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4|回复: 1

[中华脊梁] 南明的十八年--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山海关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明的十八年--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山海关大战

作者:心有方鸣

文章名:南明散记

正式书名:南明开史


正文共42万字,连载形式



南明散记(其[实是我给明朝那些事写的续集)

引子

本人是当年明月的粉丝,是个超级大明矾,把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基本上翻烂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帝自杀,一切好像都结束了,其实一切还没结束,崇祯自杀后,在南方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先后出现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小朝朝廷,历史上称其为南明。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被杀;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最后的武装力量夔东十三家被打败,明朝才真正结束了它的统治。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死,郑氏集团以“永历正朔”为口号,分裂中国,1681年,郑经死后,台湾内乱,冯锡范等人杀死了郑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郑克塽继承延平王位,满清利用这一时机收复台湾,至此(1681年)满清才真正统一了中国。

其实南明的故事也很精彩,当年明月没有写南明,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于是我就写了南明散记,自娱自乐。写得肯定不如当年明月好,大家就当我是没事找抽型的人,多给我点宽容。我写南明散记也许就是多此一举,本来我打算叫多此一举,但我朋友骂我说我为什么不叫画蛇添足或者狗尾续貂,我想了想觉得多此一举也不是太好听,于是就改了名子,具体叫什么我想就叫心有方鸣,“心有”取自一首诗《山泉》:深山有急泉,无风水嗖嗖。虽清不知浅,窄壑狂奔流。正是踌躇时,有志勇击游。几番曲折路,遇石也回头。水深自然静,重击波悠悠。此是安宁地,深浅心自有。万物多历练,多碰秉性柔。入川并海日,心胸自宽厚。的中间两句“此是安宁地,深浅心自有”; “方鸣”取自一首诗《蝉》:又闻蝉音起,知是传暑声。也表此时心,更为道曾经。千中难存一,险境伴一生。历经磨难后,方可枝上鸣。的最后二句“历经磨难后,方可枝上鸣”。

其实本来我打算把这篇文章叫《南明进行时》,但是我给出版社投稿,出版社说我写的太散,没主线,没主要人物,让我改。由于我能力的问题,不可能改得符合出版社要求的作品,后来我想起了“移山大法原则”——山不过来,我过去。你不是说散吗,那好,咱一散到底,我干脆把这篇文章的名子都改成“散记”,于是就有了《南明散记》这个名子。改不了稿的内容,我改稿的名子,像不像移山大法?其实更像投机取巧,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另一家出版社说我写得比喻不恰当,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在书中有些地方写得太过愤青,写得太露骨(不要误会,不是少儿不宜的那种),并且很多地方用词不当。但是我想说,只有正视缺点,改正缺点,才能变得更好,如果有缺点藏着掖着,那就算完了。但是后来我也想了想,有些语言用得确实不合适,因此我把那些太愤青的语言给加工了一下。

为什么我会写《南明散记》?因为南明的历史确实精彩,也确实能让人发人深思。




    第一章:山海关大战

    文人自杀为忠,武将自杀为烈,女人自杀为贞,大学生自杀那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可能再加上失恋,那皇帝自杀是因为啥呢? 崇祯自杀是向命运宣战,他不是个昏君,正如他所说:朕并非亡国之君,却处处有亡国之象。他的意思是,我很勤奋,不是昏君,只有昏君才应该亡国的,为什么现在内忧外患战火不断,国家都成了这样,这就是灭亡的征兆。

    其实崇祯皇帝的运气很差,明朝的皇帝有不上朝的,有搞行为艺术自己封自己官当的,还有当木匠的,这些荒唐的皇帝没有亡国,偏偏并不荒唐的崇祯皇帝亡国了,这哥们不是运气差,这是倒了八子血霉——运气差到极点了。

    崇祯其实也想当个好皇帝,可是轮到他当皇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超级大旱灾,接着又是超级大瘟疫,后来又是超级大旱灾(注意这几段话的形容词),因为崇祯的前几任其本上年年用兵,打海盗、打倭寇、打日本、打缅甸、打女真,明朝后期真正消停的时候没几年,战争是要烧钱的,其实战争就是砸钱,谁能砸,谁能砸到最后,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看看今天的美国你就会知道战争有多砸钱——据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砸的钱超过了二战时砸得钱。这些年的战事把明朝国库的银子基本上都用完了,最残酷的是明朝内部还有窝里斗,再加上东北女真迅速的崛起,崇祯的运气是真够差的,基本上什么坏事都让他遇到了。

    本来皇帝根本就论不到崇祯坐,他的老爹吃红药丸给吃死了,皇帝还没当一年,准确地说才当了一个月(‘一个月’这个词用得也不恰当,但是为了语言通顺我用了),就丢下大明江山这个烂摊子架鹤西去了,我个人估计当时红药丸的原料应该是汞的氧化物,他老爹是重金属重毒而死,而许多历史学家说那两颗红药丸只是泻药,还有一部分史学家说二颗红药丸含铅,老皇帝是铅重毒,不管是什么重毒了,反正泰昌老皇帝是死了。崇祯的老爹死后他哥哥当了皇帝,他哥哥当了七年的木匠皇帝也挂了,而他哥哥又没留下后代,本来他的哥哥有三个儿子,可是都被魏老人妖(以下简称魏老妖)给害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天上的馅饼就落到了崇祯的嘴里。后来崇祯发现,天上掉的不是馅饼,天上掉的是烫手的山芋。在那个时候当皇帝可是个危险的职业,原因就是魏老妖,魏老妖也挂念着皇帝那个职业,当时魏老妖的权力太大了,如果魏老妖给皇帝点面子他会说:皇帝老大,我老二;如果皇魏老妖不想给皇帝面子他完全可以说:老子老大,皇帝老二。当时皇宫里和皇宫外都是魏老妖的人,万一魏老妖也给崇祯来上几颗“红药丸”“蓝药丸”的,崇祯不挂才怪,而当时魏老妖确实有毒死崇祯,而且做得神不知道鬼不着的能力和实力。

    就在魏老妖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时候,注意,这时候魏老妖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了,崇祯对魏老妖动了手,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崇祯年间上演的是一出喜剧的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奸臣除了,然后君臣一心,然后就出现盛世的景象。然而崇祯年间上演的注定是一出悲剧,把魏老妖除去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大灾,崇祯想拨款赈灾的时候,他发现:家里没钱了,所以在陕西出现人吃人的时候,崇祯一点办法也没有,老百姓的死活没人管,所以老百姓只能反,后来中国大地上的农民起义就像洪水一样赴向崇祯,用一话说,这就是天要灭崇祯,劫数呀,劫数。

    其实崇祯是可以不自杀的,那时既便北京被李自成占领,在南方还有南京呢,当时南京有六部的设置,可以这么说南京的政府机构和北京的政府机构没有差别,只是没有实权。崇祯完全可以逃到南方,把南京当成陪都,本来南京就是明朝的首都,这一点上崇祯就没有老蒋想得开,你看人家老蒋,丢了南京,马上就跑到了武汉,后来又跑到了重庆,老蒋多次表示:重庆如果守不住,他就去印度洋的小岛上组建流亡政府。当时重庆没有首都级的政府机构,人家老蒋从零开始,不一样挺到了日本鬼子投降。

    那时候南京又有六部,也不必从零开始,现成的都摆在那,崇祯到只要把案子一支就能办公,可崇祯偏偏在北京上吊了。我看崇祯得了现代人最容易得的心理疾病,由于工作压力大,还经常受挫折,至使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崇祯心理素质低,于是自杀了。当时史可法就在南京等着崇祯来组建新政府,可等来的是崇祯的死讯,辜负了人家史可法的良苦用心。

    为什么崇祯在煤山(既现在的景山公园)上吊,皇宫离着煤山也不近,在皇宫里上吊多方便,偏偏要去煤山,原因崇祯在遗书中写得很明白:朕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也不知道崇祯是太蠢还是太精明,他死了之后,莫非不入祖坟?什么叫自欺欺人?这就叫自欺欺人。

    崇祯自杀后全国形势

    李自成这时候早已经建立了大顺政权,主要控制着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以及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女真部在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年号改为“崇德”(原来的年号是天聪)。皇太极死于1643年(崇祯自杀前一年),皇太极死后顺治继位,1644年崇祯自杀,女真部正好是顺治元年,此时女真部控制着东北三省,包括外兴安岭等地区(今属俄罗斯)和内蒙古东部一部分。秦岭淮河以南(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南方)除湖北、江苏、安徽北部(属李自成)和四川(属张献献忠)外还在明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而大西政权(既张献忠部)控制着四川和四川周围的一小部分。

    每次讲到满清国号的时候,我都想多说二句废话,虽然一加上这些废话会打乱全文的整体性。满清的国号由来据说是因为有一匹青马救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为报答青马的救命之恩才改国号为清,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纯属胡说八道。国号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有非常深的寓意,是非常之大事,可不是儿戏,改国号是有讲究的,任何一个朝代绝对不可能为了一只软毛畜牲而改国号。在满清的记载中有许多动物救努尔哈赤的故事,像什么马呀狗呀的,凡是有灵性的动物基本上都会出场,好像努尔哈赤就是天命所归,其实这些玄之又玄的事都是假的多真的少。女真在建国初基本上算是游猎民族,打猎是必要的生存手段之一,而打猎获时有狗和马帮助会更容易得到猎物,和更容易脱离危险,因此女真族人对马和狗出奇的喜爱,甚至还忌食狗肉,对马和狗的喜爱这是当时女真人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同马和狗救过努尔哈赤一点关系也没有。

