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斯卡塔韦,新泽西──当这个男人向马克•唐纳利(Mark Donnelly)发起猛攻时,他唯一的自卫武器就是一把黑色的雨伞──一把纨口气息很重的雨伞。但就在弯腰躲避狠狠一击时,他将伞尖顶住攻击者的腹部,终结了对方的进攻。
 Evan Sim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马克•唐纳利在新泽西州举行的2013年蒸汽朋克世界博览会上教授巴顿术。 然后,这个43岁,身高接近一米八的男人捋了捋他的马甲,跟他的攻击者握了握手。
这场小格斗是巴顿术(Bartitsu)的展示,它并不常见,并且带有一丝维多利亚时期的绅士气息。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笔下的传奇侦探福尔摩斯就曾用巴顿术进行格斗。
攻击唐纳利的是42岁的罗伯特•埃尔哈特(Robert Earhart),一位全副武装的职业特技演员。
上周末,一年一度的蒸汽朋克世界博览会(Steampunk World’s Fair)如期而至。在这个以蒸汽时代的科幻小说为主题的庆典上,唐纳利手握雨伞,向观众提问:“各位觉得雨伞当武器怎么样?如果它在我手中,就是最好的进攻武器。”
 Evan Sim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马克•唐纳利在2013年蒸汽朋克世界博览会上教授巴顿术。 巴顿术里其它的武器还包括手杖、礼帽、鼻烟盒、手帕以及“绅士可以随手取用的任何物品”,唐纳利如此说道。
这套格斗体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福尔摩斯小说的一部分。但在过去十年中,一些武术爱好者、历史学家以及研究福尔摩斯的学者,通过收集世纪之交时期伦敦的报纸、杂志和其它信息来源,让巴顿术重放光彩。这些文章包括《如何抵御街头流氓》(Defense Against Hooligans)、《将对手引出房间指南》(Conducting a Person Out of the Room),以及如何用一些实用方法来“挣脱抓住你腰带的对手”。
住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Harrisburg)的唐纳利说,“小说是虚构的,但巴顿术却货真价实。”
 马克•唐纳利 为了遵照维多利亚传统,许多前来培训的学生都穿了正装或装有裙环的裙子,配着怀表链、圆顶高帽和灯笼马裤。唐纳利上周的课程包括“女士巴顿术:穿紧身胸衣也能当海扁王”。
“在70年代的时候,我很迷中国功夫。”美国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41岁的网页开发员蕾切尔•克林贝格(Rachel Klingberg)谈起了她儿时对武术的喜爱。可是长大后她发现大多数格斗课都过于正式。两年前,本着自卫加乐趣的理念,她创立了纽约巴顿术俱乐部(New York Bartitsu Club)。
她说,时至今日,这个俱乐部已有200多名会员,曼哈顿工作室的每节课都有20到40人参加。这个工作室也是别人捐赠的,需要同绝地武士协会(Jedi Knight)合用。
 The Bartitsu Society 传奇侦探福尔摩斯曾用巴顿术进行格斗。格斗历史学家和福尔摩斯迷通过旧报摘重新发现了巴顿术,如上图所示的这份1899年3月出版的伦敦报纸《图画报》。 许多人把巴顿术的兴起归功于一名新西兰武术指导托尼•沃尔夫(Tony Wolf)。他自2001年起就在个人网站“武术与科学电子版”(Electronic Journals of Martial Arts and Science)上发布文献资料,也由此聚集了一群巴顿术的早期爱好者。
沃尔夫说,“我们花了许多年来搜集资料,但是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格斗专家,沃尔夫在跆拳道、自由搏击、自由摔跤、巴西格斗、截拳道短棍格斗、刀战和其它格斗领域都训练有素。他也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的《指环王》三部曲设计了打斗场面。
正是他发现了爱德华•威廉•巴顿-怀特(Edward William Barton-Wright)的故事。这个英国工程师生于印度,曾于19世纪90年代在日本生活。回到伦敦后,巴顿-怀特将其在国外所学的亚洲格斗技巧如柔道和柔术,同西欧的拳击、法国踢打术、自由搏击和棍术相结合,并取柔术(jujitsu)以及自己的名字(Barton),创立了巴顿术(Bartitsu)这一说法。
巴顿术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用手、脚、或简易武器攻击对手的关键部位,使其失去平衡。在进行近身格斗,即无法借助手杖或雨伞的帮助时,通过让对手的颈部、肘部或者膝关节尽可能紧张而失去平衡。
1901年在伦敦日本协会(Japan Society of London)演讲时,巴顿-怀特援引了研究学者的资料,他提到巴顿术的目标并非连续攻击对手,而是避免“狗急跳 带来的伤害”。在那时,他已经在伦敦的苏豪区(SOHO District)成立了武器与健康文化巴顿术学会(Bartitsu Academy of Arms and Physical Culture)。
遗憾的是,这个俱乐部在1902年就解散了。沃尔夫说:“没人知道原因。这就像个迷一样。”迄今所知的是,俱乐部的培训师不是自立门户、创立自卫学校,就是在英国音乐厅的时事讽刺剧上为钱争得不可开交。
沃尔夫提到,如果不是因为柯南•道尔爵士在1894年写了《空屋》(The Adventure of the Empty House)这一福尔摩斯侦探故事,巴顿术可能已经彻底消失了。
在前一个故事的结尾中,福尔摩斯同宿敌莫里亚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决战后跌入瑞士的莱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在《空屋》里他却奇迹生还了。
柯南•道尔爵士借福尔摩斯之口向其助手华生(Dr. Watson)解释,说他能在瀑布边缘从莫里亚蒂手中逃走,得归功于“‘拔顿术(Baritsu)’,一种日式摔跤术”。
沃尔夫说起柯南•道尔的疏忽,“他把名字给写错啦”。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书中对巴顿术的简明援引终于找到了当代的支持者。导演盖•里奇(Guy Ritchie)在2009年将《大侦探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搬上了大荧幕,这部英美联制的电影邀请到了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 )出演福尔摩斯这一角色。
这部电影,以及两年后发行的续集《大侦探福尔摩斯:诡影游戏》(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中的打斗场面,一部分就来源于沃尔夫的巴顿术协会(Bartitsu Society)收集到的巴顿-怀特的初始资料。沃尔夫对此津津乐道:“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巴顿术了。”
来自美国科德角(Cape Cod)的布雷特•凯利(Brett Kelley)重返皮斯卡塔韦(Piscataway),29岁的他正学习如何抵挡拳击。一群衣着亮丽的男女在他身后挥舞着手杖。
他把脚猛地踢进培训师的小腿中间,然后说,“这门课很棒,可以亲身感受历史。”
唐纳利早些时候举办了一场关于维多利亚时期古典搏击俱乐部的研讨会。他同意巴顿术在当下的历史价值大于自我防御的实际意义。他说,手边更容易拿到的是星巴克的马克杯而不是鼻烟盒,想要阻挡袭击者的视线,将热咖啡泼在脸上的确比吹起一团鼻烟灰省事多了。
Angus Lo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