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1

《活着》No.257:寺即是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3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6:27 PM 编辑

寺即是家

作者/王小明 编辑/王崴  邹怡

合作媒体:新快报大道读图周刊

一条“民政局向寺庙借孤儿”的网络爆料让广东揭阳市的紫峰寺成为了近期新闻的焦点。释耀凯是这间寺庙的住持,他出于出家人慈悲为怀的信念,收养了许多被遗弃到寺庙门口的弃婴,带着孩子们在寺庙里日日诵经念佛,几十年如一日。

 

托孤

凌晨4时许,揭阳市南郊紫峰山北侧,悠扬的钟声在黑魆魆的山麓中回响,一声接着一声,不紧不慢。山脚下的紫峰古寺内,住持释耀凯带着他的孩子们正在上早课,打鼓,撞钟,念经。大雄宝殿里烛光闪熠,喜鹊绕梁。

此刻,寺庙外一个写着“鲜鸡蛋”的纸箱子不知何时被人悄然放在石阶上,纸箱里竟发出时断时续的婴儿啼哭。纸箱被红色细绒毛毯包裹,留出一个口子,箱子里面躺着一名刚出生的婴儿。婴儿嗓音细小,哭声如滴水入海般淹没在钟声里。寺庙里的人毫无察觉。直到6点多钟,天色微亮,庙门打开时才被发现。此时,哭累了的婴儿已经熟睡,包裹纸箱的毛毯被露水打湿,婴儿脸色发白,领口衣衫和鼻尖上也沾着露水。住持释耀凯吩咐大家把婴儿抱进寺庙。

这是紫峰寺收养的上百名弃婴中的一个,发生在半个多月前。纸箱里的孩子是一名男婴。几天前义工小罗和洪医生带男婴去医院检查,该男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寺庙,孤儿的家

住持释耀凯今年67岁,自从1996年开始收养弃婴以来,紫峰寺便不断收到弃婴。渐渐的紫峰寺收养弃婴的事情在揭阳地区远近闻名,紫峰寺也似乎成了那些狠心父母丢弃婴儿的首选场所。17年来,住持释耀凯本人也搞不清收养的人数,据估计总人数过百。目前登记在册的有56人,其中在寺庙里生活的有31人,在外寄养的25人。

如今的紫峰古寺就像个大家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还不足月。如净、如正、如利、如花、如叶、如芝、如果、如敏、如纯、如育、如静、如意、如燕、如念、如戒、如童、如乐......住持释耀凯给孩子们取的名字很像法号。他就像是孩子们的家长,孩子们都称他师父。孩子们亲如兄弟姐妹。

住持释耀凯年事已高,且患有胃病和腿疾,无法照顾这么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于是照顾孩子的任务主要由寺庙里的保姆、阿姨、义工、居士、香客等承担起来。保姆邱阿姨主要负责照顾刚出生的孤儿和智障孤儿,在寺庙呆了7年,用自己的土方子治愈过不少孩子的疾病,邱阿姨来自附近的花园村,孩子们都喊她“花园姨”;佛教信徒陈阿姨在寺庙周围的空地上种了许多蔬菜,能基本保障孩子们的蔬菜供应,另外陈阿姨还给一些智障的孤儿洗澡;义工小罗,经常开车来寺庙探望孤儿,与孤儿们熟同一家人,而她自己也是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义工洪医生是一名社区医生,每个星期至少来一次寺庙,给孩子免费看病送药,“一阵子没来就放心不下”。

这几年,先前收养的孤儿渐渐长大,也开始分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如净是寺庙里最大的孤儿,她每天负责洗菜炒菜。如利负责煮粥和烧开水。如正是男孩子,什么事情都能做,还负责打理寺庙的一些佛事和寺庙开门关门,像个大管家。如叶、如芝、如果、如敏等10岁左右的孩子则扫地、拾柴、烧火。每次吃饭,哥哥姐姐们都先要喂饱3岁的如童和2岁的如乐,然后才自己吃。11岁的如璇照顾2岁的如乐,什么事情都依着她宠着她,刚学会说话的如乐竟然喊11岁的如璇妈妈。可见孤儿间情感之深。

几十张嘴要吃饭,住持释耀凯告诉记者,养孤儿寺庙每个月要支出2万多元,这对寺庙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好在寺庙有香火钱和义工们的捐赠,每个月温饱开支倒不难。