    李自成是陕西人,陕西农民起义在最开始的时候,李自成的义军并不起眼,当年在陕西农民军中李自成的绰号叫“闯将”(听到这个词一定让一些人想起了点什么吧),而当时的“闯王”是高迎祥。使劲地抬李自成,李自成的义军在农民义军队伍中的地位才能排到4-9位,后来在明朝政府的镇压下,高迎祥和其它地位比较高的人不是战死就是投降,最后义军队伍就剩下二支,一是李自成的队伍,一是张献忠的队伍,所以“闯将”李自成才有机会升级到“闯王”李自成。有许多人都认为李自成是高迎祥的血亲(据说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既便不是,李自成和高迎祥也有姻亲关系(李自成的老婆也姓高),其实李自成和高迎祥一点亲戚关系也没有,他们曾经是上下级的关系,至今也没有确切的史料直接证明李自成和高迎祥两个人有亲戚关系。

    1644年李自成进了北京,在李自成进北京前,崇祯皇帝曾下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要说离北京最近的武装力量,就是驻守辽东吴三桂和驻守山海关高第,他们总共有五万多人。可是李自成打到了北京边上,吴三桂没有任何反应,李自成进了北京,吴三桂的大军才慢慢腾腾地到了山海关。

    不是吴三桂勤王不积极,而是吴三桂小算盘打得铛铛响。1643年陕西总督孙传庭的军队被李自成歼灭以后,许多明朝的将领纷纷临阵倒戈归顺李自成,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有取代明朝政权的势头。吴三桂这时想得是,如果李自成被打败,吴三桂再进京勤王,反正山海关离北京最近,到时候第一个出现在北京的军队就是吴三桂的军队,那时他不用费一枪一弹,就成了扶大厦于将倾的功臣,而如果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大顺取代明朝,他还可以像唐通那样归顺李自成,那样也不吃亏。此时他暗兵不动,就是为了将来做一笔不赔只赚的买卖。

    吴三桂出生于军阀世家,他的父亲是吴襄、舅舅就是祖大寿。1644年在北京被李自成包围前,明朝辽东军既吴三桂部奉命撤入关内勤王,辽东军在吴三桂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于三月十三日全部撤入关内,驻扎在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今唐山秦皇岛一带),从此以后东三省再也没有明军驻守,明军撤入关内后明朝政府等于把东三省全部拱手让给了女真,女真部也捉住了这个占领东北全境的机会,趁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了所有的关外地区。夺取东北全境一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梦想,但是有松山、锦州、宁远几棵钉子在那能钉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把这个梦想都带进了棺材,现在在李自成的帮助下(至少是间接帮助),满清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1644年三月十九日也就是吴三桂撤入关内的第六天,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吴三桂知道在北方明朝朝已经完了,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除吴三桂外)已全部被李自成收编,再继续效忠明朝是极其不现实的,那样的话他就会成为北方女真部和李自成双重打击的对象,而当时吴三桂的地盘夹在满清和大顺之间,两边谁也惹不起,只能干巴受夹板气。这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就是一道选择题,A:要么降清、要么降顺(李自成)这样可以活下来B:继续当“忠臣”还忠于明朝,这样他一面要抗清,还要一面抗顺,结果是只能在黄泉路上和崇祯做伴了。这道选择题太复杂了,把它简单化就是A:生B:死。这样一来就好选择了,只要不是傻子和一根筋,我估计连三岁的孩子都会选A,吴三桂既不是傻子也不是一根筋骨,他当然也会选A,既然选了A还有一道选择题,那就是到底是降清,还是降顺的问题?

    满清对吴三桂的招降是比较早的,早在1642年(崇祯十五年)四月,清军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写信给吴三桂,告诉吴三桂,他的舅舅祖大寿,哥哥吴三凤等人已经降清了,劝吴三桂能早日归顺清朝。当时吴三桂就驻守在宁远城,对于满清来说,吴三桂这颗钉子很讨厌,当时满清招降吴三桂就是为了得到东三省。后来皇太极又命今吴三桂的老哥吴三凤和其他的明朝将领如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以亲属、旧友、下属、同僚的身份写信给吴三桂,策反吴三桂,劝吴三桂降清,当时吴三桂没有任何表示,他也不敢有任何表示,要是表示错了,后悔药都没地买。

    1642年十月,皇太极再次写信给吴三桂:我(大清国皇帝)给你(宁远城吴大将军)写信,今天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秋后的蚂蟑,蹦哒不了几天了(明祚衰微),你应该非常清楚,我和你没有仇恨(素无仇隙),你的亲戚都在我这,为我做事呢,你不为我做事可惜了,白瞎你这个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你能识时务,好好考虑考虑。

    皇太极怕不保险,又让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信:宁远和锦州相距很远,好几年没有联系过你了,不是我不想你,都怪该死的战争。前不久松山、锦州相继被清军攻克,我认为我一定会被皇太极给杀掉,可是人家大清皇帝皇太极不计前嫌,是仁明之君,不但没有杀我们,还给了我们很多好处。我这一大家子,都跟着沾光了。许多降清的将领在皇太极这都受到了优待,自从到了沈阳(当时满清的都城),我们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大清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也不知道老家现在好不好。我给你写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大清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老天让大清兴,将来大清一定会大有作为,你也算得上是当代的豪杰,应该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正所谓大将保明主(正豪杰择主之时),你若是此时来降大清,以后一定能封候拜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有功名富贵在等着你,你不要有后顾之忧,来吧,来吧,相约大清。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这有我的一把虎骨小刀,你见过,以虎骨小刀为信物,证明这信是我给你写的(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第二年(1643年)春天,吴三桂给祖大寿回信:我正在考虑,还不知道怎么办(犹豫未决)。

    皇太极知道后又给吴三桂写信:你快点来吧,现在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时间可不等人(急图归顺,勉立功名),来晚了就没机会了。现在来能分肉吃,以后再来就只能啃骨头了。

    为什么满清要费那么大的劲招降吴三桂?就是因为吴三桂守卫的地方叫宁远,“松锦之战”后宁远成了明朝在东三省最后的一颗钉子,也是最硬最难拨的一颗,拨起来很费劲,不拨又不行。

    要么说吴三桂的鬼心眼子多,他知道当时正是风云突变的时候,到底以后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保存实力,大明、大清都不能得罪,以后才能左右逢源。如果现在选择一方,就把以后的路给堵死了,现在回旋的余地还很大,要给自己留足后路。因此在1643年到1644年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就这样敷衍着清朝,也不说归降,也不说不归降。人们对大汉奸吴三桂的印象都不好,都认为他先反明,后反清,是奸臣中的奸臣,是汉奸中的汉奸。其实吴三桂是先反明,再反顺,最后反清。我对吴三桂的评价是:此人人品不好,但智商还是很高的。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当时吴三桂正驻守在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今唐山、秦皇岛一带),听说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吴三桂一反“犹豫未决”的常态,在三月二十二日(崇祯自杀第三天,吴三桂撤入关内第九天)在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宣布归顺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

    吴三桂归顺了大顺,而且没谈任何件。这和性格老奸巨滑的吴三桂极不相称,之前吴三桂在投靠那股势力上总是犹犹豫豫,而这次是这么痛快,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是必然,他要么降清,要么降顺,要么去死,去死是吴三桂所不原意的,所以他到现在就有两个选择,要么降清,要么降顺。

    首先再怎么说满清也算是外族,中国古代把南方的少数民族叫南蛮,把北方的少数民族叫北夷,对其它地方的少数民族还有更邪乎的称呼,在明末可没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说法,要是真降了清,这个汉奸的帽子是想摘都摘不下来,降了顺最多落个不忠于前明的罪名,降了清那可是不忠于民族,不忠于祖先,还得落个民族败类的罪名,我想谁也不原意和秦桧——秦大臭——秦先生齐名吧。

    第二就是吴三桂以前的老同事们(如唐通、白广恩、姜瓖、马科等)大多数都降了顺,现在降了顺还能和以前的老同事们共事,喝喝酒,聊聊天方便,降了清和以前的老熟人见个面都难,别说喝酒,聊天了。再见面估计只能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场上了。

    第三就是自己在辽东和大清打仗打了很多年,不久前他还和济尔哈朗干了一仗,在多年的战争中吴三桂杀了不少满族人,今天皇太极“不加诛戮”,明天呢?后天呢?必毕自己曾是满清最大的敌人。而自己和李自成一点恩怨也没有。这一点是许多史料解释吴三桂一开始降顺的主要原因(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

