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4|回复: 1

[影乐之声] 为何全球争看《地心引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1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重重困难,《地心引力》(Gravity)傲然而立。

这部影片吸引了男女老少,吸引了艺术电影迷、科幻爱好者和福音教派基督徒,从而打破了票房纪录。

即将进入上映以来第三个周末(译注:原文发表于10月17日),《地心引力》成了一个越来越罕见的现象:它既吸引了成群结队的观众,同时也获得了影评家愉快的赞美。影院高兴地听到人们流传说,这部电影不应该在家里看,而是应该跑到拥有高品质音效的电影院去,在大屏幕上看。喜剧演员阿尔伯特·布鲁克斯(Albert Brooks)拐弯抹角地强调了拟真大屏幕观影体验的好处。他发表推文说:“刚在iPhone上看了《地心引力》。没那么惊艳。”

中老年人表现得像未成年人一样。连锁影院Landmark Theatres首席执行长泰德·芒多夫(Ted Mundorff)说:“他们给电影院打电话问3D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让10年甚至更久都没有去过电影院的人走出了家门。”芒多夫的公司在美国21个市场运营着50家影院。

如果目前的趋势维持下去,《地心引力》最后的全球票房收入可能会超过5亿美元。不以漫画书或玩具为基础、不在夏季或节假日上映的电影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地心引力》的全球票房不太可能赶上《钢铁侠3》(Iron Man 3)这样的电影。《钢铁侠3》是今年以来最火爆的影片,全世界票房收入超过了12亿美元。

但在电影行业经历了一年的激烈反思之后,《地心引力》还是给它带去了一些令人宽慰的信息。这一年的大片纷纷败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大声地提出了电影行业即将“崩溃”的猜测,并赞扬有线电视台更加敢于冒险。,近期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成了成年人和大公司口中新鲜又好吃的餐点,而《地心引力》就是其中之一。

娱乐行业建立在高风险押注和盲目信仰的基础之上,但没有几个项目像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执导的《地心引力》那样,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闭门羹。卡隆也是《衰仔失乐园》(Y Tu Mama Tambien)、《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的导演。

该片讲的是一位伤心的大龄博士在太空中遭遇灾难之后,艰难寻找生存意志与生存条件的故事。很少有人在这则原创故事里面看到商业上的潜力。影片要依靠未经检验的技术,模仿“上”“下”之类概念都失去了意义的无重力环境,这一点使它的商业前景更加不明朗。剧本要求采用的一些技术当时都还没有发明出来。

Warner Bros. Pictures
桑德拉•布洛克在电影《地心引力》中。
《地心引力》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Heyman)说:“这部影片充满了可怕的设想,至少以常规思维衡量是这样的。”他说:“它是一部由女人当主角的动作片,只有两个角色,其中一个小时只有一个角色。全片一半的时间她都穿着宇航服。按理来讲这些都是不可行的。”

该片最初是在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策划,但这家隶属于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 Corp.)的制片公司在2010年年初突然翻脸。“翻脸”是好莱坞的行话,意思是在还没有开拍的时候就放弃某部片子。华纳兄弟(Warner Bros.)同意接手,一部分原因是它有一个愿意分担成本的合作伙伴传奇影业 (Legendary Pictures LLC.)。但传奇影业最后也撤出了。华纳兄弟想找一家公司补缺未果,一个接一个的潜在金主都不同意在大约1.3亿美元的成本当中承担哪怕只是一部分。幸而拍摄地英国减税,制片成本降到了1.05亿美元。

选角过程也容易不到哪里去。在影片所用的复杂技术正在艰难开发的时候,原定主演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和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去了别的项目。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马里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和纳奥米·瓦茨(Naomi Watts)等潜在替代人选出现又消失。最后在2011年开始拍摄之前不久,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和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同意担纲主演。

电影杀青的时候,其前途依旧不明朗。《地心引力》初步试映结果一般般,因为人们还没有受到10月4日首映之前狂轰滥炸的影评和映前宣传的影响,根本就不知道该对它说些什么。有些人说他们对布洛克所演的受伤角色很难感同身受。

