在行业竞争中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与当下一些企业急着上市相比,“老干妈”的发展路径来的确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辣椒女皇”不上市的底气从哪来
“老干妈”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收款、发货。但从采购到销售,“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原则,即使是优质代理商,“老干妈”也从未给过“账期”。因此,公司的财务报表也只是简单的账目,没有库存,没有应收和应付账款,但有数十亿的现金流,这也是“老干妈”的底气所在。其次,“老干妈”对品牌、产品实行严格的控制。在品牌上,“老干妈”虽不靠广告来加强产品的知名度,但在发展路径上,其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的“朴素”营销模式和共用品牌的品牌战略一脉相承。为了维护品牌形象,“老干妈”还成立打假专项基金,每年用两三千万来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再次,“老干妈”从不跨界。她只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辣椒。她说,“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或许也正是依赖其传统营销方式、现款现货的原则和不跨界的“老土”路径,老干妈才得以步步为营,称霸一方。
华为:公众股东将榨干公司利润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老干妈”陶华碧有着共同的理念——不上市,但是华为不上市的理由却与“老干妈”截然相反。华为在创业初期独创与电信员合资的模式,并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和高技术投入占领市场,发展至今,华为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企业,于2013销售收入超过2390亿元,同比增长8.5%。1996年走出国门后,华为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不俗,目前海外市场销售额已占华为营收的75%,每天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在日前发布的“2014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华为成为中国唯一闯入百强的企业,同时,华为也是唯一一个不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为何不上市
首先,从2013年华为年报来看,华为不需要通过上市来融资。2013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39,025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8.5%,净利润为21,003百万人民币,经营活动现金流为22,554百万人民币,另外,华为近五年的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3%左右,总借款为23,033百万人民币,而其现金与短期投资已达到了81,944百万人民币。所以,华为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而且也有很强的偿还能力,没有必要通过上市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其次,从华为的股权结构来看,华为不上市能够保持公司的竞争力。早在1996年,“华为基本法”就确立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华为员工持有98.6%的股票,创始人任正非所持有股票只占1.4%。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华为上市会造富一大批公司员工,如果股份被兑现,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任正非自己的说法是,“这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怠惰,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公众)股东是贪婪的,会榨干公司的每一滴利润。”任正非认为,一旦上市,外来股东就会分享属于公司职工的利润,相信这也是华为15万职工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也正是不上市,让华为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狼性华为”。
娃哈哈:整体上市将是一个好大的工程
在网易财经一周全球财富榜单上,中国富豪的前五位所创立的公司都已上市或处于拟上市阶段,只有宗庆后创立的娃哈哈还没未上市,其创始人宗庆后的个人财富也长期保持在第五位,岿然不动。创立于1987年,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的娃哈哈集团,凭借儿童营养液、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几代销售额惊人的产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今天的娃哈哈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股东超过15000人。娃哈哈不上市的理由与华为有几分相似。首先是企业自身现金流充裕,净利润每年达100亿元,平均每3天赚1亿元。由此看来,娃哈哈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股份结构。宗庆后在参加两会时对媒体表示,娃哈哈至今没有上市是因为股东数量的问题。目前娃哈哈股东数量有15000个,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上市之前股东数量不允许超过200。据悉,娃哈哈在2013年已实现全体员工持股,如果上市,员工将与股民共同分享企业利润,员工的回报将变少。
娃哈哈或拆分上市
“整体上市将是一个好大的工程。”宗庆后表示,但他并不否认未来娃哈哈会拿出零售业务等部分产业拆分上市。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空间日益承压,传统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增长乏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娃哈哈近年来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在上游在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在下游通过建超市来控制终端销售。宗庆后称,未来发展成熟后,或将超市和其他产业计划单独融资上市,但现在谈还太早。
顺丰:对上市“心如止水”
虽然今年年初EMS退出IPO一事引发了业界对快递行业上市的担忧,但在电商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几大民营快递公司都保持着对上市的热衷,唯有顺丰快递“心如止水”,对上市“冷眼旁观”,其顺丰创始人王卫也多次表示,顺丰短期内不会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圈钱而上市。
王卫:顺丰不会为了钱上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与内地的信件往来频繁,当时还在做印染的王卫嗅到了快递的商机,用向父亲借的10万元,于1993年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连上王卫,公司只有6个人,他们在广东和香港之间,用拉杆箱和背包运送快件。依靠低价策略和加盟模式,顺丰迅速垄断了通港快件业务。2012年顺丰销售额已突破200亿,拥有30架全货运包机、逾50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辆营运车辆。顺丰近年来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PE、VC趋之若鹜,但其创始人王卫却一直低调、神秘,对找上门来的投资视而不见。王卫在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融资问题上做出了回答,他认为,一是上市的唯一好处是圈钱,顺丰不会为了钱上市;二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披露公司信息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