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1

被异化的数学正在训练大量“麻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9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异化的数学正在训练大量“麻袋”

日期:2013-05-30
来源:文汇报 作者:黄纯一;樊丽萍


• z617.jpg


被异化的数学正在训练大量“麻袋”

  本报见习记者 黄纯一 本报记者 樊丽萍

  “数学是美的。”几乎所有热爱数学的人,都对这一点心领神会。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林伟教授最近为了这份“美”,还和一名博士生较了真。博士生交上一篇论文,林伟拿来一瞅,纸面上打印着一排排数学公式,但基本的规范都没遵守,有些变量,该用斜体的都没用。

  “读数学博士怎么连这点对美的要求都没有呢?!”林伟把论文退回了,要求博士生重新交一篇“美文”。

  著名数学家高斯有句名言:数学是科学的女王。可把数学当“女王”一样呵护的学者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尴尬:接触“女王”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她面目可憎,毫无美感可言。

  “有些数学题,真是令人恶心……”即便是一些中学数学老师,也和学生有一样的愤懑和困惑。

  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把数学怎么了?(更多相关内容,请参看本刊P12《中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退步了,怎么办》)

  

减负走入误区:减去了知识,没减负担

  眼见着高考、中考的知识点在减少,为学生“减负”意图明显,可不少中学生反而越学越累。从普通中学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补习,这是为什么?

  6月是一年一度的考试季。无论是初三还是高三考生,为了对付中考或高考,他们已进行了一年的“操练”。

  “学生们学得实在太苦了。”胡小群,复旦附中数学教师兼创新实验班班主任。因为今年不带毕业班,他尚能喘口气,思考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眼见着高考、中考的知识点在减少,为学生“减负”意图明显,可不少中学生反而越学越累。从普通中学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补习,这是为什么?

  在大学任教的林伟看过中学教材,也看出了现有教材的“减负”意向。他记得20年前自己上初中时的数学课本,“那时学得肯定比现在难,初中就要解斜三角形。”虽然有的数学知识从初中后移到高中学习,有的知识干脆从课本中消失了,但林伟却发现,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却在加重。一个初中生动辄挑灯夜战干到晚上十一二点,这一点,让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十分不解。

  “问题可能出在部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理解上。”按照胡小群的理解,相关主管部门出于为中学生“减负”的考虑,将中、高考的考点减少了,许多教材上的知识点从考纲删去,这本是为了让学生避免落入题海战的一种考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因为中、高考不考,所以有些该讲的知识点也不讲了,或者讲得不全面,而将课时花费在对考试内容的反复练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减轻实际负担,另一方面,看上去让学生少学了几个定理、几章内容,但学生对数学的系统性理解反而大大降低了。

  不少高中老师发现,许多中考数学满分的学生,进高中后数学一落千丈。这样的学生,胡小群也看见过不少。他说,这些学生初中数学学得不错其实是假象,他们更像是“机械操练的流水线产物”,对于一些数学基本原理和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每个初中生都知道解无理方程时要检验增根,但为什么要检验,增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变形会出现增根,他们很少进行深入思考。进入高中后,面对不等式的讨论,无理不等式的等价变形,他们显得无所适从。

  教材不教,考试要考,作为一种应试之举,很多中学课堂慢慢地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有人发现,网上也流传起很多“高中生必背数学结论”,动辄十几页。而事实上,不少结论都是可轻松推得的,老师都背不出来。如此囫囵吞枣地背诵,让学生更不愿意去思考结论的来源。

  “有的学生不是在解数学题,而是在套题,甚至背题。”即使任教于名校,林伟也在批阅学生的考卷时看到了一些“奇观”: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期末考试,也会考一些经典数学定理的证明。“有的学生不理解推理过程,竟凭着好记性把证明过程背下来。”林伟纳闷了:这哪里是学数学;这么解题,怎么可能理解数学之美呢?

  

高考数学题“异化”:有些不是数学问题

  学生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数学练习题,但有些习题,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近年,不少数学高考题,光题干都要写上好几行。有人纳闷了:数学以简洁为美,题目都写得这么复杂,学生读题都要读半天——这还是数学题吗?

  任教于复旦附中的上海市特级教师张雪明,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数学教育的困难:高中数学的定位有问题。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都是初等数学,它们本应该和大学里的高等数学有一个衔接;但现在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存在,高中数学前后都不着调,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知识空间。”张雪明说,由于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数学知识链条里出题考学生,题目只好变着法子“为难人”,“在题目里故意设陷阱”,为的就是让一些学生丢分,以此来区分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

  但这样的数学命题,离他理想中的数学,实在相差太远。说到数学试题的“异化”,他想到了一桩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往事:陈省身生前在南开校园散步时,一个初三女孩向他讨教三道中考数学复习题。结果,老人家竟然一题也不会。女孩骇然:“您是不是陈省身?”答曰:“确实是陈省身,但我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数学问题。”

  “学生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数学练习题,但这些习题,有些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张雪明话锋一转,谈到了高考数学命题。很多数学高考的命题,光题干都要写上好几行。同样是大学数学系科班出身的张雪明纳闷了:数学以简洁为美,题目都写得这么复杂,学生读题都要读半天——这还是数学题吗?

