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2|回复: 3

[中华脊梁] 旋风刮起的地方 爷们都哭了—歼10诞生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2 05: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5-12 06:00 编辑

旋风刮起的地方——歼10诞生记
[ 龙战 ] 于:2012-04-30 08:54:19 主题帖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17578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286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286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我国的自制三代机就此拉开序幕。
1982年年初,由军队,国防科委和航空部主持,开始第一轮方案论证会。

当时主要的方案是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
歼13方案,是由沈飞“2号任务”衍生而来的方案,歼13方案最早其实从1971年歼8首飞之后就开始了研制,当时空军对刚刚首飞的歼8性能不满意,尤其希望改进其空战格斗性能。根据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空军认为需要研制一种轻小灵活,中低空格斗性能优秀的战机,用来取代歼6,是一款类似于早期型F16的格斗战斗机。这个项目当时被称为“2号任务”,由沈飞和601研制。
强6是一款后变掠翼的强击机,技术来源是1979年通过秘密渠道从埃及换来的一家米格23MF,中国空军对米格23的后变掠翼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将技术分解交与洪都仿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强6最终下马,但之后陆孝彭和洪都设计团队以强6为基础继续改进,把它改成了歼击机方案,也参与了方案论证,但是由于洪都本身实力有限,外加强6方案固有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点,一开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报以希望。




总共只有两个方案,而洪都的方案又不被人看好,这样一来,沈飞歼13,在当时事实上也就已经被内定为胜出方案了。
说到这儿,新歼仍旧与成都方面军(即611+132)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打从一开始航空部压根就没通知611拿出方案参加评审(成都方面就是标准的打酱油的角色)。此时,成都方面正在攻关歼7III(事关所有员工的吃饭问题啊,国家当时没有给他们下订单,也没有啥预研项目更没有财政拨款,若不能搞出外方满意的JJ,拿不到出口订单,那就真的要饿肚子啦!)当航空部临时通知611,来4个人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与评审新歼方案时,宋文骢还在011基地(后来的贵飞)做歼7Ⅲ的技术交底工作,得到通知后就回到成都,带上三个人出差北京,宋老留了一个心眼,让同事把611的新歼鸭翼方案的资料也带上了。(这就是后来歼10的初步方案)
这是歼十的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云南大理人,解放前参加云南“边纵”。后随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在地面任机械师。在朝鲜的血与火注定了这个云南汉子一生与航空的不解之缘。
歼10的前辈歼9,后者虽然失败,但是其艰苦的探索为歼10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老一行4人到达北京,下榻到北京总装招待所。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王副局长为611争取到了15分钟的时间,在评审会休息的间隙对自己的鸭翼方案进行汇报。而就是这不起眼的15分钟,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大翻盘。
601PK611。具体来说601,30余人,论证会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他们占据演讲台PK611,4人,只有15分钟的时间。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只得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在15分钟的时间里,他只用几张加夜班搞出来的幻灯片做工具,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开始了评述自己的方案,结果赢得全场热烈鼓掌,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命运的杠杆终于被撬动
1982年2月16日~~25日,经过多次的激烈争论,最终会议决定,会议暂不确定新歼方案,601和611两家继续回去完善各自方案,2个月后再次召开论证会。就这样,611出人意料的逆转,开始和601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成都方面接到这个好消息后一片欢欣鼓舞,领导当即宣布集中全所一切力量,不惜代价的进一步完善方案,备战下一轮方案评审。由于西南有绵阳安县的风洞基地这样的基础条件打底,经过加班加点,611集中了全所能够集中的所有资源,完善了提出的10号方案,最终拿出了4个备选方案: 一号方案:鸭式布局,腹部进气;二号方案:鸭式布局,两侧进气;三号方案:增加鸭翼面积,放宽静不稳定性;四号方案:作为保险,减小鸭翼面积,回归静稳定布局。(现在我们看到的歼十,可以说是一号和三号方案的结合体)