相反,寺庙里更加紧缺的是照顾孤儿的人手。在寺庙收养的孤儿中,目前有8名严重智障的孤儿。他们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吃喝拉撒每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都要人照顾,是最难照顾的孤儿。由于人手不够,目前只能将这8名孤儿集中在寺庙东侧的独立房间里,用笼子圈养起来,以防止他们走丢。住持释耀凯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生活花费不多,我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偶尔来帮忙,需要的是给这些孩子固定的、持续的照顾。”

 

孩子,你的未来在何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7岁的如正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这句古诗印象深刻。这首诗句是他以前在山下小学读书时学会的。从小生活在寺庙,每天凌晨4点起床随师傅上早课,撞钟念经。“夜半钟声”伴随着自己长大。随着年纪渐长,自己也成为古诗画外的那个“撞钟人”。

寺庙里只有如净、如正、如利三个人在正规小学读过书。如利告诉记者,“上学时没有零花钱,看着别的同学买零食,做梦都想要零花钱。”

他们只读到五年级,就没有继续读下去。住持释耀凯担心孩子们在外面学坏,他认为佛教是最高的智慧,孩子们留在寺里也是一种修行。另外,寺庙里的孤儿在外难免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而自尊心强的孩子们即使被欺负也不愿说出来。

之后就再也没有孤儿去小学读过书了。近年来,陆续有一些义工到寺庙里给孤儿们上课,10多个具备上学条件的孤儿每周一上午上课,以语文、数学为主。上课的孩子大都会写拼音,少数会讲普通话。这种隔三差五的上课,与系统教学相差甚远。义工小罗设想,希望将来能在寺庙给孤儿们办自己的学校,请老师来上课。

寺庙里的孤儿一天天长大。长大成人后,是继续留在寺庙,还是出社会自己生存,将由他们自己来选择。17岁的如净、如正、如利,马上就要迈入成年。对于未来有何打算,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不知道。”

孩子们长期在寺庙生活,习惯了寺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有一天真要独自去外面想在外面生存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义工小罗告诉记者,“我们的孩子一出去就生病,一回寺庙就好,很奇怪的。”并且,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教育,这将使孩子们的社会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对智力正常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儿来说,未来尚可选择。而对于一些身体残疾和智力严重障碍的孤儿来说,寺庙里特有的简单安静的生活氛围以及佛教的精神调养,继续留在寺庙,或许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记者手记

这是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采访。在紫峰寺采访的三天时间里,尽管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却深深地被他们所感动。

天冷了,11岁的如敏赶紧给3岁的如童添加衣服;2岁的如乐把11岁的如璇喊做“妈妈”;4岁的如戒拿着比自己高一截的扫把认真仔细的扫地,每一块灰尘都不放过;16岁的如花有些智障,却能一口一口地喂饭给严重智障的如空;大孩子烧火做饭,小孩子立刻主动的去拾柴火;吃饭时,大孩子也总是先喂饱小孩子......

这是一群遭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展现给世人的却是超凡的爱心与自立,与他们的年龄不符。在这里他们学会的不是怨恨,而是爱。

一些孩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身体残疾,上天给了他们不公平的身体,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愤怒和孤僻。安静、恬淡是他们送给世人的礼物。与记者相熟之后,见面时总是报以微笑。我看到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

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力量,孩子们每天跟随师父上课念经,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慈悲的胸怀。

 

事件进展

目前紫峰寺已经在寺门口立起牌子,上面清晰地告诫着弃婴者:“本寺是宗教场所,不是婴儿院。本寺前所收养的弃婴都已另行安置,我寺郑重声明,忠告个别昧良心的父母和受雇佣代丢婴儿者,我寺将采取措施,一经抓到证据将追查到底,要求政府严办。”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接下来,寺内46名生活能自理的弃婴,将由福利院和有抚养条件和能力的家庭签订孤儿抚育协议书,每月发放1000元的生活费,纳入到民政部门监管,另外8名生活无法自理的智障儿童,则由有登记注册民间机构接收抚养。目前榕城区民政局已经在公益组织“学超彼岸”准备了临时安置点,有200平方米,12张床位,生活条件等方面比寺庙强。

 楼主| 发表于 2013-2-13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揭阳紫峰寺内,住持释耀凯带着他收养的孤儿们上下午课,孩子们从小学习佛经。释耀凯十七年来收养孤儿数百名,56人目前登记在册,其中有31人住在寺庙里,25人在外寄养。作者/王小明 编辑/王崴 邹怡





