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0

[百家杂谈] 你该努力和别人一样,还是努力和别人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登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学术期刊上,这篇研究说,大部份的消费者在挑选衣服准备购买的时候,心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她希望穿得「与众不同」,让大家注意到她的美丽!

另一个愿望却是,她希望穿得与别人「相同」,可以符合这个社会的框框。

学者发现,人性就是这样无可救药,想脚踏两条船、两者都兼顾,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相同」又「不同」呢?

有趣的来了,学者发现,还真的可以!人类竟然可以在买东西的时候,真的兼顾了相同又不同──

学者发现,消费者懂得以「一前一后」来解决既想相同又要不同的贪婪愿望。他们发现,人们会先选择「相同」,再去求「不同」,比方说,人们往往先找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品牌」,然后,在该品牌这么多衣服中,再挑一件颜色最特别的,这样就满足了她觉得既是相同又是不同的矛盾目标。或者,她会先去找到一个符合她身份地位的品牌,然后从中去再去选一条非常不一样的手表、首饰!也就是说,对商家而言,最好的营销方法,还是将自己品牌尽量的符合社会期待(好像这个品牌已蔚为潮流),然后再开发出很多惊世骇俗的产品,让大家都能满足「想不一样」。

这篇研究很有趣,也很有道理,不过我却从这个「一前一后」联想到一件有点没关系的观察──

周末出去玩,看到邻居孩子的父母,对他年幼子女说,「每个小朋友都一样,赶快学吧!」

那个小朋友看来一脸沮丧,被逼着这样做,他的父母跟在后面继续说:「你就是和其他小孩『都一样』,做吧!做吧!」

依学者说,每个人(包括孩子)其实都有两个希望,既想一样,也想不一样,大部份的家庭也是「一前一后」,都是从「一样」开始,再「不一样」。但,有些家庭的教育却刚刚好是反过来,是先告诉孩子,他「不一样」,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追求和别人一样追求过的路径(比方说打球打得好、考进好学校……)。

想一想,有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长大要和别人『一样』」,有的孩子从小却被教导「长大要和别人『不一样』」,这些教育,都是出自深爱孩子的父母。

希望孩子长大和人不一样的父母,会觉得那些教孩子长大要一样的父母过于古板、专制,这社会可以形塑很多样貌,为何要挶限孩子未来的梦想,要他一定得和别人一样?

而希望孩子长大和人一样的父母呢?则会觉得若告诉孩子长大不一样,那会宠坏了孩子,好像在告诉孩子你有多伟大多了不起,让孩子爬到天上去,不懂得努力去做得更好!

两者皆有道理,但殊不知,这个「一前一后」,看起来最后还是带来「一样与不一样兼具」的孩子,却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南猿北辙的种子,也教出截然不同的小孩。

谁好,谁坏?很难说。

不过,我自己的确发现自己很难理解另一边的想法,尤其在管理的时候──

从小出国,我一直被告知,我和别人不一样,国外的教育也这样鼓励孩子,由于我被告知和其他人不一样,因此我比别人更努力,因为我有责任,我也有潜力,那是无比的自信。因此,在上班的时候,我索求的往往是一种「空间」,让我可以发挥,但我发现,和我一样渴望发挥空间的年轻人其实不多。

我也不断的鼓励我们年轻员工,一开始就告诉他,他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来,想办法告诉我,他想要做什么事情?但我发现,我收到的并没有自大与满足的表情,反而是「没感觉」。

奇怪,怎么对鼓励没感觉?

原来,有些人成长的却是一直被提醒他其实就和其他人一样,所以已经不吃「你不一样、你很行」这一套,任何让他看起来和他人不一样的,他自动的删除掉、没有感觉,但他要的是其他人都有的东西,譬如薪水、譬如什么……。

急着追上别人,忘了创造下一个自己。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一前一后,选择了不一样的未来;两者皆灿烂,但一个我确定无论怎么都很有趣,但另一个,有可能穷追一辈子还是枉然。你其实可以不一样,就看愿不愿意先放弃一样,别动眼睛,先动手。

(图片来源:Rob MacEw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5 06:33 PM , Processed in 0.0522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