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2

【电影】二十四城记(200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4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基本信息
  又名:24城记,24 City
  IMDb评分7.3/10 ( 203票 )
  类型: 情节片
  国家:中国
  制作公司: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Shanghai Film Group [中国]
  北京西河星汇数字娱乐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贾樟柯 Jia Zhangke
  编剧 Writer:  贾樟柯 Jia Zhangke  翟永明 Yongming Zhai  丽萍 Liping  
  总策划  汪天云
  监制  许朋乐 王宏
  策划  张冬 马宁 杨睿
  出品人  任仲伦 周强 唐勇
  演员 Actor:
    吕丽萍 Liping Lv
    陈冲 Joan Chen
    赵涛 Tao Zhao
    陈建斌 Jianbin Chen
  时长:112min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半野喜弘 Yoshihiro Hanno  林强 Giong Lim
  摄影 Cinematography:  余力为 Nelson Yu  王昱 Yu Wang
  剪辑 Film Editing:  林旭东Xudong Lin  孔劲蕾Jinlei Kong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刘强Qiang Liu
  录音 Sound recordist:  张阳Yang Zhang
  

关于导演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000年新作《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
  2004年《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剧情简介
  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
  大丽(吕丽萍),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
  小花(陈冲),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 "标准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
  娜娜(赵涛),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
  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
  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
  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
  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动。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


幕后花絮

  “一年的采访,40万字的采访笔记,历时一年的剧本创作”,昨日,贾樟柯用三个数字向记者形容《二十四城记》的前期筹备工作。

  贾樟柯一直想拍摄一部以工厂为背景、描写产业工人生活的影片,为此他曾先后在太原钢铁厂、北京首钢等地考察。去年年初当他偶然来到成都,看到即将拆迁的 420厂之后,感到这个城市的气质和工厂的氛围与他的构想非常吻合,拍摄一部《二十四城记》的想法油然而生。但贾樟柯表示,在他的生活履历中,和工厂的交集很少,对于工人的生活并不熟悉,况且这部电影又离开了他熟悉的山西,来到他并不是很了解的蜀地成都,为此他决定展开长时间的实地采访。

  去年5月到12月,贾樟柯几次来到成都进行实地采访,当时由本报和剧组联合发起的420厂记忆讲述者的征集还为《二十四城记》贡献了不少精彩的素材。在此过程中,贾樟柯亲自采访了超过30位讲述者,加上剧组搜集的其他素材,最后整理成为长达40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些扎实的素材为后来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贾樟柯也多次兴奋地表示,这些人和这些故事让他有了太多意外的惊喜。


幕后制作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和《三峡好人》一样,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同拍的结构。贾樟柯表示在这部影片中他在结构上搞了搞新意思,采用《史记》的体裁,将电影分为本纪、列传等几个部分。但从最终效果来看,对普通观众来说略显沉闷,陈冲、吕丽萍和赵涛较少发挥的余地。但吕丽萍表演任然不俗,连陈冲在片场都虚心请教!

  贾樟柯表示,《二十四城记》构想来自真实事件,四川成都的一座大工厂,被改建成大厦,名字就叫《24城》,他追根朔源,发掘不同时代与工厂相生相息的人的变化,24不仅是地标名,更有1天24小时、中国传统24节气等不同涵意。    《二十四城记》的故事主线围绕一个国营老工厂的三代“厂花”展开,通过60年代、80年代以及现在三代“厂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反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和体验。抛开别的不谈,本片的三位女主角,被设置成为“风流历史人物”,这种构思很有的演,但访谈对话形式展开叙述,和观众产生了距离感。一段段彼此互不联系的访谈,在组合上的方法,接近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每个访谈展现了不同的历史侧面,有成长的代价,有悲欢离合,有爱情,有亲情,有50年历史里的不少重要事件:计划经济,抗美援朝,文革,知青下乡,周总理去世……以及这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这些突出了贾樟柯一直所关注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小人物,他们的所思所想,飞扬与落寞。

  找到吕丽萍、陈冲、赵涛演出,是贾樟柯的巧安排,因为她们戏里戏外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质。就角色个性来说,贾樟柯透露,吕丽萍是50年代的女工,一切为国家理想奉献;陈冲横跨70至80年代,感情经历丰富,不停寻找真爱;赵涛是消费时代的女工,和父母的误解冲突,改变人生价值观。

  《二十四城记》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吕丽萍和陈冲扮演的第一、二代厂花是第一个段落,陈建斌的独角戏是第二个段落,吕丽萍和赵涛的故事构成第三个段落。吕丽萍将扮演第一代厂花,陈冲将扮演第二代厂花,赵涛是吕丽萍的孙女,则是第三代厂花。除了这三位戏份比较平均的女主角外,毕业于中戏的成都女孩陈锐也被选中扮演一位售楼小姐。至于惟一的男主角陈建斌,记者了解到,他的身份将是一位上世纪60年代的工人,在电影中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不过,陈建斌的故事和三代厂花之间并无联系,将会独立成章。贾樟柯表示,《二十四城记》由他和成都女诗人翟永明共同创作,整个创作时间历时一年,“就连最近我们还在接力,完善剧本。”


