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4|回复: 0

zt居士学佛100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0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居士学佛100问
(破除邪见与疑惑)
45、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 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我们透过向国旗致敬表达对国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样地,我们藉著顶礼佛像来忆记佛陀圣身、纪念佛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佛像并不是佛,而只是木头或铜铁。向佛像供养食物,佛像也不会吃。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佛教从来没说佛像就是佛或神灵,我们亦同意它只不过是木头偶像。然而,因为我们凡夫并无清净业力得见真正的佛陀,我们以佛像来代表佛陀。我们对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顶礼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礼拜它所代表的诸佛。我们对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饱根本不会吃东西的木像,而是为了藉以供养它所代表的诸佛。事实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们的供品,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已。 (二)纪念意义,见贤思齐。 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三)观想意义。 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大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 拜佛还是一种极好的康复、保健身心的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附: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附: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附: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四、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以上主要参照净空法师演讲) 附: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修定,就是通过念佛,或诵经,或持咒,或静坐,或参禅等方法,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附: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附:为什么供水? 表示要修平等心、清净心。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最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心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什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著,对凡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附:为什么供花和水果? 表示要明了凡事皆有因果,修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得恶报。不必怨天尤人。供花也是相貌端正、美丽的缘起。 附:为什么敲木鱼? 表示不贪睡,要精进,不懒惰、懈怠。 附:作为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参与民间的拜神仪式呢? 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几件事是不应做的,也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既皈依了三宝中的佛宝,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226’等等。民间的信仰也有多种。有些寺庙供奉观音、弥陀及药师佛等,我们去这些地方参拜供奉都没有问题。有些地方供奉的对像,在佛法上定义为天界的众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众生的。有的家族本来是供奉狐狸精灵的!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民间寺庙。一般来说,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众生的庙宇,我们还是不去为妙!这些众生,依修持佛法及福报的角度来说,它们还比不上生于人间的我们。它们或许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小利,但长远来说,供奉它们对我们只有害处而没有真正的利益。所供奉的民间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视为天界众生。他们的福报及能力比我们大得多,也的确有能力令我们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然而,天界的众生仍然是被缚于生死六道内的众生,一样要经历生死的变幻。这些众生只能给予我们一点今世的小利益,却不能协助我们解脱轮回或成佛,也没有佛陀的圆满悲心及智慧,所以并非堪受皈依的对像。天界的众生与人类一样,有著亲疏友敌的观念。如果你天天去供养礼拜,他们有能力为你带来一些短暂的眼前好处;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养,他们也有可能会发怒而加害。简而言之,三宝弟子要认清应该皈依的对像,不要随便跟著人到处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习惯,我们也毋须为此与父母作对,应该好好地解释。如果实在没有选择的话,我们勉强也可以入乡随俗及恒顺父母众生的心态去上上香,供上一点食物,心里应存著向同辈送礼的心态,这是不违反皈依学处227的,但绝对不应在心中生起依止228的念头。 附: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遗灰放在寺庙中,这些敬祖的方法并不符合佛教传统。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后,我们应该代他们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们供佛及延请僧人诵经,这样做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令他们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体而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源自我们之祖辈,所以我们与祖上历代的血脉有著直接的关连。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因著以上所述的关系,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怎样利用身体行善呢?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正是身体上的善行了。礼佛正是藉著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它的本质是身的布施,可以积集功德,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这个参与捐血的身体,乃至所捐的血,其实正是祖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所以他们也会得以直接积聚功德。祖辈既然已经往生,他们的神识就早已转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他们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们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不可能会接到我们的供养物品。至于骨灰的处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这些泥佛牌会被装入一间小屋中。在不能做到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圣地的干净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并无教示我们要对骨灰供奉叩头,而这样做对祖辈往生后之处境只会有害处,完全没有益处。佛经中有一个典故正是教示我们不要对先人的骨灰供奉礼拜的,否则会为已转生了的祖辈带来很大的痛苦。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父母在生时要随顺他们,令他们欢喜。在父母死后才哭著上香,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意义的! 附: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龙神吗? 地神、国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它们大部份属于饿鬼道的转生,只是比较有福报而已。这些众生的能力有些会比人间的众生为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点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伤害到我们,但最终来说,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脱三恶道苦,也不能令我们脱生死轮回,更莫说令我们得证无上佛境了。龙神等其实亦只不过是有些神通变化的畜牲道众生,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得到究竟的福乐。这些众生与我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并无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没有圆满的悲心与智慧。依止它们的人,顶多只不过能在现世中得到少许利益,但在死亡后,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许会转世成为这些众生的奴仆下属,所以并无究竟的益处。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我们既依止了佛宝,就不应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众生,何况比我们还糟的三恶道众生!如果我们并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单是对它们作一些供养,祈求它们帮助我们得到眼前世间利益,严格上来说这并未算是违背依止三宝的学处,但其实亦并无这样的实际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依止三宝,自然能得到世间与出世间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赖凡俗的世间众生赐予福报。若果我们真的要去供养地神及龙族等,应以平辈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势力的朋友送礼的心念,但我们不需祈求它们令我们未来生能得益。这些众生连自己的未来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帮到我们呢?这些众生与我们一样,在得到尊重供养时,会以它们有限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一些眼前好处;在我们停止供养或得罪了它们时,它们会加害复仇,因为它们一样有凡夫的嗔心及贪欲,并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附:先人骨灰应该供奉在寺院中吗?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亦不符合佛法之传统。佛陀教示我们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做并不能为先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会带来不利。佛经中有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狱中,遇到了一个受著极大痛苦的外道,这外道向他说:‘我前生为人间一个宗教领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后,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庙内。这样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现在所受的痛苦。请你在返回人间后,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样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间世界后,便按照外道的请求,去到外道庙中说明原委,不过众外道并不相信,还把他打了一顿。事实上,舍利弗早已得证圣者境界,但为了向我们凡夫开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过失及他在过往世侮辱他人的业力,他才示现为无力反抗而被外道毒打的情况。如果要在先祖死后多尽孝道,可以为他们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体所行之善业,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种如法的传统,把骨灰混入干净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万尊小泥佛,放在户外的一间小建筑物中,这样也很能为先祖带来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内或家中,对骨灰供香、祈愿及顶礼等,都并非佛法传统,对亡者毫无益处可言。要尽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46、‘空’是什么都没有吗,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唯心主义吗? (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229皆空,是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 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230六道231,苦集灭道232,生死轮回,业力233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234与出世法235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236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总之,四大皆空或‘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237空238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显然,把佛教的‘空’理解为虚无主义239,不符合佛教基本学说的本来含义。 此‘空’并非与‘有’相对之‘无’,而是超越有、无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误解为虚无主义之‘无’ 。 当代佛教僧团或组织大多都继承了历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虚无的,而是强调世间事物的互相依存,强调事物的因缘关系,否定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多数当代佛教团体或组织的所谓‘空’,也主要是强调世间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财富、生命)不是永恒存在的,人不应当过分执著那种根本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世间事物,强调实现佛教的理想并不是去追求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境界,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去实现佛教的理想。显然,从这种对佛教有关世界本质理论的理解出发,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就是有重要价值的,有意义的,因为世界并不是绝对的虚无。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益于民众或他人的活动,与佛教徒对其理想的追求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有一致之处。佛教的这种关于世间事物(人的地位、财富、生命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空’的观念,对于引导当代人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自身利益,减少因社会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许多矛盾、冲突等不良后果,有著积极的作用。 换言之,亲证‘空性’,是为了开显智慧,断除我执、烦恼,不再损人利己。 (二)有人说:‘佛教是唯心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对佛教这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应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浅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就拿佛教内容来说,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马恩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论、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本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的观点。‘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衡量240,毗婆沙和经部属于唯物主义,中观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中既有唯心论成分,也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断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彻底的错误。如经典物理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在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产生了怀疑(详见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的存在。 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得、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汤玛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附: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 首先,佛陀不是神,而是觉悟的人,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其次,‘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论或缘起论,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241‘业’指心理、语言、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242是共同的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243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句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的深渊。 佛教认为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244,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药叉245、世间众神246、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有的人不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线、只有头发丝的亿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统统否定,这岂不可笑? 附:‘万法唯心’是什么意思? ‘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中说的一句话。但对这句佛语的解释上,中观论师和唯识论师有很大的分歧。中观家认为这句佛语是权变之说‘不了义’,唯识家认为是究竟‘了义’。 中观家为什么认为这句佛语是不了义呢?因为按了义角度解释,就要犯否定客观外境存在,堕入外道数论派‘神我’说的邪见,但佛是遍知者,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佛说这句话是针对外道造物主创世说的一种权变之说。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界并非神造,而是心造。’ ‘心造’就是‘业造’,因为无心不会有业,业是意识操纵下的善恶和中性行为。唯识家认为,‘三界唯心’这句话是究竟了义,并非权宜之说不了义。以佛陀的这句话为根据,建立了‘境空识有’的唯识观。 对‘三界唯识’这句佛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此话,认为这句话是‘业创世’说的同义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器世界和众生都是众生共同和各自的业力形成的,业是无明心支配下的行为,从业的发生根源上说主体是心,故说‘三界唯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解释,并不排除与意识相对的客观存在。另一种是从存在本质的角度上解释此语,认为‘三界’的本质是观念性的存在,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前一种解释出于中观派,后一种解释出于唯识派。但对观念性存在中的‘观念’,究竟是指集体观念还是个体观念呢?从经典唯识派的意向来看,是指众生的个体观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说:‘虽然是一物,各见所不同,甲见为美色,乙见却相反。’对同一事物,美丑各见不同的事实,是唯识派否定客观存在的主要论据,众生各见不同,也说明了唯识的‘识’,指的是众生个体的识,个体的观念,并非集体的‘共识’和‘共同观念’。若承认众生‘共识’和‘共同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对同一物件美丑所见各不相同的情况,若众生有‘共识’,对同一事物,大家所见相同,也就无法否定客观存在,因而,唯识说也就难以成立。 但从承认客观存在的中观派看来,没有个体意识为基础的所谓‘集体意识’,‘共同意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说成个体意识的反映和个体观念性存在也是与理相悖。不妨举个例子,例如说外境客观存在,仅仅是一个个体人的意识外观,或者观念性存在的话,那么,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后,某甲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山河国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说是某甲的‘意识外观’或者某甲的观念性存在呢?如果说不存在,就等于说某甲死亡的同时,整个世界也毁灭了。这符合事实吗?难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亲也不存在吗?如果说,众生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某甲、某乙个体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共同’观念世界的存在的话,也避免不了更大的违背事实的过错。假若众生是‘同一个意识’的话,一人快乐,就该大家感到快乐,一人觉悟成佛,就该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人有杀人之心,众生都有了杀人之心。这符合实际情况吗?现在有些讲唯识的人说什么‘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说法离经典唯识论的观点更远,和外道数论派的‘神我观’走到了一起。我们称这种唯识观为‘庸俗的唯心主义’。因为,经典唯识论在唯识观的解说上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理论,有它解释得通的理由,但现在的庸俗唯心论就连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与经典唯识论不可同日而语。 附: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生命转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 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间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续流’,如河流、电流,前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果。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因果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因果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因果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不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 (二)续流先前因。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如识别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三)习性规则。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忆。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事例。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的正确性,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附:有人说:‘一真法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这话对吗? 这种说法,与理不通。‘一真法界’一词,指的是万物的‘法性’。万物的‘法性’,若不与万物同在(万物俱),怎么能称作万物的‘法性’呢?具体地讲,‘法性’是指‘共性’。一切法具有的共性,每一法都该具有,若一法不具其共性,就不成其为一切法的‘共性’。这一切法的‘共性’,在佛教中被称作‘法性’。‘法性’是终极真理,无生无灭,遍及众生万物。‘如如不动’是法性不变之义。‘遍及一切’成为万物的法性,从具体的事物讲,人有人的法性,瓶有瓶的法性。若人无人的法性,就不能成为人,若瓶无瓶的法性,就不能成为瓶。‘生灭无常’是具体存在的属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属性。人有生死指的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人的法性指的是一切人类,共性的人,抽象的人。作为共性的人,抽象的人,是一总体的抽象的存在,不生也不灭。又如瓶中的虚空,与瓶俱在,依瓶而有,瓶破,瓶中的虚空也不存在。法与法性的情况也同瓶与瓶的虚空一样,法与法性,相依并存,不一不异。‘不一’是说,法与法性不是一个东西,法是现实实有,法性是本空。空有性质怎么会一样呢?‘不异’是说,法与法性并非异体,法不离法性,法性不离法。如‘色’是法,‘色空’是色的法性。