1982年4月,第二次选型会,按期在北京召开,此时,宋文骢带领611所的人带上四套方案,再次参加会议。601与611经过5天的激烈PK结果是,在场的专家和军队一致倾向于成飞611的鸭翼方案,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倒,而在航空口,“部分专家”对成飞方案,尤其是成飞方案中静不稳定布局,表示风险过大,从而转为支持601的方案,但这种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始终归于少数派。但第二次会议依然没有确定最终方案,会议决定,两家回去之后继续完善方案,择机再次召开选型会议。(PS一句,611之所以在前期就能获得这么大的支持,除了自身方案较601优秀之外还有空军对沈阳集团的不满已经达到了临界。601耗费10余年搞出来的歼8,根本不堪使用,毛病一大堆,更要命的是,601从来不积极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军队。当年80年代初歼8白昼型刚刚装备部队,时任歼8第一团团长的就是现任副总参谋长的马晓天将军,歼8装备部队后陆续发现操纵性差,尾翼震颤的毛病,而总师顾诵芬则把责任坚决推给部队,称这是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来官司闹大了,马晓天差点被解职转业,逼得马晓天当着空军司令的面和顾诵芬拍桌子大骂,才让顾诵芬勉强承认歼8设计有缺陷。空军对601这种态度,早已深恶痛绝。而在1984年大阅兵中,歼8由于技术问题,没能参加阅兵,部队火气非常大,以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说出“沈飞别搞其他的了,把歼8弄好就行了”这种话。在新歼选型中,军队已经很难再信任沈飞,转而扶持当时相对弱小但更有前途的成飞,也是必然之举。
虽然611方案事实上已经基本胜出,但这才是艰难道路的开始,歼10方案的激进,必然带来高风险,这一点上,航空口部分专家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当时完全没有接触过静不稳定布局和电传飞控,能不能搞下去没人知道。而601此时也对611能否把方案进行下去很不以为然,611承受的压力,丝毫没有因为竞标的胜出而有任何的减轻。
82年第二次选型会之后的整整1年内,宋文骢带着总体气动专业组的人始终忙着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曲线绘制、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的循环中;先后完成了3期的高低速风洞试验、流谱观测试验。歼10的总体气动布局,就是在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包括复合扭转机翼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化,都是这个阶段的完成的。
1983年3月开始,先期安排相关子系统开始论证和预研。
1983年9月,新歼发动机选型会召开,会议确定涡喷15为配套发动机,但太行继续发展。(确定使用涡喷为后来空军强烈要求换装毛子涡扇埋下伏笔)

1984年2月,航空部第三次召开新歼选型会,这一次国防科工委、空军、相关专家119名到会。结果没有任何悬念,611的鸭式布局方案获得一致好评,被确定为新歼方案。

1984年5月,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新歼研制总体单位定点问题的批复,确定新歼研制总体单位为611所和132厂。(成都方面正式翻盘,而对于沈阳方面来说则好像煮熟的鸭子飞了,不过不要紧,上级领导还是很关心这个亲生的儿子的,就算是没有拿到这个项目,其他项目其他拨款还是会源源不断地)
(插播一个关于132厂的小笑话。成飞原来对外的名称是:峨眉机械厂。结果,有一年一些分配到成飞的大学生居然跑到了峨眉县的县办机械厂报道,该厂厂长一头雾水,我这个小庙就是个小作坊什么时候能请到这些大菩萨来了,沟通了半天才知道人家原来要去的单位是成都的132厂,这帮兄弟搞了一次乌龙。乌龙归乌龙。兄弟们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可以到成都工作,而不用在这个小县城的这家寒酸的小作坊工作了。)
1984年6月,北京再次召开新歼方案论证会,宋文骢作方案汇报,并和空军最后商定了新歼的重要指标,审查确定了新歼的初步设计,空军对新歼的指标,要求很高,要求在2000年装备部队,总体要达到F16和米格29的水准,既要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格斗性能,还要兼顾高空高速截击性能,要具备较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较大的航程,较为先进的航电,还要兼顾对地打击能力,总之,空军想得到的要求,都提出来了。

