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4-4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4-4 21:44 编辑
纪念将军,杨靖宇牺牲的消息第一路军6师政治部主任伊俊山写下了这样的悼词
。
来源: 又是一年九一八 于 2012-04-04
伊俊山写下了这样的悼词:“——冰雪覆盖着濛江大地,我们焦急的心情等待您的来临。然而那雪花带来了极大的不幸,雪花传来了噩耗——敌人把您被割断的头颅照片印成传单,散布在每个森林、山谷和村庄。——从此,我失去了一位最敬爱的领导者和亲密的战友;全军失去了一位坚毅忠勇、明智的抗日指挥者;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位卓越的人民英雄、优秀的儿子;党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的模范共产党员。——我们没有被悲痛所征服,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勇地战斗着。
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灭日寇气不平
“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灭日寇气不平,
长白山上英雄多,
数着那杨靖宇,
杨司令。”
当这首民谣在东北的老百姓中间开始传唱的时候,杨靖宇已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总司令。当年的抗联战士总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他们的总司令。杨靖宇身高一米九三,光头,身材硕壮,他的魁伟体态即使在战场上的瞬间,也给日本关东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关东军少佐岸谷隆一郎曾这样描述过杨靖宇:他奔跑时速度极快,两只手能摆到头顶之上,像一只驼鸟在飞奔。他能使双枪而且枪法极准,我们根本无法靠近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1932年,杨靖宇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来到南满游击队后,随即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得日伪军心惊胆颤,使整个南满的抗日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关东军不断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抗联部队开始了残酷的大讨伐。从1933年到1939年的七年间,杨靖宇曾经同日本关东军四任司令官斗智斗勇,每一次他总能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巧妙地避开日军锋芒,不但生存下来,还寻找一切战机打击日军,令对手困顿不堪。
1939年夏天,日本关东军新任司令梅津美治郎到任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中,就把杨靖宇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号“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收买他的人头。与此同时,梅津美治郎痛下决心,计划调集伪“满洲国”所有能动用的机动兵力,对杨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一次彻底的大讨伐。
这是2000年在吉林市发现的日军为这次讨伐立下的纪念碑,为这块碑文题词的日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少将司令野副昌德,就是这次讨伐行动的总指挥。为了彻底绞杀杨靖宇和第一路军,“野副大讨伐”从计划到部署都与过去有所不同。不仅如此,针对杨靖宇常用的跨越省界、跳到外线作战的战术特点,日本关东军还专门成立了“第八军管区”,统一指挥伪通化、吉林、间岛三省的日伪军警、宪兵和特务,封死杨靖宇跳到外线作战的所有通道。从1939年7月开始,大批日本关东军从下江、北满各地调至南满,为彻底断绝抗联部队与老百姓的联系,日军按照部署控制了大小城镇和每一个乡村。为了断绝抗联部队的粮食供给,日军在这年8月强迫南满地区八个县的农民收割尚未成熟的庄稼,甚至还将山区残留的所有可供住宿的房屋草棚全部烧光。
在完成这些部署之后,1939年10月,为专门绞杀杨靖宇和南满抗联的“野副大讨伐”正式开始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面临最为严峻的一次挑战,而这时,杨靖宇又在哪里呢?
其实,早在这年的6月,杨靖宇在辉南县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不能行走,已经被送往秘密营地养伤。
面对日军即将开始的大讨伐,伤口没有完全愈合的杨靖宇在这年9月毅然走出了秘密营地。
为了既保存实力,又有效地打击日军,杨靖宇决定转移第一路军大部人马,自己率领警卫旅400多名官兵牵制日军主要兵力。
从1939年10月起,杨靖宇频繁的出现在濛江、金川、辉南、通化一带,有效吸引了讨伐日伪军的主力,使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大部人马安然转移。而这时的杨靖宇,却陷入日伪军的重重包围,400多人的警卫旅在连续激战中伤亡不断增加。
1940年1月中旬,杨靖宇率警卫旅官兵在濛江县双丫沟再次突破讨伐日军包围圈,随后,他命令警卫旅主力,带领全部伤员再次转移。此时的杨靖宇身边,只剩下警卫排60余名战士。
长白山上英雄多 胜利不忘杨司令
日本关东军处心积虑发动的“野副大讨伐”,首要目标就是杨靖宇,为此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还把特别熟悉抗联情况的伪三江省特务头目北部邦雄调到南满,担任这次大讨伐的参谋长,直接指挥4支专门对付杨靖宇的“挺进队”。当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0多人的小分队时,这4 支“挺进队”先是利用飞机进行侦察,一旦发现杨靖宇小分队的踪迹,马上扑上去死死叮住,穷追不舍,同时用无线电联络各路日军讨伐队四面合围。