故‘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如法性的存在,只是与事物现象对立的存在,并非实有存在,故‘空也空’。在大乘佛教中,‘法界’无一例外都指‘空性’,从究竟义上讲是‘法性本空’。把‘真如法界’看作与‘万物’相离,相异的存在,是非常错误的,几乎可以说是对法性空理一窍不通的表现。 附: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就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法由心造’因此‘心就是法’,这种说法如同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247还有色法248和不相应法249,‘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作主观熏习物质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学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佛由心作’的真正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附:‘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同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又因为,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除,‘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250’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心为本’。‘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251’的客观存在。但‘万法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唯心论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察辩论,若略做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附:佛陀的沉默 在巴厘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  ‘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252是有的吗?’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253。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苦)、去执、入灭254,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苦)、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您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靠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覆,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辞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辞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著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座电脑,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准、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覆。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覆。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覆。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 弟子答:‘世尊,您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佛陀说:‘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沉默并不是因为佛陀不知道某些事,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255 47、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在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换言之,你怎样对待别人,你就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你善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善待你;害人就是害己。所以,五戒、十善既有利于今生,也有利于来世。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佛教则是让我们看远一点,从根本上解决今生和来世的问题。 附:有人说:‘佛教是向往来世,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这话是否有道理? 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佛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长远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道德本身也有利于今世的生活。行善利众行为,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本人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倍受人们的尊敬爱戴,人缘好、办事顺,自己今世的的生活当然蒸蒸日上。 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著想,不会斤斤计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伟大的价值观的体现。如果这种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益无害的价值观被视为‘消极’的话,那么什么是‘积极’的呢?难道像野兽似地残酷争夺生存空间,不择手段地在名利场上进行竞争,才是值得提倡的积极的价值观吗? 48、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是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是恶 。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256、法执257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背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别人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49、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自利、利他的大问题。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眼前利益是增上生:今生过好,来世过得更好;生生世世不断进步。长远利益是决定胜:解脱生死轮回和成就佛果。 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痴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根本妙法就是驱除愚痴的智慧,和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思想行为。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也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碰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痴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心,开发明察事务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50、学佛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学佛法要想获得成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信为道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师长(参照前文,善知识的标准),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师长的正确教导。 (三)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止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51、如何看待佛法现代化的问题?又如何著手进行? 佛教千百年来的弘扬,始终遵循著契理契机的原则。如今,整个社会都已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佛法现代化的问题?又如何著手进行? (一)佛法教育、传播手段当然也要跟上时代发展。 佛教确实面临一个如何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佛教应该而且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来弘法利生。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佛法绝不能以丧失自身的原则为代价去迎合世人;佛法也绝不能以降低自身的水准为条件,一味迁就现代人的各种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在这些前提下,我们欢迎一切现代化的弘法方式。但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佛法的思想如果不能穿透时空的迷雾,佛法如果没有揭示出宇宙的终极真理,佛法如果还要随著世人分别念的改变而相应地被其所化,并不能化导世间学问与世人思想的话,这样的佛法又怎能配称为最究竟的智慧?故需要现代化的不应该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思想,而应是把这一本质、这一思想尽最大可能传播开来的工具;并且我们必须保证这种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会日益侵蚀掉佛法的精髓,它们不应该喧宾夺主,它们只能被佛法所统帅,不能反而淩驾到佛法头上。 如今的时代早已是科技的时代、电子的时代,为随顺世人日益变换的接收方式、联络及沟通媒体,佛法教育、传播手段当然也要更上一层楼,以免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 (二)有可能产生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我们也有著清醒的认识。毕竟,现代化的字眼背后绝不意味著毫无瑕疵、一片光明、皆大欢喜。 比如网路的应用就存在一些问题。佛教徒本应用它来搜集资料、解疑答惑,或开展网上教学、远距离传法等活动,但现在只要上网流览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网站、很多网友都已把网路所提供的方便用来进行各种无聊的个人宣传、个人攻击以及庸俗的联络交友。再加上很多人把严肃的佛学辩论变成低俗的攻讦谩骂,凡夫的分别念原本就很增盛,大家又缺乏正知正见的引导,这样一来,网路所提供给人的方便就要大打折扣了。何况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依止258师长是非常关键的,藏传佛教中要求弟子与上师之间应至少相互观察三年。而在网路的虚拟现实中,这一条件如何得以落实?更何况一些佛教徒还通过网路学到了很多不好的东西,诸如增长了贪心、混淆了法与非法的界限、脑子里塞进去一大堆无用而有害的垃圾、沉溺于游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利用网路这一新媒体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的问题,也需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我们当然不反对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话语去解释佛法。但我们担心的是,佛经、佛法的原意会不会被有些人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以篡改。如果有人仅仅为追求所谓佛经语言的现代化,就舍弃了佛法的本来意蕴,只以自己的分别念为主干,将自己的理解硬填充进佛法中,并以此而赢得了某些现代人的好感,则这样的‘通俗易懂’绝不应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目标。 背离了佛法的经教,剩下来的凡夫的分别念,不论在词语上多么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思想上多么富有所谓的现代气息,其价值也无丝毫可取之处。《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也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凡夫的分别念根本就是不可靠的。 因此,如果不依据佛陀的本意解释佛法,只知用自己的分别念妄加揣测,如此这般的弘法方法怎能利益众生。况且佛法中蕴含著非常深奥的道理,如佛经中云:‘一根发尘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一,彼等无混杂。’遇到这样的道理时,世间语言恐怕难以揣测到如此高深的境界。此时为了随顺受现代物理学、天文学薰陶而长大的现代人的理解习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境通俗化为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的领域?以它们来类比佛教的时空观是可以的,但不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科学才是衡量一切,包括衡量佛法的杠杆。现代科学在很多领域都无法与佛法相匹敌,而佛法中更有太多超离言语名相的地方。习惯于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的人们,在碰到这些地方时,是要让现代人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议,还是要让他们感到佛法的不可理喻?当然,如果能在不改变佛法本义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现代语言,则是值得赞叹、称扬的一种智慧之举。 (四)人间佛教的建设纲领。 原本人间佛教的提倡是要把佛教从单纯的书斋式研究、日渐繁琐的学术化气息、仅限于寺庙内部的流通、神神道道的怪异景观、僧人远离社会人群只进行逃避现实的所谓个体修炼等负面现象中解脱出来,并不是无原则地要把佛教硬塞到社会中去。在与社会相融合的同时,佛法提升整个人群精神境界、素质的任务,绝对不可‘同流合污’一般地被世俗之海完全淹没。而且历来举扬人间佛教大旗的汉地诸大德都是这么孜孜不倦地献身于佛法的弘扬与普及,并且已为佛教的振兴打下了相当的物质及群众基础,他们将佛教从神学殿堂、纯学术殿堂、偶像崇拜殿堂拉回现实人间的努力早已是有目共睹、成绩卓著。但现阶段一些提倡人间佛教的人士,却有些背离先行者的既定方向,他们往往从皮毛上理解‘人间’二字的含义,以为人间佛教就意味著佛教的极度世俗化。在‘法法皆是佛法’的幌子下,他们庸俗化地误解了‘佛法不离世间觉’的本意。对普通凡夫而言,在他们简单化地高举法法皆是佛法这面旗帜的同时,不知他们是否已去除掉自身的执著与分别念?在未断除执著与分别念的前提下,法法皆是佛法的提倡,很容易就会被人们用来装饰自己世俗化的种种言行,还美其名曰‘佛教现代化’。 续佛慧命之基础在寺院,在发扬讲经说法、闻思实修之传统的寺院,按严格标准培养出一批批能弘法利生的僧才,佛法如果只知入世、不知出世259为何物,这样的佛教岂不是要让人永远深陷于轮回的泥淖。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佛,因它跟一般的世间伦理、道德、哲学以及一切自然、人文学科已无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人间佛教宣导人之一的太虚大师,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理念有可能被人庸俗化的后果,他在十九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指出,他所谓的革新佛教应‘是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佛教,’如果‘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流于极端世俗化,则也就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义。他还具体指出了人间佛教的建设纲领:个人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进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同时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以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一个佛教徒,除非他已然是个大成就者,否则刚一开始学佛修行就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最终的结果恐怕不会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修行人的脱颖而出,倒是一个与凡夫俗子无什两样的‘现代人’的长大成人。佛法如果为了吸引现代人,为了不被现代人讥笑为落后,为了暂时笼络住不愿遵守戒律、不愿苦行修道、不愿闻思深奥难懂的佛理、不愿与自我作最顽强斗争的某些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为了整个世界都已越来越物质化、机械化,为了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增盛、性格越来越懒散、我执越来越严重,就放弃了严格的戒律、修行者必须多年闻思修的要求,以及思想与行为上必须克服种种人性弱点的修行过程,而一味投身于世间的浊流,那么不管你给它此刻是安一个佛教现代化的名称,还是赋予它人间佛教的美名,都不能改变一个也许用不了多少时日就会暴露出的事实: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佛法与现代生活全方位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佛法如果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尊严与驾驭权,最后的结果便只能是形象佛法的大量应世,以及佛法与世间法则的同流合污。 52、学术界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对吗? 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怎样看待学术界的意见?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260法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著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则是对如来藏观点的最全面及权威的解释。 关于后两次转法轮所要著重抉择的问题,大家一致公认为抉择的是空性与显现的问题。但在如何解释这二者的关系时,很多人的看法却不是那么清晰、一致了。其中有一种错误观点影响力非常深远,那就是把空性和显现当成黑白两色的绳子一般,如果要论它们的关系,这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把黑白二绳扭和在一起就是显空关系的最好说明。这恐怕并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没有理解《心经》中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义。其实空性与显现的关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关系,不论显密,也不论禅宗还是华严、法华等诸宗派,所有大乘法门无不以此为判定显空二者关系之唯一准绳。理解了这一点,对帮助大家理解如来藏的本体特征,理解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的‘我’之间的本质区别,理解佛教的思想与《奥义书》等婆罗门经典所传达的思想之间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因‘色即是空’明确告诉我们如来藏的本体为空性;而‘空不异色’同样明确告诉我们空性绝不意味著空无一物似的断灭,在其中当然就包含有如来藏的显现与功德。 其实在《楞伽经》中,佛陀早就回答过这一问题,他在此经中详细阐明了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我’之间的严格区别,并由此让大家对佛性、对如来藏有了一个更为清楚及究竟的了解。在本经中,大慧菩萨首先提问道:‘世尊,修多罗261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262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衣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263我耶?’ 对此,佛陀回答说:‘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264应正等觉265以性空实际涅槃266不生无相无愿267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在这里,佛陀已经宣说得非常清楚,要想与外道的‘我’相区别开来,修行人必须把握如来藏的空性本体,也即不可把如来藏执著为实。 至于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如来藏与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奥义书》的影响,这种观点实属无稽之谈。如果我们在评价任何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时,只从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处,然后马上就得出定论说这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或一个受了另一个的影响,那学术研究岂非形同儿戏?这样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笔上阵了,因它要求于人的实在太过简单,只要对比一下二者产生的时间先后,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处就可以了,实际的内涵差别都可置之不理。这种研究方式与治学态度,不仅在世间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于佛学研究与闻思。 更可怕的是,闻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日益庸俗化为世间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世间学问家的态度来求证的。 另外,认为藏传佛教‘即身成佛’之说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基础上的说法,也需经过考察。不论是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说,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说,以及净土宗的即生往生说,都没有强调说非要把尽此一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全部建立在如来藏的基础上。要彻底通达如来藏的真实含义,学术界的一些人应该仔细阅读以下经典:《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等经典,到时想必应能对佛陀宣说的如来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错解当可消除。 有一点是大家在理解如来藏时必须把握住的,即应把如来藏承许为无为法268,但又不能把它理解为断灭空269。尽管是无为法,三身270五智271所具光明之功德依然完全具足。在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任何执著有与无、非有与非无等边执戏论之观点都是不究竟的。《密严庄严经》云:‘清净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功德如宝珠,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也云:‘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 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来说,学术界有些人不理解如来藏也情有可原,因有些佛经中说,位登十地的菩萨对如来藏的证悟都像是夜晚观色一样朦朦胧胧。真要通达如来藏的密意是非常困难的,因它根本就不是寻思分别的对境,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就以自己的分别念妄加臆测。不依止真正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识,不经过多年的闻思乃至实修,任谁也无法了达,更不用说给别人宣讲如来藏的本义。如果说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众生,包括得地菩萨都无法如实现见如来藏的话,那么对那些虽未见到实相、不过已被善知识摄受、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菩萨而言,他们则可凭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除此之外,那些试图完全摆脱信仰的支撑,只欲以自己单纯的‘学术研究’去证悟如来藏的人,恐怕连如来藏的边都摸不著。正如《宝性论》所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也如《佛藏经》所说:‘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法,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要而言之,众生为何具足如来藏、佛性的道理,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他真想证悟成佛,而非仅仅只作个所谓的佛教文字考据者的话,那就必须把如来藏的本体与显现,以及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问题搞懂、搞透彻。在这方面,《宝性论》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把这个问题讲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实修者不妨多研读研读这部论典。总之,显密佛法所共许的空性与如来藏,要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把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以及《弥勒五论》结合起来参研,如此方能洞彻佛陀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像上文所述的那样,把二者的关系理解成黑白二绳的撮合关系。对此等道理的详细解说,可参见全知无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关著作,这里恐繁不叙。 53、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都应尊敬。 佛教无论大乘272、小乘273、显教274、密教、禅宗275、净土276,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277、宁玛278、格鲁279、噶举280、希结281、觉囊282,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干,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出于同一条根,结同样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是好法。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贪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如有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遍知者似的。