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这迫使了中小型银行和影子银行部门努力满足央行最新的工作目标(在去年年末央行把“防范风险”设置为主要政策目标之一),同时也努力满足中央政府压制过剩产能的政策主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流动性在受到外部因素(资本流入减少)和影子银行融资活动的季度性因素(理财产品一般在季末前到期)的影响。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Pettis表示,他怀疑,这种组合事件导致人民银行“措手不及”反应,而这明显不是难以想象的。Pettis还指出,除了信贷创造和扩张,中国人民银行是一家几乎没有应对任何市场变化经验的央行。
本周,理财产品的赎回肯定会成为一个问题。但理财产品之前已经曾经试过违约,甚至还影响了大城市中的中型银行,所以各方对理财产品违约的风险应该已经有所防范。这就是美好的计划经济,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媒体都会受到政府的控制。如果人们都没听过相关的消息,银行挤兑也不会这么容易扩散。
可能可以这么想,中国隐藏和防范金融市场恐慌的能力,应该是一把双刃剑。
Pettis认为,在很多年前开始,中国就一直利用其不透明度和控制力,来建立一种低波动的金融稳定的声誉。而最近,这种稳定的局面可能结束了:
相对于人们对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普遍预期,中国的金融市场一般是波动较小的,主要是因为行政措施有意或无意地压制了普通的市场波动。然而,这种类型的系统并不是波动较小的。它们看起来波动较小,因为小型的冲击有最小化的影响。然而,大型的冲击一般会制造比预期之中更大的波动。可能上周的情况就是一个案例。
未来,我们将可能看到中国出现更多类似的情况。对波动性的长时间压制,只会导致未来爆发比预期更大的波动。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很容易发现,格林斯潘领导下美联储的行动,看起来引导了一个“大稳定时期”,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大稳定变得没那么稳定,经济似乎总是比预期中变得更加无序。类似的,欧元也在很多年里,大幅降低了欧元区边缘国家的波动,直到欧元突然间把市场的波动急剧放大。当然,没有经济学家Hyman Minsky的学生会对此感到惊讶。
实际上,Pettis认为,就算是坏消息受到压制也可能出现反效应。Pettis指出,上一个十年里,中国面对SARS的恐慌可能就是一个经典例子:虽然个案感染SARS的新闻经常可以成功的封锁起来,但各种传言只会不断滋生,这些传言导致的恐慌,可以说是几何倍数地爆发。“政府试图压制消息,实际上是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最终将放大了冲击的影响。”Pettis是这样写阿根廷2001年的政府违约经历的,当阿根廷政府尝试否认其正面对一场偿付危机的时候,效果适得其反,与提前承认传闻真实性相比,对消息的压制可能导致了更为恶劣的反应。
Pettis和渣打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一样,认为中国并不会出现雷曼时刻。但他认为,现在还存在尚未弄清楚的问题:如果按照人民银行所说,流动性是充足的,那么这些流动性究竟被谁囤积起来呢?
其次,为什么大陆媒体没有大幅报道呢?(我们认为,Pettis可能已经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国政府希望避免造成储户的恐慌。)
第三,如果理财产品存在大规模的净赎回,那么这些赎回的资金将会出现在哪呢?Pettis写道:
我只能想出以下的情况:更多的资金从中国流出,银行的存款规模、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囤积的资金和人们在家里囤积的现金规模变大。
如果央行希望它的战略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信贷配置的质量,那么上述的情况看起来没有哪一个是特别有价值的资金目的地。
现在最新的情况发展引出了一个问题,人民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工具应对这一情况,中国过去有用的优势是否将继续有效,还是会制造出反效果。
央行的操作是一门信心的游戏。正如J资本投资咨询公司合伙人杨思安女士写道的,人民银行需要维持的不仅只是国内金融参与者的信心,而且还需要说服投机性的海外资本,中国和人民币仍然是足够稳定进行投资的。
现在,这一切情况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大家更充分地认识到,过去几年的信贷增长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不良投资问题(在几年前,投资超越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认识到资源错配的问题,或者被迫认识到这个问题,都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大幅下滑。只要看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8%已经动摇了全世界对中国的信心。野村证券现在更认为,中国经济有30%的机会,下半年的增长会低于7%。
这是另一个观点。一直观察中国影子银行部门创新快速增长的杨思安认为,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可能存在出现大规模下滑的风险。
这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