    第四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吴三桂的一小部分亲属降了清,但吴三桂的父母、老婆都在李自成手里,再怎么说祖大寿、吴三凤他们也是旁系亲属,而自己的父母、老婆可是直系亲属,根据法学上的亲等来说,还是父母、老婆重要,退一万步讲,吴三桂降了顺。祖大寿、吴三凤他们是不会有危险的,但是吴三桂降了清,父母、老婆是一定有危险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自成许诺给吴三桂封候(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这可是一个大馅饼,天上也许就只会掉这一次,要珍惜机会。吴三桂最大的弱点就是太贪图权力了,而日后多尔衮也是利用了吴三桂这个弱点,只是多尔衮开得价更高,李自成只封吴三桂个‘候’,可是多尔衮却封了吴三桂一个‘王’。而吴三桂的这个弱点把他送到了鬼门关,当一个‘王’满足不了吴三桂对权力的欲望,他会干什么?他会想当皇帝,他会造反,最后吴三桂真造反了,造反这个事业可是‘上天入地’的事业,成功了,人们会山呼你万岁,你就能上天;失败了,人们会说你是反贼,你只能下地狱,真可惜,吴三桂造反事业没能成功,他入地了。

    综合以上几点吴三桂决定降顺。

    就这样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辽东巡抚黎玉田归降了大顺,李自成派前明降将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的防务,黎玉田被任命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与前明朝投降大顺的总兵马科一块去收复四川,这些明朝将领这边刚归降李自成,那边就被李自成派去四川打张献忠,当炮灰,到底不是亲娘生的。

    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张贴告示:我所率领的人马,已经归降了李自成,现在要去北京接受改编(朝见新主),我们去北京这一路上,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过秋毫无犯),大家不必惊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必惊恐)。

    1644年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走到了河北玉田县,大家知道玉田离北京已经相当近了,这时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对归顺大顺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打算反叛大顺政权。这是个让谁也想不到的变化,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追赃助饷”,这个“追赃助饷”说白了就是没收地主财产(“追赃助饷”在以后分析李自成失败时会讲到)。第二种说法是,一个吴家的家丁从北京跑到玉田,告诉吴三桂,李自成抄了吴三桂的家,吴三桂的老爸吴襄也被李自成关进了大牢。第三种说法是李自成招降吴三桂是假,把吴三桂骗到北京,再摆一场吴三桂版的鸿门宴是真,这件事让吴三桂知道了。第四种说法就是人们常提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冲冠一怒为红颜”有许多板本,其实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陈沅)并非被李自成抢去,而是被为大顺军的将领刘宗敏抢去的,只是这个故事在后人的传述和加工中,为了趣味性和娱乐性,就流传成了陈圆圆被李自成抢去。

    上面说的四点,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李自成的确一直在“追赃助饷”,吴三桂家算是大的地主阶级,而李自成造反的目的就是打倒这些地主阶级,因此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没收地主财产(又称吃大户)。第三种说法可信度就低了,首先辽东巡抚黎玉田没有被杀,许多降顺的明将没有被杀,为什么李自成偏偏单杀吴三桂,这于理说不过去,再说了吴三桂现在对李自成来说还有利用价值,李自成完全可以像对待黎玉田那样,让他去打南方的明朝残余,去当炮灰,这不比杀了他强。第四点更说不过去了,吴三桂是个有谋略的人,而且吴三桂极其老奸巨猾,这样一个人是绝对不会为一个女人头脑发热的,如果“红颜”对吴三桂真那么重要,他完全会把陈圆圆带在身边,再说了如果吴三桂真的“为红颜”他就会为这个“红颜”考虑,他被叛李自成,就不担心“红颜”被李自成杀掉,因此“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是最站不住脚的。小说和历史是有区别的,小说追求娱乐性,而历史追求的是真实性,你在街头巷尾和老大爷、老大娘们谈天论地的时候可以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清军引入关的,这时人们会看着你心想:好有才呀;如果你搞历史研究,千万别这么说,因为其它的人会看着你心想:去你的吧,蠢货。

    在这有必要说一说这“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些作者为了自己所著的书能有个好的销量,在谈到吴三桂反叛李自成的时候,都用到了“冲冠一怒为红颜”。有的书中说到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就先去了崇祯的后宫,李自成发现崇祯的后宫并没有好看的嫔妃,就问前明的官员,前明的官员告诉李自成,说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很是标志,因此李自成就占有了陈圆圆。而实事上李自成很暴力但并不好色,这是许多史学家公认的,并不好色的李自成怎么可能一进北京就找乐子呢。说猫偷腥吃,人们信,但是你偏说老黄牛也偷腥吃,那就有点过了。而能写出这种关点的作者就属于胡编历史的人,我对他们的评价是,太误人子弟了。

    吴三桂为什么会决定降顺,那是为自身的利益考虑,而这时候吴三桂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逆转,说白了就是降顺后自身的利益遭受了损失,本来想做只赚钱不赔本的买卖,结果没做成,卖买没做成还谈什么仁义,所以吴三桂就走了反叛大顺的路。

    吴三桂的突然变了卦,他的军队马上后队变前队,杀回了山海关,这时山海关的防务已经被唐通接管,唐通还没收到吴三桂反水的消息,这不能怪唐通的情报工作做得不好,怪只能怪事来得太突然了,当时唐通在山海关只有一万人的兵力,而吴三桂杀回山海关带着五万人的兵力,吴三桂在军队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唐通也不知道吴三桂反水,没有防备,再加是吴三桂是在背后对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的,谁胜谁败这不是明摆着呢。

    这时唐通和吴三桂的山海关之战,战场形势成了一边倒,都是吴三桂的军队在表演,吴三桂对山海关的闪电战是非常成功的,这时的唐通被打懵了,没想到吴三桂给他在背后下了刀子,唐通连组织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山海关就被占领了,唐通率残兵败将撤到离山海关外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向李自成发去了求援信,并等着李自成的援军。

    吴三桂的突然叛变,使山海关地区顿时战云密布,山海关笼罩在紧张的备战气氛之中,作为吴三桂的老搭档,高第决定跟着吴三桂一条道走到黑。这时的吴三桂手里就只有五万人,这是他和高第所有的家当。吴三桂想守住山海关是有难度的,山海关确实很坚固,当年皇太极打北京就绕开了山海关,那为什么说吴三桂很难守得住山海关呢?原因就是后勤补给,当年皇太极如果从山海关进北京,山海关一定能得到大明的后勤补给,而现在山海关的北边是满清,南边是大顺,不管和谁开战都不会有人给山海关补充后勤的。山海关就那么大的地,而且都是山地,没地种粮食,也没人搞副业,那时又没有旅游业,在山海关筹备粮饷和军需很困难(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没有后勤的补给,没有吃的和穿的拿什么去打仗?拿什么去守城?这一点吴三桂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凭自己的实力,想保住山海关的难度和中国足球拿世界杯的难度是一样的——不是不可能,而是太不可能了。

    这时吴三桂又想起以前做过的那道选择题,到现在为止就剩一个选项了,他只能选这个选项了,这个选项是投降大清,当个铁杆的汉奸。

    当时满清的老大已经不是皇太极了,因为他在一年前已经见上帝去了。当时顺治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屁孩,多尔衮也玩起了控制小孩的游戏,因此满清的老大也不是顺治。当时在女真部多尔衮说了算,因此满清真正的老大是摄政王多尔衮。有一点我不明白,皇太极是个极聪明的人,他应该能预料到他死后多尔衮会做大,为什么没帮顺治除掉多尔衮?原因就是,皇太极更明白只有多尔衮才能实现满清入主中原的原望,像阿济格和多铎最多算是个猛将,而多尔衮算是个战略家,为了大清的基业他只能留着多尔衮。后来顺治不一样玩挺了多尔衮,其实可以这么说,皇太极不但预料到多尔衮会做大,他也预料到多尔衮会实现他没实现的愿望(入主中原),他更预料到顺治会玩挺多尔衮。什么叫战略家?这就叫战略家。

    吴三桂给多尔衮表示:希望大清能发兵(东乞王师),我愿意以山海关作为归降大清的见面礼(以京东为礼),你快发兵吧,我早也盼,晚也盼,就盼着大清早点发兵(以待本朝大兵)。这时的吴三桂一改一年前的“犹豫未决”的常态,而是“泣血求助”。终其原因就是李自成要打山海关,吴三桂快扛不住了,说白了一年前满清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是爷爷,而现在的吴三桂是孙子中的孙子。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叛变并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马上招开了军事扩大会议,经过紧张的讨论,李自成决定一面对吴襄实行温柔政策,把吴襄从牢里放出来,让吴襄写信劝说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再次反水;一面作好用武力解决吴三桂叛变的准备,李自成很迅速地调集了北京所有的大顺军,时刻准备着向山海关进发。四月十三日早上,李自成亲自统率北京的大顺军主力向山海关进发,大将刘宗敏任前锋。随军出征的还有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悼王(朱慈焕)、定王(朱慈炯)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等人,其中还有许多明朝的王爷,由于这些前明的王爷们对历史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些就不一一列名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没有他们的准确姓名,没法列名)。