华纳兄弟全球营销总裁苏·克洛尔(Sue Kroll)说:“它看起来并不像要走红的样子。”

Warner Bros. Pictures
多个像汽车工厂中使用的重达两吨的电脑控制机械臂增加了《地心引力》的制作难度,这些机械臂用来创造出不受约束的失重感。
在离影片上映仅剩四天的时候,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旗下的华纳兄弟找到了一家愿意分担风险的合作伙伴。9月份,该公司同Ratpac-Dune Entertainment达成一笔为期数年、金额4.5亿美元的交易。由电影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澳大利亚富豪詹姆斯·帕克(James Packer)和投资家史蒂文·姆努奇恩(Steven Mnuchin)组成的Ratpac-Dune公司同意承担华纳兄弟几乎所有影片最高25%的预算。它可以参与75部影片的制作。

第二个周末的票房收入仅下降21%,这对于一部大片来说是不俗的成绩。它说明该片口碑很好,而好口碑同样也体现在工作日的高票房上面。经过两个星期之后,尽管在中国、英国、日本、卡隆故乡墨西哥等重要境外市场都还没有上映,《地心引力》的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超过2亿美元。

Landmark Theatres的芒多夫说:“我们有些影院第二周的成绩不低于第一周,充分说明该片口碑不俗。”他说:“观众回来再看,还带着人一起来看。”

理论上的弱点成了票房优势。由于主演是“常青树”(布洛克49岁,克鲁尼52岁)等原因,首周末观众有59%的人都在3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出来看电影的人数很少多到能把一部电影捧上天。与此同时,制片人海曼说,对于一部由中年演员主演的影片来讲,35岁及以下观众能够占到合理的比例也是一个不俗的战绩。这个观众年龄调查是制片公司在影院出口处进行的;这个调查还显示,首周末观众里面男性数量略多于女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心引力》如何迅速地占据了文化领域的中心舞台。在一个男性观众看《环太平洋》(Pacific Rim)、女性观众看《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动作片爱好者看《钢铁侠》、进影院次数不多的成年人看《蓝色茉莉》(Blue Jasmine)的时代,《地心引力》成了所有人必看的一部影片。

就连很少对好莱坞有什么好评的福音派基督徒也接纳了此片。自称世界最大基督教报纸的《基督邮报》(Christian Post),引用了“关注家庭”组织(Focus on the Family)博客网站“Plugged”一位编辑对该片的溢美之词,称这是因为它展示了“上帝的存在”,可以充当一则关于复活的寓言。桑德拉·布洛克所演角色经受的考验虽然不是明显符合基督教义,却也带来了启示,这种启示让她重生,让她“在太空里空荡荡的黑暗中找到了新的目标”。

或许最能体现观众热烈反响的不是票房收入,而是为了看3D版而愿意多付费的人数。美国买票的人当中,目前为止有82%的人都选择多付费戴塑料眼镜,超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和《阿凡达》(Avatar)等热门影片的比例。

Landmark的芒多夫说,在他的所有院线,3D版《地心引力》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售票张数都远远超过2D版。

Ben Fritz / Don Steinberg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心引力》: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Warner Bros.
桑德拉·布洛克在电影《地心引力》中。

19世纪中叶以来我们接触了这样那样的“运动影像”(即电影),但还没有一部可与《地心引力》相提并论。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执导的这部3D太空探险片,其新颍之处就在于它“运动”的性质。影片看起来就好像电影这种媒介挣脱了一切束缚,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失重梦境中翩翩起舞。