1986年1月,286对新歼研制作了批示:“我认为建议很重要,近期花钱也不多,拟可同意”,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批准新歼研制,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研制主体单位为成飞611所和132厂,项目代号10号工程。歼10正式上马。
10号工程正式上马之后,宋文骢就开始带领611团队开始了进一步设计。但首先,宋文骢顶住层层压力和阻挠对当时的战机科研体制,进行了改革,具体说来,就是:      1)建立设计师系统,系统分为3级:第一级为型号总设计师;第二级为系统总设计师;第三级为飞机一次配套新产品的总设计师、主任(主管)设计师。把参与研制的不同行业、部门的设计师都纳入系统管理。
2)建立经济负责制。每一项成品必须坚持先有原理性试验、单个成品试验,再到地面系统试验、机上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做法,也就是说,成品不合格,就不给钱。
3)推广应用计划评审技术。严格型号研制程序,编制各级网络图,从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到发设计图和制造、总装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进行评审,通过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4)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对直接影响整个飞机研制进程的技术问题,由总设计师系统组织攻关。
说到底都是针对当时航空科研体系的弊病所针对性提出来的。这样一来形成3级管理体系,各个子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全程由主机所和总师掌控,不配合的,有权进行撤换,而经济负责制更是杜绝了之前不少子系统厂所只拿钱不干活的现象。宋老的药方可谓标本兼治,这套机制行之有效,一直到现在丝带的研制过程中还是严格按照这套制度来进行的。   
也正是因为宋老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一直以来各种非议不断。曾经就有人这样问过宋文骢:“宋总啊,恕我冒昧,据我所知,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10年8年,多则10年20年,你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龄不饶人啊,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这个问题意思很明白,言下之意就是你宋文骢可能到死都搞不成歼10,这是赤裸裸的挑衅,而宋文骢这样回答,“哈,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老宋还能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此时的歼10,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不是一架完全的第三代战机,跟现在的歼10也有很大差别。此时的飞机没有完全采用翼身融合设计;鸭翼面积不大,静不稳定度有限,机动性也不是太高;而发动机更是连根毛都看不到,整机动力水平还是大大的未知数。这架飞机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谁都说不准。歼10研制的难度,超乎想象。
除掉技术上的困难,611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缺钱,这个问题曾经几乎让歼10夭折,其实在那个军费紧缩,军队建设让位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年代,缺钱不奇怪,不缺才奇怪,10号工程的总共投资只有40亿元人民币,这笔钱落实没落实不说,钱要用在10个分系统,上百家研制单位上,摊到611的已经所剩无几,还要拿出来对外合作(主要是法国和以色列),能够用到飞机研制上的钱,我不说你也知道有多少了,没钱就做不了试验,没钱就做不了方案,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歼10的研制,曾经一度因为资金问题,在原地踏步。这个问题直到80年代末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考察成飞,成飞领导趁机说明情况后,才得到了刘华清首肯的资金支持。
刘华清将军在成都视察工作,宋老在一边陪同。如今歼10批量装备,而丝带在不远的未来也将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刘华清将军可含笑九泉矣!
没技术,我们可以攻关,甚至搞合作;没钱,我们可以熬,可以借;但假如失去军队的支持,歼10的命运就只能是悲剧,事实上,从歼10开始研制的第一天起,非议就没有停止过,除了同行的冷嘲热讽看热闹,还有来自军队的不认同。
1989年,中央军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军事代表团,前往前苏联考察、访问,宋文骢也受邀参加了代表团。最终结果是,苏27SK这种前苏联的新锐战斗机给空军土鳖们的印象,是无比震撼,光内油量就超过歼7空重的战斗机,居然能够达到F16的机动水平,对当时的中国空军而言,惊为天人!
于是,要两妻!要更多的两妻!几乎成为空军上下一致的的想法,歼10?搞了快10年,连跟毛都看不到,死一边去吧… …
代表团回到北京后,就有不少空军将领在会议上提出,苏27性能优异,要大量进口,而歼10搞到现在,连根毛都没见到,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27更合算。对于这种观点。刘华清将军笑而不语,而是先让在场的宋文骢发言,宋文骢起身解释道,苏27的确性能优异,但是和歼10相比,性能各有所长,苏27是替代不了歼10的,两者应该是相互配合。而刘华清点头赞许,然后才亮明观点:苏27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无论如何,就是再困难,也要搞下去!(TG军方高层还是有明白人的,军用武器还是买的不如自己造的啊。)
在最困难的岁月,刘华清将军,和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将军等少数有真才实学的将领,都对歼10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最为坚定的支持!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歼10了。
82工程和引进苏27之后,611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的确,从82年开始,到89年,整整8年时间,歼10依然躺在图纸上,永远在方案论证、永远在预先研究,但就是看不到东西出来,有领导甚至直接说成飞搞歼10是“5分钱想上长城”根本是不切实际。面对这种情况,成飞决定不惜代价,先造出一架全金属样机,不管怎么样。先把东西摆出来,到时候见到了实物,争议自然平息。
全金属样机的制造,是歼10研制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工程师第一次能够将图纸上的东西变成实物,精确、实际的验证自己的设计和工艺,试飞员能够做到机舱中模拟操作,提出改进意见,为整机技术冻结创造良好条件。决定作出之后,国防科工委和空军都表示了大力支持,到1991年初,成飞已经完成发图,开始样机制造,在精心组织之下,1991年8月27日,样机组装完成。其实,此时的样机,还不能飞,只是一个精确的全尺寸模型,而且里面好多设备没有,就用木头刻的代替,甚至用纸盒子占着,管路没有就用绳子代替,总之,先弄出来再说。
就算只是这样,这个全金属样机对歼10研制的帮助,也是莫大的。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将军听说造好了样机,直接把空军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全部叫到成飞来看样机,还亲自介绍这个飞机,这架颇具现代感的歼10让司令员们大为赞叹,这样一来,空军内部的争议就平息了不少。
虽然争取到了空军的支持,但是依然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航空发动机。歼10的配套发动机是涡喷15,但是到90年代初,涡喷15依然在部件试制,距离仿制定型还遥遥无期,眼看歼10连样机都出了,发动机拖进度估计又要重蹈覆辙了。而此时,空军正好在计划从俄罗斯引进了第一批苏27,所以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提出既然买了苏27,那干脆再配套多买点AL31F发动机,给歼10换上。但这个意见,成飞和航空部当时是坚决反对的,私下抱怨这又是外行领导内行,以为换发动机是换汽车轮胎么?歼10的设计从头到尾都是按涡喷15配套设计的,样机都出来了,这时候换发动机?又要修改设计,又要拖进度,还有完没完了?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刘华清将军拍了桌子,必须换!非换不可!没办法,刘副主席都拍桌子了,还能咋办?换吧。(领导就是领导,站得高看得远,要是成都方面不是一咬牙一跺脚换装了毛发,后来歼10项目怎么能成功)
1992年,宋文骢作为全权代表,前往俄罗斯进行AL31F的引进谈判,并签订了1台样机和数台试飞发动机的引进合同。为了适应歼10,AL31F做了若干改进,AL31F配套苏27战机,发动机机匣附件放在发动机上方,方便维护,但要配套歼10必须把机匣附件改到下放,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型号被称为:AL31FN,也就是目前歼10的配套发动机。而为了适应AL31FN,歼10做的改进更大,可以说基本又是一个推到重来。首先,AL31FN和涡喷15一个是涡扇,一个是涡喷,虽然最大推力一样,但推力曲线完全不同,原来的简单的不可调的椭圆进气道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由于涡扇发动机高空性能不如涡喷,所以歼10换用了现在的矩形可调进气道,以保证各种高度和速度下的飞行性能;其次,AL31FN要比涡喷15长很多,所以后机身需要延长,相应的需要对整机重心做配平和调整,主翼翼根弦长也大大增加;由于换发,空军对歼10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歼10要能够和苏27形成高低搭配,机动性要和苏27相当,这样一来又不得不对气动外形做小幅度更改以满足要求;另外,此时歼10也借鉴了很多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包括外置式双腹鳍,这些都是通过超7和米格设计局的合作中学来的。就这样,经过又一轮的设计更改,新歼10才有了现在歼10的造型,此时假如有全金属样机,那么这个样机的样子,已经和现在的歼10相差不多了。
到1994年6月,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战,成飞完成了换发后歼10的全部设计工作,图纸全部完成,歼10的研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原型机制造!
在1994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后,歼10原型机的建造于1995年8月开始,原型机制造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装配车间全封闭,任何外人都无法进入。到1997年6月2号,新机完成建造,刘华清将军亲自为新机剪彩,接下来,就是一连串地面试验,为首飞做准备了。最终,1998年3月23日,歼10顺利完成了首飞。那一天,包括宋老、试飞员雷强在内的相关人员喜极而泣。这么多大老爷们集体飙泪,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今天,这样震撼的场面会被后人写进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史上吧!