    带这么多非战斗人员,如果是现在,人们一定认为这是组团去山海关旅游,在古代山海关可不是著名的风景区,那可是战场,古代去山海关可不是什么好事,不打仗可没人想去那个连鸟都不敢拉屎(在当时来说)的地方。李自成带了这么多吃干饭的,是希望通过君(太子朱慈烺)之义、亲(吴襄)之理再次招降吴三桂。然而,吴三桂是王八吃称砣,铁了心当汉奸,再次招降吴三桂的可能性已经降到了百分之零点几。

    李自成对吴三桂软的硬的都用上了,而且是两手捉,两手都很硬。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态度就是要么你归降我,要么你去死,说完了李自成对叛徒吴三桂的态度,再说一说满清多尔衮在吴三桂叛变李自成后对吴三桂的态度。

    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满清的野心就没有停止过膨胀,他们是绝对不会满足于辽东,和东三省的,一开始他们是想同大顺、大西等农民武装瓜分了明朝,最起码他们也要挺进中原。东三省在古代可以贫瘠的北大荒,女真部在北大荒完全是靠天吃饭,而中原是地肥水美的好地方,在满清看来,只要进了中原,就不用再饿肚子了,到时候房子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满清认为中国大地上所有的好动西都在中原,而事实上就是那样。

    1643年八月,就在皇太极去世前,对当时的形势有过相当准确的分析,他说:在我看来明朝必定会灭亡的(明有必亡之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的明朝已经今非昔比了,他的朝廷内部既有内斗,又有各地的义军,这些义军是要推翻明朝的,而这些义军现在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很有生命力,现在明朝内部没人能阻挡这些义军(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就是祖大寿的辽东军士,而在不久前的锦州、松山战役后,祖大寿已经归降了我大清,而各地来援助祖大寿的援兵,也被我们打败。现在既便明朝招募了新兵,那也是滥竽充数,这些新兵一点战斗力也没有,明朝的将领是打不过我们的,他们就会窝里横,除了欺负欺负明朝的老百姓,别的什么也干不了(自残人民),而现在明朝官员太腐败了,奸臣当道,欺上压下,赏罚不分。这不算什么,明朝内部还有党争,自己人要玩死自己人,我看他们就是要玩死明朝。从以上几点上看,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他不灭亡那才不正常呢(明之必亡昭然矣)。

    皇太极的战略目光太犀利了。

    皇太极之前曾多次交待手下:在和明军作战的时候,就宣布我们看到明朝太乱,我们特同情大明的子民,于是我们就来解救明朝的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一点够不要脸的,我估计日本鬼子的“大东亚共荣”,就是跟皇太极学的)。只有这样明朝的人民就不会仇视我们,我们入主中原就容易得多。

    皇太极的战略手段太高明了。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握了满清的大权,也继承了皇太极的战略思想,他势要把扩张进行到底。多尔衮曾在1644年正月给李自成一封信:我代表大清国的皇帝,给在陕西的义军首领写信,我原意和你一块出兵中原,共同推翻大明,到时候咱们有福一起享。你看怎么样,希望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预祝咱们合作愉快。而这封信却没能到李自成的手里,后来大顺政权的王良智把这信的内容告诉李自成,李自成认为满清只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北夷),是不配和自己谈条件的,要推翻明朝李自成靠自己单干就行,不用满清管闲事,到时候还得和他们分帐,麻烦。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多尔衮决定趁大顺军刚进北京立足未稳,迅速出兵南下,从密云方向攻占北京挺进中原,顺便把李自成给收拾了,最好能和李自成的主力在北京或北京周边决战。而当时正好吴三桂叛变,多尔衮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大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多尔衮举全国之力(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南下,准备大干一场。

    这次南侵和以前的几次南侵是不同,以前打宁远、打锦州、打松山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抢劫。而今天出征是为了逐鹿中原,是为了女真族以后不再过苦日子,目的不同,手段当然也就不同了。

    在出征前,范文程和洪承畴向多尔衮建义,南下应该收卖人心,因此不要烧杀掳掠。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的意见,立下了军今状:这次不要屠杀中原的老百姓,不要放火,不要抢劫财物,违命者斩。没想到范文程和洪承畴这两个大奸臣兼大汉奸(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还干过好事。

    1644年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又接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我受大明皇帝的皇恩,没归顺李自成,得罪了李自成,李自成找我麻烦要讨伐我(这是胡说)。我现在在山海关,日子不好过,李自成马上要来打我了,我这地方小,兵力又少,所以您要帮我,摄政王你是当代的英雄,我对你的敬佩,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你看在我对前明忠诚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到时候我会和你兵合一处,咱共同对付李自成。我想到时候大明一定会感谢大清的,到时候好大明给大清的好处不仅仅是财物,有可能还会割地给大清(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我对天发誓我说的全都是真的,您就快来吧。请注意这时候吴三桂还没有明确表示要投降满清。

    多尔衮从信上判断吴三桂确实扛不住了,其实多尔衮本来打算趁北京大顺军主力外调,北京的防卫空虚,从密云攻入北京,一举占领北京,然后等李自成回防的时候,再和李自成决战。收到吴三桂的信后,多尔衮认为这是一个和李自成决战的好机会,于是改道直奔山海关,决定在山海关和李自成决战,然后再攻打北京。

    多尔衮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写道:你以前守辽东与我为敌,我对你的投诚还是不放心。如果你真的率你的部队,归顺了我大清,我保证我一定封你为王,这样一来,你可以为大明崇祯皇帝报仇,子孙又可以永享富贵,你看这样行吗,只要你点头,咱们一切都好商量。其实多尔衮也知道吴三桂在给他的信中开口闭口都说他是明朝的孤胆英雄(孤臣),那就是给多尔衮要好处,而多尔衮更知道吴三桂的爱好——对权力的渴望,因此多尔衮对吴三桂的态度就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我就不信你不上钩,不下水。不怕你没弱点,就怕你没爱好,只要你有爱好,那就什么事也就好办了。

    吴三桂本来面临的是绝境,有人拉他,他就烧高香了,没想到还能晋封藩王,这个诱饵太香了,别说吴三桂会上钩,我想换谁也会上钩的,这样一来吴三桂当汉奸的心就更铁了。其实吴三桂真正的当汉奸日子是从收到多尔衮的回信开始的,从收到多尔衮的回信,吴三桂就把最起码人格和良心喂了狗,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又多了一个反面人物。

    四月十三日早,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吴三知道北京离山海关太近了,如果李自成的军队按正常的速度来山海关,不用五天便可以到山海关,那时候估计多尔衮还在半路上呢,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城高干墙厚,自己单干虽然可以暂时守得住山海关,但是这样一来吴三桂的军队会受到不小的损失,而吴三桂的五万多人马也是吴三桂和满清谈判的筹码之一,如果现在和李自成硬拼掉这五万人,就等于还没开赌就输掉了赌本,这怎么能行,绝对不行,必须想个缓兵之计,拖一下李自成,等满清军队来了再一块干,就是死也得拉个垫背的。

    要说狡猾,在明末清初,吴三桂排第二的话,那么没人敢排第一。狡猾的吴三桂想到一个绝好的办法,能不让李自成的军队按正常速度来,这个绝好的办法就是诈降,当李自成的人马走到三河县时,吴三桂派了个特使,去见李自成,表示吴三桂愿意再次反水,效忠大顺,我想这个特使一定特能说,而且特真诚。这次李自成又被忽悠了,李自成派王则尧以兵部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李自成被骗后,心里就没了压迫感,所以也就不着急了,然后李自成就放慢了行军速度,直到四月二十日李自成才到山海关,五天的路程,李自成走了七天,就是多走了二天,多尔衮才有机会,赶到山海关。有学都说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输就输在这二天上,时间就是战机,这种说法也算对,也算不对。说他不对是因为山海关很坚固,二天之内绝对拿不下来,二天后清军一样会赶到山海关,李自成一样会败。说他对是因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有可能李自成就在那二天拿下山海关呢,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功过与是非又有谁能说清楚呢。

    到山海关后李自成知道自己的特使王则尧被吴三桂给扣压了,自己又上了吴三桂的当了,当时李自成又气又恨,恨不得立马把吴三桂大卸八块。

    此时吴三桂和高第的在山海关沿石河(今秦皇岛燕塞湖水库)一带做好了战斗准备,而清军也已经快到山海关了,估计明天就能到山海关。这时李自成除了打没有别的选择了。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山海关战役准时打响。

    既然战役打响了,那所有的人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双方从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一直打到第二天的上午八时,眼看吴三桂就不行了,这时来了另一支武装力量,战场的形势来了个惊天大逆转,那就是清军到了。

    其实清军在四月二十一日晚就到了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早上清军就加入了山海关战役,此前吴三桂和多尔衮约定,吴三桂的军队在肩上系上白布(白布系肩为号)以防误伤。多尔衮下今清军从山海关的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分三路进关。

