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1|回复: 0

[体育健身] 为何心情不好时爱吃垃圾食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8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obert M. Sapolsky

科学的万神庙里,有一些人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巴斯德(Pasteur)和索尔克(Salk)等人。神庙里还有一个位子,正等着那位解决了这样一个迷题的科学家:为什么当我们感到没人爱的时候就会吃垃圾食品?

Oliver Munday
问这个问题并不愚蠢,至少在9月份时肯定不,因为这个月正好是“全国警惕儿童肥胖月”(National Childhood Obesity Awareness Month)。在世界各地,与肥胖有关的健康问题都普遍存在,成年型糖尿病尤为突出。而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不饿时吃东西。

那我们为什么在不饿时吃东西呢?可能是周围的人都在吃,也可能是食品广告说服力太强。还有可能是我们不喜欢某场聚会的东道主,想把他的薯片吃光,吃到让他破产。

非营养性进食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是压力往往导致我们吃得更多。这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最容易在压力下进食的人,就是平时最积极限制进食的那些人:当处境不顺、需要善待自己的时候,进食便是他们放松的方式。他们更喜欢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老板是个混蛋,不如狂吃包巧克力的海象肉吧?

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习惯一股脑儿地归到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上面,因为表现出这些习惯的不只是人类。给一只实验鼠施加压力(比如在它的笼子里放一只陌生老鼠),它就会吃得更多,并且比平时更加倾向于吃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东西。

这种现象出现在很多物种当中,这可以从进化论角度解释。对于99%的动物来说,压力都涉及能量消耗的大幅增加(比如说在逃命的时候)。在这之后,身体刺激食欲、特别是对高热量的食欲,以重新积累耗尽的能量储备。但聪明而又神经兮兮的人类因为纯粹心理上的原因而不断出现应激反应,使我们的身体反复进入重新积累能量的模式。

科学家正在开始理解压力导致垃圾食品渴求的机理。压力会增加大脑中某些区域“内源性阿片口”的释放,而这些神经传导物质的结构和成瘾属性类似于阿片口(阿片口是通过刺激受体起作用,这些受体是为了应脑部的阿口片进化而成)。这有助于理解垃圾食品在压力时刻的巨大强化属性。

压力还会激活脑中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是的,大脑中有一类化学物质就像大麻中所含那种导致吸食后想吃东西的成分一样。此外,压力还会激活另一种名叫“神经口Y”的大脑化学物质,它可以激发人对脂肪和糖的欲望。

这种压力效应背后的最基本机制,在于安慰食物真的让人感到安慰。玛丽·多尔曼(Mary Dallman)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同事利用实验鼠首次证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刺激大脑中的激励机制,进而屏蔽掉身体激素的应激反应。

一种快感抵消另一种来源非常不同的不快感,看起来或许是不太可能。为什么富含脂肪的食物会减轻老鼠对新同伴的紧张感呢?然而我们人类的跳跃常常要大得多。饱受单相思之苦?大购物常会有帮助。因怀疑人生而烦恼?听巴赫或许有用。大脑中的激励机制就成了“病急”之中乱投的“医”。

但是,尽管安慰的来源各种各样,有些安慰来源用力太猛,从而有害于我们的健康。它体现了一项我们在进化过程中的遗留物:在结束充满压力的一天之后,从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诗篇里寻求慰藉的人,远远少于来一斤双乳脂软糖巧克力冰激凌的人。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生物学与神经病学教授,写过很多本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7 03:58 PM , Processed in 0.0578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