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对佛门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二)修学贵在专一。 第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修学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修学哪一个教派都要信心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专’才能‘精’,作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作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绝货专长。如有的人谈起佛法来,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当触及关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辞的回避伎俩。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然,他什么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的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罚。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为已任的。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像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283不弃世,智284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286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福慧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287,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附: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自生圣智的境界。理性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像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对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但对于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慧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像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见性。从世俗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现观圣智288境界是一种智慧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像,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 附: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经典理论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修学者的传承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虽然具大智者也难掌握其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的胡言乱语。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论、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一大错误,但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闻、思、修),才是正道。显宗菩提道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论、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5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虚,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附: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289,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290引起的发菩提心291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292智。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关键只有三条,即出离心293、菩提心和二无我的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附: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294心、骄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295、五通296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神通犹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附: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297、四续298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299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著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300,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以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附: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战争,暴力和战争的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一种善良人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发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创造杀伤性武器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重的副作用。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的不良后果。 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副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元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301。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态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高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56、学佛必须要吃素吗? 在小乘佛教中,由于乞食的关系,允许吃三净肉302。但《梵网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都明确禁止吃众生肉,认为吃肉是断大慈悲种。汉传佛教依大乘经典而有素食的传统,并以此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可我见到的藏地僧人多是不禁肉食的。而一些学习密宗的人,似乎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还有素食者无法修气脉明点之说。不知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 答:梁武帝根据《涅槃经》、《楞伽经》等诸多教典,出于悲心而著有《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应一律戒荤茹素,并自此之后使吃素成了汉地广大出家众都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不仅出家人要遵守食素之规,很多在家居士也纷纷效法,他们要么选择终生,要么选择在某些特定时段内吃素戒肉,凡此种种优良传统都是非常值得叹随喜的。尽管梁代以前的汉地佛教徒,未必将吃素定为人人都得遵照执行的规则,但无论如何,坚持素食的修为实在值得每一个大乘修行人赞叹、称扬。 至于说到藏传佛教教义对待吃素的态度,首先必须声明的一点是:藏传佛教从未提倡、褒扬、赞叹过吃肉的习惯,更严厉禁止藏地的四众弟子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广大藏族民众自从佛教传入本地区之后,一直是以三净肉为肉食来源。而且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代不乏人,比如乔美仁波切、如来芽、华智仁波切、钦则益西多杰、白玛顿登等大成就者皆提倡食素且严厉谴责了种种杀生罪孽及以血肉供养的陋习,并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身体力行、吃素戒荤。而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则在其伏藏品《三根本宝灯论》中说:‘肉食应次第性断除,……沙弥和比丘不能吃的肉有:怀孕而死、被杀害、自缢而死、未成熟、被火烧死、溺水而死、山上滚下摔死等众生之肉及□牛肉、圆蹄动物之肉,乃至血亦如此。欲知其广大深意应看相关三藏论典。’龙钦心滴的一代传人智悲光尊者也曾说过:‘我们今生当中所食之肉就像嘎达亚那尊者在化缘时所观察到的一样,皆是前世父母之肉。若是一个正直、有良知的人,对于屠夫所杀害的父母之肉,怎么忍心吃呢?如果静下心来思维的话,我们对这些可怜的如母众生必然会生起猛烈的大悲心。然而某些密咒士却放逸无度,饮酒啖肉,这和豺狼、鹫鹰已无有差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吃肉是藏传佛教不共传承的观点实乃无稽之谈,只不过因藏地地处青藏高原之上,作为存在于世界屋脊上的广大地区,偏僻的交通状况使其千余年来都与外界几乎彻底隔绝。加之这里严酷的自然条件所限,诸如高海拔、高温差、缺氧、严寒、永久冻土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适宜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农作物少而又少、数量可谓微乎其微。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下,藏族人依然以青稞、糌粑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没有蔬菜、谷物的情况下,部分藏人才开始食用有限的肉食,因自然条件已无法让他们再做出别种选择。 但有一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分析都不能把它简单化,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本身就已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时,更不能以偏概全、轻下断言。做出判断是容易的,但这个判断能在多大范围内适用就另当别论了,对吃肉、吃素的问题也应如是分析。一个明显且基本的事实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除了汉地以外,大多数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不丹、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日本等地,基本都是荤素杂食,并无吃素的明确要求。汉地的素食习惯当然是值得赞美和随喜的一个好传统、好习惯,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了这些地方的佛教徒吃肉就把他们摈出佛门,并进而诽谤说他们信奉的都不是佛法。每个地区、每个人的具体因缘都不可一概而论,更何况对藏传佛教的某些修行者来说,他们的种种行为自有其本身的深深密意,未达到他们的修证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妄自揣测、轻下断言。 许多密宗修行人在吃肉前都会以大悲心摄受所行,他们以念诵咒语的方式回向、超拔与自己有特殊因缘的众生;有些大成就者则以普通人无法揣摩的心地食肉,比如那若巴经常都要吃鱼、汉地的济公和尚也吃过狗肉。作为凡夫的我们对此等行为还是少评议为好,因对一个证悟者而言,什么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他大作空花佛事的载体。 不过就一般状况来说,少数修学密宗之人把吃肉看成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举,这只能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密宗教义,也不理解高僧大德们方便示现的密意。尤其是近年以来,随著藏地与外界交往的增多,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使藏区的蔬菜、粮食品种愈加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已有非常多的密法修行人选择了素食,这真令人倍感欣慰。 既然诸佛菩萨已在《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经》、《楞伽经》、《善臂请问经》以及中观等经论中广说了吃肉之过,同为大乘法门的密宗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故意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只是希望人们都能本著全面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梵网经》中就将食肉列为四十八轻垢罪之一,并非是根本重罪,故对此问题还需从长计议。于此有兴趣者不妨深入经藏,以资借鉴、参照。 还有‘素食者无法修气脉明点’之说,更属言之无据。密法中主要是《时轮金刚》等续部著重强调气脉明点的修炼,但就在《时轮金刚大疏·无垢光疏》中,食肉的现象被重点遮止;宁玛巴的许多讲述大圆满修法的论典同样遮止吃肉;另外据我所知,别种教派的论典中也未见有此说。以修气脉明点来为自己的吃肉找借口、找理由等做法,在密宗中没有任何教理依据,也不可能符合密法教义。 藏地某著名上师曾在近万名听法的四众弟子前,广讲吃肉的种种过患。受其感召,当时发愿吃素的弟子有数百名。再开法会时,给僧众供斋的饭食已改为以素食为主。藏地某著名堪布也一直赞叹吃素的好习惯,并多次对众人讲过,藏传佛教有许多不共的非常珍贵且有价值的传统,但食肉显然并不包括在内。吃肉对藏族人来说只是一个由自然条件影响下的饮食习惯,来藏地求法的汉族弟子,最应该留意的是无上密法的真正精髓,而不应是藏地的饮食习惯与传统。汉族修行者最好能保持他们原先在汉地时的素食习惯,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杀气冲天的世界大气候下,我们更应该做慈悲与智慧的信使与先行者。 同为大乘佛法流布的地区,在对待素食与肉食的问题上,观点、看法并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各个地方、各种流派相互之间的互通有无、圆融无碍。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中反复劝告我们: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正)劝爱惜物命说》) ‘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吾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受彼辗转杀食,其可得乎。况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健而难老,以富有滋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实为尽性之至论。因俗习以相沿,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者必能爱物,残物者决难仁民,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鸟兽鱼鳖咸若。明道教民,黏竿弹弓尽废。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远庖,此系随俗权说。固宜永断荤腥,方为称理实义。’(《(正)宁波功德林开办广告》)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正)极乐寺放生池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循环报复,互杀。佛于诸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现诸异类,供人杀食。既杀之后,现诸异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现,冀弭杀劫,以安众生。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皆有佛栖。惊人耳目,息世杀机。载籍所记,何能备述。未杀之前,均谓是畜。既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异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须知人物虽异,灵蠢互形。蠢人识暗,灵物智明。五伦八德,固不让人。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敢以我强,杀食其肉。致令未来,常受人食。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续)物犹如此序》)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续)一函遍覆》) 附:‘见性成佛’这句话怎么理解吗? ‘见性成佛’这句话并不完整。应该说,‘见性’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成佛。理由是: (一)‘见性’就是指明见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万物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坛经》所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这种‘见性’成就,在见道位就可以获得,见道也称见真性之道。但见道只能破断见惑,断不了深层的修断烦恼、所知二障303,要成佛,在见道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十地304修道。 (二)‘见性’的‘见’是指智慧正见,它只是成就佛的断、悟智慧法身的因缘,而不是报身、化身的因缘。所谓成佛,不但要有断、悟法身成就,还必须要有报身、化身成就。这报、化身的因缘是施舍、持戒、修忍等广大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如果修不够色身因缘福德资粮,虽然见性,也永远成不了佛。这是一切大乘经论所持的同一观点。 (三)声闻、缘觉二乘305的证道者,也能得到见性成就,否则就成不了四圣果。但如果二乘人要成佛,还必须从大乘资粮道修起,修得福慧双资粮圆满后,才能成佛。所以说,‘见性’只能成半个佛。修福慧二种资粮,成就佛的色法二身,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规律。 附: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306、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犹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57、什么叫传承?传承共有哪几种? 传承是佛法的师、徒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经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广论》,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佛陀、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传授戒律的戒师,也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307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任何人都没有传戒的资格。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作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参见:善知识的标准)。经、论阅读、讲解,也要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或个人的‘我见’,不成其为真实、正见的佛法。 附:‘闭关’是什么意思? ‘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时间修炼的一种方式。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珈行308、观想、诵咒或念佛等,完成规定程式,获得相应成就。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在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鹰葬场、泉头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58、‘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 这句话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人的身世命运是自己的业力形成的。‘业’指行为、语言、心意的造作,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意识即‘心’在造业上起主导作用。但‘心’在造业过程中起动机的作用,若只有思想动机,没有行为、语言的实际行动,就构不成造业行动,如有杀人心和行淫心,不等于杀人、行淫,也构不成比丘的毁堕犯戒行为。‘业’是‘惑’与‘行’结合形成的,虽有感(思想意识),若无行(实际行动)造不了业。如未破除思惑309的登地菩萨310,虽有思惑,但有真智护持,不产生造业的行为,故不会形成业力转世和堕落。‘命由心造’,若只从字面含义理解,还会造成‘心能改变现时命运’的误解,实际上光靠心想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若靠心的想像、意念能改变命运的话,处在饥寒中的人,心想得到衣食就该得到衣食,穷人心想金钱就该得到金钱,这真能办得到吗?所以‘命由心造’这句话,若无合理解释,就会变成空想主义的同义词。 59、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 ‘法印’如皇帝的印信,表示一种不变的原则和绝对的权威。在佛教中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的说法。一法印指‘万法性空’的空性法印,藏传佛教中的‘大手印’,也指此意。四法印是:诸行无常印、有漏皆苦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三法印,是将四法印中的前二印合而为一称诸行无常印,加上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共称三法印。密法中的‘法印’、‘四印’等有不同的含义。但在显宗经典中出现的法印,不出上述诸类。 在佛经《律经》中有‘三法印’,但以此断定‘三法印是小乘教的’,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明确提出‘四法印’并对四法印义作了详细的论述。历代大乘佛教善知识,都将四法印看作区别佛教和外道的最主要的判断根据,即凡承认四法印者为佛教徒,不承认四法印者为外教徒。所谓的‘一法印’即‘性空法印’,和四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意义相同。如果说,大乘佛教只承认‘一印’而不承认其他‘三印’的话,就等于说‘大乘教不承认诸行无常苦谛,不承认涅槃灭谛’。不承认‘四谛’,也能算佛教吗?所以,所谓‘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有一法印’的说法,既无佛经根据,也违背一切大乘经论。 60、先人回来报梦或附身,是真有其事吗? 在先人往生后顶多七周,他的心识及中阴身早已依随业力而投生于六道的其中一道了,绝不可能回来报梦或附身。上述报梦现象,可能只是你对先人思念或偶尔发梦而已。凡夫并无控制梦境的能力,所以在梦中什么都可能出现,并不为奇。如果并非上述情况,则可能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众生以迷惑冒充的方法,企图骗取你对它们作供养。至于附身现象,有可能只是精神病所致,也有可能是‘非人’等众生为求供养所作之把戏,这亦并无新奇之处。如果你明白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现像所迷惑。 附:为什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非人311’等众生哪里都有,在信佛的家庭中,甚至在寺院中,也一样会有它们的存在。认为它们怕见到佛像的想法,只是民间信仰的误解而已。它们与你一样是六道中的众生,你见到佛像不怕的话,为什么它们就会畏怕佛像呢?你是一个三宝弟子,而且还自称为大乘弟子,那么你就不须畏怕‘非人’,也不应以嗔心或敌对的心态对待它们,反而应该以慈悲心处待任何众生,包括‘非人’在内。如果你心中真的对三宝一心依止,是不可能受到‘非人’加害的。即使它们及任何众生对你伤害,那不过是你过往世所造下之苦因现在成熟结果而已。如果没有痛苦的种子,是不可能遇上痛苦的果报的。要完全脱离众生的加害,就必定要停止造恶因,例如伤害众生及嗔心等。历史上有很多真正生起了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大师,连老虎、大象及毒蛇等畜牲及‘非人‘等都乐意与他们亲近,完全不会加害,这就是因为这些大师心中再没有嗔心存在的缘故。又有些人以为家中的‘鬼’就是死去的亲人或曾住在该处的人之鬼魂,这是不符合佛法,及对轮回的误解。它们只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等众生,并不是死去了的亲人在死后仍在住处流连。人在死后会经历一段中阴时期,其间不超于四十九天,然后就会投生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并不会如民间迷信所说永远流连于前生居处。 61、如果有鬼灵等加害作崇,应该怎样去处理呢? 这些‘非人’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众生,并无太大的能力,也不值得你去畏怕。它们既然也是有情众生,你就要以慈悲心去对待它们,不可以伤害它们。只要你对三宝依止的心坚定,‘非人’是不可能加害你的。慈悲心与依止三宝的心,是两种有效的对治‘非人’之方法。‘非人’没有能力加害一个对三宝有依止心的人,也不能伤害真正有慈悲心的修行者。为你说一个故事:一个小贼有一天见到施主送了一块贵重的布料给一位僧人。小贼在半夜潜入僧人隐居的地方,但却被僧人捉住而重重打了三棍,打第一棒时僧人口中念著:‘皈依佛’,打第二棒时喊著: ‘皈依法’,打最后一棒时就嚷著:‘皈依僧’,然后僧人就把小贼放走了。这个小贼在走过一条有很多猛厉’非人’流连的渡桥时,悻悻然地自言自语:‘幸好佛教中只有“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这三种皈依,如果多几个“皈依”的话,我肯定会被打至惨死!’。这条渡桥附近一向有很多‘非人’流连,常有欲过桥者被‘非人’杀死,但这些‘非人’不但未能加害小贼,反而因为他不经意地诵念三皈依之力量,整晚都不能过桥。由此可见,不经意地诵念三皈依已令‘非人’不得加害了,何况至心地依止三宝呢!在遇上‘非人’加害的时候,也可以在早上恭诵《般若心经》九次及多诵三皈依。如果问题十分严重,乃至真的威胁到家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请高僧大德加持修法以解决问题。 附:有人说在夜晚诵经会召鬼灵,这是否正确的见解? 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民间迷信。世间上有很多‘非人’及其他我们肉眼不能见到的众生。它们不会因你诵经而特别前来,也不会因你诵经而回避。‘非人’等众生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一些众生,就与我们见得到的畜牲及人类一样。它们来来去去,与你诵经与否是并无一丝关连的。‘非人’只是众生中的一份子,我们要以悲心对待它们,但不须惧畏它们。正如畜牲道的众生一样,有些野兽可能对你作出伤害,有些则十分驯良,‘非人’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无特别可怕之处。