像很多扣人心弦的梦境一样,这一个梦境既充满了美感,也充斥着原始的恐惧,除了坠落,还有被抛起、甩出、脱离地球怀抱的恐惧。两名宇航员──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饰演的马特·科瓦尔斯基(Matt Kowalski)和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饰演的赖恩·斯通(Ryan Stone)──在一次航天任务中出舱修复哈勃望远镜(Hubble Telescope)时,遭遇灾难性事故,之后他们便漂浮在太空。他们起初拴在一起,但身体完全失控地不停翻转,他们努力恢复平衡、节约氧气,终于在宇宙中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找到了生存之所。马特是一名资深宇航员,生性乐观健谈,这一点可能帮助他忘掉了过去的不愉快感受。赖恩是新手,一位没受过多少宇航训练的医药工程师,从惊慌到恐惧,从悲痛到坚强、重生和欣喜,她感受到了一切。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产生了敬畏之情。开场是一段12分钟一气呵成的情节:马特、赖恩、巨大的望远镜和带他们上去的航天飞机,宁静地漂浮在一个巨大的、悬浮着的地球之上,直到一切突然变成了该死的太空碎片。牛顿运动定律在接下来发生的混乱中依然存在,违背定律的是摄像机。它的运动有别于以往的任何电影摄像机──行云流水地转圈、滑行,逾越了界线和电影常规。它一度移近赖恩,穿透她的头盔,也未在面罩上稍作停留,而是径直去审视她满脸的极度惊恐。

与这部一流电影相得益彰的是,赖恩是一位不平凡的女主角。她曾蒙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她绝望的当下引起了强烈回响;在这次充满刺激的任务之前,她经历的只是地球上的平凡生活。她在专业领域内出类拔萃,一定超乎常人,但由于宇航训练不足,当混乱不仅笼罩她的航天飞机,更笼罩了天外社区里一整层轨道空间站和通信卫星的时候,她彻底慌了。(马特在所有电路瘫痪的时候还幽默地说:“半个北美都上不了Facebook了。”)

赖恩要活下去,就必须用她仅存的全部勇气去强化她刚刚学到的一切。然而在这之前,这个负伤女人必须坚定活下去的决心。这个心理历程通过描绘赖恩突然变得孤立无援这个无声而细腻的凝重时刻呈现出来。(你会高兴地看到,导演安排了一系列美妙的小概率事件,保留了她返回地球的微弱希望。她并不像去年的“旅行者1号”那样一样,铁定了要脱离太阳系。)

桑德拉·布洛克以前饰演的影片常常表现出勇气或悲伤的主题。悲伤源自她所演的很多角色深受其苦的那种孤独,这也是其大获成功的喜剧片中的一个关键元素。(我在1995年为《华尔街日报》撰写的第一篇专栏评论了她在《二见钟情》(While You Were Sleeping)里面的表演,提到电影剧本曾似乎徒劳地试图“让我们相信这位可爱的姑娘、这个有着灿烂笑容的活泼精灵竟然交不到朋友,找不到对象”。)勇气元素在扬·德·邦特(Jan de Bont)执导的经典动作片《生死时速》(Speed)里面得到了最精妙的表达。《生死时速》之所以那么优秀,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布洛克饰演的安妮(Annie)是如此的聪明、讨人喜欢,而在发现自己开的巴士上安有炸弹时又是如此惊恐。

饰演《生死时速》20年之后,布洛克的幽默与机智找到了完美的展现机会:赖恩具备的不只是勇气,还有与之相称的智慧。她仍然表现了特有的悲伤,特别是在刚开始当这位新宇航员第一次太空行走差点把午饭吐出来的时候。她依然像电影明星般年轻,甚至可能显得更加年轻,因为她所演角色的活力是如此充分地体现在身体的动作当中。(影片的无数成就之一在于,它展示了赖恩的力量与健美,但并没有将她刻画成一个性对象。)然而最棒的地方在于,布洛克用一种成熟女人的精神深度取代她热血青年时期的勇敢。这是她从艺以来最好的表演。

克鲁尼星光四射,哪怕他只是扮演配角。他的演技几乎完全依靠声音来体现,因为自始至终他都穿着太空服。他演的角色不是为了让影片更显复杂。马特的插科打诨、老套故事、咋呼本领以及最后临危不乱的勇气都是影片整体魅力的巧妙组成部分。

