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0|回复: 1

[休闲时尚] 《活着》No.334:鹰猎传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9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8:52 PM 编辑

鹰猎传人

图/杨帆 文/肖本富 编辑/邹怡


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从西北一路南迁来到丽江时,也把用鹰捕猎的习俗带到了高原上。千百年来,这项习俗未曾间断过,到今天,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目前,丽江的玩鹰者已达上千人。

 

传承千年的狩猎技艺

放鹰就是狩猎,是一次人、鹰、犬互相配合的行动。鹰猎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早在千年之前,人类就已经掌握鹰猎的技巧,历代史书上也有关于鹰猎活动的记载。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中就曾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的词句。而鹰猎曾经也是王公贵族的娱乐方式,忽必烈、康熙、乾隆等君王,都是喜欢玩鹰的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鹰猎的规模一缩再缩,成为一种“遗产”。像丽江这样完整保留鹰猎传统的地方,在国内已属少见。

在丽江,放鹰已被看作是一项刺激的户外活动,就连一些六七十岁的老者说起放鹰的经历时,也是眉飞色舞,陶醉其中。

鹰猎的整个过程中,人的岗位职责包括放狗、放鹰、瞭望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猎犬将野鸡从草丛中赶出来,站在山坡高处的放鹰手迅速放飞手上的猎鹰。猎鹰表现好的话,可以直接在空中将野鸡猎杀。如果野鸡逃脱飞走,瞭望人员看清其落点,会通过对讲机通知大家继续抓捕。

山上,36岁的放鹰手和春红手上架着猎鹰,等待着野鸡飞起来的那一刻。

“起啦!”突然有人大喊起来,“起啦!”的意思就是有野鸡起飞了,和春红迅速放飞猎鹰,同时拔腿跟随猎鹰的方向奔跑,跑得比猎犬还快。杨永忠说,鹰猎活动中,没有强健的体魄,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猎手。有时候因为猎手体力跟不上,到手的猎物都能飞走。

虽然天色已晚,但当天的鹰猎活动还没有结束,晚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吃饭、喝酒。纳西男子将放鹰和喝酒视为人生美事,鹰猎回来,当然少不了喝酒。大家还要借这个机会对当天的得失进行总结。

 

财富筑成的鹰巢

猎鹰不便宜,一只好鹰抵得上一头牛的价格。加上训练和饲养的费用,玩鹰是一笔大开支。

丽江鹰猎专家李实说,丽江的鹰猎文化,传统上以大研古城为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城中的部分富商每年不惜重金购买好鹰,委托他人驯养。当时鹰价昂贵,头拨黄鹰(当年出生的雌鹰)要十几块大洋,一条好的猎犬能卖到三百大洋,另加三匹大青布和三捆沱茶。而当时,大研古城一个普通工匠的月工钱只有四至五块大洋。尽管如此,当时古城里爱鹰的人还是有四五拨。

鹰猎如今已不是富商的专利,但参与鹰猎的人还是要付出一些金钱的。旧时,就有一只鹰换一匹骡子的交易实例,如今,一只好鹰仍然抵得上一头牛的价格。价格连涨,品相好的黄鹰今年已经卖到5500元,一般人很难接受这个价格。除此之外,鹰买回来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驯养,鹰吃牛肉,一只鹰一天要吃七八两牛肉,而牛肉已经卖到30多元/市斤。

猎人将鹰驯服后,三天两头带出去捕猎,每次出猎,车费、伙食费加起来要一两百元,一个月下来光这些就得花费上千元。

有一只好的猎鹰,还要有一条好的猎犬。猎犬的价格也不低,好一点的幼犬已经卖到五六千,甚至上万。杨永忠所养的猎犬是条母狗,下过几窝崽,卖出一条幼犬至少要2000元,而且还要看买主。“有的人即使要买也不能卖给他。好的猎犬应该跟随懂它的主人。”