有些 ‘非人’有能力加害我们,而且也有恶意;有些则有恶意而无能力;有些既无能又无恶意 ... 这与人际关系的分别并不太大。修法的人,即使遇上了‘非人’,也要以慈悲心善待,而不是以对立的嗔心或畏惧的心对它们。某些大德高僧,或许因著某些因缘,在修持时会召请‘非人’前临而施以加持。但如你我是凡夫,则无能力召请它们,也无能力避开它们,所以并无顾虑的必要。 62、在民间信仰中,有时会见到乩童有佛陀附体或问米姑请来祖先的魂魄附体,与阳间的人对话,这些是不是真的呢? 这类民间信仰不单在汉地盛行,在西藏甚至西方的先进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灵媒。佛陀等圣众绝不可能附在凡夫的身上与人沟通,他们也并非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任灵媒差遣的。如果佛陀有必要与凡夫沟通,也必定不需经过这样的媒介途径。佛陀就是有圆满力量者,他不需依赖凡夫的协助,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六道中,有一些众生的确有少许神通能力,他们有时会附在某些人的身上,藉而得到一些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或许冒充圣众的身份,以欺骗无知的信众。至于祖先附身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人在死后便会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转生的中间过程称为‘中阴’,顶多也不过七个星期,此乃佛陀所亲说的。我们的祖先死后,不可能全都变为鬼魂,日夜无所事事地等著灵媒召唤。即使祖先堕入了饿鬼道,也并不代表他们必定记得前世的事情,而且也不一定能在人间自由穿插。上述的情况,相信有很大部份属于骗局。但也的确有一些饿鬼道的众生是有少许神通的。它们并非我们的祖先,但它们以它们有限的神通能得知我们祖先在生时的一些情况,所以能冒充为我们祖先而博取我们的同情及信任,从而求取欲需的物品,这种情况在西藏也曾发生过。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明白佛陀等圣众的功德及六道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灵媒骗上(有些灵媒本身也是被骗的受害者,以为自己真的有佛陀附身)。我们修行的人,要依靠正信的书刊及正信的见解,不要随便见到、听到什么便盲目地相信,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63、有些人自称能魂游净土,也能带别人灵游净土,这是否真的? 这当然不是真的。有些有很深证312量的修行者或许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凡夫却绝不可能在净土中自由来去。佛教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它可能是外道信仰或民间术士的说法吧?在一些原始信仰中,术士能以各种方法,例如由‘非人’协助,令人误以为到了某些地方或见到某些情景,这只是幻术或‘非人’的神变能力而已,就如幻术士能够变出老虎及大象等在你面前一样,这不是你真的到了佛陀的净土。佛的净土只能以修持而达至,不是靠凡夫带领或念几句咒就能自由往来的。以上说法显然只是民间的迷信及骗人的勾当,并不符合佛法之观点。 64、有些人能见到佛与菩萨等,甚至能与之沟通或得他们之放光加持。为什么我诚心礼佛多年,却从未见过佛陀呢? 这些情况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凡夫并无能力见到佛陀等圣众,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业力所覆盖染污了。有没有真的‘见佛’或‘得佛加持’很容易判断,如果你的悲心、慈心及智慧等突然增长了,或嗔心及烦恼等自然消退了,就是得到了加持。否则的话,不论你见到什么放光,若你的心没有改变,则肯定并非‘见佛’ 或得到加持。佛法修的是内心。修行有没有成绩取决于你的心有否改变向上,并不取决于灵异现像。如果你的心改变了,即使没见到什么,也可说是已得加持及 ‘见佛’。如果你的心并未改变,即使天天见似是佛光的现象,又有何意义呢?这些现象并无真实性,你亦不需追求‘见佛’或‘得佛放光加持’。修持的人若不修内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异像,是本末倒置了。 附:最近报章流行谈论特异功能,到底这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如果说‘特异功能’是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是肯定有这一回事的。有些人并无宗教信仰,但由于宿世因缘,他们虽然生而为人,却保持了往世的一点能力,所以便能做到常人不能的事情,这并非说他们的前生肯定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在六道中,有很多众生本来就有人间众生没有的能力,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你的过去生,生为天界、饿鬼或修罗道中时,也一样能做到一些你现在会视为奇妙的事。有很多常人能做到的事,其他道的众生却做不到,这并无奇妙之处。在你死后处于中阴阶段时,也能穿墙过壁,这也并不神奇。有些人在转生时,因为某种因缘,仍然保持了少许前生在其他道的时候之能力,所以便能做到你我不能的事。也有些人在前世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人,这生中保持了一些前世曾经成就的神变能力。即使并非天生有这些非常能力,我们亦可以透过修持佛法或外道而成就这种能力。在外道中,例如西藏苯教及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很多修炼出非常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些是来自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有些由禅定而出,又有些由驱使‘非人’而达致常人不能做到的事。在佛教中,可以依靠修持某些法门而成就非常能力,也可由禅定而生出神通,也有并不刻意修持神通,依共通法门修至有成而自然生出神通的情况。神通并无值得你去赞叹的地方,只要修持某些佛教法门或外道,三个月内便可成就一些小神通。正信的佛教徒希求得到慈悲心及菩提心等证悟,并不稀罕这些世间的小能力。 65、一个人如果拥有神通,是否代表他的佛法修持就很高呢? 神通有很多种。在佛法修持上,可以因禅定而产生神通,可以因慈悲心而生神通,可以因信心而生出神通,也可以因专修而得到某些神通。在修持无上瑜伽密部的圆满次第时,也会自然成就神通。然而,神通并不限于佛法修持者才会拥有,所以并不一定代表修持的境界。在六道众生中,有一些就拥有大神通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任何的修持。在饿鬼道中,其中一些能忆知自己的过去生;某些畜牲道的众生,有身形变化的能力;生于天界的众生,比起生于人间的我们,也具有很大的力量;但这些众生却未必有任何修持,而且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困于六道中的凡俗众生。生于人间的众生,有些天生就具有旁人没有的能力,也有人靠修持外道咒术、禅定或邪术而得到某些力量。在东南亚各文化的外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令人修出一些小神通,但这些根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修持,更不是佛法上的法门。此外,一个普通的人在死亡后的中阴阶段中,也自然会拥有某种程度的神通,例如可以忆记过去生及穿墙过壁等。由此可见,神通并非修行人的‘专利’,即使普通的众生,包括某些畜牲道的众生,一样可以有某程度的神通;透过外道的法门,任何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某些小神通。然而,在佛法上来说,这些神通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神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顶多只能为今生带来一些小利益,但对未来生及成就佛境来说,是没有什么实际帮助的。在现今末法年代,有很多人标榜神通,又硬把神通与佛法扯上关系,其实他们所教的却并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必须谨慎地去分辨抉择。对正信佛教弟子来说,有没有神通是不重要的。没有任何非凡外在的能力,不代表自己的修持不好;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修持境界。佛法称为‘内明’,作为修持正法的人,修持的成功与否应取决于出离心、慈悲心、善心及菩提心313的生起与否,与是否拥有神通并无直接关连。如果修持的目标是追求神通,基本上就与某些外道思想无异,故此就不能说是在修持佛法了! 附: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314、瑜珈315产生的五眼、五通之类。神通佛教有,而且瑜珈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也有。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316,才是佛门独有的神通。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牲道的恶运。’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张骄傲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生畜牲道的报应。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恶业。 附:佛教徒应该修证神通吗? 先向你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相约去修持,但二人修持的内容并不相同。在很多年后,兄弟在一起渡河。兄长花了五毛钱买票渡河,弟弟却想表演一下他苦练多年的成绩,便以神通在河面上走过,在对面岸上得意地等兄长的船泊岸。在兄长上岸后,弟弟很自满地问他:‘我的修持可说是很有一点用处吧?’,兄长却拿著手上的船票向他说:‘你的神通与这张船票的用处一样。你花了这么多年修持,就为了节省这五毛钱吗?’。正信的三宝弟子并不稀罕或希求神通,因为神通对未来生并没有真正的益处,所谓神通不敌业力。对大修行者及菩萨众来说,他们能以慈悲心配合神通力救度众生;对你我一辈凡夫来说,神通却是无意义的,所以不需去希求。花时间去修持神通,只不过是在浪费人生,倒不如好好修持出离心、慈悲心。 66、如果遇到自称已经开悟成佛的人,我们如何去判断真假? 你毋须判断,这肯定是假的。如果你遇上佛陀,你自然会知道,因为佛的身、语、意功德是显而易见的。他不需要说什么,你自然会知道他是佛陀。要自己宣称是佛的人,肯定不会是佛。佛的圣身有无量功德,可以化身千万,你可以叫这个人也显示证明一下。佛的圣语有六十妙音,不论坐近坐远都能听到佛的开示,而且是以你能理解的语言听到,不需要传译,你也可以请这个人示范一下。佛的圣意是遍知的,你可以把全世界的沙都各取一点放在杯中,佛可以分辨出哪一粒沙来自哪里。这些功德能力,在世上谁能做得到?只要你好好依止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并且视他为佛,便会得到佛之加持,所以毋须去追求依止这些江湖骗子,否则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67、佛教是主张无神论的吗? 如果硬要把宗教分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话,佛教较偏近无神论的一方,但却并不是一般的无神论观点。佛法开示宇宙由众生共业而生,并不相信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及创造一切。佛法并不认为宇宙由佛陀所造。如果宇宙由佛所创,他会创造一个完美的无苦世界,宇宙绝不会是我们现在身处其中的六道轮回苦海。佛法不同意有一个至高的神灵之存在,也不认为宇宙由这神灵所创,所以并不属于有神论。佛教却认为六道中有一种众生住于天界,他们的福报比人类高得多,神变能力也高于人类,但他们亦只不过是六道众生之一种,天界亦非佛教徒心中的目的地。因为佛教认为六道中有这一类众生,所以佛教又并非属于无神论。佛教所认同存在的‘神’,只是众生的一种,并不是如其他宗教中所视为创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至高神灵。大乘佛法的修持并不为生于天界,也不为讨神灵的欢心或救赎,而是为了要利益众生,包括六道中的天界众生。严格地说,佛教不能说是‘有神论’或‘无神论’,亦肯定不属于‘多神论’宗教。 附: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业,就此而言,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业’指行为、语言、心理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317是共同的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318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句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319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的深渊。 佛教中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化身,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药叉、世间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有的人不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线、只有头发丝的亿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统统否定,这岂不可笑? 68、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这是对的看法吗? 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极不善的心态,而且会有严重的果报,这是佛陀所亲说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离心,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口亲说。如果说这些教法低级,就正是轻视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贬谤法宝。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要发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若对众生之苦没生起慈悲心,如何能生出不顾一切地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但如果对自己处于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厌恶,哪里会对同在六道中的众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见出离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础。没有小乘共道的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虽然并不以自己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却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们以持戒为行善止恶的一种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们虽自称为大乘弟子,但却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连圆满的小乘出离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万勿自以为是大乘而轻视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证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罗汉,贬视小乘行者的人,同时也是在贬谤圣僧宝。 附:女身可以成佛吗? 女身当然可以成佛!只要能遇上佛法及发心修持佛境,不论男女,一样可以成就佛境。男身与女身的确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不同。一般就社会环境情况而言,男性修持往往比女性修行较为有利,譬如说一位比丘可以独自住在无人的地方清修,对比丘尼或沙弥尼来说,就必须考虑到更多的安全问题。但这些仅是社会风气环境的外在因素,就成佛之潜质来说,男身与女身并无太大的分别。说女人不可能成佛,并非正确的观点。在《般若心经》中(注:乃指广本心经,见宋施护所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大士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此经开示大乘的男女行者,若欲修证空性而达至佛境的话,应当如何去修。在这经里,观世音明确指出 ‘善女人’也可以透过修持而成佛;在经末的部份,佛陀对大士之开示作出了明确的印许。佛教中有一尊广为人尊崇的佛母,称为‘度母’(注:在古代中国称为‘多罗观音’及‘救度观音’)。度母在无量劫前,是一叫‘般若月’的女子。这女子曾发下宏愿:要以女身修行,以女身发菩提心,以女身成就佛境,最后更要以女身化现度众生。她最终果然成就了佛境,被尊为‘圣救度佛母’。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说的典故。如果说女性不能成佛,那岂不是说佛陀编故事来骗我们吗?在释迦佛在世时,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罗汉境界,这些史实在佛经中有清楚记载。说女身不可能成佛,等于是指控佛陀妄语,也否定了度母及历劫以来以女身成佛的圣者之成就。 69、佛法教示我们不要执著,那么积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执著呢? 这种见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们不要执恋自身、不要有我执、不要执恋世间福乐及不要执万事万物为自性实有,这不代表说我们不须执著止恶行善及执著于利益众生之事业。修持的人总有个动机,这动机可以是不堕三恶道,或是解脱生死,或是为令众生之利益而要成佛,总不会毫无目的而精进修持的。如果你说不执著行善,不须止恶,那便能成佛的话,可说是颠倒因果教法的邪见。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曲误解了,以为‘空性’就是‘没有’。那么的话,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外道思想,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你就毋须理会众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恶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饭。 70、有人视地狱为实有,也有人说它是唯心所造,并不真正客观存在,何者的观点才对? 地狱、天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皆为众生共业所生,它的存在正如人间世界的存在方式一样。当整个宇宙进入消失的阶段时,地狱便不复存在;在此之前,只要众生有共业,六道便存在。说它并不存在是不正确的看法。你看不到的地方,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你略作少许恶业,便很快会见到地狱的存在与否了!当你在地狱道中投生时,你肯定绝不会怀疑它不存在!当然,以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去解释的话,地狱与万事万物皆为缘起,并无自性。但即使它是无自性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你的肉身也是无自性的,但并非不存在。 附:现代医学常常辩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个生命在什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来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自他的过去业力,所以最终也必须一己承担,旁人是帮不上忙的。即使我们基于慈悲心,把他的生命终止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解决了他的痛苦。业力是逃不了的,这些苦报在他的下一生或未来生一样会再呈现,单单把他杀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且还会为他的未来生带来更大的痛苦。不是说这些人是活该受苦的。我们三宝弟子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但慈悲心还要配合智慧才有用处。如果你明白轮回及业力的规则,便会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杀死并不能带来帮助,只会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轮回及业力的教法而说。 71、佛法对堕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堕胎后供奉婴灵吗? 佛法指出中阴身与父精母血结合时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个有情生命,绝不可加以伤害,否则就是杀生。杀生为十不善业之首,我们常自称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义正是‘不伤害众生的人’。即使婴儿未出生,由于中阴身已入胎,他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说因为婴儿智力有问题或有残障就加以杀害。世上有很多残障的人,你有权把他们一一以慈悲为名而杀死吗?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母亲不能养育儿子,宁可把孩子生出来交予他人哺育也绝不可把他杀死。不论什么情况,中阴既已入胎,就代表这女人与腹中生命有过往的因缘,所以千万不要把他杀害。总括来说,不论什么情况都不应堕胎,否则就是谋杀生命,此乃佛法之观点。堕胎是明显违背佛陀教法的,亦是十不善业之一。供奉婴灵并非佛教传统,亦没有意义,死了的小孩并不会因此而得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堕胎后供养婴灵就能补救杀生的业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亲谋杀,再供奉她的木牌名字(灵位),是否等于你没有错呢?堕胎是杀生,不论社会风气怎么想,佛法的观点就是如此,供奉婴灵是民间信仰,并不能补救杀生的业力,亦没有任何效用及意义。在末法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及同意堕胎,并视之为正常,但作为三宝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决择。你依止的是三宝,不是社会风气及大多数凡夫的意见,这一点要常常记著。 72、如果佛陀及三宝真的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为何寺院及佛像又会在战争及天灾中被毁呢? 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生、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师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世界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著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著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著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慈悲心的缘故。 附:开了光的佛像就一定要供奉吗? 佛像并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为著你自己的利益,你可以供养、顶礼、观仰及绕拜佛像。这是为你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是一块铜或铁,并不需要饮食或花、灯等供品;佛陀则是圆满的觉者,当然也不依靠凡夫的供养维生。供奉佛像好比农夫料理土地、施肥、播种、浇水等等。农夫所做的种种,并不是为了土地能得到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利。你供养诸佛也只是为自己及众生之利益而做的,并非因为诸佛有此需要。如果你不愿意,不供奉也可以。诸佛有圆满的慈悲心,又不需要你的供品,所以绝不会因为你不供养而对你生气,你不须以凡俗众生之心态去猜度佛陀的心。有些商人把佛像的头锯下来做成装饰品,甚至改为桌灯座等产品,这样是很糟的行为。不论你是否佛教徒,这样的行为及这样地处理佛像是一种恶业因,在未来会引致很严重的果报。因果的定律与宇宙的其他定律一样,不论你是否相信,它一样会生效。家中放了佛像而不供奉不打紧,但千万不要毁坏佛像或选购这些被商人刻意毁坏的产品。 附:旧佛像可以买回来供养吗? 如果是从寺院中因各种原因而流向市面的佛像,例如是被偷出的、被抢盗来的或被寺中不良份子私自售出的佛像,最好是不要去买。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不要鼓励及支持这种不善行为;第二是因为护法的关系。在戒风清净的寺院,不论有否供奉护法,都会有世间及出世间的护法护持。你的肉眼看不到他们,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这些护法,会用一切力量使佛像最终被交还寺院,他们的威德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是本属寺院的珍贵古像,最稳当的方法还是不要买回来供奉。其他来源的旧佛像,可以尽管请回供奉,但应请有资格及知识的法师或僧人,依传统方法重新装藏及召请胜住。 73、佛教徒可以经营佛具店及佛像买卖吗? 皈依了三宝的人,应视一切金、银、铜乃至纸造佛像为真正如来,不可视为商品而典当或售卖,此乃皈依三宝之各别学处之一。上述尤指贩卖如来320以维持生计及糊口,如果并无分毫营利而纯以成本供应及以方便他人的心去做,则还可以说得过去。经营其他佛品,例如香、油灯等物品,则绝对没有问题。现今商业社会有太多奇怪的佛教产品,纯粹是不懂佛法或不学佛法的商人自以为是地制造出来的,例如印上经文的香炉、印上经文的茶杯及铸有佛陀圣像的腰带扣等,我们应尽可能不售不买这些似乎提倡佛法,实则在颠倒佛法的产品。制造佛像的人,最好不要以此为糊口的职业,只收造像材料成本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工匠必须依《佛说造像量度经》或有关论著而塑像,比例及细节要正确无误,不可凭一己想像而发挥创造。佛经有教导造像的人应如何如法地造铸佛像,其中并没说你可以自己凭创意及世间艺术的风格去发挥乱做。如果连我们佛教徒都不依佛语及佛经去做,就不必叹息佛法渐衰了,我们自己就正在令它灭亡。请购佛像的时候,注意不要在不经意中造作言语的不善业。如果卖者索价太高,你静静走开就算了,不要讨价还价或说出:‘这阿弥陀佛不值一百元!’这类的话。在讨论评述佛像工艺时,只可以说:‘这工匠的手艺不太高明!’而不是:‘这观音实在太丑了!’。你不要以为这些小节不重要,修持的人要连最微小的不善及过失也戒免,最微不足道的小善也不可忽略。 74、佛教的僧尼天天只懂得念经,不事生产,岂不只是社会的‘寄生虫’? 由佛教的看法去说,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离痛苦。由这样的层面去看,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却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来利益所有生命,所以他们不单不是‘寄生虫’,反而是自愿肩负一切众生的究竟福乐之担子。即使由世俗的层面去说,僧尼也并非不事生产的人。在世界各宗教的历史上,神职人员都常常充当著照顾信众心理及灵性健康的工作,可说是‘心灵医生’或者是‘心理医生’。有很多有威望的宗教人物,更对维护世界和平及社会人心安定有很大的作用。在藏传佛教中,一些有地位的大师往往有责任照顾整个社区人民的需要,例如确保老弱的人受到照料等。在社区出现不和的紧张气氛时,往往因为区内的大师之几句话,就平定了暴动或即将发生之战事。所以,某些出家人又有平息戾气及纷争的正面作用。再者,各大宗教的神职人员也同时致力于世俗上之慈善利生工作。天主教德兰修女大家都知道吧?她一个人的事业及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贡献,你可能做十倍时间也做不来。在佛教中,也一样有很多利益社会的慈善团体,这些团体往往都由出家人发起及维持。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寺院都致力于赈灾施药等善行,大藏寺更有慈善基金会及免费赠医施药的诊所,这些都是较能见得到之社会贡献。所以,说僧尼只念经不生产,纯粹是你未去理解而生出的邪见。 75、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如果人人出家,世界岂不是会灭种? 学佛的人不一定要出家修持,佛教有四众弟子,所以在家的修持也一样是佛法上的修持方式,并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确有助于修持,但并非说只有出家人才会成佛。