    为了明白山海关战役时各方的实力,应该分析一下参战各方兵力情况。大顺军随李自成、刘宗敏前往山海关平叛的兵力是十万人,这些军队从陕西起兵以来,基本上没有打过大仗、恶仗,明朝的军队一触即溃,李自成的大顺军可以说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战斗力一般。吴三桂和高第的兵力是五万人,战斗力一般。而清军当时的全部家当为十万人,这十万人还不能全部带走,全带走了谁保卫沈阳,济尔哈朗率领清军的三分之一(大概二万多人)保卫沈阳,多尔衮把剩下的七八万人都带走了,这其中不只是满族人,其中还有降清的汉族人和蒙古族人,虽然清军是杂牌军,但战斗力很强。

    在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从万历年间到现在,除了袁崇焕外,还没遇上过敌手,只可惜明朝自毁长城,袁崇焕在内部党争时被自己人给整死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这句话对极了;吴三桂的五万人是原明朝军队中的精锐——辽东军,现在的辽东军已经不是当年在朝鲜打得日本鬼子满地找牙的辽东军了,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兵,辽东军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此辽东军非彼辽东军也,现在的辽东军已经大大地缩水了,再说了战斗力强的辽东军早在松锦大战中丧失殆尽,吴三桂的辽东军战斗力很是一般;大顺军是自1641年(崇祯十四年)迅速建立起来的新队伍,都属于新兵蛋子,战斗力和吴三桂的辽东军差不多,但大顺军在数量上对吴三桂的辽东军有压倒性优势。如果清军和吴三桂联手,那大顺军就一点优势也没了。

    当时多尔衮把清军分为二路,分别由阿济格(英亲王)和多铎(豫亲王)带领分为左右夹击大顺军,多尔衮在后面督战,阿济格和多铎以亲自带着人向前冲,在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还差点亲自上阵呢,清军能打能杀的将领在山海关大战中都上了,看来清军还是比较给李自成“面子”。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十五万人正在好几公里长的战线上混战,那是个什么场面,然后又有八万多人冲入了混战的队伍,又是一个什么场面,我想这个场面一定相当壮观,一定相当震撼,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场面是可怕的,比如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对付吴三桂的军队还可以,但是吴三桂和清军一联手,大顺军就招架不住了。再加上大顺军已经和吴三桂的军队打了一天一夜了,都很累了,而清军却是以逸待劳,在清军的打击下,大顺军马上全线溃败,大顺军的一号将领刘宗敏也负了伤,失去了战斗力。李自成站在一个小岗阜上(一个小山头) 见大顺军败局已定,就是神仙来了也不能回天了,于是下令撤退。

    在撤到永平府时,气急败坏的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给杀了,回到北京后李自成认为只杀吴襄不解气,于是在四月二十六日,把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家属三十四人全给杀了。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剃了头发,当了清狗,吴三桂已经超跃了秦桧——秦大臭——秦先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卖国贼,多尔衮还算够意思,真封了吴三桂个平西王。

    山海关大战是明末清初影响中国局势发展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次大战后,清军打开了中原的大门,至此北京的北方已无险可守,北京直接暴露在清军的枪口之下,山海关大战是李自成兵败和满清兴盛的起点,可以这么说没有山海关大战就没有以后的大清王朝。山海关大战也可以看成是山海关剧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吴三桂接连反叛明朝和大顺,投降了清朝;而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却在山海关惨败;也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满清把它的铁蹄伸向到中原。总之在这一个月内风云变化太快了,快得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李自成兵败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9-11 02:35 编辑

就在当天晚上赵应元就投降了满清,后来的情节就像所有古装戏里演得一样,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接下来发生的就太套路化了。李士元在一个五星大饭店设筵款待赵应元,当然还是“以摔坏为号的”的老把戏,当然不可能多少年都用杯子,碗,盘子,能用的东西多里去了,结果赵应元没有任何准备,当场被杀,清军随后攻入青州,赵应元的部队还没组织反击,就被清军给收拾了,青州之变就以这样的方式告终。

    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把大顺军主力都撤入山西、陕西后,河南就成了满清、大顺和南明三个政权相互交壤的地方,而河南也由满清、大顺和南明三个政权分别控制着。满清控制着黄河以北的河南地区,大顺控制着河南西部的小部分地区,而南明名义上控制着河南的南部。满清、大顺和南明在河南三足鼎立的时候,河南还有许多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有的是明末的义军(当然他们既不是大顺军,也不是大西军),有的是各地的地主武装,而这些地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有奶便是娘。刘洪起是最值得“表扬”的一个代表,当然这个刘洪大家就不用记了,因为在本文中他属于死跑龙套的那种人,只会出场一次,以后就再也不用出场了。刘洪起原来是明末反明的一支义军,后来他接受了明朝的招安,投降了明朝,当李自成占领河南后,他又投降了李自成,当李自成被清军在山海关打败后,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当李自成派袁宗第去绞杀刘洪起的时候,他又跑到了湖北跟了左良玉,这家伙真是变脸高手,不去学变脸太可惜了。

    清朝对河南的态度是稳捉稳打、步步为营,当清朝占领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后,就在七月任命杨方兴为河南总督,后来又任命罗绣锦为河南巡抚;祖可法为河南总兵并带兵驻守。这样一来清朝委任的文武官员先后上任,还有军队的驻守,清朝基本上控制了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清朝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控制河南北部既可以加强清军在中原的防卫力量,保卫京畿;又可以以河南北部为跳板,西可以攻取山西、陕西,南可以直捣南京,做得非常有战略眼光。



    大顺对河南的重视程度就不如清朝,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李自成的小资情调就上来了,他急于收缩兵力,他把主力全放在陕西。像河南、山西这样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他不是不留下重兵,就是留下前明的降军,结果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大顺政权就土崩瓦解落入地方武装势力的手里,为大顺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南明对河南的态度就更是不行了,当时南明除了史可法有收复河南、河北和北京的计划外,其它人都在忙着窝里斗,自己人在忙着搞自己人,他们那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别的事呢?此时的史可法除了顶着一个首铺的空帽子,还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礼部尚书,别的实权他什么也没有,军队他更是指挥不了,官员也指使不动,他拿什么“北定中原”?所以史可法的“北定中原”的大计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南明对清朝的态度

    南明在弘光建国初期,弘光朝廷的高层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清兵力扫灭“流寇”李自成的美梦中。可以说“借虏平寇”是初期弘光政权的国家基本政策,直到弘光政权被清军消灭,南明的的官员才明白“虏”不但要“平寇”还要灭“明”。“借虏平寇”只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剃头挑子—— 一头热,你想让清军“平寇”他就会给你平寇,清军又不是南明的孙子,为什么要帮南明“平寇”。在国际事务中是要靠实力和拳头说话的——心有方鸣,南明没有实力,凭什么让清军给南明“平寇”。清军的原则是:没有好处谁给你“平寇”呀,有好处都不见得去,别说没好处了。清军每次出来抢劫都是抢劫利益最大化,没有利益清军才赖得动窝,清军又不是白痴,他们才不会参加帮南明“平寇”的义务劳动的。结果南明的“借虏平寇”把自己都给平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能怪谁。

    “借虏平寇”的历史渊源

    崇祯末年,清军降入了和李自成等农民义军交战的泥潭中,不能自拨。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明朝的兵力和财力是不能维持同时和李自成的大顺军、清军同时作战的,必须有选择地和一方联手。这个不要脸的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真可惜杨嗣昌和蒋介石不是一个时代,我想要是他们是一个时代绝对是知己,一定天天形影不离,有可能还玩一把“断背山”。 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具体做法就是和清方达成合解,每年给满清进供白银、布匹、粮食和日用品,满清以少量人参和貂皮作为回报,先和清军停火。然后明朝再集中兵力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杨嗣昌的作法比老蒋还过分、还不要脸。崇祯本来也同意这个不要脸的计划,但是由于明朝大臣们的强烈抗议下,这个计划流产了。幸亏这个计划流产了,要不崇祯还得要扣上一个卖国皇帝的帽子,崇祯一个亡国皇帝的帽子戴着,就让历史学家们狂骂,如国再加上一个卖国皇帝的帽子,那在历史学家的嘴中这小伙还能要吗。

    弘光政权刚建立的时候,正是吴三桂降清的时候,当大清占领北京后,由于当时的消息不灵通,那时没有电话、电报和因特网,信息都是靠人和马来传递的,北京发生了什么要想传递到南京,就是骑最快的马日夜不停那最少也要半个月,万一路上再出点什么问题那可就不是半个月了。就在弘光称帝后,南明的官员还不知道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纷纷传说是吴三桂借清兵打败了李自成,收复了北京。这时南明没有正规的渠道得到准确的信息,他们就只能信小道消息了,而事实又一次证明:小道消息是要害死人的。南明当时还称吴三桂“有功地社稷”准备发诏书表扬吴三桂。在马士英的奏书中吴三桂的形象比“圣人”还高大,说吴三桂“在海有粟可挽”。1644年五月二十八日弘光朱由崧决定封吴三桂为蓟国公,重赏吴三桂和黎玉田。可是吴三桂现在已经不再在乎某某公某某伯了,因为吴三桂现在是清朝的平西王;而黎玉田现在正在四川当节度使呢。每次看这段历史我就觉得搞笑,明明吴三桂当了婊子,弘光政权还争着给他立牌坊,见过蠢的皇帝,见过蠢的大臣,还没见过像弘光朱由崧君臣这么蠢的。


