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0|回复: 4

[好摄之徒] 【摄影师】伊娃·鲁宾斯坦 & 姜健:穿越时空的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7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3 11:38 PM 编辑

  【编者按】“将平凡生活的细节转换成令人难忘的场景并赋予它深远的意义” 这是匈牙利裔摄影大师安德列· 柯特兹(André Kertész)对鲁宾斯坦作品的评价,姜健具备同样的能力和素养。“能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感动和意义。在人生的路途中遇到了某人、某事、某情、某景,生活的音符随时都会触动你的心灵......”


  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器物、都会说话,那是他们与生活的对话,与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从每个时代的场景中,你似乎可以听到生活的旋律,感受到人的温度。这些生活场景讲述着人类共同的故事,她有足够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去思考去阅读。


  两位摄影家相差20岁,他们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不过他们的阅历都和音乐有关,因此他们的影像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旋律。总之,这两个共同的影像语言形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交响曲,回响在我们人生的美好回忆中。



  Q:伊娃·鲁宾斯坦和姜健,这两位摄影师来自不同国家、经历不同文化,为什么要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做个展览?

  成国琴:伊娃·鲁宾斯坦1933年出生在一个音乐大师家庭,父亲阿瑟·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是著名钢琴大师兼指挥家,母亲安妮拉·鲁宾斯坦(Aniela Mlynarska Rubinstein)是舞蹈家。因纳粹迫害犹太人,一家漂洋过海移民美国。她的少儿时光在跟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演出的旅途中度过。从小学习芭蕾舞和钢琴,参加过纽约百老汇的多个剧目首映。之后发现那个小小的镜头竟然能将瞬间的美留住,开始接触摄影。曾与莫德尔和阿巴斯 (Lisette Model & Diane Arbus)共同学习摄影。 起初鲁宾斯坦做过一些商业摄影和纪实报道摄影,并为报刊杂志拍摄肖像和年度图片等等,后来转向个人摄影创作。她的人物和场景摄影不仅载入了上世纪美国摄影史,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摄影史的地位。

  姜健今年60岁,曾经做过“知青”,电工,随父母在乡村当过农民。后来又在音乐学院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曾任管弦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手。1984专业从事摄影工作,并且在1993年以乡土系列摄影展《场景》在北京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一鸣惊人,七年以后又以《主人》系列环境肖像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摄影史中重要的地位。

  2013年7月份我有幸在纽约拜访了美国著名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她虽近80岁高龄,但思维敏捷优雅平静,与我娓娓道来,回忆她的家族史和摄影之路。之前在国外的刊物看到过她的黑白作品,但有幸在她的纽约工作室欣赏到她亲手放大的摄影原作,除了震撼,还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影像力量。这种感受让我联想到中国著名摄影家姜健的作品《场景》,促使我有了把两位具有相同艺术气质的摄影家做一个联展的大胆想法。



  Q:伊娃·鲁宾斯坦的作品中有什么触动了您,从而让您决定把她的作品带到中国来?

  成国琴:在伊娃·鲁宾斯坦的作品中,一直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例如未整理过的床单,给人感觉主人刚刚起床离开一样,生动动情。在拍摄生活照片的同时,她的镜头也关注自己的祖国波兰,那时的波兰对外比较排斥,尽管如此,伊娃·鲁宾斯坦还坚持拜访及拍摄她的故乡。最重要的是她有这样的愿望,在访谈中,她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打动了我,她对中国有着美好向往。

  其次,她的作品从70年代到90年代都非常受欢迎,频繁在欧洲、美国博物馆和商业画廊展出销售,且知名博物馆都有收藏。我在她家有幸在她的工作室欣赏到她亲手放大的摄影原作。关于新作,她说自己不会在拿起相机拍照,数码时代发展太快,这让我觉得她骨子里面透露出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我个人很欣赏。

  她的作品反映了摄影的本质——记录一切与生活有关故事。而作为一件艺术品,她的作品在品质上也是一流水准,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暗房,一切都那么的完美,一切都透露出她作为一名出色摄影家的修养和审美。

  她的卫生间挂着一幅玛格丽特的作品,作品中间有三个小鸡蛋,在采访中她指着小鸡蛋平静的说:“这三个鸡蛋代表着我的三个孩子,虽然有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但她会永远记在心里。”说这些话时,我能感受到这位80岁艺术家当下内心极其平静的状态。



  Q: 她只拍摄黑白照片吗?

  成国琴:是的,都是黑白的。



  Q:聊了这么多伊娃·鲁宾斯坦的作品,您如何评价摄影家姜健的作品?