至于会不会灭种,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如果由佛法的角度去看,在这人间世界转生只不过是六道苦海中的一道,根本没有恒久福乐的终点。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修持的目的是要成佛或起码度脱六道生死苦海。所以,由佛法的角度说,这个世界并非值得执恋的乐土,你根本毋须担心有否灭种的问题。如果六道所有众生都超脱了生死轮回,那不单不是值得你忧心的事,反而真是天大的好事了。你担心人人出家修持导致灭种,就如担心囚犯都变善良了,牢狱岂不是会空掉关门一样地无意义。这显然是个无真正内涵的问题。改由另一个角度看,世上有多少人口亦与个人的业力及众生的共业有关,不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出家就会灭种。现今世界上,似乎大部份国家都有人口过多的情况,所以你的问题就也更加不成立了。难道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会出家吗?恐怕世界的趋势并非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真的担心人类灭种,倒不如致力于鼓吹慈悲及和平的理念,令世上少一点战争,这才是实际的。这个世界绝无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当和尚就会灭种! 76、妇女有月事时,是否不能到寺院礼佛? 你在任何时间、任何日子都可以拜佛。寺院或许有非开放时间,诸佛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之利益而作事业的。不论到寺院朝礼或在家供养及礼佛,都是绝对没有时间限制的。有些人供养龙族等众生。要供龙族众生,则在有月事时不宜进行。天道的众生生性喜洁,所以若要召请他们,也要保持一切整洁,这不单指妇女月事,也包括了体臭、抽烟及任何不清净的情况。以上所述只是指对天众或龙族供养的时候要注意,并非说拜佛也是如此。民间信仰、外道信仰与佛法并不一样,千万不可混淆。在佛教中,当然也讲究清净及清洁,尤其修密乘中的事密部仪轨者,但却没有说妇女月事时不能拜佛。只要我们注意清洁庄严,什么时候都可以拜佛,而且天天都应该去拜佛。佛法最注重的是你的内心,其他的都是次要而已。 附:厕所中可不可以念经? 不论你身在哪里,都可以修持。不论何时何地,修持总不可能是错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话,甚至二十四小时,不论在哪里及正在做什么都可以同时念经持咒。在厕所中持咒,如果配合正确的发心,亦可利益住在厕所的昆虫等,令它们也得闻佛咒与佛号,这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种。经书倒是不应该带到厕所中诵读,在心中持咒或念佛都无妨。 77、我常常发恶梦,怎么办才好? 你一天还在生,就仍会有发恶梦的情况,这不足为奇。我们凡夫是没有控制梦境之能力的,所以不可能避免恶梦。在一般情况下,发恶梦对我们没什么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你不需过份担忧。发恶梦的原因很多,有时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发生过的事,有时则是精神及身体状态不佳、血气不畅或体内元素不平衡而影响心理所致。如果是因生理或心理的问题所致,应多照料身体健康及心理上的豁达,也可以在有空暇时登高远眺,在高山上欣赏一下一望无际的风光,这样也会有帮助。总之是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不要随便把一切问题都迷信化。如果是反复地梦到有关罪障的梦境,譬如梦到跌下山崖、被烈火焚身、处于雪山中而感到寒冷无助,又或梦到被人捆绑或攻击等,而且是连续多次梦到这类的梦境,则有可能是业障的浮现,必须修持忏净罪障。如果只是一次、两次梦到以上梦境,则未必有什么隐义。我们有时又会遇上好像被无形的东西压著而不能动弹的情况,却又似是清醒的状态,这也不一定就是‘非人’作崇,很多时这只是气血不畅的情况而已。如果我们恐怕是‘非人’作害的话,可以在平时及在上述情况发生时诵念《心经》。有些人又认为梦境必定是与未来或过去生有关的,这也并非正确。在凌晨三、四点时的梦境,或许会是有预言性的,其他时间的梦只不过是心理与生理反射,并无实在意义,此乃传统所说。 78、怎样才能知道前世及来世? 如果你真正修持,在有了一定境界时,便能体验到过去生及未来生的真实性。我们凡夫虽不能直接见到过去生而生信,但却不能因为见不到而推断其为不存在。如果说‘没见到’就是‘不存在’的话,你也就不能肯定你的父亲是你的生父了,因为在你父母交合时你并未在场看到。但你透过推理及过往其他经验,可以知道你的父亲的确为你的亲父。过去生也似‘昨天’这个观念,你可以证明‘昨天’ 存在吗?你可以拿‘昨天’出来让我看看吗?你当然不能,但这不代表‘昨天’ 不存在。透过推断及过往经验,你可以合理地解释‘昨天’的存在性:因为有 ‘今天’,而‘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所以‘昨天’必定存在。同样地,你可以合理地推断‘明天’的存在性及必然性。过去生及未来生之存在性,一样可以透过过往经验及类似以上的推理而确立。 附:‘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论点正确吗? 这论点完全不正确。即使你选择不相信病苦及死苦,你一样会生病,也一样会死亡,你完全无法避免这些必然的经历。尽管你如何坚信火焰并不会伤害皮肤,只要你试一试,马上就能知道这些定律是客观地运作的。同样地,不信地心吸引力,不代表你就能由高空跳下而不跌死。因果等定律规则与大自然定律一样,不因你相信而运作,也不因你的不相信而变得不存在。 79、修禅定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令我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内。如果要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们成就佛果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果,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就解脱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脱六道生死。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六个先决条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三)心常满足;(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五)戒行清净;(六)离弃欲求。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条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修定。 附:禅定是怎么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门了,我应该如何去抉择? 世上有很多教授禅定的法门,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门等,也有些是称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确的修法、误解的修法及挂著佛法招牌而实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学佛教禅定的人,要谨慎选择,不要随便乱学。如果你能够依经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这是最为理想的。但经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内义,一般的人并不容易通达其深义,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印度的论著权威,例如无著大师、寂天大师及弥勒等的论著,大乘的禅定修持依这些古代印度论著就肯定不会有错。你又可以依南传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学,这也是肯定为清净无误的传承开示。外道的禅定我们不适宜修学;即使是自称为佛陀教法的禅定开示,我们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为无误,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论著所说的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正确方法。 附: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来了怎么办? 佛法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你无能力入于定境,绝对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顾虑。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会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定中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计算之长时间(注:‘劫’是一种时间度量,谓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但却没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会不能得出,禅定可不是这样的!顺带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沉的情况,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对治昏沉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什么也不知道,却开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80、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象?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慈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慈悲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慈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疯的母亲;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著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你的心自然会以慈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观念。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在无数的转生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著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情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是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反而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定,但你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许你仍会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的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万个精英军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81、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力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82、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慈悲心的人,本著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没有这种究竟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什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果。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慈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83、佛珠的意义是什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适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是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法器。证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著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格鲁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鲁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附:既然‘心诚则灵’,为什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修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修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佛像向法师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令人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装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什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都要依佛经所述去做。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藏,可以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藏,心内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附: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 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他佛像及菩萨像,但其他佛像应放在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元或略低一点的位置,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以如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其他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 84、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祐呢? 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两枝还可以。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限的钱买少一点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学香为适宜。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薰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养及祈愿,然后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是用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薰黑。我们供香的对像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前才能令他们嗅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诸佛等根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薰,会令佛像很快就被薰至乌黑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会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能积无量功德。反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因著发心的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在供香时,心要想著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认为是在对著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什么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灯代替;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且电香的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缘起。 附: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弃吧!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记供养而要捱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居士,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附: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置呢? 已皈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待之。旧的佛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的丢弃或送走。新皈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佛像已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养,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佛经代表了法宝,所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破损,又不能转赠他人,你可以观想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入自心,又想著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皈依之各别学处321及共通学处而行。 85、有人说净土修持只为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这见解有何错处? 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小乘的修持。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 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利益众生而求无上佛果。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我们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法,而且该土并无令我们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我们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净土法门修行者,是应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动机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决于发心而定夺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并不取决于修持的内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诵,就是小乘的修持,成为解脱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诵,则成大乘之修持,成为成就佛果之因;如果只以求寿求福的心去修诵,虽然也会有成效,但就说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86、有些人认为须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有些人却主张可以带业往生,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净土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化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果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依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弥陀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他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条件了。 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 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可以达到。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承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可说是我们上路所需的盘缠。对阿弥陀佛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他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话说回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罪障一点也不生悔,又完全不作任何忏罪的修持,则很难奢望能具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忏罪的确是有利于往生极乐净土的,但却不能说必须要达到完全没有罪障的境地才可以顺利往生! 附:佛陀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到底哪一个净土是最好呢? 每一个净土法门都是好的,否则佛就不会开示它们了。但因应个别众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与各净土之因缘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会较易往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希望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与各净土及各佛之不同因缘而已。 弥陀的西方极乐净土与汉人及藏人很有密切的因缘。极乐净土的确是与汉地有特别因缘。观音之普陀净土与极乐净土是一而非二,所以也与我们有极深的因缘。故此,汉地的人修这两个净土或许较有因缘。在末法期后,弥勒佛会在人间化生及示现成道、说法等事业,所以弥勒现在所处的兜率净土与我们也特别有因缘。格鲁派的历代祖师中,有很多都往生兜率净土之中。因为这传承加持的因缘,我们与兜率法门也特别有深缘。 此外,药师佛对末法众生是极其垂祐的,所以药师的东方琉璃净土与我们末法众生又有这特别的因缘。 我们千万不要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佛陀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他净土法门,岂不是佛陀在说废话?佛陀既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当然是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并不能说某净土是最殊胜的。 附:有人说兜率净土较近我们的世界,所以比西方极乐净土较易往生,也有人认为兜率天只是天界,并非佛土,所以不应求往生于其中。这些观点哪一个才对呢? 净土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成为易证或难去的因素。要达至净土,需要的是出离心、五力及积集往生之因,并不需要交通工具。事实上,佛经上所述净土所在,乃权宜为凡夫理解而说的。 兜率净土的确较接近我们的世界,我们也与它有密切的因缘。但地理上之接近不一定代表较易往生。佛陀亦极力提倡极乐净土法门,所以众生要往生于其中也是较有因缘的,并不能说因为兜率较近而就会较易往生其中。 兜率天的确是天界的一部份,亦即六道中的天道转生。这不是三宝弟子所应视为往生目标的地方。兜率天上有一个内院,是弥勒住持的地方,也称为兜率内院及弥勒内院,它是一个佛化的净土,与兜率天完全不同。兜率天是凡俗的六道之中,兜率内院则为净土,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可以发愿往生于兜率净土之中,却不应发愿生于兜率天中。 要生于兜率内院,必须积集往生之因。共通的因包括出离心、依止三宝的心及五力等;不共的因包括弥勒像、对弥勒像绕行或顶礼供养、持弥勒及宗喀巴名号、诵念与弥勒有关之经典及修持弥勒仪轨或《兜率百尊仪轨》(注:参阅《心生欢喜》)等等。 附:我又向往极乐净土,又想修持药师佛的琉璃净土,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我们修持以专心用功为有效力;如果三心两意,结果或许两个法门没一个能成就。 我们最好视自己之因缘喜好,选择决定一个法门,然后终生不变地去勤修,这样才容易得到相应、加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呎 ,你今天在东边掘十呎 ,明天在西边掘十呎 ,一年后你或许已经掘了近四千呎的总深度,但总找不到水源。其他的人,或许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又修这个,又修那个,最终一事无成,这是诸佛的错吗?难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无一点作用的结论吗?这是你本人的错误,不是诸佛、师长或法门的过失!如果一门专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附:如果我又修极乐净土法门,又修药师佛土法门,死后会往生那里呢? 这不是一个要忧虑的问题。你不需担心弥陀及药师佛争著要抢你去他的净土,也不用担心其中一位会因为你不专一而把你拒绝门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个法门,自然会往生于该净土。如果你成就了这两个法门,就视乎临终之念系于哪一个净土及看与哪一佛土的因缘较深了,甚至可能会有选择的机会。 只要你达到了一个净土,其他净土是起念即达的,并不似人间的国土疆界那样要签证及坐飞机才能到访。 但你也要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你又修这个净土,又修那个净土,临终时是否有把握专注系念呢?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修持以专注于一个法门为上佳。 上述的两个法门及本尊,你择一而修可能会更有保证。如果修弥陀净土的人,同时也修观音或度母法门则不算是另修另一个法门,因为观音、度母与弥陀是同一净土、同一坛城的,观音之普陀净土实与弥陀的极乐净土并无分别。 87、有人说密法兴时,佛教就会灭,这是否有根据呢? 这个问题,把密法与佛教假设为对立的两方,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事实是,密法也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佛法以外的一种学说。佛法是否衰落,取决于你有否依法修持。如果你并不依法修持,对于你来说,也就是末法时期。如果你清净地依法修持,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期。客观上,现在我们的确处于末法时期,这是佛陀所说的。但从个人角度去说,如果你的心识与佛法相应,则可说是正法时期。正法或末法,要看你有否修持,并不取决于任何一个派别之兴衰。至于密法,必须先有了大小乘共通教法及大乘不共教法之基础,方能有资格受持修学。如果你不依次第地盲目求密法,自以为是大根器而不屑于修学共通的显乘教法,你本人就是在参与污染佛法,你也就是在参与导致末法。这并非是因为密法兴旺而令佛法衰灭,这是修持人的过失及颠倒次第,与真正的密法修持不符。