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lustration by Heads of State
有 些专家称,如果没有阔绰的中国藏家的参与,集邮漫长而又缓慢的颓败过程本会继续下去,从主流收藏爱好走向几近消亡。
跟不上潮流的人可能认为集邮只是个爱好,但中国一些年轻的投资者已靠投资邮票狠狠赚了几把。《华尔街日报》的Jason Chow解释了是什么让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价值上百万美元。 英国邮票经纪商斯坦利·吉本斯(Stanley Gibbons)说,全球6,000万集邮者如今至少有三分之一在中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包括香港地区在内,中国已成为一个大型邮票交易中心。香港至少有六家拍卖行,中国大陆有四家大拍卖行以及几家小拍卖行,其中大多数都是在过去四年间开业的。同时,邮票展的数量迅速增加,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买家与看客,现时类似的展览能在美国吸引到五位数的观众就算幸运了。此外,邮票在线交易也涌现出来,市场行情会像股市那样在屏幕上滚动显示。吉本斯透露,以数量计算,如今亚洲客户占到其公司投资的5%,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更高,所以按金额衡量他们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18%。
 China Guardian Auctions, Interasia Auctions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这张盖销票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通过中国邮局销售,今年以逾100万美元价格售出。 他们的投资到底高出多少?三年前,台湾以“福摩萨”(Formosa)的名称发行的史上首款邮票以1,040万港币的价格卖给了一名香港藏家。2011年,1968年的“毛主席给日本工人题词”四方连邮票在香港一场拍卖会上以逾1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该款邮票印有毛主席书写的宣称日本的革命必将胜利的手迹。它们在印制后从未发行,只是河北一家邮局在它被禁止发行之前预先售出了少量。在去年,1941年的孙中山(20世纪初开创中华民国的革命领袖)肖像双连邮票在香港一场拍卖会上以逾709,000美元的价格拍出。与其他许多价值不菲的邮票一样,它们的身价源自人为失误:邮票的文字及两美元面额的标志被倒印错体。
中国的买家往往青睐另类投资品,以前是玉石和国产白酒,现在则是邮票。巴克莱银行(Barclays)私人财富管理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高 值人群将他们17%的财富都投入到此类投资品上,而美国与英国的富裕阶层投入的资产比例分别只有9%和7%。对于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国家而言,邮票也是一种相对低价的收藏品。不到五美元就能买到一包数量达几百张的邮票,使得新藏家比较容易起步。随着他们越来越富裕,他们会更深入地投入到这个爱好当中。
 China Guardian Auctions, Interasia Auctions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诞生于1968年,主题为庆祝文化大革命。但未能广泛流通,最近此邮票的横版以81.5万美元售出。
焦点是那些最稀有、最珍贵的邮票,其中一些因为早前被人带出中国,因此得从海外寻觅它们。像马克斯·斯特恩(Max Stern)这样的批发经纪商便是把它们带回中国的中间人。这位今年92岁、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捷克侨民说,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邮票的经纪业务,并目睹这一爱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转至地下,当时他也被禁止与中国邮政做生意。他指出,现在推动这项爱好发展的主力军是在80年代,即在集邮解禁时成年的家长们,如今他们把它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然而,斯特恩指出市场的波动性还很强,他看到邮票价格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涨涨跌跌。他在自己的悉尼办公室中说道:“邮票经纪商有几千名,其中一些大经纪商持有大量存货,他们会操控价格。”
许多纯粹的集邮者对中国的各宗销售交易,特别是对价格的波动颇为不满。与当代艺术品和葡萄酒市场相同,中国的集邮市场在2011年前一年急剧上涨,到2012年跌了30%,在2013年又开始回升。集邮专家称,买家应预料到邮票会继续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流动性的变化而上涨或下跌。
 China Guardian Auctions, Interasia Auctions 图为台湾于1886年发行的龙马票。几年前两版龙马票以130万美元售出,在中国创下新纪录。 其他一些集邮界业内人士称,中国涌入集邮市场的情形让人回想起70年代,当时的状况也让人不满。许多在那个时代受追捧的邮票的价值在40年后丝毫未变,其缘由是西方邮市在80年代崩溃。英格兰拍卖行Warwick & Warwick的总监科林·萨奇(Colin Such)说:“我绝对不想在中国邮票上投入10,000英镑。集邮是一项很棒的爱好,理想地说它应该仅限于是个爱好。”
Jason C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