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对自己的身体了解有多深?对身体的了解是如何帮助人们维持正常生活的?
在过去十年中,围绕人类如何领会从身体内部获得的复杂反馈的研究已经起步,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地的研究人员目前正涉足的一个研究领域注重于理解大脑能在多大程度上探知和回应来自身体内部的暗示。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他们如何 研究人们对自身的感觉。实验对象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可以看到自己背部的轮廓图像,其搏动节奏与实验对象的心跳保持一致。 研究发现,能够更好地领会身体内在知觉(这是一种被称为内感受知觉的能力)的人对身体和心理自我的感知更清晰(其中包括一种体验更强烈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它们。研究人员表示,这些人罹患某些病症的可能性也较低,比如不明原因的疼痛(无明显诱因的疼痛)、抑郁、进食障碍和恐慌症等等。
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健康心理学系负责人奥尔加·波利亚托斯(Olga Pollatos)在这一领域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他说:“与身体保持联系也许能让你感知身体的变化……这或许有助于你早一些做出反应,或者让你在制定(情绪)管理策略时更加灵活。”比方说,如果你能够更好地探知自己正面临巨大压力,这就意味着你可以更快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去健身房或者想想开心事。
研究人员希望绘制出一张路线图,以期更好地治疗进食障碍以及与内感受知觉缺失相关的其他精神疾病。
研究人员的兴趣点之一是不明原因疼痛的患者。专家们曾认为,这类患者对身体更敏感,能够更加敏锐地探知疼痛,但近期的研究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波利亚托斯和她的研究小组对一组不明原因疼痛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静坐,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但不按脉,然后报告他们的心率。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实际心率。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出心率的人被视为内感受知觉较好。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不明原因疼痛患者探知心率的能力事实上要比对照组差。波利亚托斯称,这些患者的内感受知觉较弱,暗示他们在区分不同的身体知觉(其中包括疼痛源于何处)时可能会遇到更多问题。比方说,这些人在社交上遭到排斥时不是感到伤心,而是有可能将相同的身体信号误读为身体疼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经历持续的弥漫性疼痛。与之类似,对身体知觉的误读可能是引起恐慌症的部分原因。
波利亚托斯称:“对这些患者进行训练,让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身体反应,并摆脱误认为这些知觉带有潜在危害的恶性循环是这类研究可能会走的一条道路。”
在去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她的研究小组发现,内感受知觉较高的健康人能够更加敏锐地探知疼痛刺激。波利亚托斯称,这或许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对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疼痛做出反应,进而防止受伤。
波利亚托斯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显示,较高的内感受知觉似乎还会减少冒险行为。在研究中,实验对象被要求玩一个可能会赢钱或输钱的游戏,与身体合拍的人采取了风险较低的行为,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更善于领会暗示焦虑的反馈,比如心跳加速或者身体出汗增加。
波利亚托斯称:“如果你依赖直觉,而且直觉比较敏锐,你就可能会更加谨慎。”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实验对象的背部轮廓图像。 对人脑探知和整合复杂感官信息的能力进行探索可能还有望在治疗中发挥作用。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简·阿斯佩尔(Jane Aspell)的研究显示,通过感官暗示“哄骗”大脑认同轮廓图像能够让人们认同自己的虚拟轮廓,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虚拟轮廓的搏动节奏与实验对象的心跳保持一致。她的研究预计不久将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
最近一天下午,研究人员发给一位女士一副虚拟现实眼镜,这幅眼镜能让她看到由她身后的摄像头拍摄,并出现在她前方的背部轮廓图像。投影图像的边缘打着白色线条。
阿斯佩尔随后操纵白色边缘线,使其闪动频率与患者的心跳一致(以心跳图来衡量)或者不一致。当轮廓的搏动与实验参加者心跳一致时,参加者报告称“感觉”轮廓更像他们的虚拟现实自我。实验参加者并不知道轮廓为什么搏动——也没有人猜测轮廓的搏动与他们的心跳有关联。
阿斯佩尔称,这种技术有一天也许能够应用于与身体关系失调的人,比如厌食症患者(在这些患者眼中,自己的体型通常比实际要胖)。
这一领域的研究标志着认识的转变,它暗示身心关系比自上而下的经典模型中所描绘的关系(大脑具有完全的控制力)要复杂。根据新的理论框架,大脑不能与身体割裂;大脑是通过回应和领会心律、血液化学、呼吸和肌张力的变化而运转的。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神经科学教授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表示,这种“变化的交响乐”还会使大脑感知情绪。达马西奥的研究项目包括情感的细胞学基础。
到目前为止,事实证明通过训练来提高人感知身体所传递信息(或者至少是心跳)的能力是很难的。仅仅通过冥想等方式训练人的自我意识似乎对提高感知心率的能力没什么帮助。
2009年发表在《生理学》(Phys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对经验丰富的冥想者(藏传佛教徒和修炼昆达里尼瑜伽的僧侣)进行了考察,发现并无证据显示他们比不做冥想的人更善于探知心率。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心理学系研究生维维安·安利(Vivien Ainley)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她和她的同事们通过使用镜子取得了一些进展。
他们要求150名实验对象一边盯着镜中的自己,一边数心跳。内感受知觉水平特别低的人在对着镜子的时候能够比盯着空白屏幕时更好地探知心跳。安利说,这也许是因为镜子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暗示,或者是因为人在看得到自己的情况下会更关注身体。
Shirley S. 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