如果所有人都不依次第,不理基本戒律,只一味求受密法,则的确可说是末法之现像了。如果所有人都依正确次第去修持显密教法,则只会令佛法兴旺,绝不可能反而令它衰弱灭亡。 附:有人说密法中的部份修持等于民间的气功或内功,这说法有没有根据? 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及大乘、显乘及密乘的修持及教法在内。密乘又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四种。在无上瑜伽部中,又分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在圆满次第中,有部份修持与气、脉、明点有关,但却不同于民间的气功或内功,二者只是外在上看来有少许相似之处而已。由动机上去说,修持圆满次第乃至任何大乘佛法,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果以利益众生。世俗上之气功等修持,目的是为了令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根本不视六道轮回为苦,亦没有欲求成佛或解脱之心,反而想长生不死。所以,二者之修持目的是不同的。由效用上去说,世俗上及外道的气功等修持,顶多不过是令身体健康一点或寿命延长少许,对生死大事及未来生是毫无帮助的,对其他众生也没有真正帮助。佛法上的修持,不仅使身心健康,还能令修行者最终成佛,也能令一切有情众生得益,其效用不限于短暂的一生中。如果要为健康而修习气功,这并无与佛法相连的地方,不可把它与佛法混淆。有些气功建基于外道思想,从根本上已是与佛法不符的。 88、持咒及念佛号之间,哪一种修持比较好? 这是一个常常有人提出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持咒与持名是同样效用的。如果我们得到了某部本尊法的灌顶,受持了此本尊的真言(咒),则宜主修这句真言。在这情况下,从师处受持学得的咒句有著历代祖师的殊胜加持,变得具有特别的力量与意义,所以比较容易达到成就。举个例说,如果你从师长处得受观世音大士的灌顶及真言,而你又想认真地去修持观音法门的话,持上师所授的观音真言会比持念观音的名号较易成就。这并非是说真言比名号的力量为大,而是因为这句真言是由佛陀开示,历代不断传承至你的这一代,这不断的法流有其殊胜的加持,所以对你来说,持这句由上师处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别之力量。此外,在某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持某本尊咒的利益及方法,在这些情况下,持咒及依照传承仪轨去修诵是最有效的修持。在另一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称念某本尊的洪名,故此,称念佛名便有特别的意义了。有些圣者曾发下一些不共的宏誓,愿称其名者得到福乐,例如阿弥陀佛便发了这一种大愿。故此,称念弥陀名号的人特别能得到加持。在弥陀咒‘唵 阿咪爹华 舍’中的‘阿咪爹华’,其实正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这个咒与汉地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毫无性质或加持上之分别!有些咒的内容根本就是在称念佛的名号,例如药师佛咒‘唵 比干者 比干者 玛哈比干者 能渣三木格爹 疏哈’中的‘比干者’是‘医师’之意,整个咒就是在称念药师佛的名号:‘医师!医师!大医师!’;弥陀的咒是‘唵 阿咪爹华 舍’,其中的‘阿咪爹华’正是弥陀的名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咒: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疏哈‘,一样是等同持名称号的。佛法上的咒,分为不同的种类及性质,有些称为’行咒‘,有些称作’心咒‘,有些称作 ‘近心咒’,有些则叫做‘名咒’,其中‘名咒’的本质就是称念本尊的名号。修持的人,必须好好有信心地去修。如果天天在思疑比较,不论是持咒或称号,结果往往都是一事无成! 附: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效呢? 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的。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咒或持号,如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疑,则不易得到什么成就。并非说正确的发音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只是指出,对咒及师长的传教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之对谈中,大师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正确读音应该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唵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就!所以,我们固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89、修密法的人,可以同时修净土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可成立的问题。在传统上,密法之修持与净土的概念根本不能分开。修密法的人,就是要观自身为本尊,所处为坛城净土。如果撇开净土的概念,密法也就不成立了。所以,修密法的人并非与修净土的人对立,修密法的人也是在修净土。净土并不狭指净土宗所提倡的极乐净土。净土有无量之多,也有性质上之分别,修密法的人不一定都在修证应化佛土,也并不全是在修弥陀西方极乐净土,但却都是在修与净土有关的法门。修持往生极乐净土,也不只限于持名念佛这方法,也有密法的极乐净土法门,这也一样是净土法门的其中一种。你想问的问题其实应说作:修密法的人是否可以同时修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这答案仍然是肯定的,但修持贵乎专一,所以或许最好是选密法中与阿弥陀佛有关之法门及本尊而修,这样就根本不存在两个法门的问题。譬如说你可以修观音的密法,又或观音化身马头明王的密法,又或度母的密法,又或阿弥陀佛的‘破瓦’法等等,这些都是与弥陀及其眷属观世音大士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藏传佛教中,也不是所有法门都属密法。观音、度母及弥陀等法门,在西藏既有显乘的修法,也有密乘的修法。很多人把整个藏传佛教称为‘密宗’,这是一种极为不正确的分类及称呼,只反映了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无知。 附:修密法也可以修显宗吗? 要修学密法,首要条件便是要具备显宗教法及证悟之基础,否则便根本未具足修密法及接受灌顶之条件。现在的人喜欢走捷径,一开始便一窝蜂地追求密法,又有很多上师为了名利而迎合这类人的要求,造成了佛法颠倒的现象。很多人以为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这只是他们的无知而已。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大乘显宗及大乘密法所有的教法及行持,并不能说藏传佛教就是密法或密宗。格鲁派的学僧,先要在沙拉寺、甘丹寺及哲蚌寺等佛教大学研学显宗教法约二十年。在遍学中观、般若、俱舍、释量及戒律部教法以后,才可以修学密法。在未毕业以前,学僧不得接受密法,这三间寺院中亦禁止传授及修持密法。在毕业后,僧人可选择入密院学密法或私下求法,也有很多根本不选择修学密法的。如果没有显宗的根基,不可能修密法。所以我们并不能视‘显’与‘密’为对立的两派,只能视它们为次第;密法似是大厦的顶楼,必须经过下面的显宗教法而证悟方能得入。修密法的人,不但可以也修显宗教理,而且必须先修学显宗教理。 90、学习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观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弥陀咒等,即使没有传承也可以修,这并无盗法或不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担心。但如果能得该本尊之灌顶或口传,则更加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师释迦牟尼至自己之清净及从未中断过的传承加持,所以会变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如果是其他的咒及法门,则必须先得具有传承及有作灌顶上师资格的明师授灌,最好又再求受传承导修开示,这样是最圆满的。否则只得口传及导修开示也可,其至只得口传也可以去修。较深妙的法门,必须从师受灌顶,再得口传,再得传承导修开示及上师之个人心要传授,这样才最圆满。而且并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机缘时都要多受同一法门及本尊之灌顶及重复听受讲解。有关经典的修学,虽然并不需要任何灌顶,仍以得到口传及传承法师之讲解释义为最佳,因为历代不断之口耳传承是有其殊胜加持力量的。修法的人,不是在求得传承后就可以不依止师长,独个儿躲起来修,不再理会恩师。在求得传承后,这师徒关系是一生一世乃至直至成佛的。师徒关系与传承二者一样重要,绝不可以在求得传承后便自以为日后与传法师长不再有关系。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修持,不论传承如何殊胜,是肯定不会生出好结果的。 附:什么叫灌顶? 灌顶是学修密法必须的第一道程式。‘灌顶’一词的梵、藏文含义是‘授权’、‘传道’、‘培育’等意思。分下密灌顶和上密灌顶两种。前一种有水灌顶、佛冠灌顶、铃杵灌顶、名号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灌顶;后一种有瓶灌、密灌、慧灌、语灌、殊胜灌顶等等。灌顶内容分入坛、宣戒、传法加持三个部分。 换句话说:灌顶就是传密戒、传授密法的义理和全部修炼程式,对密弟子的身言意进行与本尊三密相应的特殊加持。 附:灌顶与结缘灌顶有何不同之处? 什么是‘结缘灌顶’ ?藏传佛教中似乎并无这种名词。‘灌顶’ 的藏文为Wang 或wangkur,包含了加持、授予修持许可及传法等作用在内。‘长寿灌顶’藏文称为 Tsewang,参加资格并不严格,一般是公开的大型法会,人人都可以参加,也有人把小孩及牲畜都带来参加此类灌顶。其他的灌顶在传统上是很严格的,师徒双方要互相观察一段时间,求法弟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先决资历。还有一种为 Wangchen,即‘大灌顶’之意。‘大灌顶’并非指在大的场地举行或排场很大,而指灌顶的性质类别。在大灌顶中,要设立本尊的庄严坛城,灌顶又分为很多小部份,受者要入于坛城而被示以坛城中的秘密。独勇大威德、上乐金刚及时轮金刚等法门之灌顶就属于瑜伽密部的大灌顶类别;千手千眼观音法门亦有属事密部的大灌顶。此外,还有一种称为 Jenang 的仪式(注:汉译作‘随许’ )。这并不是一种灌顶,而是某一尊本尊之加持法会。这种法会的参加资格没有像灌顶般严格,参与后一般亦没有太重的戒誓。藏语中似乎并无‘结缘灌顶’ 这个名词。‘结缘灌顶’应该是‘长寿灌顶’或‘随许’的误译。‘随许’ 并不是一种灌顶。不过对没有深入认识藏传佛教的人来说,二者的法会流程及内容可能有点相似。有些人又以为法师把手或一些圣物放在弟子的头上就叫做‘灌顶’,其实这只是西藏佛教中的一种加持祝福的意思,并不是‘灌顶’。 附:有遥距灌顶这一回事吗? 只有不懂密法及完全没有密法知识的人才会相信有这一种可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遥距灌顶这一种事。 依古印度传统,求灌顶者要先观察欲依止之金刚上师三年,上师也要观察准弟子三年,经六年后才授予灌顶。现今虽然并不那么严格,但断不可能连师徒都未见过面就传灌顶的事。如果师徒间互不观察而进行灌顶,这并非上师特别慈悲,反而是师徒牵手堕入金刚地狱的一个仪式,也是末法的一个现像。如果是双方并不同时在场,更加不可能进行。灌顶的人都知道,受灌者必须目观坛城,由上师讲解坛城的密义,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遥距进行。 授予这种灌顶的人,多半是为了名利财富才发明这种方法的。求以遥距方式受灌顶的弟子,或许也有欲求方便的心态,但成佛是没有捷径的。以前的西藏人,要跨过喜玛拉雅山去印度求法,还要待奉师长十年八年才得到灌顶。现在的人,不需徒步找上师,远比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为了求法,即使坐飞机到国外受灌顶也不算是大牺牲。比起以前的西藏人,已是十分幸福的了。付出少的人,最终得到的肯定也不会多,修行本来就是没有捷径的一回事! 附:授灌顶的上师可以收费吗? 现今是末法时期,世界上有不少人以佛法行骗,西藏也有有传承的僧人把灌顶及传承如同货品般买卖以换取名利,这是十分可悲的现像。这些贩卖佛法的人,有时会以古印度和西藏的祖师传记片断作为索取昂贵供养的依据。 在古代,真正的金刚上师是有殊胜功德的,弟子也有恰当的资格。在准师徒双方进行观察后,有时上师会要求弟子筹办极丰厚的供养以求灌顶,例如有一位大师命弟子供养与弟子等重的黄金。弟子会排除万难,最后求得了上师所要求的供养,但在灌顶传法后,上师却把供品全数送还弟子,又或者把供品全布施予穷人,自己一点也不留下。为什么上师要求这么多供品呢?这是为了让弟子在积集供品之过程中忏净罪障及积聚广大功德,并不是上师真的需要这些物品。还有一些大师在收到供品时马上把它们丢入河中,然后为弟子灌顶。以上的都是历史上常见的情况。但现在的一些上师,则是真的为了要得到供养而授灌顶,这并不能与过往的祖师相提并论。 在灌顶前后,受灌的弟子为著自己的利益,应该恭敬奉上供养,以积聚功德及表示求法或谢法的心意。作为上师的,则不应执恋财物,必须以清净的发心去授法。 一般来说,现代的上师都不会要求弟子作大供养,但起码的象征式供养则是传统的一部份,有时上师会要求弟子供以少许米粒代替。如果指定弟子要付多少钱才能受灌的上师,大家不妨慎重视察一下,才作决定去依止与否。虽然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但那些都不是基于执恋财富的要求,而且往往后来上师都把供品悉数归还。有时候,主办团体订立一个定价,要求参加者共同承担租用场地等费用,我们十分不喜欢这种做法,但却可以理解主办单位的苦衷。在遇上这些情况时,倒不是上师要求供养,只是主办人要求参与者摊分法会所需开支而已。这虽然并不是最好的做法,但在资源不足的宏法环境下,尚可说是情有可原的。 附:有人搞‘遥控灌顶’、‘远距离传戒’,这种做法合法有效吗? 这种做法纯属骗局。‘灌顶’是设坛传戒、传授密修方法的一种形式,无论是授权灌顶或三密随许,都需要按续部(密宗经典)的仪轨进行。灌顶分因位灌顶、道位灌顶、果位灌顶。因位灌顶主要是开坛授戒,培育成器的灌顶;道位元灌顶贯穿全部修炼;果位灌顶是共不共成就的获得。按续部的规定,灌顶的上师和接受灌顶的弟子都需具备最基本条件。密法的灌顶和受僧戒一样,必须是具人身的上师亲自面授,化身和亡灵、佛菩萨现神传法灌顶之类一律视为无效。正规灌顶,都需要设坛城,坛城共分积沙、彩绘、身坛、定中化现坛城四种。对入密弟子举行灌顶只限于积沙、彩绘两种坛城,后两种坛城只限于自修和具特殊成就的上师对特殊弟子示现灌顶,对普通人无效。菩萨戒有具戒上师亲传和佛像前发心自受两种,密戒必须通过开坛灌顶受戒,僧戒和居士三皈五戒、八戒都必须在僧众和戒师面前受,密戒和僧戒必须由具戒体的上师、戒师亲传,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这是自佛祖到现在佛教界统一遵循的法规,凡是入佛门受戒三戒、求灌顶者,无一例外地要按规定进行。戒律法规的制定权属于教主佛祖,其他任何人无权修订、改变。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无信仰,不懂佛法教规,品行恶劣的人,打著佛教旗号,进行招摇撞骗,传假法,搞假灌顶,搞什么‘遥控灌顶’、‘远距离传戒’、‘密法函授’之类的名堂,纯属欺骗无知群众、诈骗钱财的违法行为,人人需要提高警惕,免得受骗上当。 附:密法可以函授吗? 搞所谓的‘密法函授’之类名堂,纯属诈骗行为,绝不能上当。 在学习密法方面搞清两个问题: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课书,不等于得到密法。密法必须要有上师传承。 二、密法仅仅有人传授还不行,传授的密法要有传承的法脉。若不具备这两条,不但学密不会出成就,往往还会产生可怕的反作用。密法经书总分两类,一类是密教教理书,一类是修证仪轨书。前者属于理法,后者属于行法。行法中只讲修行仪轨,不讲教理;理法中只讲教理,不讲实践之法。而且教理中也加了许多特殊术语,了义不了义,撤散、隐藏等多种保密措施,若无通人指点,犹若观看天书,这是光靠书本得不到密法的第一个原因。其次,注重法脉法流的传承,法脉如人体的血脉,法流如河流、电流。法无传承犹如僵尸无血脉,电线无电流,干河无水,哪有活力?哪有实效?所谓‘密法可以不灌顶’,‘可以无传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类的说法,都是违背教理的外行骗子的说法,看看《密宗道次》等经典,便知此类‘新创’不可信的道理。 附: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322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的境界。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菩萨本尊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魔,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作修证者自己的感受。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附:受了金刚阿阇黎灌顶后,就等于当上了金刚上师吗? 参加过无上瑜伽密部大灌顶的人都知道,灌顶的后段包含了金刚阿阇黎灌顶,授灌顶的法师会把镜、法轮、弓箭及法螺等法器授予弟子,灌顶中也有授予五佛冠及天衣的部份。以上所说的细节,属于灌顶仪式中的环节,其意义是种下一个因,令弟子未来得大成就、持其传承及成就金刚阿阇黎的境界及资格。但凡参与接受灌顶的弟子,都接受了这种金刚阿阇黎灌顶,这只是种下一个吉祥的因,并不代表授灌顶的上师把你封为‘金刚上师’或印许你可以为他人传法灌顶的意思。 社会上有一些人,以这种灌顶作为依据,声称自己得到了传承及‘金刚上师’之师资,藉以骗取名利。 时轮金刚灌顶是无上瑜伽密部的特别例子,有时会有地位极高的大师公开传授这个灌顶,几乎不论资格都可以参加。其他的无上密灌顶则是较严格的,时轮金刚是例外的情况。若公开的时轮金刚灌顶中,参加者有些是新皈依三宝的人,也有未皈依三宝的人,连小孩子也来参加,难道说在灌顶后他们全都成了持传承之金刚上师吗? 有些人会借这些机会拍照,以照片冒充为有传承的上师。这种相片不难拍到,并不代表什么。 91、修‘破瓦’法与念佛往生之间,何者较易成就净土? 很多人追求西藏宗派的神秘感,便误以为‘破瓦’法一定比念佛、持咒更为有效。 ‘破瓦’法门并非如很多对藏传佛教认识不深的人所想的神奇。它只是一种净土法门,并不一定比持咒及念佛号的修持更容易成就。 要证达净土,关键是出离心、对净土及本尊之信心与五力。具备了它们修‘破瓦’ 法固然很易得成就而往生,若修念佛、持咒等法门也一样可以顺利往生。如果不具备它们,不论你修什么大法门,也断不可能得生净土。 附:我既想修念佛净土法门,又想修持弥陀心咒及仪轨,又想修‘破瓦’法,怎么选择才好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几点来说。我们先说念佛净土法门;很多汉人都几乎视弥陀净土法门为唯一的净土法,其实诸佛有无量应化净土,例如东方琉璃净土是药师佛的化现,弥勒佛有兜率内院净土等。 即使专说弥陀的极乐净土法门,也并非只狭指念佛法门。持咒、弥陀‘破瓦’法等也都是弥陀极乐净土法门。‘破瓦’法本身有不同传承,也有分不同本尊的法门,弥陀极乐净土的‘破瓦’法只是众多迁识法门中的一种而已。 我们修持的人,贵乎专注于一个法门而专修,不宜今天修这个,明天改那个。每一个佛示的法门都是殊胜的,也都各有其成就,但如三心两意地去修的话,或许全部法门都修也没一点成就!然而,如果你修念弥陀及其弟子(注:即观音、大势至等八大菩萨)之名号,又持弥陀心咒及修其仪轨,又修弥陀的‘破瓦’法,那你实际上都是在专修同一个本尊、同一个净土及同一个法门,并不算是在修多个法门,所以并不存在取舍的问题。 附:有些人说修了迁识法,在成功的时候头顶会出现软穴,可以插上一支香或一根草,这就代表死时可以往生到净土了,这是真的吗? 迁识法藏名称为‘破瓦’(Powa),是一种有传承及有根据的修持。但修迁识并非如一般人误解地那么容易。 修迁识的人,在长至几十天或短至几天的闭关专修中,观想心识由心轮向上冲出,然后又回返心中,如此反复地观修,最后头顶会出现一个小穴,或流出少许脓水,或出现头顶中央略软的现象。这是确有其事的,任何人去练修也可以成功。 头顶上出现上述现象,只是说修这个法门的一个基础具备了,绝对不是说成功了,也并非就肯定能去净土或自主生死。 能否达至净土,要视乎我们有否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师长、佛陀及净土的信心,同时还要积聚往生之资粮。佛法中有称为‘五力’之教法,是特别与往生净土有关的教法,你可以自己去修学。顶上的现象,只不过是观修迁识时气脉生理现象,十分轻易就能成就,而且并不代表修法上的成就或往生净土的保证。头上有顶孔,如果没有出离心及信心,绝对不可能往生净土。头上没有‘破瓦’征兆,但透过修出离心、五力、对师长、三宝之信心及积因,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观想净土等修持,一样可以往生净土。‘破瓦’只不过是积聚往生净土之因的其中一个方法,不是唯一的途径,也绝对不是往生净土的捷径或保证。 修持迁识法,若果不配合出离心及五力等,只不过是顶上多了一个洞,可以插上一支草拍过照片自吹自擂而已,并无实际保证可以往生净土。即使不懂佛法、不信净土的人,只要依同样的法去修上几天,一定有征兆,因为这只不过是气脉生理现象而已。如果能配合出离心及五力去修,‘破瓦’才是往生净土的有效方法。 附:修迁识法门的人,自修可以吗?会不会发生什么差错? 你先要从一位有迁识法门修承的师长学习,求得他的传承及讲解。在得到传承及讲解后,如果一切开示都弄明白了,就可以自己在家闭关专修,以得到吉祥征兆为目标。一般的关期是二十一天,但基本上主旨是修至顶上有少许脓血流出或出现顶穴。在修得征兆后,自己要多修出离心及五力等,也要多诵佛号或持咒等净土法门,迁识仪轨反而不需勤修,只要开了顶,以后一周一次便足够了。如果师长之传承是清净的,自己亦没有违犯师徒间之誓戒,对开示亦十分清楚明白,就不可能出差错。如果上师开示对你没弄清楚,自己想当然地胡乱观修,就不是师长或法门的错了。‘破瓦’法的开示十分简单,只要用心去学,听一下就会明白,并没有多少有可能搞错的细节。 至于传承方面,迁识法有很多不同的传承,也有不同的本尊,并不限于是弥陀极乐净土的迁识。你先选择时,如果要修弥陀极乐净土的迁识法门,就要请求师长能否传授。如果师长有弥陀净土迁识法之传承,便可求授该法门或本尊灌顶、口传及传承开示讲解导修。但如果没有受灌顶,只要具足口传及传承开示讲解导修,也一样可以修‘破瓦’法。 附:有人说修迁识法会短寿,这是否有根据的说法?如果在修法中死了怎么办? 修迁识法就是为了往生净土。如果在修持期间真的就往生了净土,这不是要忧虑的事,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呀!你问这个问题,可见你虽对往生净土有少许兴趣,但根本并没有厌离六道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修迁识或任何净土法门都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有关修迁识法会短寿的说法,如果是天天都修的话,的确会对寿元有影响。有些人既修迁识法,也合修阿弥陀佛报身相的延寿法门,事实上,在开了顶后,一周修一次‘破瓦’就足够了,并无需要天天修,反而应多修出离心及五力等教法。否则顶孔是无意义的。如果不是天天修‘破瓦’,就不会对寿元有影响。另者,修‘破瓦’时要观心识上冲出顶上少许,又回到自己心中,不是观心识冲出而离开身体,这一点不可以弄错。 92、是不是凡是咒语都属密法? 佛说经典可分为‘经’与‘续’两类,‘经’是小乘及大乘显宗教法的佛语开示,‘续’是有关大乘密法的开示。 有一些咒语及修持出自经部教法,所以并不能说凡咒语都属于密法类别。本师释迦牟尼的真言‘他一他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取 疏哈’及药师佛真言等,便属于经部所载咒句,并不属于密法。密续中也有有关药师佛之咒语、坛城及修持仪轨,这些则属于密法类别。 汉地并不盛行修持密法,但僧人却每天持诵各种真言。这种持诵及咒语,并不属于密法范围。 附:有人说修密法会很快成就,这是真的吗? 如果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等显教的基础,再如法求受灌顶、口传及传承导修开示的话,修密法的确可以较快地成就。这里所说的‘密法’,尤指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教法,并不是指听受一两课开示、比手印或念一两句咒的层面之修持。如果没有显宗教法的证悟或基础,妄想一步登天而马上修学上述的密法,不单不是迅速成就之道,反而是直堕三恶道的最快捷径。密法是极为殊胜的珍贵教法,必须是有基础的上根行者才可以修持。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人把密法当作商品公开售卖,不论求者资格就随便授予。在这些情况下,授者得到了眼前的名利等蝇头小利,受者则高兴自己成为了‘密法行者’,晋身‘上根’之流。但这种买卖,就似是授受双方相约手牵手地在未来直堕地狱。 ‘上根’的人只以为是‘下根’并不太要紧,‘下根’的人洋洋自得地自以为是 ‘上根’,则后果堪忧。现在的人,都以为自己是‘上根’。这样的密法授受方式及在未具备基础前就修学密法的人,不单不可能迅速成就,而且是在毁坏佛法,令佛法加速衰落及灭亡。密法就如一头野性的骏马,懂驾御者能把它驯服而得大利。把一个三岁小孩放上马背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些人公开传授密法,为的是财名,但却以‘为悲心故而公开普传’之幼稚借口来辩护。把密法胡乱托予未有基础或根器的修行者,就像把利刀送予小孩,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只会带来伤害,历代祖师并不是因为缺乏慈悲心而不把密法公开乱传。如果密法是不论根器基础都可以修学的话,历代祖师早就把它大弘于世了。 附:西藏在家人临终时,会礼请高僧进行迁识超度,这有否实际作用呢? 有些大师的确有很大的能力,能够在亡者经过中阴阶段时,把亡者的心识强行牵引过来而送往净土或较佳的转生。一些大菩萨、大转世者及高僧的能力是我们凡夫不能思议的。在这些大师作迁识后,亡者的尸身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头顶正中会有少许顶发自行脱下等等,这些是吉祥及迁识成功的征兆。 如果是真正有能力的大师,根本不需要亲身坐在亡者身边修法。即使尸身在香港,大师远在澳大利亚,根本也没有丝毫分别,距离并不构成迁识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个西藏家庭,他们的父亲赴远地经商多年,音讯全无。一天,有人带来一个错误消息,所以家人都以为父亲在异乡逝世了,马上请来一位高僧作迁识法,高僧本来说已作迁识,后来又支吾以对,面有难色地离开了。很多年后,父亲安然无恙地回来。大家谈起这一件事,父在迁识的同一天同一时间,竟然曾经无故昏死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这就是进行迁识的大师控制心识的能力之证明。即使人在千里之外,是不影响迁识作用的。这父亲之所以又活过来了;是因为他根本未命尽,高僧只好又把他的心识勾回。由此可见,迁识是的确有效用的。 但最大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谁是通迁识法之高僧或大师呢?有成就的人往往不会自己宣传,但这又不代表没有宣传的人都是高人。所以,佛法的修持是不讲捷径的,最实际的把握是自己去修迁识法、或念佛、或修其他净土法门,这样才对自己的生死有所把握,不要把生死大事付托在临终能碰上大师高僧的渺茫机会上。只要临终一念能念及三宝,或者忆念自己的师长,则肯定会有好的转生,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你的师长并非大师之辈,或无能力救度你,由于你一向是视师如佛,你临终时忆记他,也一样是能得好的未来转生之助缘。 附:如果迁识度亡法的确会有效用,那么作恶多端的人若临终能有大师迁识,岂不就十分‘便宜’? 如果垂死或已死的人曾作五无间罪323,则恶业力极重,即使有大度亡迁识能力的大师或高僧,也未必有能力帮助他得到好的转生。对一般的情况来说,如果有因缘得到适时的度亡及有证量的大师度亡,仍然可以得生于善道甚至净土之中。 这一点与因果并无矛盾。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可以看出这种人必定也有过往生的一些善因,否则就不可能在有需要时碰上有证量的度亡大师。现在这善业的种子先成熟了,所以他得到了临终的利益。我们凡夫看不到所有复杂因果关系,只知这人今生作恶,却不知他过去生及今生中的善业种子,所以才会生起以上的疑问。 但话要反过来说:我们不可执上述的可能性而任性妄为,只寄望于死时得大德之度亡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时是否能遇上有证大德度亡,不是在我们掌握之中,这要看个人的善因缘。所以,最实际的是我们戒恶修善,也好好地修净土法门,不要寄望于他人为我们度亡。把时间花在推论辩论这假设性的问题上,倒不如用同等时间好好修好自己的心及为自己往生净土而积聚资粮。佛法修持是与自己的生死大事相关密切的。把时间用在推论猜疑他人的事上,到头来对自己的生死利益毫无帮助。 93、有人说密宗是外道演变出来的,这有否根据? 修行的人要谨慎管束自己的口与心。说密法为外道,就等于说三藏佛法是外道法,因为记载密法的续典亦见于《大藏经》中。我们千万不要犯评贬任何部派的佛法之过失,例如密宗修行者轻视显宗、大乘修行者轻视小乘、显宗的人说密法为外道,小乘者声称大乘非佛说种种。 外道或许有部份修持与密法有相似的地方,就正如佛教中之禅定修持与印度教的禅定相同的道理,但这并不是说二者是同源的。密法与显法俱出自佛陀亲授,二者俱为纯正之佛法。 有些把佛法视为世俗文学而研究的人,喜欢由种种不完整之历史片断推证大乘非佛说或密法乃外道产生等等,又有些人说全部大乘经典都为佛灭后的作品。这种论点,完全否定了佛经之可信性。如果佛经不是佛的开示,我们就没有任何可以依据了。世俗学者做什么我们不理,但三宝弟子千万勿参与这种邪见,谤贬法宝是会有可怕后果的。 说密法为外道或大乘非佛法的人,是在质疑三藏佛法之可靠性及评贬佛陀的教法。他们的观点源出于愚痴无知及赞自宗贬他宗的狭窄心态。真正修持的人,要尊重一切佛陀的教法,不可视其中之一部份为低级的、多余的或不纯正的。 附:为什么西藏僧人都穿露臂的衣袍,而且衣色与汉地僧装不同,有些还留头发? 