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3|回复: 0

[哲史艺丛] 刍议“抽象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5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4-25 02:39 PM 编辑

刍议“抽象艺术”

王远

来源:艺术导报  
2013年 4月 25日 星期四

a593.jpg 古城系列2 综合材料 30.40cm林月创2013年

“抽象”这个词来源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被解释为排除、抽出。也有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或“看不见,摸不着”不具体的东西,叫做“抽象”。“抽象”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历史渊源。虽然在用词和理解上有不同,但有一共同的物象含义:它因一个事物的不同的两个对立面而存在,或者说它基于一个明确,一个阳,一个具体的对象而存在。因此,脱离了其中一个方面而谈另一个方面也是无法相互成立的。然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却显示了东西方文化思考的差异性。

   

东方早期朴素的易学反映出对宇宙外象与内象的宏观思考。而这些思考并不是用现代的词汇具象和抽象那么分明来表述。易学其理解内外象关系是相互转化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些东方哲思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艺术发展里,也是无法用一种恒定的归类加以确定。因此,简单的用抽象艺术概念来表述中国的非具象艺术现状,那无疑如大象硬往蛇的肚子里钻。

由于封建社会对人本的思想并不重视,易学说的半人本思想没有过多地在民间推广发扬。易学反映在传统书画中的作用曾经被钱钟书言到:不过是文人自娱修性的养生之道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翻译家朱光潜曾述:“抽象就是‘提炼’;《实践论》里说:“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我们看到抽象在当时解释近乎思想概括、手法精炼,其真实含义未接近其本来面目也是历史的结果。

80年代哲学、美学研究者李泽厚提出“情本体论以及人本化”的实践美学思想,把人化的自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上升出新“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美学在思想上对认识世界(人的主体性)迈出了一大步。这也为80年代在艺术领域的个性张扬、思想解放铺垫了理论上的道路。



我们对抽象这个词的理解也不过是在近30十年,由于过去不太使用这个词,有时甚至当贬义词。所以,抽象与抽象艺术这些概念在艺术领域被正确理解大概我们今天仍需进行一番讨论。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银版摄影术”。摄影术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同代具象艺术家的不安,20世纪初掀起了非具象和抽象艺术思潮,代表人物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米罗等,战后50年代崛起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浪潮,代表有波洛克、马瑟韦尔、罗斯科、纽曼、琼斯等。作为西方传统抽象艺术样式主要以反具象,脱离具象为主,因此艺术样式大多简洁,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虽然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他们为艺术史为人类提供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抽象艺术在如今的西方艺术领域现已走过了它辉煌的历史时期,虽然也有艺术家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然而前进的步伐与可能都举步维艰。也许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思维结构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关于康定斯基的艺术

康定斯基(俄国人,抽象艺术奠基人)对于他的艺术应分两个阶段:即纯粹抽象艺术和点线面符号、几何艺术。在康定斯基的一些纯粹抽象的作品里,很少见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确定的形象、符号以及几何图形。我们只有从这些无规律无次序的混杂、不确定的视觉作品中去体会作者背后的情绪、、、这也符合康当初借用音乐来描述他的作品,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无形的、摸不着的、抽象的、情绪的、、、

也许康定斯基在发掘人们外在的有些不具体的行为和语言其根本的来源是否由思维状态、心境、情绪所决定,这些内在因素是否作用于外在现象。康所说的“内在的自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状态、心境、情绪肯定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它可能由一种心境或刹那间由情绪导致的念想状态。我们有时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个行动但是会在不同的情绪驱动下所表现的外在语气和行为会大相径庭,当然接收方也会感受天壤之别。这或许是一个不确定的抽象“因素”在作用主导,但是这个“因素”不可名状,我们也可以用状态形容却无法用稳定、明确的形状来描述。所以,我们看到康的抽象作品所显现的不稳定、不确定的视觉“因素”也就明白抽象的意味和他所描述的“内在的自然”含义。显然康的这类艺术与东方哲思相融想通。(至于康定斯基的第二部分的几何艺术则与马列维奇的艺术如出一辙)。



关于马列维奇的艺术

马列维奇(俄国人,几何艺术奠基人),在看了他的一些几何艺术原作,《白色底子的黑方块》(东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我看到的是明明白白的几何方块,除了方块还是方块。那么具体的一个形状是如何被演绎成抽象艺术的?除了马列维奇在思考形状与公共情绪的至上概念之外,也许我们把符号、几何艺术与寓意抽象相混淆。



符号艺术最早发现于古代岩洞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初的原始艺术萌芽。在一些民族或土族文化艺术里也能看到一些象征意义图腾式的符号艺术,包括在儿童艺术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简单的符号式的涂鸦艺术、、、从符号衍生出的符号化艺术对艺术的今天发展现状表现为涂鸦艺术的延续(符号个体化)。其代表人物有美国涂鸦艺术家哈林、巴斯奎特,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等。



几何艺术在古希腊陶艺上的几何装饰纹样上;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几何纹样上都有记录。

几何艺术发展到上个世纪初就形成了一个艺术潮流——装饰艺术。在如今的法国巴黎卢浮宫一侧有个装饰艺术博物馆便见证了当时装饰艺术的历史现状。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概念:极简艺术又称极少主义艺术,代表人物有唐贾德,弗兰克斯特拉等,其现代艺术脉络也可追溯到马列维奇的几何艺术。几何艺术的发展对今天人们生活影响是巨大的并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几何艺术最终走向生活其功劳不可忘记上个世纪初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艺术学院吧。



抽象艺术常会挪用符号、几何元素,但在直觉认知上具备整体不确定性;符号与几何艺术可以通过约定转化,也可以夸大言外抽象之意,但在直觉认知上具备稳定的判断性。当然,两者兼有的话,那就无法用这些概念去界定了。



厘清东、西方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对抽象艺术进行界定是为了在这些概念下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否则,概念不清,相互混淆,必将导致始乱终弃。



对于抽象、抽象艺术的定性,西方更侧重于归类,东方则侧重于转换。然而,不同的两种文化思考形态却要去讨论一个共同的西方旧文化概念,或许这是造成今天对所谓抽象艺术的误解以及带来发展尴尬的主要原因。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副系主任)

文章发表在2013年3月16日新民晚报并有删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3 12:33 AM , Processed in 0.0761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