第二章:李自成兵败

    清军占领北京

    李自成败回北京以后,曾经打算坚守北京,但这是极不现实的。第一在失去山海关后,北京等于是一座没有战略缓冲地带的孤城,再加上北京四周是平原,极利于围城,不利于守城和突围,北京被围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们有可能被满清一勺给烩了。第二就是在山海关李自成打了大败仗,北京流言四起,北京的人心已经乱了,还没打呢,人心就乱了,一打起来人心不就更乱了,北京城内还有不少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万一他们组成个“第五纵队”或者“第几纵队”还没开打他们在北京城内先窝里反了,到时候就不好整了,人心不稳这也不利于守城。第三就是北京和北京周边的大顺军兵力不足,当时李自成把大顺军的老底全放在了老家陕西,北京的大顺军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北京的城门也多,平均到每个城门也没有多少人,没兵想守北京就等于没梯子却想上天——难,太难,实在是太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北京在闹天花(就是人们带说的麻子),天花和鼠疫是古代人们谈之色变的二大瘟疫,而当时的北京正在闹天花,这对守城军士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瘟疫可比战场上的敌人可怕。

    在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刚举行完登基大典,李自成就向西撤了,跑得够快的,李自成不是空着手走的,他把明朝皇室的珍宝差不多都带走了,李自成没有白来北京,没白当北漂。

    清军在山海关大战后,在山海关作了短暂的休整,就向北京进发。四月三十日,多尔衮在蓟县听说大顺军已经撤出了北京,于是命令多铎和阿济格和吴三桂等人带领本部人马火速追击。这时多尔衮的直接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进一步打击和重创大顺军,如果有可能就把大顺军给灭了,最终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尽量多抢下一些被大顺军抢走的金银财宝,要知道李自成在北京吃了不少地主大户,赚了个盆满锅满,现在可是肥得流油。多尔衮则率领部分清军于五月二日进入北京城。

    当时北京城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吴三桂已经叛变投降了满清,纷纷传说吴三桂打败大顺军,夺回了明太子朱慈烺,太子朱慈烺即将来北京继位,于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太子回京登基。这时戏剧的一幕发生了,没想到大摇大摆而来的不是太子朱慈烺,而是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有些遗老遗少们大吃了一惊,大眼瞪小眼,纷纷偷偷溜走,少数遗老遗少们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故宫,然后就是行君臣大礼(就是下跪),这些人和吴三桂一样当了清狗。

    1644年五月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追上大顺军,清军死死地咬着大顺军。这日子没法过了,没想到逃命的时候,清军都不手下留情,做得太过分了。于是李自成命令谷英率兵阻击清军,谷英一心想逃命,没想到最危险的差事让自己给摊上了,最惨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谷英确实不喜欢垫后这个不但惨还要命的工作,没办法接下来了就硬着头皮上吧,结果谷英部被清军击败,谷英战死。

    然后逃跑的接着逃,追击的接着追,不知道是李自成跑得慢,还是多铎、阿济格他们追得快,反正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大顺军又被清军给咬住了,这次清军又打了个大胜仗,又截下了不少金银珠宝。

    然后是李自成接着逃命,从真定大顺军就向西撤,后大顺军经井陉撤入山西,李自成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军队镇守井陉关,而追击李自成的清军已经打了二次胜仗,并抢了不好少动西,见好就收吧,再向西就是李自成的老家,地利上不利于清军,于是在五月十二日追击李自成的清军全部返回北京。

    北京又一次换了主人,一大批前明官员出于大义(民族极端思想)不愿给外族做事,纷纷逃到了南方(京官南去不返),当时不只官员向南逃,甚至就连平头老百姓都向南逃。


(1)
4楼作者:心有方鸣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1-03-25 11:26:54[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列兵积分:25
    北京又一次换了主人,一大批前明官员出于大义(民族极端思想)不愿给外族做事,纷纷逃到了南方(京官南去不返),当时不只官员向南逃,甚至就连平头老百姓都向南逃。

    改用《天下无贼》中黎叔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语录:21世纪什么最贵?我的回答是人才和房价。其实不广21世纪人才重要,在哪个时代人才都很重要。这时北方的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数人偷渡到了南方,于是满清开始拉拢前明官员,像“为崇祯帝服丧三日”;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都是为了拉拢前明的官员。清朝拉拢前明官员的政策,不久就取得了效果,除个别的官员还向南逃外,大多数前明官员都放弃了南逃的计划。

    为了防止人口流失(指人们逃到南方),清朝宣布减免赋税和永不加赋。清朝刚入关的一些政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满清政府做的另一件事就太过分了。那就是剃发结辫,遵从满俗。

    关于头发的斗争

    多尔衮刚进关的时候,就曾经命令满战区(满清的实际控制区)的汉族军民一律剃发结辫,遵从满俗。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又命令北京的居民为崇祯帝守孝三日后,必须“剃发改制”。这一措施立即引起汉族各阶级人民的强烈反对。

    中国古语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

    而女真族可没有“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因此女真才不管你敢不敢损伤呢。

    曾经,北方的少数民族发型非常怪异,贝克汉姆的公鸡头和这些少数民族比起来,那就太没新意了。其实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型,就是把头上的大多数头发给剃了,只留下一片或二片有头发,然后再盘上小辫,留下一片的或留在头顶,或留在后脑勺;留下二片的或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在我看来这种发型太难看了,但是古代少数民族却以此为美。

    在元朝这种怪异的发型,是蒙古族的专利,剃什么样的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一般的汉族人还不让剃呢,其实汉族人也不想剃这样的发型。

    隋唐以前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发型,可以留下一片,也可以是留下二片,如果你不怕别人说你得了斑秃,你可以留下几十片,而且原意留下哪一片就留下哪一片,有多种排列组合方式。清朝的发型就比较单一,在固定的地方,留下固定大小,想弄个有个性的头发那就是白日做梦,你弄有个性的发型,满清政府会弄没你的脑袋。

    有人就说了,看清剧的时候,看那发型也不算太难看。每个人都拖着一条大辫子,看着也相当帅气。其实你被清剧给骗了,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发型可不是清剧里演的那样的,那时候的发型就是在后脑勺,留下比铜钱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块,随着时间的发展,留下头发的面积才慢慢变大。(而清剧里的发型,是清末时候的样子)你想象一下就知道那在清初时候,那发型有多难看。难看的发型但有个好名子:金钱鼠尾。金钱鼠尾这个名称太形象了,清初时人们的辫子确实和老鼠的尾巴似的。

    剃发改制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压迫,满清把剃发改制当成征服的像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民族极端心理变态的表现,如果按美国的说法那就是“这是公然践踏人权”,然后美国就来一份“关于大清的人权报告”递交给联合国,申请联合国制裁大清。

    要求汉族人剃发是从皇太极开始的,皇太极的偶像并不是他那个能打能抢的老爹努尔哈赤,他的偶像就是侵占了不少宋朝土地的金世宗,而金世宗对待汉人的原则就是高压和防止汉化。皇太极认为要么满族人汉化,要么汉族人满化;汉化,满化,这就是一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斗争;如果满族人汉化,满期清就会和当年的蒙古一样,清朝最终会被汉人推翻。为了大清的基业,必须让汉族人满化,而满化最快的捷径就是剃头改制。


    剃头就是为了从精神上打垮汉族人民,而日后西方人也把清朝人长长的辫子看作是奴才的标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以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保卫头发的斗争。

    李自成兵败

    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失败的消息迅速传播,原大顺政权管辖区内的明朝官员认为“复明”的时机到了,迅速发动针对大顺政权的叛乱,推翻了当地的大顺政权。这些发动叛乱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投降李自成的前明朝官员,他们对山海关战役和清军入关的情况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大顺军被吴三桂打败,有的虽然知道清军已经入关,也认为是吴三桂借用清方兵力来打李自成,打完李自成清军自然就会撤回关内。这些前明官员的想法也太幼稚了,白活了那么多年,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汉族人对清方的野心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山东德州的赵继鼎、程先贞、谢陛等人发动针对大顺的叛乱,他们推选了一个姓朱的称济王,据说这个姓朱的还号称是明朝宗室,我估计这个济王和朱元璋的关系等于刘备和刘秀的关系,刘备打的旗号是中山靖王之后,是真的是假的谁知道呢,中山靖王之后怎么可能沦落到以卖草鞋为生?可笑,太可笑了。

    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山东真正的明室后裔如鲁王、德王、衡王不是逃路逃到了南方,就是被大顺军给生擒活捉了(有的还被杀了)。真的都没有了,那怎么办?好办,有真的就用真的,没真的就用假的顶上去,正好那不是还有个半真不假的朱某某吗,到现在只能让这个“济王” 朱某某来充当门面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的叛军就占领了山东、河北、河南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济王还真把自已当了干粮了,不但这个“王”做得心安理得,还大发文告:本王在德州起兵,讨伐李自成,先皇还有继承人活在世上,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南方已经准备好了军队,打算收复失地,吴三桂在东北借兵,在清军的帮助下,吴三桂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吴总戎扬兵塞北,清兵挟汉将齐驱,屡有捷音,多方响应),由此看来匡复大明朝的日子不远了(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满清,满清的目的是占领中原,他们认为清军帮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会撤回关内)。这个“济王”还真没把自己当外人,表面文章做得还很足。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济王擒贼复明是假,他想当几天土皇帝过过皇帝瘾是真(假济王聚众,欲称尊号),他还以“济王”的名义任命了一大批流氓、地痞式的官员。有时候我就怀疑这个“济王” 朱某某以前就是个地痞、流氓,不然有那么多的人他不用,偏偏任用了不少地痞、流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呀。