西藏僧人与世界各地的僧人一样,不许留发。但西藏有些修行者并非僧人,亦没有受僧戒,但却是全时间投入修行的。这些修行者穿著与僧人不同,但你对西藏衣不认识,所以把他们的衣著与僧衣混淆了。这类修士会留头发,有些更长发束髻,他们并非出家僧人。 露臂则是古印度佛陀时开始的传统,甚至佛陀时代以前的外道修行僧也是露臂的。在南传佛教国家,僧装也是偏袒右肩的,此为佛教传统。在汉地,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及风俗不同,僧装改为有袖的,而且颜色亦不同于原始佛教僧侣之衣色,但仍不许用佛陀禁用之衣色。西藏僧人在偏袒右肩及衣袍比例等细节上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但却因为地区寒冷而改用深红色衣袍,此与原始佛教僧衣之色不同,但仍然是佛陀允许使用的衣色。 在各地佛教中,现今应以南传国家的僧衣最接近原始佛教色彩。 附:藏传佛教中有所谓的‘财尊法’,是否真的能令修行者致富呢? 如果是有正确及清净的发心,修持又具足传承及精进的话,修财尊法是确有灵应的。修财尊法有三种主流的法门。第一种是水供法、第二种是供奉本尊财瓶、第三种是以食水供养。修财尊法的利益并非为了致富。以阿底峡传承之白财尊法为例,它的利益主要有三种:(一)今生中资财饮食不乏;(二)善心自然生起;(三)死后往生于普陀净土之中。所以,修持白财尊法也是一种观音净土法门,最终的利益是往生于观音的净土。修持财尊的人,为求得资财之发心是为了能得修持之顺缘及以资财作广大供养及布施众生。修财尊法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的致富。如果以为自己发财的心去修财尊法,则发心不对,修法也不会有成就。真正的财尊法根本不是普遍大众误解的那种致富,也不会为以此为动机的修行人带来财富。如果修行的人执恋著世间的财富,就与世俗的人毫无分别,称不上是佛法的修行者。此外,顺带提一下有关供奉财宝瓶的种种:很多人以为买一个财宝瓶回家供在佛坛就对了。其实供奉本尊财宝瓶不是这样的。应于家中之宝库或钱柜中另设小柜,在柜内放好财宝瓶及种种供品,请法师诵经及封起,然后每天在柜外另外供供品及作祈愿,每年还要再请法师开柜添供及重新诵经。这种财宝瓶是不让外人知道或看到的,自己也不直接以手碰触。很多人随便把它供在佛坛上,就好像装饰品一样,这不是供财宝瓶的正确传统方法。 附:修红教的人可以也修黄教吗? 西藏佛教的各大主流派别: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及迦珠派,都是佛陀的教法。‘宁玛’(Nuingma)的意思是‘古老’。‘红教’并非宁玛派的正统名称。 ‘格鲁’派的名称源自该派主寺甘丹寺之名称的变音,也有‘善规’之意。‘黄教’并非格鲁派的正统名称。该派偶尔也有人称为‘黄帽’派,但却不称为‘黄教’。‘黄教’、‘红教’等只是汉人的误称。有些汉人又说黄教的僧人穿黄衣,红教的僧人穿红衣,这也是无根据的想当然而已,并非正确。上述各派都是佛陀的教法,我们不应加以分别及赞己评他。但一般来说,我们与哪一派的教法较有因缘,自己觉得较为投合,就好好依那一派的教法去修学即可。如果真的要同时修学两派教法,则不要混淆教法,要把它们分开地修。初学的人,修四派中的哪一派都可以,但其实不宜这边学一点,那边又学一点,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把各派教法混为一谈,成为了杂锦式的教法,这种混杂各派见解行持的修持,不能说是包含各派精髓的修持,反而成为了哪一派都不是的修持。一些大修行人,能够学修各派佛法,但我们凡夫不能与之相比,所以还是老实地专学一派较好。藏语中有一句谚语:‘狮子能跳越的崖缝,兔子不要也跟著去跳!’。只要能修得专注及修至成就,任何一派的教法都是好的,但把它们混淆而修却并不恰当,尤其是仍在凡夫境界的阶段。现今有很多人都喜好到处乱去,随便谁坐上法座你便去依止学法,这样并不能有所成。如果你只是在某派中受了皈依三宝或学修一些共通的教法及仪轨,改修或增修另一派还可说得过去。如果你已在修某派的不共传承大法,再改修另一派或加修另一派的不共传承,则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好处! 94、四加行修满了十万遍,是否就圆满了呢? 修持加行是为了积聚功德及忏净罪障。只要你还有罪障或未具足一切功德,就永不能说修满了加行。 有些行者由于受过了某些誓戒,必须发愿修满十万遍四种加行。在修满十万后,只能说戒誓已做满完成,并不是修持加行已经圆满。即使你明天就会成佛,今天仍需勤修加行。 在精进修持忏罪时,有时会反复发吉祥的梦兆,这是表示忏罪之修持有了一定的小成绩,及随后再作主体的修持时便容易成就,并不表示已完成忏罪修持。 附:有些同门修持无上瑜伽密,要恒常观察自身为本尊,所以便认为捐血是 ‘出佛身血’,这是一种正确观念吗? 修无上瑜伽密时,行者修持自身为本尊观,但这不代表你真是本尊,所以捐血并不存在‘出佛身血’的问题。捐血是一种身布施善行,如果能令他人救活过来,更是无畏布施善行,与‘出佛身血’并无关连。即使佛陀捐血救人,他与为他抽血的人都并非‘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的定义不是这样的。何况你并不是本尊,只是在修持观想自己是本尊,当然不存在问题。 捐血救人是一种大善行。善行只会带来利益,不可能带来伤害,这是很基本的因果教法。身布施更能积广大功德,尤其能令父母及祖辈带来利益。捐血并无 ‘出佛身血’的忧虑,唯一的忧虑源出于你的执恋自己。问以上问题的人没有修持无上瑜伽密的基本资格,因为他对基本佛理及密法皆未认识,更缺乏了修密法的基础——对众生的慈悲心。如果有慈悲心,便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真正有慈悲心,即使对自己有害,他仍会毫不犹豫地捐血利生。 附:为什么在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样子很凶恶的塑像? 这些样子像是很凶恶的形相,称为‘忿怒相’,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类别。第一种为本尊,他们是佛陀的化现,例如怖畏金刚是文殊师利(即诸佛之智慧化相)之化相,马头明王是观音大士(即诸佛之慈悲心化相)之忿怒化相等;第二种是护法。护法分为世间护法及出世间护法两类;世间护法本来是‘非人’、魔众或龙族等众生,后被佛法折服而信皈三宝,或被历代大师镇伏而以誓言缚之,他们虽是世间众生,却有一定能力护持三宝及修持佛法的行者;出世间护法是诸佛的忿怒现相,这些护法亦肩负护持三宝及奉持佛法的行者,为行者赐予修持顺缘,除摧修持道上之逆缘与障碍。怙主玛哈卡那(Mahakala)及吉祥天母(Palden Lhamo)俱为出世间护法。 现岔怒相的本尊及护法性质不同,与修行者的关系亦不相同。他们示现忿相,表义降伏烦恼及障碍,并非对众生示现忿怒。他们的外相表现忿怒相,但体性却为诸佛之慈悲心,并非世俗的嗔恨心。 附:为什么藏传佛教常用以人骨制成之法器? 佛法教示无常之理。这些人骨法器,是为了让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常常忆记生死无常,努力于佛法上之修持。佛教的僧人,有些会发愿终生住在冢林中,这也是为了常常忆记生死无常而培养出离心及精进的缘故。在传统的寺院中,在僧寮浴室内也会涂绘骷髅图像,其目的也是令人常念生死无常。在藏传佛教及印度的密法传承中,有一种称为‘断’(chod)的施身法门。这种法门要用人骨法器,如骨笛等,也要在冢间修持,是一种能迅速地切断我执的法门。 忆记生死无常是精进修持的原动力。它有六个殊胜益处: (一)它是最有利益的修持; (二)它令修持变得有大力量; (三)它引领修行者发起真正修持的心; (四)它支持修行者精进修持; (五)它推动修行者达至最终成就; (六)它令修行者临终无悔及安乐。 一般的藏传佛教徒并不需要用到人骨法器。大修行者所用的人骨法器,也并非随便买来或以残忍的方式得来的,必须是以其他修行人生前发愿,在死后把骨头送赠作修行用途的才可采用。 附:为什么汉地一般都说有十八罗汉,西藏却说只有十六位? 罗汉既不是十六位,也不只十八位。罗汉的梵文为Arhat,是证道的圣者。在佛陀在世的时代,单只一座说法中所闻法而顿证罗汉境者已远超于十八位,所以世界上是有很多位罗汉的。 众多的罗汉中,有十六位相当于是领袖的。他们曾经游化很多国土,更受恭请而在汉地结夏。在汉地时,有一位汉僧是他们的施主,另有一位俗家人充当他们的侍从,所以后来有一种演算法把这两位元也算进去,成了十八位。在藏地,我们是不计算上述这两位的,所以只有古印度经典中所述之十六罗汉与其广大眷属。 有时在博物馆中,我们会看到古印度的佛画,有时会见到十六罗汉坛城图。在这些古画中,释迦牟尼居坛城中央,外圈是十六罗汉坐莲瓣上,最外面是四大天王。在西藏的佛画中,也是十六罗汉围绕本师而坐,但有时也会把汉僧施主及侍从画在坛城外方,却没有十八罗汉在坛城内的例证。 有关十六或十八罗汉的典故,佛经上有提及。市面上有一些传说的书刊,内里写的是民间传说,并不一定与佛教历史相符。 附:为什么在西藏有‘天葬’这种残忍的葬礼呢? 天葬不是藏传佛教的葬礼,但并非不符佛法思想的。 人在死后,剩下来的肉身只不过是废物,不论你以火焚、土葬、水葬或天葬的方式去处理都是一样的。在心识离开身体后,自然会因业力所主而投身六道中的其中一道,生前的肉身留著也没有任何用处。 反正在死后身体便一无用处,西藏人选择在死后再作一次布施,把肉身施予鸟类或其他动物,这对自己并无损失,又是一种布施善行,更解决了殉葬的问题。 你觉得天葬十分残忍,只因你执恋于肉身,其实天葬与火葬分别不大,却能积布施之功德。 有些电视纪录片说:‘西藏人认为鹫鸟在吃了死者肉后,便把亡者带往天上的净土。’,这是想当然的汉人创作。西藏人进行天葬是要作布施及天然条件因素,并不以为此举会令亡者‘升天’。 在其他国家与地区,进行天葬是不合社会风气及环境条件的,临终捐赠器官比天葬来得更有意义。 附:在海外常常有人自称‘黑教唯一传人’,到底黑教是否正信佛法呢? 在佛法未传入西藏以前,早已有了历史悠久之民间信仰。这种原始的信仰被统称为‘苯教’(Bonpo,亦译作‘本教’及‘苯波教’等),崇拜的是天、地、土、河、龙神及魔灵等,对善神供养祈福,对恶灵供养以祈免灾。这种信仰,与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之原始信仰大致是一样的,与佛法毫无关连。这种信仰被某些人称为‘黑教’,其实它又再分为‘白苯’及‘黑苯’两种。在佛法传入西藏以后,苯教业已式微,至今苯教信众并不太多。苯教在后期亦吸收了很多佛法的概念,成了与佛法之外型有点儿相似的信仰,而且渐渐也增补了一些模仿抄袭佛法的教义。在某些边远地区,一些佛教寺院也吸收了部份苯教的原始色彩,总括来说,佛法是佛法,苯教是原始民间信仰,二者是并无关连的。改头换面后的苯教,外在上看来有点似佛教,但内容却完全相异。苯教在吸引了佛法之外型后也皈依‘三宝’,但其‘三宝’并非佛、法、僧;其教义也述及其祖师有示现、成道开示及示灭等事业,但却并非在说本师释迦牟尼;其经典也刻意模仿三藏佛法,甚至也有类似六字大明咒等咒句,其僧人的打扮及戒修也近乎佛教但细节却不一样。现今在西藏仍有一些苯教徒及寺院,在川北一带,苯教仍是颇为盛行的。虽然我们并不歧视其他信仰,但却断不可把它们与佛法混淆不清。自称‘黑教唯一传人’的人,是否真的有苯教传承不得而知,但绝对不是‘唯一传人’,在川北一带随街都看得到苯教的出家人。藏传佛教主要分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迦珠派,此外还有以前的卡登派等一些单独存在的派别。苯教的修行人有些的确也有少许法术能力,但却与正信佛法完全无关。 附:听说西藏的苯教法力很大,是真有其事吗? 西藏的苯教、云南地区的苗族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原始信仰。这些都属于外道,并不是佛教或佛法。这类大自然信仰,透过祭祀山神、地神、河神、龙族及‘非人’等,的确有一些有限的神变能力。在古印度及古西藏,这些外道的力量是颇大的。在佛经中也有记述佛陀以佛法智慧及神通变化降伏外道的史迹。在近代,却较少听到外道术士示现其大神变。外道所修的并不是佛法,也不符佛法,即使他们有少许的神变能力,却不是佛教弟子值得去羡慕追求的。外道修行人的能力,在最终也不过如世俗学问般失去,并不会利益来生。佛教修的是内心,其利益是利及来生的,也泽及一切有情众生。 附:我想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弘扬佛法不仅表现在单纯地大兴建筑以及召开各种佛教会议,也不仅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形象佛法的推广上。把人们用于世间琐事的心引向佛法的智慧,使之能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这才算作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弘法利生之行为。 对所有法师而言,给弟子进行灌顶、加持或皈依,这些都可谓是善事。但在当前这样一个很多人都不信因果,因而众人竞相肆无忌弹地广行恶业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众生进行正规、清净、正宗的佛教教育就显得尤其关键。 藏传佛教的教育之始,大约可追溯至西元八世纪中叶。随著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并在如今的山南建成桑耶寺,藏族子弟就开始陆陆续续出家为僧。从此之后,以寺庙为大本营的佛教教育、修行基地即告成形。不仅寺院教育在前弘期有所发展,而且分科教学在这一时期内也初具规模。进入后弘期以后,寺庙作为教育基础的地位就更显重要了,同时,以《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论典命名的各种专科讲经院也更加蓬蓬勃勃地遍地建立起来。萨迦贡嘎坚赞还著有《智者入门》一书,论述了讲、辩、著三个方面的理论,内中也涉及到了藏传佛教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措施,为寺院教育的进一步正规化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格鲁派的寺院教育。 西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达孜县境内建立甘丹寺,他创立的格鲁派324从此在西藏全境得到全面发展与推广。一时间,格鲁派寺院在整个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大范围兴建起来,以拉萨三大寺——甘丹、沙拉、哲蚌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不久即将严格的寺庙教育制度推行到藏区所有格鲁派的寺庙之中。 格鲁派的寺庙教育制度在整个藏传佛教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它推广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下面就以格鲁派的寺院教育为例具体解析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特征。 僧人们在进入寺庙并开始正规学经后,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显后密,即先进入显宗学院学习直至毕业,考取格西学位后再转入密宗学院学习,毕业后仍属显宗学者;二是直接进入密宗学院学习,或进入医方、时轮学院学习;三是只在显宗学院学习,不再转入密宗学院学习。 显宗学院的课程是固定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五部大论: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以及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学完这五部大论大约得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一般得学完一科(论)再学第二科(论),并特别强调背诵熟记、融会贯通。显宗学院的僧人经过十五年以上的学习后,就有资格考取格西学位。 密宗学院则是格鲁派的僧人学习密法的地方,甘丹寺设有上下两座密院,这两座密院是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宗喀巴大师的狮子法座——甘丹池巴,就从这上下两所密院的僧人中产生。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准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故藏族才有谚语曰:‘只要男儿有本事,甘丹法台是无主的。’ 至于一般的密宗学院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分别规定有固定的课程和不同的要求。学完密宗学院的规定课程后,若经考试合格,则各地寺院都可授予相应学位。 医明经院与时轮经院,一般说都隶属于各大寺庙,也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学完三个学级所有的专门课程后,可以考取医学博士和历算博士学位。 (二)宁玛派的教学风范。 以上所述为格鲁派的佛教教育体制大略情况,下面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宁玛派325的教学风范。尽管与格鲁巴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但在同中相异之处,可能更能让人体会出藏传佛教多姿多彩的教育特点。两相结合,也许藏传佛教的完整教育风貌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诸位的脑海里。 在考察了入学者的人格、佛学素质等各方面条件之后,如果觉其合格就同意他呆在学院继续深造。入学后,一般要求修行者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修完加行,并学好一些佛学基本课程,然后就让他们次第进入显宗的各个学科努力闻思。比如先学戒律,接下来就是《中观》、因明、《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课程,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都会占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五年的显宗课程结业后,修行者才可进入密宗课程的学习。密法部分的教学则分为两个班级:一是续部理论班,一是实修班,大致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结业。剩下来的时间则用于医学以及其余学科的学习。等上完佛学院的全部课程,大约十二年的时间就这么匆匆而又充实地流走了。也有些修行者只用六年的时间就可学完别人需用十二年才能完成的显密学业,此时他也可以提前毕业。 只要你按照佛学院的教学要求认真求学,那么在这么些年的学习过程中,佛教的大五明326,诸如内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等以及小五明,包括音韵、词藻学等学科都可被你基本掌握。 (三)学位制度。 在整个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不论是在格鲁派的寺庙,还是在别宗的佛学院,通过多年的闻思修后,再以讲、辩、著的方式选拔堪布、格西或各种僧才都是一种非常通用的做法。各个派别的堪布学位都分为相应的上、中、下三等,一如格鲁派的拉萨三大寺将格西分为拉让巴、琳赛巴、多让巴等级别一样。若与世间学位制度对应,则第一等拉让巴格西相当于博士学位,琳赛巴格西相当于硕士,而多让巴格西则相当于学士。世间人往往把获得各种学位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动力,因学位常常和个人利益紧密相连。藏传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学位,但它们只代表对获得者的佛学素养的承认与认定,根本不跟获得者的所谓利益相涉。如果说也可以和利益挂钩的话,则这种利益毫无疑问是与他们的出世间327终极目的相关联的。 95、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瑜珈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是大错特错。 96、西藏喇嘛的名称很多都叫‘宁波车’、‘仁波切’及‘仁宝哲’等,这个名称有何意思呢?是否凡是叫‘仁波切’的都是高僧?‘活佛’又是什么意思? ‘仁宝哲’、‘仁波切’及‘宁波车’其实都是同一个藏文字Rinqoche 的音译。‘仁宝哲’的意思是‘宝’。这种称号并不一定用作称呼人物,有些物也称作‘仁宝哲’,西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也被称为‘觉窝仁宝哲’(Jowo Ringche)。‘仁宝哲’在被用作称呼人物时,是一种尊称,并不是那个人的名字。为了礼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称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宝哲’被用作对转世者之尊称,也用作尊称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称为 ‘仁宝哲’者不一定是转世者。 ‘朱古’(Tulku,亦译作‘祖固’及‘祖古’等,蒙古称为Hutukutu,亦译为‘呼图克图’ ),则不是一种尊称。这个字意思为‘化身’或‘转世者’,只被用作大德高僧之转世而被核确无误的人身上。例如某师之转世可尊称为‘某某仁宝哲’,但他只会自称为‘某某朱古’,不会对自己冠以‘仁宝哲’的尊称。 至于是否凡是‘朱古’都必定会是大德,恐怕不能这样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位 ‘朱古’,就好好地恭敬即可以了,这样对我们肯定会有利益。但客观上来说,现今世界上有很多被核认为‘朱古’的人,其中有些是大德转世无疑,有些或许是佛的化身,也有些只是较有修持的修行者之转生,更有些不见得真的有证量。如果你要去依止的话,就必须好好观察,不要迷信于一个称呼。依止师长是终生的大事,千万不要草率。拜一位真正老实修持的普通凡夫僧为师,也好过拜一位没内涵而空有个‘朱古’名号的人为师父。名号是没有意义的,内涵才是我们拜师时所要追求的特质。只有具足明师必备的资格,例如明师十德等,就是一个有资格的好师父,有没有‘朱古’名号倒不重要。 汉地有把‘仁宝哲’及‘朱古’译为‘活佛’或‘佛爷’的情况,此为大错。藏文中的这两个字皆没有上述的意思,大家万勿跟著这种错误的译法去称呼‘仁宝哲’和‘朱古’等。 97、什么是‘本尊’?怎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诸佛有无量之多,其化身更是无量;诸大菩萨也是无量的。所谓‘本尊’ ,译自梵文Yidam这个名词,意思是我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这尊佛的法门就是我们终生不辍,永不放弃的主修法门。‘本尊’ 并非西藏佛教独有的概念,汉人大多都以弥陀及观音为‘本尊’,只是通常并不以这个名词称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样的。修持某个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众。本尊就是你专修的法门,以他来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一般来说,只是有宿世因缘的真修行者才需要请求高僧大德决定本尊。大德们以各种方法观察这个人与何本尊有缘,或他的前生所修的本尊是哪一尊,在选择正确以后,由于前世的因缘,修行者修同一尊本尊会较快有成就。我们一般的凡夫,前世有何大修持可言的?所以我们并无什么需要去请大德们代选本尊。如果有某位佛的名字,你一听到就生起莫名的欢喜或感动,或觉得特别合意投缘,那就以这位作为本尊就对了。否则的话,一般凡夫以弥陀、观音或度母作为本尊即可,因为他们都与我们有特别的因缘。如果你准备放下一切,到山洞内终生修持,那倒值得去问一下上师代选本尊。一般的人,只不过是在世俗生活中随力修一点法,那就根本不须特别观察选择本尊了,以观音、度母及弥陀等为本尊即可。诸佛之间是并无分别的。柏绷喀大师常说:‘本尊并不最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你们应以“菩提心” 为本尊,以“十善业”为护法!’。 98、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门,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可以尽管多修几个无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识等法门,但可配合金刚萨埵法门以作忏罪、文殊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修法门,其他的法门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陀作最终的依止对像。曾经有祖师说: ‘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却能成就百尊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需担心。 99、临终助念算不算终极关怀,应注意什么? (一)何为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所指向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第一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第二是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根本困境等问题。读者看来,第一个问题才是‘终极关怀’范畴的本意,也是点评者的本意,其余都是附加或陪衬,这在后面可以看得清楚。 所有这些问题既是哲学、宗教关心讨论的物件,也是文学艺术关心思考的物件。其实,按‘终极关怀’的本意,实则关怀‘终极’,即对身后(死后)的关怀,宗教就是人类的一种对终极的关怀。死后上天堂(信上帝者),抑或入地狱(无神论者),这就是终极关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认为‘身后是个无’(罗素语),终极关怀问题便不复存在。 儒家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重实用价值,即使人生哲学也主要讨论怎样处世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毋庸讳言,此种理论自有道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弊病是容易眼光尽落现世。针对儒家文化这个‘弊病’,终极关怀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国人提高对精神价值的认识,提高精神生活的深度。‘终极’永远存在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上方或前方,‘终极’和‘现实’在人的精神空间中形成了上下前后两个张力场,少了哪个支点,人类生活就会失去平衡。 人类需要现实关怀,更需要终极关怀,思想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文化史表明,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思想’与‘生命’的源泉。由人的‘存在’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判断,‘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所以,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使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学、科学及宗教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哲学、科学及宗教却呈现为不同的‘范式328’,从而对人的‘存在’授于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并给出了不同的终极关怀。由‘生命’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终极关怀是对现实关怀的超越,但是,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超越之路,人们则宁可放弃终极关怀而更加注重现实关怀,竭尽全力地谋求现实利益。当社会的政治架构为赢得人们的支援而顺以现实关怀的理念时,只能促使社会更加注重现实利益。随著哲学、科学及宗教的困境,人们对终极关怀的无望和现实利益的膨胀已经把这个世界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对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而言,‘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及‘西方的终结’,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声音。所以,面对西方理性的崩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给出‘范式’,为理性指出一个方向,是本题目的之所在。为‘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提供佛教文化的智慧。 前文诸多问题,大都是现实关怀,故最后提出终极关怀。 因为,当人们一旦领悟到世俗领域的有限意义时,就会重新回到圣哲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终极关怀。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理性自身是否承受得了理性的批判?世界的终极原因果真能被理性所破译?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因此,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著宗教的情怀。 (二)临终切要。 《印光大师文钞》中,提出了净土宗的修学纲要: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8句话中,浓缩了佛教文化对人类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真为生死),既要解决生的问题,也要解决死的问题。因此,‘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解脱生老病死的一切烦恼和痛苦。进而成佛,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烦恼和痛苦。所谓:‘发菩提心’,普度众生。 