导演卡隆和他的儿子乔纳斯·卡隆(Jonas Cuaron)共同写就的剧本既新奇又圆熟。马特的一些台词和动作优美得让人心醉。“你应该看看恒河上空的太阳,”他在无垠空间渐行渐远时对赖恩说。寥寥几个词,就让人联想起地球生活的美好。但他主要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一个无忧无虑的太空牛仔。在一个几乎难以忍受的悬念故事中──情节在90分钟里令人极度压抑地展开──,这个角色让人感到难得的放松。影片里面国际空间站与哈勃望远镜距离很近,这一点曾引起科学界的反对,因为两者实际上是处于不同的轨道。这并不是一个小毛病,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非常倚重于这种近距离的场景设计。不过它也没有对科学犯下重罪,毕竟没有谁会把这种片子当作一场天文讲座。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你会感受到真切的震撼,但时不时地,你又会忍不住思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电影声音很大,但观众并不用戴耳塞。音效设计令人沉醉,特别是赖恩在密闭空间里挣扎的时候,这种设计对这个场景至关重要。)《地心引力》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导演同一群艺术家、技术人员多年合作的巅峰之作。为了展现出这种想象力,这些技术人员不得不发明出各种精良的新工具。代表人物有摄像师伊曼纽尔·卢贝茨基(Emmanuel Lubezki)(他设计出一台全新的LED照明系统,后来被称为“石棺”(The Sarcophagus));制作指导安迪·尼科尔森(Andy Nicholson);视觉效果总监蒂姆·韦伯(Tim Webber);以及与卡隆共同担任剪辑的马克·桑格(Mark Sanger)。3D效果非常出色,有时甚至让人惊叹,但它本身从不喧宾夺主。

观众在任何时刻看到的内容,很可能都是部分或完全的电脑特效。靠血肉之躯拼搏的演员可能还会红火很久,但在大量利用科技拍片的新世界里,他们只是特效组合中的诸多元素之一。《地心引力》站在皮克斯动画巨片──特别是《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和《机器人总动员》(WALL-E)──的肩膀之上:《超人总动员》证明,现场表演能做的电脑动画几乎都能做;《机器人总动员》则是以一种神秘莫测的阴郁开场(且带有喜剧色彩地用了一台灭火器;《地心引力》中也用到灭火器,但用途大不相同。)但影片中艺术上最大的借鉴,还是来自于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对沉寂、宁静和空白──太空里的空白以及银幕上的空白──的突破性运用。

《地心引力》在投入拍摄之前很久就经过了反复的编排。但它给人一种一切都自然发生的感觉,给人一种超现实的自由感,和一种恐怖的随机感(太空垃圾风暴无端爆发)。其新颍之处不止于它对“运动”的诠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震撼的画面描绘人类在太空建造的那些东西。当我们进入这些建造物的内部时,物体乱七八糟地漂浮着,各有各的弱小生命。(巧合的是桑德拉·布洛克演过的一部片子就叫《希望漂浮》(Hope Floats,一般译作《真爱告白》))。从来没有哪部影片让我们如此接近于品尝氧气(或触摸泥土)。而随机性也可以是诗意的。在那段漫长而可怖的无线电静默期间,赖恩听到一串带杂音的语音,讲着地球上一种不是其母语的语言,伴随着笑声和婴儿的哭声。确实是希望在漂浮。

在不远的将来,《地心引力》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肯定都会遇到知音观众;它无比流畅地讲着大屏幕动作片的语言,而且对于任何电影爱好者来说,其高潮部分都是要多爽有多爽。谁都无法预知它将对电影业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你不妨想想这部影片已经代表着什么──片场制下一名非凡电影艺术家与好莱坞全系列最先进制片工具的结合。

细细思量,你会觉得卡隆有机会执导这部片子是一件难得的事。他导过《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和《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所以对技术并不陌生,但他毕竟不是多年玩转技术、拍摄高利润动作冒险片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更加难得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自己的想象转化成电影,向全世界以及电影界展示大制片厂能够做出些什么样的新奇产品。近期历史上,好莱坞最具魔力的工具常常落入魔术师的学徒手里,爆炸、撞车、火球那一套被他们周而复始地玩弄。《地心引力》则是魔术师亲自打造的作品。

Joe Morgenstern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8 11:44 AM , Processed in 0.0371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