电影手法

  导演糅合现实与虚构并用语言讲故事

  贾樟柯是一个用本能去回应当下事件的电影人。这个38岁的导演不仅是同代中国电影导演中最杰出者,他还肩负起了察觉和见证这个迅速现代化却逐渐记忆缺失的社会的责任。

  贾樟柯最近的作品愈发被那些几近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的故事背景所主宰。 《世界》(2004)主要发生在现代北京的一个将世界各名胜复制其中的主题公园里。赢得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的《三峡好人》 展现了一个在三峡水电站工程中将被淹没的沿江小镇的风貌。他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在周六的戛纳电影节上做了首映,影片重点讲述了一个位于四川省会成都的国有工厂的搬迁过程。

  “从2000年起,我一直想拍一部影片讲述工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他说,当去年他获知一个过去六十年一直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工厂将被一座名为二十四城的豪华高层楼盘取而代之时,他认为找到了最合意的题材。

  可以看到,贾樟柯自由游走在故事与纪录片之间,常常模糊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他最近的非故事片包括关注一个中国画家的《东》,以及探究制衣业的《无用》,涉及了工厂工人和高级时尚。)而在《二十四城记》中,他以一种比以往更为挑战的方式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影片中出现的一些人是真的工人,另一些则是由知名演员扮演的角色,其中有陈冲(blog),她是出演过影片《末代皇帝》和电视剧《双峰》的美籍华人,还有常跟贾樟柯一起工作的女星赵涛(blog)。

  《二十四城记》显示了贾樟柯一些惯用手法的改变。他的影片以静止的长镜头著称,而在此片中重点由看变为听。作为一部主要起见证作用的影片,《二十四城记》被大量言语填充着——长而有理的独白,既有真实的也有想象的,还有来自叶芝和中国诗词的随心引用。“电影在近些年来太过依赖动作,”贾樟柯说道,“而我认为最好表述这些复杂个人经历的方式是用语言。”

  贾樟柯的影片以最有力的方式最清晰的表现了宏观力量是如何加诸在微观层面——或者,确切地说,中国政府的政策变化是怎样被个体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未对此做过比《二十四城记》中更详尽的表述,影片将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历史浓缩成几个的生动的生活经历。


影片评论

  《二十四城记》和《三峡好人》的主题一脉相承,都是“变迁”。只不过《三峡好人》是剧烈的、短暂的,《二十四城记》是绵延数十年的,影响到两代人以上的“变迁”。

  这么一代人、一个厂的“变迁”主题,我是欣赏并感同身受的。我成长的农场环境与之十分相似,工人成群结队下班的场景、废弃的厂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成一体的生活方式,来自于工人对于过去工作的回忆,每每令人心有感触。尤其是下岗女工侯丽君的讲述,那么平常,却绝对令人潸然泪下。这是他们那一代承受历史面向生活所带来的力量,是不是完全属于贾樟柯作品的力量,我内心感到怀疑。当然,他能将之从大量题材中汲取出来,自然也是一种才能。

  但是从职业演员开始扮演其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选择角度和谈话,开始透露出贾樟柯的创作意图时,这部《二十四城记》首先从内容上开始割裂,同时格局也滑向了贾樟柯个人的视角,失去了最初仅仅是这些人和这个厂题材本身具有的淳朴和力量。“刻意悲剧化”这些时代变迁里的个体,是贾樟柯的视角存在的问题。他是一个愿意看着大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这些脆弱的个体,然后发出悲天悯人感叹的创作者。而非换一个角度而言,这些人在时代的洪流里其实一直在付出他们的所有努力。即使微不足道,但那也许是大时代里指引我们前进最不会泯灭的力量。

  职业演员的表演并非不好,只是一旦有非职业演员的对比,职业演员的假装轻松就根本无法和非职业演员难以放下的紧张相提并论。也因此职业演员表演的段落,尽管也是惊心动魄的往事如烟而去,却没有一段能达到下岗女工那种来自自己生命体验的能量。这种尝试只能说是吸引了眼球,但效果失败。

  这样一种表现方式,也使我想起了2007年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一样是某种环境下的脆弱个体,一样是追求朴实无华的效果,许鞍华作为一个创作者对自己题材内人物的理解和敬意,也许值得借鉴一下。所谓冷静和客观的角度,在《二十四城记》里其实是不存在的。贾樟柯从一开始就意有所指,他选择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作为时代的受害者。如此矛盾的用意,使得贾樟柯的作品不能达到纯粹的境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4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7 06:53 AM , Processed in 0.0732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