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如果钱学森看见“150万人才赤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8 06: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钱学森看见“150万人才赤字”……

来源:新华网 非常道
2013.10.28 总第 024 期 责编:李昂

 
 一组数据,揭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人才赤字”问题。建国初期兴盛的那股“归国热”,到今天为何演变成了“出国潮”?面对当今世界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能做些什么?

            
 论坛热帖: 逾150万中国留学生未归国!为何那么多不回来?  


当“归国热”变成“出国潮”

a657.jpg

60多年前,在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一位身在海外的科学家毅然决定回国效力。外国在这位杰出人才的归国之路上设下重重阻碍,甚至不惜采取政治迫害的手段,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他回归祖国的意志。他终究回来了,他的才能立刻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两弹惊世,一星冲霄,直至神舟问天,嫦娥奔月,都离不开他的贡献。据说有外国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哀叹: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在那个年代,多少身处海外的中国英才,都做出了和这位伟大科学家相同的选择——回国。

  但60多年后,情况突然变了。人才的“归国热”变成了“出国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而留学回国人员仅为109万人——出、归“赤字”超过了150万人。2003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与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的“逆差”每年都接近或超过4万人,最高已接近7万人——这水平,也差不多可以算是“每年五个师”了。

  在这数量的“赤字”之外,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归国的人当中,占不小比例的都是近年来依靠家长出资到国外读书的一般性人员,他们很难说做到了学有所长更遑论是“人才”了,真正有专长甚至在国外拿到专利的高端人才回归的并不多,甚至有加剧流失的趋势。

  60多年前的中国,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研条件并不好,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身在海外的中国英才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而60年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与待遇的时候,“归国热”反而变成了“出国潮”,很多人才一去不复返,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差?

  文章开头的那位科学家叫钱学森,他曾经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他看到这样的现状,或许又会问“为什么在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人才后留不住他们?”

“不回来”还是“留不住”?

a659.jpg

“为什么留不住?”是的,人才应该有来去自由的权利,比起“为什么不回来”的疑问,或许“为什么留不住”才更需要思考。

  在主观上,固然有一些人才的思想问题,比如有人会想,国内待遇虽然不错,但是外国各方面的待遇更好,那我就选择在外国做事。这种想法虽然没有必须被谴责的理由,但与60多年前那些老科学家们的选择相比,未免落了下乘。

  而在客观上,也有国内的环境问题。一些人才,虽然也有着爱国的热情,但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科研环境虽远胜60年前,但在一些尖端领域,器材和技术等条件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人才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科研环境而选择在国外发展。在科研环境之外,我国的食品安全、医疗和教育等社会环境方面出现的不少问题仍待解决,这也可能成为人才在国内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影响他们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才赤字”的存在就有一些必然性,这“赤字”在一段时间内恐怕难以扭转,但并非不可扭转。

  主观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选择了留在国内或者回国,他们的努力正在让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他们的精神也会感召着更多的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像那些科学家们在60多年前做出的选择。

  客观上来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些问题正在暴露,但也在被修复。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科研环境与社会环境只会越来越优越,给人才更多“留在国内”或者“来中国”的理由。

  但这些都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国内学校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领域中的一些僵化机制如何破除、社会环境中的民生问题如何得到改善……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赤字”不会等你,它只会不停地把我们的“减数”变成别人的“加数”,我们没有时间可以用来浪费。

结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老一辈科学家的音容笑貌,似乎都已慢慢远去。在这个时代,人才资源的流动越来越像资本一样具有逐利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比起“人心不古”的哀叹,更重要的是接受并投入这场竞赛——看我们怎么把人才抢过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10:41 PM , Processed in 0.0272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