玩鹰的开销不菲。因此,大家都喜欢选择团队合作,共同承担。

丽江鹰猎人驯养的都是苍鹰,属食肉猛禽,飞行速度快,生来就是捕猎高手,能猎杀比自己体重大4倍的猎物。鹰的视力是人的8倍,可以在云端看清地上的一只老鼠。鹰的爪子极尖锐,能轻易扎穿人的手掌。能驯服这样的猛禽,会有一种专属人类的征服感。

每年10月到次年2-3月,玩鹰者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耗在鹰上,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如果家人不理解,很难做到这一点。”杨永忠说。

 

雪山上的罗网

每年秋冬季节,南徙的苍鹰飞越丽江上空时,丽江周边的山民都要到山上打鹰,然后拿进城卖。这个产业链已经存在多年。近些年,丽江玩鹰的人越来越多,对猎鹰的需求越来越大,猎鹰价格也越来越高,有的山民捕一个月的鹰,就抵得上种一年庄稼的收入,捕鹰的人也越来越多。

丽江古城区罗城村,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40多户人在捕鹰。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的,也专门跑回来,成天待在山上,“无忧无虑地坐着,看着天上的鹰”。有的早出晚归,有的直接住在山上,一住就是个把月。捕鹰时间从中秋节前后开始,到10月底结束。

10月22日晚,玉龙雪山东部山麓,一顶帐篷孤立地支在一个山坡上。帐篷里面闪着火光,一堆柴火正在燃烧,一个老人默默地坐在火堆旁边。老人名叫王位生,72岁,罗城村人,这里是和他两个孙子的捕鹰大本营。从10月3日上山,他们已经在山上住了18天了。

王位生爷孙三人所在的位置海拔3000多米,晚上的气温降到4-5摄氏度,因此每天都要生火堆。吃饭也只是简单的白米饭、炒土豆丝和炒白菜。为了省电,手机用的时候才开,不用的时候都关着。经常会碰到下雨、下雪和突然降温,这种天气鹰不会出来,人只能坐在帐篷里烤火。

这段时间,有三四百人在丽江的各处捕鹰,能捕到的最多两三只。有些人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依然两手空空。王位生还算幸运。他说,自己这辈子捕到的好鹰“有上百只”,他曾经一天打过3只好鹰。

祖孙3人守了18天,只有王位生捕到1只,卖了1000多块钱。他的一个孙子本来可以捕到一只的,但因为紧张,拉网的时候没把鹰盖住,鹰飞走了。

 

在护鹰与继承文化之间寻找平衡

鹰是保护动物,捕鹰是违法的。但在丽江,因为鹰猎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当地政府才容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鹰猎文化处在与法律相悖的境地。民族文化和野生动物都需要保护,矛盾由此而生。

“无可讳言,鹰猎文化处在与法律相悖的境地。民族文化需要传承,人类的遗产需要保护,同样,野生动物也需要保护。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李实说。

一边是鹰猎文化的发展,另一边是法律法规的限制,纳西族鹰猎文化成为一种靠打法律擦边球活着的文化,命运令人担忧。现在容许,但谁也无法保证将来也会容许。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了危机感。纳西族鹰猎文化虽然发展蓬勃,却是一种需要拯救的文化。

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鹰猎文化列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文化名单,这是比利时、捷克、韩国、蒙古、卡塔尔、沙特、叙利亚等十几个国家鹰猎协会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2011年,吉林满族鹰猎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0月,丽江市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正式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会员发展到200多人。李实说,鹰猎爱好者推动成立协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纳西族鹰猎文化,另一方面是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个机构。目前协会正在着手相关准备。

虽然丽江猎鹰文化的“非遗”尚未申报成功,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鹰猎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吉林满族鹰猎习俗被认定为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丽江的鹰猎爱好者们看到了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丽江纳西族鹰猎的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已发展为一项刺激的户外活动。虽然我国禁止捕鹰,丽江政府还是尊重当地传统,给予了纳西族小范围的“法外之地”。如今,如何同时保护传统和动物,成为了鹰猎文化发展的最大矛盾。摄影/《都市时报》杨帆 编辑/邹怡




2.jpg
鹰是纳西人心中男性的象征。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继承了祖先用鹰捕猎的习俗,千百年来,从未间断。