    1644年五月十五日(请记住这个时间,因为这一天很重要,为什么重要,下文分解),清廷派前明降臣方大猷为监军副使招抚山东,没有任结果。六月四日又派前明降臣王鳌永以户部、工部侍郎名义招抚山东,还是没有任何结果。来文的不行,只能来武的了。六月十日多尔衮直接派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兵直接攻打山东。觉罗巴哈纳、石廷柱发出文告:奉摄政王之令,我们去山东征讨逆贼。同时又以平西王吴三桂名义发出文告:今天我们统帅十万人马,前去平叛山东之乱。觉罗巴哈纳、石廷柱两个人真够聪明的,狐假虎威的时候,还借了二只虎,一只满虎多尔衮,一只汉虎吴三桂。五月二十一日,觉罗巴哈纳、石廷柱带领的清军抵达德州。

    济王和参预反叛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们不想投降(仍欲拒命),由于济王部下都是些乌合之众(地痞、流氓居多),又得不到南方明朝残余势力的支援,济王有“拒命”之心,可是没“拒命”的实力,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那类人。人家都打到德州家门口了,不投降不行了,因此济王被迫解散部众,表示归顺满清。这样一来清军就占领了山东、河北、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李自成的势力也就退出了这些地区。

    1644年五月初十日,投降大顺政权的前明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发动叛乱,姜瓖占领大同后,一开始也是以反顺复明为口号,六月十六日姜瓖在清方拉拢和诱降下,很快投降了满清,把复明抛在了脑后,这也是没办法,就大同那点人连自保都难,还反顺复明呢,开什么国际玩笑,他们不投降满清,一定会被李自成吃掉,因此姜瓖在反顺后除了降清没别的路可走。姜瓖反顺降清后,山西的北部地区也被清军占领。这个姜瓖可是反水专业户,他以后还会反水清朝的。

    1644年六月,前明官员吴惟华在多尔衮的指示受意下,去山西招降前明的官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招降了代州、繁峙、崞县、五台等地的前明官员;随后清军又攻克静乐、定襄等地。这样一来太原以北的山西地区大部分被清军占领。

    1644八月初六日,清朝的老大多尔衮写信招降唐通,唐通没有任何表示。也不知道当时唐通是怎么想的,也许唐通收到多尔衮的信后,认为多尔衮会亲自给自己写信,说明自己还是个腕,反正收到多尔衮的信后唐通真把自己当成了腕,自己当自己是腕就容易找不到北。结果头脑发热的唐通就在八月下旬以保德州为根据地,发动了针对大顺的叛乱,当然唐通的叛乱打的旗号也是复明,并改用明崇祯年号。唐通在叛乱后西渡黄河袭击陕西府谷县,同大顺政权驻守陕北的李过打了半个月,结果李过大败。唐通在山海关的时候,被吴三桂在背后下了一黑刀,唐通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这次他在背后给了李过下了一黑刀。由于这一刀太黑了下得太狠了,李过的损失非常大。给李过一黑刀之后唐通就占领了山西的保德州、岢岚州、永宁州(今离石县)、河曲县、兴县、岚县、临县和陕西的府谷县、葭州(今佳县)一带。清朝新委任的山西总兵高勋和唐通是故交好友,在多尔衮的指示下,在九月三日高勋派人前往保德州招降唐通,九月七日唐通回信表示愿意归顺满清,十月十一日,唐通正式投降满清,并改用顺治年号。

唐通的叛变,使山西北部全部被清军占领,由于唐通还占领了陕西的府谷县、佳县一带,这样等于打开了清军进入陕西的北大门,这为日后清军阿济格部从北攻入陕西创造了条件。

    我敢打赌李自成一定最痛恨叛徒,就在几个月前他就被叛徒吴三桂给卖了一把,吴三桂的叛变不但让李自成丢了北京,还让清军追着屁股打,李自成长这么大还没受过那样的窝囊气呢,以前都是李自成追着屁股打别人,吴三桂叛变后,变成了李自成追着屁股被别人打。这次唐通又叛变了,李自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唐通的老子和儿子还在李自成的手里,于是李自成下今把唐通的母亲和儿子处死。

    1644年十月份,山西平阳(今临汾)附近的大顺军向河南怀庆地区发动了反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大顺军的怀庆战役有点像二战时的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却是最大失败的开始。

    怀庆战役从十月十二日准时打响,大顺军连续收复怀庆地区的济源县、孟县等地。满清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抗击大顺军,在柏香镇金玉和同大顺军大战,结果金玉和全军覆没,金玉和与副将常鼎、陈国才等人均被大顺军击毙。大顺军趁机进攻怀庆沁阳县,并包围了沁阳县,清朝卫辉府总兵祖可法连夜带领军队进入沁阳县加强沁阳县的防守力量。大顺军在怀庆发动反击并包围沁阳县的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很是吃惊。多尔衮本来认为大顺军在撤回陕西后,尤其是姜瓖、唐通反叛大顺后,大顺的元气大伤,没能力组织大的反击,而现在大清的主要对手是南明,因此放松了对大顺的警惕,没想到大顺又闹事了。

    多尔衮本来计划让多铎南下攻打南明,阿济格从北面攻打陕西。李自成占领河南怀庆地区后,多尔衮认为如果按原定计划让多铎统军南下,河北、山西、河南的防守兵力会严重不足,如果李自成发动对这几个地方的攻击,后果是非常的严重,到时候有可能北京都会失守,多尔衮和满族人还要回北大荒。因此,多尔衮立即下令让多铎改变进军的方向,由南下南京改为西进陕西,先解沁阳之围,再进攻潼关,打开进入陕西门的门户,同阿济格率领的北路清军南北合击彻底消灭大顺军,消灭大顺军后,多铎再南下攻打南明。

    多铎改变进攻路线后,大顺军立刻陷于了左右为难的被动地位,南边来了个多铎,北边还有个阿济格。南北夹击的滋味确实不好受,这时李自成只能按兵不动,等待消息,南线战场和北线战场,哪边战事吃紧即率主力援助那边。大顺军发动的怀庆战役虽然取得了局部的小胜利,但却改变了整个战略局势,李自成把两路清军都吸引到陕西来了,得不偿失。而以后的事实证明,大顺军的怀庆战役确实有点像捅了马蜂窝,而如果说山海关大战是李自成失败的开始,那么怀庆战役就是李自成的回光返照,而李自成更大的失败就要开始了。

1644年十二月初,满清的皇族大将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汉族将领在怀庆地区打败了大顺军,解了沁阳之围,然后清军在孟津县强渡黄河,于十二月十五日攻打到陕西的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不久多铎就攻克陕州。大顺军张有曾部驻守在灵宝县城,但是张有曾因兵力有限,打了没多长时间也被清军多铎击败,多铎攻下灵宝城。多铎的军队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就打到了距离潼关二十里的地方,并在那里安营扎寨。

    李自成得到这个情报后十分着急,没想到多铎来得那么快,更没想到自己的大顺军那么不经打,多铎部的推进速度是李自成没想到的,有一点李自成是知道的,那就是驻守潼关的马世耀部只有七千余人,难以抵挡多铎的清军。潼关是西安的大门,一旦潼关失守,西安在就危险了,因此李自成和大顺军的一号将领刘宗敏亲自带领大顺军主力赶往潼关,支援南线战场,李自成打算先和多绎在潼关决战,然后北上和阿济格决战。李自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做起来就太难了,他错误地估计了清军的战斗力,多铎可不是三岁小孩子,多铎带得也不是杂牌军。

    清军多铎部对夺取潼关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工作。十二月多尔衮派阿山、马喇希等统帅本部人马经山西蒲州西渡黄河攻打陕西,牵制一部分大顺军,协助多铎、孔有德、耿仲明攻打潼关。多铎之所以在距潼关二十里的地方扎营,没有马上攻打潼关是在等一样武器,多铎攻打潼关时这件超级武器再次登场了,这武器就是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潼关战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以后清军就喜欢上了这种超级武器,清军在东北吃过大炮这种超级武器的亏,深知这种武器的厉害,当年努尔哈赤归天就和红衣大炮脱不了干系,因此清军在日后的作战中,都很注重红衣大炮的应用。

    我个人估计攻打潼关用的红衣大炮应该是清军在锦州、松山、宁远等地缴获明军的。而这时的红夷大炮不叫红夷大炮了,而叫红衣大炮,原因就是清军太喜欢这种武器了,每次用完就给大炮盖上大红布,这时候的大炮就好像穿上了红衣服,因此清军就给大炮起名为红衣大炮。

