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多省市的领导干部,几乎没人能说出一年职务消费的确凿数字,即使是分管财政的干部也难以说清。某贫困县农业局局长说,他手下管著几百人,每年工资外花费多达几千万元。一位职工私下反映:“领导干部吃喝不愁,普通职工发愁吃喝,有时连办公经费也付不起。”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
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但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一般至少配三辆车:轿车、越野车、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等,仅领导用车的浪费就非常惊人。
职务消费面广线长,潜在的腐败机会“巨大”。不少群众反映,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手机及话费、差旅费、公车及燃油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数额越来越大,超标换车,违规买房,一餐吃几万元都不在话下。有的干部私人请客或家人聚会,都会拿发票到单位报销。
更有甚者,一人当官,全家享受。山西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称,一些领导干部看病存在“一人公费、多人享受”的现象,公费医疗成为致富门路。省直厅局有一位退休的厅级干部,每天都提著药兜到医院开药,过了马路就卖给药店,并根据药店的需要到医院开不同的药,随行就市,藉机牟利,退休十几年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愿管。
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据报道,一些干部之所以在职务消费方面挥霍无度,主要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装腰包的腐败不会被查处。
许多县委书记认为,一把手不能直接分管财务,但怎么花钱,却是一把手说了算,其他领导根本无从插手。主要领导的绝对权力,导致了职务消费的随意性,还引发下级层层效仿。
河北行政学院原常务副校长刘日说,职务消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这就造成许多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有关部门查处起来难,且有法不责众之嫌。另外,领导干部往往任用嫡系管财务,职务消费只有少数人经手,势必造成“上级不监督、同级监督不了、内部监督难”的情况。即使审计出来,面对“巨额假发票、白条入账”等违法违纪现象,也多是只上报不查处。
据报道,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打著职务消费旗号,拉关系、“结圈子”,有的为了职务挥霍,偷建小金库,收取“灰色收入”,从而滋生腐败,引发民怨。
一位接待办主任说,一些干部往往打著职务消费的旗号,请客送礼拉选票,有的还往上级领导手里送,跑官要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盲目攀比,吃喝玩乐,生活挥霍,有的甚至违规挤占挪用扶贫、支农、救灾等款项,或向有关单位或企业转嫁费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绝。
有的领导干部在单位顶风私设“小金库”,作为职务消费的“蓄水池”。近年来,各地严查小金库,规范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不合理的职务消费,但大量预算外资金依然存在,“小金库”或变相小金库保证了领导干部有钱花、敢花钱。
一位县委书记透露,单靠财政这点钱,不可能有太多职务消费。他大
致算了一笔账: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
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如果再算其他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活动,特别是动干部帮人办事,即使不去主动腐败,一年下来也数目可观。因此,干部的奢侈消费更多来自“灰色收入”。
过度的职务消费,在单位挤占的是其他干部职工的资源;在
社会,挤占的是财政资源,这种“挤出效应”,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财富,助长了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很容易引起民怨,最后损害的是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