在歼10首飞成功之后,宋文骢就将试飞组织工作交给了杨伟,自己则继续带领气动设计小组,开始了下一代战机气动设计的摸索,最终,宋文骢提出了“小展弦比升力体鸭式布局”,通过机头涡、前边条涡、鸭翼涡、边条涡、主翼涡等诸多涡流的耦合,达到了空前的气动性能,而这个布局,也进而发展成了现在的歼20。
而杨伟在出色组织试飞工作的同时,领导设计了歼10的双座型歼10S,歼10S的设计是在单座型歼10首飞之后才提出的,整个项目军队只给了3年时间,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在杨伟的出色领导下,歼10S成为了中国战机研制历史上第一个“不拖进度,不降指标”的项目。杨伟的领导才能和成飞611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也有人把成都方面的人称为怪胎!但是我要说,中国航空的跨越式发展依靠的就是这些怪胎,没有他们如何能超英赶美,有的人抱着酸葡萄心理在这里说怪话不如踏踏实实多做一些工作,用实际的成果来回报国人岂不强过口水百倍!??)
1999年,386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察了成飞,而成飞也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雷强把当时首飞不久的歼10飞出了极限性能,386对这款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战机的优异性能惊叹不已,当即表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全力支持歼10。而很不巧的是,就在386回北京不久,空军就有人打报告,建议下马歼10,转而采购苏27,结果可想而知,386的愤怒在当时拥有一击必杀效果,空军的将领们见状立即转向,开始支持歼10了。