  最近,不少大学自主招生选拔的数学试卷如一股清风,让他重新感受到了数学之美。“去年‘北约’自主招生数学卷,考了7道大题,题干全部加起来写不满半张A4纸,题目的阅读量大概和一道高考大题目差不多。但这份试卷的每道题,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之所以推崇这份看起来有些难度的考卷,张雪明说,他从大学自主招生发出的信号中看到了希望:做题“机器”大学并不欢迎,而这一点对中学教改有很积极的作用。

  

跟风盲目补习:肩上只有麻袋,没有脑袋

  把数学变成解题,看上去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熟练度,其实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副作用很大。学生最珍贵的想象力被扼杀了,长期训练,其实就是把学生教成了“肩上只有麻袋、没有脑袋的人”。

  摆脱应试的惯性,素质教育真正要落到实处,困难比预想得要多得多。

  在复旦附中带教创新实验班的胡小群,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了一连串的新问题,他笼统地概括为:“学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不适应”。

  首先是学习方法。这位年轻老师观察过一些学习状况欠佳的学生,发现一个很典型的现象。“他们手上通常都有两个本子,一个是上课的笔记本,一个是外面补课的本子。仔细翻翻,两本本子上记的内容都差不多,但其实任何一个本子,他们都没有搞懂。”

  盲目地送孩子上培训班,背后还有家长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作祟。几乎所有的中学老师都有一种感受:课堂教学正有意无意地被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绑架”。社会培训班似乎招揽了不少解题高手,“遇到A类题目,就用a公式,遇到B类题型,可用b方法……”看到孩子上完补课班,抄回来一大堆解题秘籍,家长似乎得到一些安慰。至于这些方法到了自己孩子手上是否好使,家长们却忘了去关心。

  林伟也当过一回补课老师。有一次,他给朋友的孩子补习高中的三角函数,“肯定把知识点讲清楚了,给她做了好几道同类题型后才放她回去。”一个月后,朋友的孩子参加学校考试,考题正是做过的题型,但最终还是“挂”了。林伟说,这就是很多孩子“补课”的通病:只在补课班上学,课堂上短期记忆了几个方法,回家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消化、吸收。所以,那些知识还是补课班老师的,根本没有学到自己的手上!

  “听、记、写、抄、答。”张雪明总结着这种应试教学套路。他说,把数学变成解题,看上去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熟练度,其实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副作用很大。学生最珍贵的想象力被扼杀了,一类题目碰多了,就会陷入思维惯性。长期训练,其实就是把学生教成了“肩上只有麻袋、没有脑袋的人”——记住一堆方法,但没有想法,遇到难一点的题目,还是歇菜。

  有人不禁好奇,真正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是怎样的?作为一个范例,张雪明向记者描绘了他的课堂上发生的真实一幕:有位学生上课的时候,课桌上空空荡荡,不翻书,也没本子,只有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老师在台上讲,他什么都不记,只在听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低头拿铅笔在桌上迅速地刷刷演算。算完了,就用橡皮擦掉。一节课上完,他一个公式都没背、也没记录,看上去像没听一样,但数学问题却真想明白了。“别看这类学生学得轻松,他们应试能力一点都不差,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数学。”

  在胡小群带教的创新实验班里,出现过另一种类型的“好学生”。有位学生数学成绩不见得拔尖,但肚子里藏着一堆数学问题,并一直在自主研究。高中两年,这个学生已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其实,在这样的期刊发表论文,对许多数学教师来说也并不容易。

  

数学怎么学?思之、思之、思之、思之

  对好学生来说,不断做题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反之,如果老师只顾好学生,上课“开快车”,那么本来已经学得很辛苦的学生,更加无望跟上教学进度——解决这个教学难题,有人提倡实施“分层教育”,但反对声同样很大……

  数学是美的,但中学课堂的教学,如何让学生领略数学女王冷峻而严谨的美?实际上,记者采访中听到,中学数学教研圈中一直有一种呼吁,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实施分层教育;初中和高中数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针对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各校应该有一个教学大纲“校本化”的过程。

  支撑这种呼声的理念,即是“因材施教”。有位执教于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该校早些年一直希望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实行分层教学。原因很简单,同样是中考满分的学生进入高一学习后,差距一下子拉大——这个现象其实在每所高中都存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老师一讲他就领悟了,也有的同学本来就是靠补习上高中的,学习难度一大,马上就跟不上了。面对这样一个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老师上课应该以谁为准?

  “其实,无论是以优等生还是以落后生为准,都是一种不公平。”若以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教学基准线,那么优等生的大量课堂时间就被荒废了,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被众神惩罚,将一块不断滚下山的巨石反复推上山顶。——对好学生来说,不断做题就是无效无望的劳动,几乎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反之,如果老师只顾好学生,上课“开快车”,那么本来已经学得很辛苦的学生,更加无望跟上教学进度。“分层教育看上去很合理,但一旦操作起来,学校压力很大。”这位老师直言,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分层”客观上会把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划分成几类水平,而这一点恰会给家长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在最好的班级,享受最好的师资。”反对的人多了,分层教育的事情自然就在争议中黄了。

  在中学课堂里当教书匠,张雪明总是记得自己多年前在大学里接受的一次数学启蒙——那是让他难忘的一节数学课。“我的老师单墫(中国首批博士、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给我们上课,他拿着一个水杯走进教室,把题目写上黑板后,在题目边上,他写道:思之、思之、思之、思之。写完之后,一声不响。”张雪明后来领悟,四个“思之”即是数学教学的精要所在——数学是鼓励人们多想、多思。在思考中,人们会油然感受到一种理性、冷峻的科学之美。而数学的这种品格和魅力,永无可能从机械的试题操练中领略到。

发表于 2013-5-30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2:11 PM , Processed in 0.0314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