2.jpg
1月初的一个清晨,一名男婴被发现遗弃至寺门前,此时孩子已经哭累睡着,住持吩咐大家把婴儿抱进寺内。紫峰寺1996年开始收养弃婴,这一事迹在揭阳市“声名渐起”后,便似乎成了那些狠心父母丢弃婴儿的首选场所,不断收到弃婴。自从日前爆出民政部门过来“借孤儿”的事件后,寺庙的宁静就被打破了。





3.jpg
这名被遗弃的男婴事后被医生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并不是紫云寺第一次收到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目前紫峰寺门口立着木牌,告诫父母和受雇佣代丢婴儿者,寺庙是宗教场所,不是婴儿院。如果一经抓到证据将追查到底,将要求政府严办。





4.jpg
16岁的如花在给如空喂饭。如花有些智障,却能一口一口地喂饭给严重智障的如空。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方丈给孩子们起的名字以“如”字开头,有些像法号,也有些像潮汕人起名中,家族同辈都用一个相同字的习俗。





5.jpg
晚饭开始前,10岁的如纯先给2岁的如乐喂饭。在寺庙里,孤儿们情同手足。每次吃饭,哥哥姐姐们都先要喂饱3岁的如童和2岁的如乐,然后才自己吃。





6.jpg
11岁的如敏为3岁的如童添加厚衣服。这里的孩子显得有点早熟,虽然是孤儿,却习惯性地去关爱而不是怨恨世界,就好像照顾弟弟妹妹,也皆出自一份内心的“爱”。





7.jpg
较大的孩子叫做如璇,今年11岁。经常是她照顾着2岁的如乐。如璇什么事情都依着宠着如乐,刚学会说话的如乐竟然喊11岁的如璇“妈妈”。





8.jpg
寺里智力障碍的孤儿由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加上寺里人手不够,目前只能将8名孤儿集中在寺庙东侧的独立房间里,用笼子圈养起来,以防止他们走丢。





9.jpg
陈阿姨在为一名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严重智障孤儿洗澡,这些孩子吃喝拉撒每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都要人照顾,是最难照顾的孤儿。陈阿姨是一名佛教信徒,一直照顾着孤儿们。她还在寺庙周围种了一些蔬菜供应给孩子们吃。





10.jpg
义工洪医生在给如叶把脉。洪医生每个星期至少来一次寺庙,给孤儿免费看病送药。寺庙一个月大概要花费2万元左右抚养孤儿。虽然负担不小,但有香火钱和义工们的捐赠,每个月温饱开支倒不难。





11.jpg
邱阿姨在给孩子喂奶。邱阿姨来寺庙7年,主要负责照顾刚出生的孤儿和智障儿童。这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她用自己的土方子治愈过不少孩子的疾病,因为来自附近的花园村,孩子们都喊她“花园姨”。





12.jpg
住持释耀凯为孩子们盛稀饭。他生活简朴,患有胃病和腿疾,常年穿着多处有补丁的衣服。他说,“这些孩子生活花费不多,我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偶尔来帮忙,需要的是给这些孩子固定的、持续的照顾。”在这里,他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家长。





13.jpg
抱着哭闹的如乐的是如能师傅,他是住持释耀凯的出家弟子。有时会有一些来义工来义教,教导孩子们功课。但日常照顾孩子的任务主要由寺庙里的保姆、阿姨、义工、居士、香客等承担起来。





14.jpg
12岁的如芝在准备中午做饭用的柴火。寺庙里10岁左右的孩子,都需要负责扫地、拾柴、烧火。在寺庙里,孩子们都要承担一些类似于家务的工作。





15.jpg
4岁的如戒拿着比自己高一截的扫把认真仔细的扫地,每一块灰尘都不放过。他是男孩子,要负责比女孩子更重一些的工作。





16.jpg
早饭时间,17岁的如利在煮粥,11岁的如敏在烧开水。如利读过小学,但只读到五年级,目前他并没有考虑过成年后的未来。寺里读过书的孩子不多,孩子们自尊心强,在外受到歧视,回来也不会说出来。释耀凯担心孩子们在外面学坏,认为佛教是最高的智慧,留在寺里也是一种修行。





17.jpg
一名孩子坐在寺内的石阶上午休。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寺庙,习惯了寺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要出去适应社会并不容易。对智力正常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儿来说,未来尚可选择。但对于一些身体残疾和智力严重障碍的孤儿来说,也许留在寺庙里更加适合。





1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8 07:06 PM , Processed in 0.0444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