喜笑颜开的中央领导
在21世纪初,歼10依然在试飞中暴露了诸多问题,空军对歼10最终性能还是心中无数,苏27,还是正牌。此时,刘亚洲这个有名的大嘴巴到成飞考察,跟几个试飞员聊了起来,说起歼10的性能如何,几个试飞员当即表示,歼10脚踩27,拳打30,刘亚洲走后把这些话说给了附近一支装备苏27的部队,结果27部队当即表示对方在扯淡。就这样,双方约定了一场打擂台,其实,这时候歼10还在试飞,跟装备多年的苏27打擂台,是不公平的。但以雷强为首的试飞员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苏27在歼10面前,就是渣渣。。。。这场PK,一共两架歼10,对面4架苏27,结果,4:0,苏27全部被击落,歼10毫发无损。
这次对抗结果,让空军对歼10刮目相看,其实,歼10还创造过更夸张的战绩,一次空军内部对抗,依然是2架歼10对抗4架苏27,结果歼10僚机半路故障,退出了演习,但歼10长机没有返航,而是1打4,最后让人大跌眼镜,最后4架苏27全部被击落…
在2003年,歼10还在试飞时,空军就决定先期装备少量试用,这开了一个先河------边试飞边定型边装备的先河,除了歼10,还有一款战机是没定型即装备的,就是枭龙,不能不说,这是客户对成飞的信任。最终,在2003年12月25日圣诞节,徐勇凌完成了最后一个架次的试飞,歼10的整体试飞历时近6年,终于圆满结束!
2004年4月13日,歼10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核,正式定型!
10号工程从1982年开始设计,1986年正式立项,历经20余载,最终修成正果。在歼10的研制历程,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也伴随着空军的转变,可以说,歼10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装备发展历程的缩影,悲壮而艰辛。
目前,歼10共计装备了空1师,空2师,空3师,空44师(首批装备歼10的部队),空24师,空9师,海航4师共计7个整编团,另外还有试训中心一个大队,八一表演队一个大队,总计装备数量超过220架,年均装备数量接近30架。装备部队的歼10,表现出色,歼10空战能力出色,飞行品质极佳,深受部队好评,在历次演习对抗中,歼10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首批装备歼10的空44师131团,从西南边陲一支三流部队,一跃成为空军中数一数二的尖子部队,装备对战斗力的有益提升,体现的非常典型。由于在军事训练中的突出表现,131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歼击机团”荣誉称号,这对一支歼击机部队而言,是莫大的荣誉。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05: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5-12 03:49 编辑

爷们都哭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爷们都哭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386的愤怒在当时拥有一击必杀效果,空军的将领们见状立即转向,开始支持歼10了。

486 is a shit, comparing with 38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03:29 PM , Processed in 0.0452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