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美荷楼(Mei Ho House)坐落于石硖尾的一个小山坡上,是1954年竣工的八幢六层高H型公屋中的最后一幢。
60 年前的平安夜,香港石硖尾(Shek Kip Mei)寮屋区被一场大火吞噬,造成40余人死亡,约5.3万人无家可归。不过这场大火也开启了香港的公屋时代。如今,香港仅存的第一代公屋前不久作为旅馆和文化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美荷楼(Mei Ho House)坐落于一座小山坡上,现在被漆成了明亮的橙色。它是石硖尾1954年竣工的八幢六层高H型住宅中的最后一幢。几十年来,石硖尾的公屋里住着因为那场平安夜大火而无家可归的人们,其中主要是来自中国内地的难民,广州出生的电影导演吴宇森(John Woo)就曾在这里居住。
本世纪初,为了给更有利可图的房地产项目让路,其它七幢住宅均被拆毁,但美荷楼得以保存下来。经过2.2亿港元(合2,820万美元)的改造,美荷楼公寓如今摇身一变,成了129个现代房间。这些房间即使放在宜家家居的目录里,也丝毫不过时。同时,一座两层高的博物馆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居住在石硖尾公屋的生活。博物馆根据原居住者的记忆,对公屋进行了重建复原。
根据1978年《香港住房:跨界别研究》(Housing in Hong Kong: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选集的记述,当时每座H型大楼仅需数天即可完工,按照上世纪50年代的汇率计算,平均每座楼造价15.6万美元。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Lee Ho-yin)指出,之所以能建成这样的大楼,主要得益于设计过程中毫不留情地舍弃了人体舒适度这个考量因素。
李浩然说,这些大楼是鲍豪斯运动(Bauhaus movement)的典范,在设计的简约和高效上非常了不起,可以大批量复制生产。包豪斯运动奉行的理念就是“迎合大众”。大楼是H型,居住单元分处于平行的两翼,中间由走廊连接,公共浴室居中。
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博物馆里重建的公共厕所。每层楼都住着320多人,却只有六个坑道厕所,男女厕各三个。由于没有冲水装置,居民们如厕后只得将厕坑盖上报纸。 美荷楼每层最初有64间极小的公寓,面积为120平方英尺(约合11.1平方米)。这些公寓不配置家具,也没有厨房或浴室,租金为每月10港元(约合1.30美元)。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必须至少有五个成年人(10岁以下儿童算半个成年人)才能分到一整间公寓。平均每楼层320余名居住者共用六个坑道厕所,男女厕分别三个。
或许,居住者只是将美荷楼视作临时性的庇身之所,但李浩然认为,这是香港早期现代建筑具有开创性的范例。李浩然说,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贯彻执行了鲍豪斯学派极端功能主义的地方之一。他还说,美荷楼的美学标准后来逐渐普及,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在如何廉价快速建房方面吸取了美荷楼的经验。
虽然石硖尾的公屋建设起初只有八幢H型大楼,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住宅。上世纪70年代重建后,有11幢H型大楼(包括美荷楼在内)的住宅单元被合并在一起,公寓内不仅地方更宽敞,而且增添了私人浴室和厨房等从公共走廊改造来的空间。
Joyce Man今年30多岁。1993年,在公屋申请名单上排队等待了11年后,她与父母及三个姐弟一同搬进了360平方英尺(约合33.4平方米)的L型公寓里。由于这一家人之前住在附近贫民窟的顶层屋子里,搬进美荷楼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居住条件上的巨大改善。她说,当时感觉公屋非常大。
香港启德机场(Kai Tak Airport)那时还在使用中。每天从早到晚,每隔几分钟美荷楼上空便有飞机呼啸而过。
Man说,刚搬进去的那个周末我无法入睡,但很快便适应了。她现在是美荷楼的志愿导游。她觉得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那里应该会很不易,但她认为自己住在那时,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
Man一家2000年搬出了美荷楼,香港所有的H型公屋楼那年都登记在案,准备拆除。但美荷楼却未遭此厄运,因为香港政府将其评为二级历史建筑。
李浩然与Man表示,美荷楼之所以能成为“孤品”,是因为它有着与其它公屋楼不一样的外围地理位置,并且紧邻传统建筑旧址,如改建于北九龙裁判法院(North Kowloon Magistracy)的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和脱胎于某工厂大楼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er)等。
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旅馆里的一间宿舍式房间。 李浩然对于美荷楼的改造十分称道。他指出,美荷楼满足了背包客对廉价住宿的需求。他说,建筑就是要拿来用的,而不是矗立在那里像艺术品一样供人欣赏。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东西是没法挽留的。
Man说,美荷楼仍在那里,但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却不复存在。她回忆了当时的风声和后院的鸟叫,还有前院那些一群一群挽着发髻、身穿黑色中式夹衣的老太太们。她说,保留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
她说,在美荷楼生活的那些日子很美好,现在每当我去看住在附近的父母,都会绕道美荷楼,站在那看看它。
美荷楼地址:九龙深水埗石硖尾邨41座;电话:+852 3728 3500。旅社价格:多人间300港元起,双人间680港元起。博物馆参观免费。
Alexis L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