3.jpg
杨永忠从1986年开始接触鹰猎,27年来从未间断过。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丽江的纳西鹰猎者都会集结上山放鹰狩猎。这天天气转晴,杨永忠架着鹰和伙伴们前往猎场,小货车上载满了鹰猎人驯养的猎犬。




4.jpg
鹰猎是人、猎犬、猎鹰三者结合的团队狩猎活动,又称“放鹰”。和春红是一名出色的鹰猎人,他在驾驭鹰和猎犬上经验丰富。此外,和春红还是团队中体力最充沛的人,他总是跑在队伍的前方和高点,时刻准备撒手放鹰。




5.jpg
经过一天的努力,鹰猎人们终于在狩猎快结束时捕到一只野鸡。杨永忠说,以前捕猎是为了补充肉食,现在捕猎只是为了娱乐,有没有猎物都无所谓。捕回来的野鸡,一不进家门,二不进市场,在外面吃不完的,就把它送出去。




6.jpg
狩猎结束,和春红给猎鹰喂食生牛肉,这是对它优秀表现的嘉赏。鹰猎人每天都会给猎鹰喂食生牛肉,一年下来喂食的牛肉加起来相当于一头小牛。




7.jpg
鹰猎人在细数捕获来的野鸡羽毛。他们说,在纳西原来的传统中,野鸡羽毛会用在祭祀时的服装和器具上,而如今,也会放在家里或汽车上作为装饰。




8.jpg
鹰猎人的鹰通常是从捕鹰者手中购得。丽江忠义市场,一名捕鹰者将自己捕到的鹰拿到市场上,希望能讨到个好价钱,鹰猎人立刻围过来仔细检查鹰的品质。据市场上的鹰贩说,这几年,丽江周边的大理、保山等地也有山民开始捕鹰。




9.jpg
丽江市古城区罗城村并非纳西族村落,却因捕鹰技法和捕获鹰种优质,在整个纳西鹰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王位生家是罗城村第一家上山捕鹰的村民,每年中秋至霜降,王家的男人都会带着铺盖和食物上山搭起帐篷捕鹰。




10.jpg
早上9点,王位生来到自己选好的“鹰场”,趁鹰还未出没捕猎时架好捕鹰网。在罗城村,捕鹰山民用的捕鹰网,都是由王位生亲手编织。




11.jpg
鹰还在十多公里外的天空时,捕鹰人就能敏锐的发现,并迅速地躲到树枝搭建的小窝棚中。他们一般从缝隙中观测鹰飞来的方向,然后拉动鸽子诱鹰。




12.jpg
鹰猎如今已不是富商的专利,但参与者还是要付出一些金钱。旧时,就有一只鹰换一匹骡子的交易实例。如今,好鹰的价格连涨,品相好的黄鹰今年已经卖到5500元。鹰买回来后,往往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驯养。




13.jpg
鹰猎人和捕鹰者也会常聚在一起,谈论购买新的猎鹰和驯养经验。每年一到捕鹰和放鹰的季节,丽江时常能见到男人右手上架着鹰穿街而过的景象——这正是鹰猎人在驯鹰。




14.jpg
驯鹰的过程被纳西鹰猎人称为“熬鹰”,而“熬鹰”更像熬人。期间人必须与鹰共同作息,除了睡觉以外,必须时刻架着鹰,让鹰习惯在自己的手上醒来、睡去、进食。通常,“熬鹰”需要8到15天的时间。




15.jpg
女儿和猎鹰都是杨永忠的挚爱,熬鹰的时候,他一只手架着鹰,一只手抱着自己5岁的女儿看电视。老杨说,虽然女儿对纳西鹰猎还没有多少概念,可从小就很喜欢鹰,鹰猎文化是纳西族的一个传统,应该让更多的纳西后代传承下去。




16.jpg
春节过后,猎人们会将鹰放飞归自然,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目的是让鹰去繁衍后代。保护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并非鼓励杀戮与违法,传统文化和野生动物都需要保护,这当中一定有一个平衡等待着人们探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03:47 AM , Processed in 0.0623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