  成国琴:我与姜健自80年代结识,当时他是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拍摄深藏在河南农村的各种民间艺术。86年他刚刚开始《场景》的拍摄,每每有新作都会跟我和其他好友分享。我当时不懂摄影,只是直觉告诉我:这些《场景》很像大师之作。90年代姜健的系列乡土摄影在国内外引起反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艺术风格。



  Q:两位摄影家的阅历都和音乐有关,这些相同的阅历会不自觉的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成国琴:没错,伊娃·鲁宾斯坦回忆说她的童年在跟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演出的旅途中度过。而姜健以前是省交响乐团的中提琴手,他们的作品都有种音乐的节奏、韵律在里面,不强加叙事性,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一种内心平静、安宁的心理状态。

  姜健是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他对于农村的生活有种特殊的情感。伊娃·鲁宾斯坦对其家乡波兰也有着相同的情感。他们的作品都朴实的抓住了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在这些被描述记录的场景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旋律,就好像在听一段钢琴独奏曲或小提琴协奏曲。鲁宾斯坦也正是上世纪代表着美国场景摄影的典型人物,她是20世纪美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而场景摄影奠定了她在美国摄影史的地位,有一本《大师访谈录》专门介绍及研究了她的场景摄影。

  姜健的作品,反映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一个可乐瓶,包括玩具玩偶以及墙上的挂历,每一件器物在他的作品中仿佛都会说话。这些带有民俗研究的作品是他累积十多年拍摄的成果。每幅作品都代表着当时的某段记忆,具有典型的东方符号感。鲁宾斯坦的作品可能在表现形式上没那么多符号感,更简约一些,但两位摄影家的作品都在展示场景的同时给人一种空间感,带领观赏者阅读和思考。



  Q:为展览选片的过程,您是否也深思熟虑过?

  成国琴:肯定会的。两位摄影家的经典作品都非常多,我们要挑选出适合这次主题,又相互有联系的作品进行展示,这非常不易。举例来说,鲁宾斯坦的作品有人物肖像也有场景摄影,我们先确定此次是以两位摄影家的场景作品为主。第二,我希望充分利用场地,让两位摄影家的作品“隔时空对话”。比如两位摄影家拍摄的椅子系列,鲁宾斯坦拍摄了教堂、家庭和户外的椅子,还有在参加阿尔勒摄影节期间拍摄的宴会椅子。而姜健也用自己的视角拍摄了大礼堂的板凳,理发时剃头的椅子。这些椅子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文化经历中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这可以算是一种“隔时空对话”方式。

  再比如说,两位摄影家拍摄的床系列,鲁宾斯坦记录了床单上的褶皱,床头的几件小物件。这些作品看起来简单,但生动的透露中物主人的性格,并带着仿佛刚刚触摸过的温度。这种表现形式非常细腻到位。而姜健作品,从东方的角度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农民生活中的床,比如床边放着粮食的照片,对于中国人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来说,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照片一目了然,主人把粮食和起居用的床放在一起,日子将过得多么踏实。而另一幅作品,未整理过的床,后面的墙纸记录着时代背景下的农民生活,虽然当时农民的生活连灯都没有,但床边放着的小蜡烛和床单上的龙凤图案,显现出生活虽然艰苦,但依然不失优雅的小细节。

  我觉得每位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和他内心状态有着直接关系,我也见过许多摄影师拍摄的场景摄影作品,但很少有感动我的,而鲁宾斯坦和姜健的作品都得益于他们的文化修养、审美以及对作品品质的把握。这也正是我为这次展览起名为“穿越时空的对话”的本质目的及用意。

采写|成国琴 苏月斫 栏目编辑|迦沐梓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来自不同国家、经历不同文化的摄影师伊娃·鲁宾斯坦和姜健,善于将平凡生活的细节转换成令人难忘的场景并赋予它深远的意义。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器物、都会说话,那是他们与生活的对话,与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图睡衣,科德角,1979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2.jpg
从每个时代的场景中,你似乎可以听到生活的旋律,感受到人的温度。这些生活场景讲述着人类共同的故事,她有足够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去思考去阅读。图为灵宝,1990年,摄影:姜健。




3.jpg
钢琴、镜子、肖邦的出生地,波兰,1984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4.jpg
辉县,1986年,摄影:姜健。




5.jpg
椅子和破烂的窗帘,罗德岛,美国,1972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6.jpg
罗山,1989年,摄影:姜健。




7.jpg
未整理的床,安科纳,意大利,1979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8.jpg
中牟,1991年,摄影:姜健。




9.jpg
农夫的厨房,波兰,1986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10.jpg
济源,1986年,摄影:姜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两把椅子,田纳西州,美国,1972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12.jpg
巩县,1987年,摄影:姜健。




13.jpg
怪兽与涂鸦,纽约,1984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14.jpg
新乡,1987年,摄影:姜健。




15.jpg
浚县,1989年,摄影:姜健。




16.jpg
辉县,1986年,摄影:姜健。




17.jpg
客房,明尼苏达州,美国,1978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18.jpg
周口,1989年,摄影:姜健。




19.jpg
镜中树,纽约,美国,1967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20.jpg
固始,1993年,摄影:姜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飘起来的窗帘,安科纳,意大利,1979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22.jpg
原阳,1990年,摄影:姜健。




23.jpg
梵高的小屋,阿尔勒,法国,1984年,摄影:伊娃·鲁宾斯坦。




24.jpg
灵宝,1989年,摄影:姜健。




25.jpg
1991年,摄影:姜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 04: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待久了,审美西化了。还是觉得钢琴家女儿的片子漂亮。
国人的片子看得多少有些沉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1:13 AM , Processed in 0.0582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