而净土宗的终极关怀,便落实在临终助念上。这就是临终切要。 《印光大师文钞》中嘱咐我们:‘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与说,到自己临终,彼等即是助道之人。岂但与己有益,实亦与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绝不与彼说其利害,则汝临终时,彼等决定是破坏正念之人,决不助汝净心,令得往生也。’(书二九)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书九七)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生西,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上海佛学书局,苏州报国寺,均有出售。)’(书四)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钜。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光粥饭庸僧,于经教妙理,不能令汝得益。唯此一事,由阅历数十年,可以令汝现生亲得利益。汝若能依行,不异求佛接引汝及眷属,并后世子孙也。’(书一八)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书二五四)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幸彼自知不能挽回,即趺坐念佛。谆嘱家人,首句,即云,死后不动遗体。盖欲坐逝,以为同志表率。次说不杀生,不用荤祭等。并令报汝,及转报光。遂一心念佛,并令家人助念。’(书二五五)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接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升。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弘化三期) ‘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此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罪人,皆当修习,皆可仗佛慈力,现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脱死。勿道具缚凡夫不能了,即已证初、二、三、果之圣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罗汉方了。此约小乘说。若约圆教说,五品位,所悟与佛同俦,而见惑尚未能断。五品后心断见惑,即证初信。此位菩萨,约断惑,与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万亿亿倍。直至六信后心,断思惑尽,则证七信。此位菩萨,方了生死。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难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萨尚不能了,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唯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仍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弘化一三期) ‘昨接汝书,知汝父病极沉重。不可作世间痴心妄想,当依佛法,为之助念南无阿弥陀佛。祈其寿已尽,则速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寿未尽,则速得痊愈。汝父年已七十多,当此危险世代,固宜全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其世寿未尽,亦可以助念功德,令得速愈。但不可只求病愈,不求往生,如其寿尽,便失大事。当为汝父一心助念。彼能念,则随之念。不能念,则一心听汝等念。凡要紧事,当先问问。不要紧事,概不可提。若有志诚恳切之居士,宜请几位,同你们分班相续不断的助念。一直念到断气之后,还是一样的念去。如此接连再念三点钟,方好停念。又切不可未死以前,及才断气,就揩身换衣哭泣。此等行为,皆是拉他下海。世间人以此为孝,其破坏正念,不能往生,反令堕落。罪同杀亲,要紧之极。’(弘化一三期) 附: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学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现介绍《因明逻辑》论证生命转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 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的续流’,犹如河流、电流,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是前一刹那意识的同质果。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因果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因果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因果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不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 (二)续流先前因。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如识别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三)习性规则。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忆。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的正确性,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100、信佛是不是迷信? 在近现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现在也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们当中,没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虽然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都以为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当了不起的,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还没有缘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张东荪先生说:‘我对于佛家,却相当的敬重,以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杨振宁,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9月12日,在美国纽约的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礼上,杨振宁说:‘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李叔同(弘一大师)说‘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 所以,他们有智慧的人,虽然不一定对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却对人类高尚伟大的佛教文化都抱著尊重的态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对世间及出世间329法都不懂的人,反倒会说佛教是很迷信的,这种说法在六、七十年代相当流行。那时候的人们普遍陷入于一种愚昧而又疯狂的状态,不管是对西方的现代文明还是对东方的传统文化都是践踏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对西方的人文科学和华夏的传统文化,基本都挂上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迷信’等封资修的招牌,现在继续这样痴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希望那些还在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们首先应该作一些观察,如果对一个事情不作任何观察就随随便便地下结论,那不管您是什么样层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说是某一个学问或主义,别人若也不加深究、思辨就说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会苟同。说佛教是迷信,其实就和说科学是迷信一样荒谬。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包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们,也尊崇佛教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和康有为一起宣导变法维新,世称‘康梁’,他曾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也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又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张君劢,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学院’院长,他说:‘盖世尊330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对他的朋友许寿棠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不必说人们送给鲁迅先生多少个美称,只是他一生中所写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尘莫及的了,以他如此的智慧也是对释迦牟尼佛赞叹不已,那我们有些对世间上的文学、哲学等也不怎么了知通达的人,凭什么说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则,鲁迅先生等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扬迷信之嫌,而您却在坚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们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太过于孤僻浅陋了,就像藏族人讽刺那些孤陋寡闻的人所常说的那样:‘这种人除了自家的锅灶没有见过别的地方,除了母亲以外没有见过别的人。’ 由巴厘文《增支部》的《迦摩罗经》,佛陀对迦摩罗人开示十项不迷信的守则,可以供给你我检视是否迷信,也可当做戒惕之用。‘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像,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迦摩罗经》) 由此来看,我们要完全免除迷信须具备正确的知识与圆满的智慧.而佛陀就是福德与智慧圆满的人。佛陀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希望我们众生都成佛,都成为福德与智慧圆满的人。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前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陀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 佛陀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世尊的真正价值。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之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里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要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 ,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真正之信。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么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 ,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明了的事物,是迷信,不是佛教,也不是睿智。 佛陀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 总之,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煆、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言教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和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元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并不是没有 根据的赞美之词。 在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见、正信,而不是由盲信生信仰。盲信就是迷信!如果我告诉你:我握紧的掌中有一颗宝石,这就产生了信与不信的问题,因为你看不见。但是如果我张开手掌让你看这宝石,你亲见之后,相信与否的问题便无从产生了。因此,佛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悟时如睹掌中珍。’ 悟就是智慧的开启!悟者就是要做一个福德与智慧圆满的人,一个利益一切众生的人。 在智慧的灿烂阳光下,没有丝毫迷信的阴影! 附录 毛泽东读书劄记诠释331 作为宗教文化,佛道两家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著重要影响。 毛泽东,间或也出入其间,阅读和谈论有关书籍,阐发哲学和人生方面的一些道理。 (一)早期论佛。 毛泽东从早年开始,就接触到一些佛学知识。1936年,他曾对斯诺说:‘我母亲信佛确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小时候,毛泽东也是把信不信佛当作很重要的事情的。当然,他接触的只是民间流传的初浅的佛教知识。有意思的是,在父亲开始信佛以后,毛泽东说:‘我越来越不信佛’。 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也接触到一些佛学知识,并在文章中有所运用。如在1917年4 月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里,便说‘释氏(按:释迦牟尼)务求寂静’,又说:‘释加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按:耶稣)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在稍后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写的批语中,毛泽东还用佛教术语‘差别相’来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千差万别。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第一次表述了他的宗教观念。泡尔生在第8 章‘道德与宗教之关系’里,说到神的功能,是保护弱者,威慑惩罚那些欺侮弱者的坏人。毛泽东读此批注:‘在未开化之时,宗教亦有抵制蛮暴、保护幼弱之功。’泡尔生接著说:‘信神矣,则足以鼓其勇敢而增其希望。......无此等俯仰,而能立伟大之事业者,未之有也。’毛泽东又批注:‘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同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到湖南好几个县的农村‘游学’。行至宁乡县沩山密印寺时,他们特意拜访了老方丈,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据萧子升后来在《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一书里记叙,他们从沩山下来后,兴致勃勃地议论起佛教与人生哲学问题。毛泽东说:自古以来,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对宗教也不过于执著,不像西方那样发生长期的宗教战争。此外,儒家思想远比佛、道二教影响为大。两人都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对佛教,毛泽东并非偶然说说而已。在 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一封长信中,他向这位处于师友之间的兄长淋漓尽致地倾诉志向,说自己的社会理想就是怀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的众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这明显是受康有为《大同书》的影响,儒、佛相融。 1920年,毛泽东已开始热切地学习马克思主义,6月7日,他给黎锦熙写信,仍然表示:‘文字学、言语学和佛学,我都很想研究,......希望先生遇有关于言语文字学及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我。’ (二)与达赖、班禅论佛。 建国后,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等,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一些。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经》等。1959年10月1 日同来访的苏联领导人赫鲁雪夫在中南海颐年堂谈话时,他便径直说过:‘佛经我读过一些’,还说:‘你在美国(访问时)常常提起《圣经》,我也想读读《圣经》,但一直没有时间’。据工作人员回忆,后来,毛泽东是抽出时间,读了《圣经》的。或许正因为人们知道毛泽东注意阅读佛教经典,对佛学有兴趣,在建国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的陈铭枢,把自己积年潜心写作的《论佛法书》,寄呈毛泽东。毛泽东在百忙中,于1950年6 月12日特复一信,说:‘尊著略读,未能详研,不敢提出意见。惟觉其中若干观点似有斟酌之必要,便是再与先生商略。’陈铭枢有‘佛教将军’之称。对佛教,毛泽东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发挥。 1955年3月8日,在同西藏达赖喇嘛谈话时,毛泽东说:‘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1959年10月22日,在同西藏班禅大师谈话时,毛泽东又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就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起,作了群众领袖。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坊经》(引按:即《六祖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在中国佛教几个宗派中,毛泽东熟悉的是禅宗。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 毛泽东读佛经,对它的引伸发挥,重在普渡众生、解民痛苦这一面。为此,他很推崇释迦牟尼不当王子,去创立佛教的举动,认为它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人讲话’的。他还把佛经分为‘上层的’和‘劳动人民的’两种,提出《六祖坛经》就属于后一种。这算是他立足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家的情感立场的一家之言吧!这个观点,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即有隐显。他当时熟读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学》,这两部书吸收了佛教学说的许多思想,强调君子仁人、英雄豪杰当以慈悲为心解除现世众生的种种苦难。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因此,‘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这大概就是他在1955年3月8日的谈话中,说出佛教徒与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在认识论上的一条伏线吧! 同达赖、班禅讨论佛教,无疑是立足于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就西藏来说,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养真正懂佛学的知识份子,光搞政治不行。1961年1月22日同班禅又有一次谈话,他说:‘我赞成(在西藏)有几千人学经、懂经,成为佛学知识份子,同时你看是不是他们还要学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懂得政治、科学、文化及一般知识。……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我看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专门拿两年研究佛学。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还是不行的。’ 接著,毛泽东颇有兴趣地同班禅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毛泽东:‘西藏是大乘,还是小乘?’ 班禅:‘我们学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础,也懂得小乘。’ 毛泽东:‘释迦牟尼讲的是大乘吗?’ 班禅:‘释迦牟尼讲经分三个时期,早期和晚期讲小乘,中期讲大乘。’ 毛泽东:‘《莲花经》和《金刚经》在藏文的经典中都有吗?释迦牟尼著的经典比孔夫子的书还多吧?’ 班禅:‘西藏有《金刚经》,是从梵文译成藏文的,释迦牟尼的经书很多。’ 毛泽东:‘《金刚经》,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学,有机会你给我讲讲吧!’ (三)共产党人与宗教活动。 信仰共产主义的,应该怎样对待现实社会中的宗教活动?毛泽东说佛教论禅,也是把它作为群众工作方法来看待的。 在1961年1月23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酥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这个观点,毛泽东申明过多次,断非因谈话对象是宗教领袖而即兴发的议论。在会见外国一些共产党人时,他也经常谈到这个问题。 对佛经、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因循守旧,不死搬教条的做法,毛泽东也是很欣赏的,甚至用它来比喻马列主义的传播和运用。1975年6月,在会见一国外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特别强调,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完全照抄中国’。接著,以佛教为例,说:‘什法师云,学我者病。什法师叫鸠摩罗什,是南北朝人。他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中国有个学者叫严复,他引了什法师的话,在他翻译的赫胥黎写的《天演论》上面说的。……赫胥黎赞成印度的佛教哲学。’ (四)重视对佛教哲学的研究。 毛泽东重视宗教思想特别是在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佛教思想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比如,在毛泽东看来,首先就缺少可意的研究机构和刊物。在1963年12月30日的那个批示中,他还批评了当时的《现代佛学》这个刊物,认为它发表的‘文章的水准也很低’。看来,毛泽东平时较注意阅读这个刊物。 在1964年8月18 日的谈话中,毛泽东还说过:研究哲学,‘不出入佛道,不对;有佛道,不管它怎么行?’ 居士公约 一、 爱国爱教,守法遵规。 二、 归依三宝,智慧人生。 三、 五戒十善,六和六度。 四、 正知正见,正信正行。 五、 家庭和睦,明礼诚信。 六、 奉献社会,修学精进。 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八、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 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 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 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 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 骷髅嗑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 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 日诵万卷也徒然 中外名人谈佛教(第一辑)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著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而现代,随著电脑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太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本辑收录了卡尔·马克思、恩格思、尼采、罗素、爱因斯坦、尼赫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鲁迅、杨振宁、沈家祯、朱光潜等名人对于佛教认真、客观的评价。)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332,成就一切智333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334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 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著人类。 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他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著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尊者W·罗侯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法兰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像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 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他宗教有著相当不同之处。 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萨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 何以故? 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乔治·万雷(美)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弗朗基博士(荷)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淩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 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 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荣赫司鹏爵士(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著,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威尔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佛陀原始之教,只要稍加整理、涤清而发扬,对于人类命运前途,仍大起作用而弘传于世。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 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 09:56 PM , Processed in 0.0632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