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1

[好摄之徒] “鸟头”镜头下的上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性搭档组合在乐队和漫画书里随处可见,但像“鸟头”这样的摄影组合,人们大概就鲜有听说了。这个由两位男性摄影师组成的艺术组合向人们证明:两个男人加一部照相机,便能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城市中创造出艺术。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由季炜煜、宋涛组成的摄影组合“鸟头”的作品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摄影展。以下是其《早春之歌》系列中的部分作品。
过去八年里,如今32岁、接受过图像设计方面培训的季炜煜,和同样32岁、过去一度依靠为中国的暴发户阶层制作五米高的老虎石雕为生的宋涛,一直在记录他们的家乡──上海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他们镜头下的上海没有光鲜的外表、时尚的光环,外 粗糙、布满灰尘的东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通常会以黑白的色调出现在作品中。他们拍摄的建筑一点也不时尚,有时甚至只剩下断壁残垣。人们就餐所选择的地点也总是那么平凡无奇,最多不过是去肯德基。

然而,他们的作品并不灰暗──两个大男孩喜欢开玩笑,他们的摄影作品是对那些平凡琐事的惊鸿一瞥。这些作品带领观者来了一次城市冲浪,沿着平淡无奇的街道、走进地铁,最终来到一幢乱哄哄的公寓楼,进入这里的家。如宋涛所说,上海这个城市自己就乘坐在浪尖上。

宋涛和季炜煜自高中时就是好友,2004年他们开始合作,出版了一本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所拍摄完成的两人肖像摄影集(这本摄影集的名字就叫《鸟头》(Birdhead),据他们说,这个名字是他们在电脑上保存照片时电脑无意间自动生成的)。宋涛那时候已经是一位在画廊里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了,而这本影集的出版原本是为了庆祝季炜煜从英国学成归国而制。据季炜煜说,他们印了两套,其中一套已经找不到了。

如今要找到鸟头的作品就容易多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的“2012年新摄影展”(New Photography 2012)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还会出现在下个月的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Art Basel Miami Beach)上。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喝着咖啡和苏打水,抽着香烟(季炜煜抽中南海,宋涛抽双喜),这对摄影二人组接受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James T. Areddy的采访,谈起了他们的故乡、他们的摄影以及Facebook一代。以下为经过编辑的采访内容。

《华尔街日报》:先问一个你们所说的那个“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为什么会用一个电脑自动生成的名字?

季炜煜:我们觉得它还不错。不是“猪头”,是“鸟头”。

《华尔街日报》:你们怎么确定拍摄计划?

季炜煜:我们的计划通常都很愚蠢,所以我们不定计划。

宋涛:计划没有意义。

《华尔街日报》:你们为什么不标明是谁的作品?

季炜煜:我们自己一直都知道是谁的。对于其他人来说,是谁的都无所谓。这是鸟头的摄影集。你不需要知道哪张是季炜煜的作品,哪张是宋涛的。你可以自己猜,但这不重要。

《华尔街日报》:有人将你们的作品描述为与痴迷于记录一切的Facebook这代人的对话。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

季炜煜:你也知道,在中国我们上不了Facebook。Facebook一代是指所有喜欢拍照片然后上传到Facebook的人。这是Facebook一代。当然,我们也属于Facebook一代。

宋涛:我们没有自己的网站。我们不喜欢上传照片,我们喜欢把作品制作成集子印出来。

《华尔街日报》:为什么选择印出来?

宋涛:每个摄影师都喜欢出版自己的作品。所以我们把作品印出来。

季炜煜:我们在上网方面非常笨。我们不知道它怎么运作。

宋涛:他不懂,我也是。

季炜煜:我们曾经试过三次,想做个网站,结果失败了。所以我们不做了。面对面的更好。

《华尔街日报》:你们是在展现这个城市的丑陋面吗?

季炜煜:我没觉得我们让上海看起来很差劲。上海是我们的家。我觉得我们的家并不丑。

《华尔街日报》:但是你们的照片与政府更喜欢展现的现代化的外观有些距离。

季炜煜:政府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了,不需要我们来做这些。

《华尔街日报》:你们怀念上海的过去吗?

季炜煜:过去就总比现在好吗?也不总是如此。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回忆。

他们总在毁掉老房子,然后盖起一栋新的建筑。有时候你会感觉难过……你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那些地方已经消失了。你找不到任何记忆。

不过我们也喜欢拍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Jin Mao Tower)。我们喜欢这两座建筑,尽管东方明珠非常难看。

《华尔街日报》:你们想要人们看完你们的作品后带着什么样的印象离开?

季炜煜:我们无法控制人们怎么样。如果人们看到这些照片后想,“你们让上海看起来非常漂亮,”那对上海很好。如果你想,“这样的上海真难看,”那么这就是难看的上海。这不关我们的事儿。

《华尔街日报》:为什么用胶卷,而不用数码相机?对于两个身无分文白手起家的人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季炜煜:当初数码相机更贵一些,胶卷比较便宜。

宋涛:(数码)相机的设计在我们看来很丑陋,一点也不美。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相机企业设计了很多非常漂亮的照相机。

季炜煜:我们只使用二手的照相机。我们只有两三部全新的相机。

《华尔街日报》:你们为什么在许多照片上标注了日期,但不提供其他信息,比如说拍摄地点?

季炜煜:照片上留下日期是个很好的主意,因为照片捕捉的是时间。

我们不想全裸,我们只想穿着内衣。(标出拍摄地点)剥去了所有的衣服。

宋涛:如果照片上还告诉你“在哪儿”──太多了。

说出“什么时候”还好。时间还好。留下地点就太多了。那样很愚蠢。那感觉会变得非常非常无聊。

季炜煜:那样不是照片。太冷了,不够温暖。

宋涛:还有另一个原因:拍摄地点就在这里。照片本身会告诉你地点。这完全足够了。这就是为何在我们的摄影集里,我们没有留下太多文字。在很多传统的摄影集里,他们总是喜欢写上很多,什么时候,在哪儿,等等等等。这样太过了。

JAMES T. AREDDY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头”镜头下的上海

由季炜煜、宋涛组成的摄影组合“鸟头”的作品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摄影展。以下是其《早春之歌》系列中的部分作品。


01.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2.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3.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4.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5.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6.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7.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8.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09.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10.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11.jpg
《早春之歌》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
Birdhead and ShanghART Gallery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07:13 AM , Processed in 0.0512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