    大炮,大炮和宁远之战

    大炮被喻为战争之神,从前听说红夷大炮觉得这个名子叫得很响亮,而现在终于明白这个名子的深意了,大家都知道红夷大炮是从葡萄牙进口的,葡萄牙有许多人是红头发,夷又是对外族的蔑称,因此红夷大炮的名子准确的意思就是红毛鬼子造的大炮。

    袁崇焕守宁远城时,宁远城装备的就是这种红毛鬼子造的大炮,而当时落地就开花的炮弹威力并不大。古时候落地就开花的炮弹里面装添着小钢珠,这就和石榴的构造差不多,因此这种炮弹又称作榴弹,在古代打这种炮弹的炮叫榴弹炮。而现在的榴弹炮指的是炮弹弹道弯曲的炮,与榴弹炮对应的就是加农炮,而加农炮的弹道是笔直的,当然现代各国装备的都是加榴炮,这种炮既能当榴弹炮用又能当加农炮用。

    有一点我一直不明的,既然当时的炮弹威力不大,为什么还在宁远城给满清那么大的杀伤呢?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宁远的守军并没有把大炮当炮用,听到这大家一定很晕了吧,没关系接着往下看,假设把红夷大炮的炮弹换成一大陀散装的钢珠、铁片发射出去会有什么效果?对,效果就是在相当大的面积上会造成杀伤,那么这样一来大炮就成了一个大号的霰弹枪,也就是说宁远守军把大炮当大号霰弹枪用了,而这种大号霰弹枪对近距离目标杀伤力是巨大的。其实古人用大炮作战时并不都是装实心铁球炮弹,有时候会因地制宜把实心铁球炮弹换成一陀散装的钢珠、铁片,反正怎么威力大怎么来。

    既然讲到大炮还得讲一讲把大炮运用得很得当的宁远之战,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之所以会撤,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中了炮弹,努尔哈赤确实在宁远中了炮弹,但那一炮绝对是歪打正着,宁远大战后几个月努尔哈赤就死在了沈阳,正好很符合破伤风的发病期。努尔哈赤从宁远撤兵,那一炮虽然起了作用,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宁远城很坚固,城上又有大炮的助阵,明军还时不时扔下板砖和火球,清兵攻城时上一个挂一个,上两个挂一双,清军想拿下宁远是很困难的,如果明知道攻不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会怎么办?他还会硬攻吗?答案很明显,他不会再硬攻,他会撤军。明知道吃亏还吃亏那就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了,那就是二傻,努尔哈赤在攻不下宁远城时撤军,正是努尔哈赤审时度势的明智之选,正所谓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也就是说当年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之所以会撤军,真正的原因就是攻不下宁远城,有时候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潼关战役打响,先是大顺军一号将领刘宗敏领兵出战,结果刘宗敏被清军打败,败回潼关;1645年正月四日大顺军刘芳亮领兵出战又被清军打败;后来李自成亲自率领军队出战,听说李自成亲自上阵,多铎也亲自上阵,并命令清军全力反击不能放过李自成。李自成亲自上阵大顺军的士气很高,但是没想到清军多铎也亲自上阵了,人家清军的士气更高,结果大顺军再次被清军打败,而且大顺军的损失还很大。正月初五,大顺军利用夜间出潼关偷袭清军,国为清军有防备,没有取得很大的战果,清军在夜里防备敌人偷营劫寨方面做得很好,这还得益于清军的兵书《三国》,《三国》是清军将领必读书目之一,《三国》里面讲晚上劫营事很多,因为读得多了,就学以至用,因此晚上想偷袭清军,那就太小儿科了。正月初九,这一天对于清军来说是一个好日子,因为清军从东北调的红衣大炮到了潼关。

    1645年正月十一日,清军开始攻打潼关,清军先用红衣大炮一阵乱轰,随即大举攻城,大顺军组织人马多次杀出潼关城,打算拨了清军的炮兵阵地,可是大顺军刚一出城,就被清军的大炮轰回了潼关城内,大顺军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清军的炮兵阵地还在那放炮。

  潼关战役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也就是清军的大炮轰得正来劲的时候,阿济格率领的北路清军已经进入陕北,李过、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阻击阿济格部,阿济格为了尽快夺取西安,只留下大同总兵姜瓖率领一批前明的降将继续进攻榆林,牵制榆林的大顺军,自己则率领北路清军主力攻克延安后南下,向西安逼进。

    驻西安的大顺军主力已经调到了潼关,如果大顺军主力继续在潼关同多铎硬拼,西安必定被阿济格占领,西安现在就是是大顺政权的首都,若西安被攻克后果不堪设想,有可能大顺军政权就会马上瓦解。在两路清朝大军的合击下,李自成带领大顺军主力被迫决定放弃潼关,回援西安。李自成现在就像一个灭火员,而现在火到处都是,都不知道先灭那一处。

    164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和刘宗敏、刘芳亮带领大顺军主力回援西安,十三日李自成的主力就到达西安,有一点李自成是知道的,那就是潼关马上就守不住了,潼关失守多铎主力就会马上直捣西安,而现在阿济格也正在来西安的路上,几天前在潼关,自己连一个多铎都顶不住,现在又来了一个阿济格,到时候清军两路大军会师,自己肯定是顶不住的,西安绝对也守不住,该顶的时候一定要顶(该顶的时候顶,那叫厚道),不该顶的时候千万别瞎顶(不该顶的时候顶,那叫胡闹)。于是李自成当天就带领军队、家眷和财物经蓝田、商洛向河南境内撤退。在逃跑的时候李自成很专业,他的专业表现在快上,不久前撤离北京的时候,他的表现也很专业。

    正月十二日潼关失守。潼关守将马世耀假意投降大清,马世耀于当天晚上派人秘密送信给李自成,请他带兵火速赶回潼关,到时候马世耀和李自成里应外合,围歼多铎部。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封信落到了多铎的手里,多铎想:马世耀呀,你小子太阴了,想阴我,差点上了你的当,咱看谁先阴谁。第二天,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西南十里的金盆口设下埋伏,然后假称举行宴会款待降将马世耀,等马世耀到了金盆口,多铎给马世耀说:“兄弟,来吃个饭,带什么武器呀,放下武器咱喝个痛快。”马世耀想都没多想就和部下解除了武装,马世耀和部下刚一放下武器,多铎就一声令下(没摔杯子),事先埋伏好的清军突然杀出,杀了马世耀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没有武器的马世耀和他部下七千余人全部被带着武器的多绎部下屠杀。多铎干掉马世耀后一定会想:小子,想阴我,姜还是老的辣,服不服呀。

    多铎占领潼关以后,于正月十六日由潼关向西安出发,并在月十八日占领西安。多铎占领西安的时候李自成早就逃出了西安,因此多铎派阿尔津带领人马继续追击大顺军,在逃出北京时有了对清军追击能力的认识,李自成逃出西安时逃得就很专业了,说白了就是跑得很快,因此阿尔津部没有任何战果。

    1645年(弘光元年)二月,多铎和阿济格的部队在西安会师,这时多铎和阿济格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多铎心情很好,因为他立了大功,阿济格的心情很不好,阿济格心情不好是因为他误了战机,挨了多尔衮的批评。

    大顺军在陕西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大顺军就来了个战略大转移,大顺军由于南撤的路线不同,形成了东、西两大南撤集团。

    大顺军东线南撤集团:主要是李自成带领原驻西安一带的大顺军,包括刘宗敏、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张鼐等将领,东路南撤集团中还有大顺政权的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人,随东路大顺军南撤的还有一部分家眷,其中有李自成的老婆高氏。东路南撤集团兵力约为十三万。

    东线南撤路线:由陕西商洛经河南到达湖北襄阳,会合驻守襄阳的白旺部,继续东下武昌联络各地的大顺军,准备攻打南京。

    大顺军西线南撤集团:主要是是原驻守榆林、延安的李过、高一功的部队组成,还有原驻西北的一部分大顺军。

    西线南撤路线:在清军占领西安后,李过、高一功的部队已经无法直接南撤,他们必须先向西转移,会合西北其它地方的大顺军,取道汉中南下进入四川,顺着长江到达湖北荆州地区,西线大顺军本来打算去找东线大顺军会师的,但是东线大顺军出了事(李自成战死),后来成了东线的大顺军投奔西线的大顺军,然后就是大顺军联明抗清改名忠贞营,二打荆州,二打荆州之后清军把东线大顺军的将领给一勺烩了,后来大顺军领导权就归了李过和高一功。(下文会讲到)

    在多铎和阿济格攻克西安后,多尔衮就给多铎和阿济格下了密令,让多铎按原计划进攻南京,阿济格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1645年二月十四日,多铎在西安休整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即率军南下攻打南京,在河南府(即现在的洛阳)招降了驻守当地的大顺军刘忠部,刘忠部被多铎招降,标志着大顺在陕西政权的瓦解,也标志着大顺政权正式进入瓦解状态。三月初五日多铎取道归德向南继续推进,打算消灭弘光政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01:00 PM , Processed in 0.0448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