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0|回复: 1

[中华脊梁] 十万年前许昌人已经能熟练狩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井许昌人遗址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 XDA051303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 ZCX2-EW-QN1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02006, 40872115)资助

《中国科学》:(来源:中国科学报 洪蔚)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张双权等人,在对许昌人遗址的动物骨骼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十万年前的许昌人具有足够的狩猎知识与技能。

据介绍,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最初发现于上世纪中叶。自2005年以来,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新的发掘与研究,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石制品外,更有上万件动物骨骼化石出土。

新近的测年结果显示,埋藏古人类头骨化石层位的时代,是距今约10万年的晚更新世。在中国,该时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向晚期的过渡阶段。

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化石的现象非常普遍,考古学家也一直希望能从中提取远古人类行为方面的信息。然而,古人类、食肉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大型猛禽、流水作用、自然沉积等,都可导致遗址中大量动物骨骼的聚集。

不过,张双权表示,在目前已知的各种自然营力中,无一可与灵井动物群的埋藏学记录吻合。例如,灵井动物群中低至5.4%的食肉类齿痕标本比例,加上鬣狗粪化石与骨骼表面胃酸腐蚀痕迹的缺失等埋藏学证据都表明,鬣狗等食肉类动物不可能是这些大型动物骨骼富集的主要因素。

同时,张双权等发现,动物骨骼化石中两种动物占了极大优势:原始牛和普通马,且两者均以壮年个体占优势,而以壮年成员为主要代表类群的动物死亡模式是古人类行为的独特体现。

此外,两者的骨骼在遗址中的保存状态有明显差异。普通马除了相对较多的头骨和下颌骨材料外,其他部位几乎难觅踪迹,原始牛的骨骼则大部分被保留下来。

马科动物即使经过较为细致的野外处理,仍会有大量的营养组分附着在骨骼表面。如果将其抛弃,会造成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古人类选择了对两者区别对待。“他们选择将普通马的全部骨骼材料搬运回营地,而将原始牛的大部分骨骼直接抛弃在狩猎场所。”张双权说。

基于此,研究者认为,灵井许昌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立了较好的耦合关系。他们不仅掌握了足够的狩猎知识与技能,或许也已熟知这些“邻居”的生态习性、解剖特点和营养价值。

据悉,在古人类遗址中,两种动物在骨骼保留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此前在欧洲多有发现,且学者们普遍得出了“是人类行为所致”的相似结论。但是,同类的研究是首次在亚洲展开。

该所研究员高星表示,这是目前东亚地区旧石器遗址研究中尚未得到验证的一个重要现象。

“对这一现象,尽管学界认识大体一致,但在分析其包含的古人类深层行为动因时,目前学界观点差异较大,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张双权说。

该研究获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发表于 2012-5-29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9 04:35 AM , Processed in 0.035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