1940年2月1日,在濛江县西部的一个高地上,杨靖宇小分队和一支日军讨伐队突然遭遇。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部队伤亡,杨靖宇决定再次分兵,这一次仍然由他带着16名战士继续和日军周旋,而其余官兵却得以从相反的方向成功突围。
然而,这时的东北,已进入天气最寒冷的季节。根据当年的气象资料记载,杨靖宇所处的濛江地区最低气温已是零下42度。
1940年2月11日,当杨靖宇再一次在夜色掩护下甩掉日军讨伐队时,他身边只剩下六名战士,而且六个人中三人中弹负伤、一人脚被冻伤。这个时候,杨靖宇又做出了一个出乎战士们意外的决定,他命令警卫员黄生发带着三个伤员就地隐蔽起来,自己却带着朱文华、聂东华两名警卫员继续往前走。他要用留在雪地上的足迹再一次把尾随的日军引开。
1940年2月15日,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员的杨靖宇,又一次被日伪军“挺进队”发现。为了确保在这一次追捕中抓住势单力薄的杨靖宇,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立即命令手下的三支“挺进队”共六百余人倾巢出动,分三路合围杨靖宇。
根据记载,这年冬天连降大雪,漫山遍野已是齐腰深的积雪。此时的杨靖宇为快速甩掉日伪军,利用自己身高1米93的优势,走在前面为两名战士趟雪。这时杨靖宇穿的乌拉鞋已经烂成一团,仅仅靠一根绳子绑在脚上。
虽然已是断粮多日,但杨靖宇的行动速度仍然很快,逐渐拉开了与日军的距离。为了防止杨靖宇逃脱,日军专门调来飞机在空中跟踪,向讨伐队指示杨靖宇的行走路线。
当天下午三时,600多名讨伐队在一处无名高地又发现了杨靖宇。
伪《通化省警务厅关于讨伐杨靖宇情况的报告》中,记述了这次战斗经过:“2月15日,我警察队主力对杨靖宇进行了猛烈攻击,出现了崔大队长、伊藤警尉等许多死伤者——估计杨靖宇已受伤,雪地上有点点滴滴的血迹。”
此时的杨靖宇已经左臂中弹,但还是乘着夜色冲进了密林。
第二天凌晨,日伪军讨伐队已经被杨靖宇拖的疲惫不堪。在日本满铁《协合》杂志1940年第263期中,参与讨伐的日军岸谷隆一郎回忆说:“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部下,他无疑比以前更加饥肠辘辘。但是他却跑得飞快,两只手摆动到了头顶上,大步跑去的样子,活像一只驼鸟在飞奔。连满洲军跑得最快的大个子班长老崔都追不上他。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六百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五十人了”。
虽然暂时摆脱了日伪军讨伐队的追击,但杨靖宇却无法摆脱零下40多度的严寒和饥饿。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派出找粮的两名警卫员被日伪军发现,不幸牺牲。这时的杨靖宇,身边再无一人。
日伪讨伐队根据杨靖宇牺牲警卫员遗留的物品判断,他们连续几个月绞杀的目标就在附近,于是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调集重兵封锁了濛江县所有的交通要道。此时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穿着被树枝划破的棉衣和一双早已损坏的棉鞋,艰难辗转于濛江的山林中。
1940年2月22日晚上,天气晴朗,一轮圆月高挂天空。这天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家家团圆的元宵节。已经连续4天粒米未进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孤身一人来到了濛江河边的三道崴子,在山中的这个小窝棚里,他渡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1940年2月23日,已经第五天没有找到杨靖宇踪迹的日伪军讨伐队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直接参与讨伐的日军益子理雄这样回忆到:“在三道崴子附近,有一人要求四个砍柴的农民帮助购买面粉和棉鞋,同时约定了交东西地点。根据报告,讨伐队立即开始了行动。”
益子理雄说到的这个人,正是杨靖宇。
这就是第一批到达指定现场的日伪讨伐队成员,在三道崴子的密林中,他们首先发现了杨靖宇。
此时,连续几天以草根、棉絮充饥的杨靖宇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由于伤口化脓,身体还发着高烧。发现日伪军讨伐队到来,杨靖宇便在密林的掩护下一边撤退。一边双手持枪,不断向来敌射击。
由于大批援军不断赶到,逼近的日军由最初的300米逼近到200米,100米,50米,但杨靖宇依托大树掩护,仍然向讨伐队射击。
在距离20米处,杨靖宇与日伪军讨伐队进行了最后的战斗。
1940年2月23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十几天后,抗联的广大指战员得到了杨靖宇牺牲的消息。第一路军6师政治部主任伊俊山写下了这样的悼词:“——冰雪覆盖着濛江大地,我们焦急的心情等待您的来临。然而那雪花带来了极大的不幸,雪花传来了噩耗——敌人把您被割断的头颅照片印成传单,散布在每个森林、山谷和村庄。——从此,我失去了一位最敬爱的领导者和亲密的战友;全军失去了一位坚毅忠勇、明智的抗日指挥者;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位卓越的人民英雄、优秀的儿子;党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的模范共产党员。——我们没有被悲痛所征服,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勇地战斗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