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6|回复: 5

[中华脊梁] 南柯一梦:国民党黄河水淹解放区的阴谋是怎样破灭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9-6 15:05 编辑


南柯一梦:国民党水淹解放区的阴谋是怎样破灭的?                       


2011-9-05 09:01  来源:凤凰网  评论

        有史以来,黄河与鲁北平原几度揖别、几度拥抱,演绎过无数沧海桑田的故事,留下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训。
  曾几何时,面对那浩浩黄流,听着那滚滚涛声,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他们知道,有了黄河就有了不竭水源,就有了枣林桑园,就有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他们也知道,枕河而居就等于伴虎而眠,就会有溃堤决口,就会有田舍冲没,就会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黄河是一位慈母,但很多时候她也要发威,让人痛心疾首,束手无策。尤其是当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更让人难以预料,防不胜防。
  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占领徐州后继续西犯,国民党政府下令掘开河南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让黄河改道南泛,制造了一个包括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89.3万人为之丧生,391.15万人流离失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提出要堵塞花园口决堤口门,让黄河水回归故道,重回利津流路。
  此举名义上是为了恢复黄泛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质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再次"以水代兵",把位于黄河故道下游的我党领导下的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一分为二,割断华北、中原、华东解放区的联系,以便于各个击破。
  黄河归故,一场并非没有硝烟的战斗考验着解放区军民。

  一黄河改道南泛之后,暂时远离了齐鲁大地,整个黄河下游也因此干涸,数百里河床变成了漠漠白沙和萋萋荒草。有相当一部分河床,已经被垦为农田。
  据统计,仅渤海区(辖6个地区、41个县市,面积5.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境内的黄河滩区,当时就建有1400个村庄,有60万人在此耕种和居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迁移农舍、保护耕地、修筑黄河大堤各项工作,任务相当艰巨。
  黄河归故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归故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何时归故才能将解放区人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黄泛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政军民以大局为重,支持让黄河回归故道。
  但鉴于黄河故道内有大批村庄、人口需要迁出,黄河改道南流已经历时8年,黄河故道两岸1000多公里的旧堤经过战争破坏和风雨侵蚀都已残破不堪,不再具备防洪能力。
  如不先行复堤浚河、抢修险工、迁出河床内的居民而仓促引黄归故,只能是制造第二个黄泛区。
  为此,我党提出,在黄河故道下游段未复堤之前,决不能先行堵口、引黄归故。
  但国民党当局为让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尽快付诸实施,在单方面决定引黄归故后,立即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下的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
  尤其是在美国水利工程师塔德的蛊惑下,国民党当局对在当年6月底前实现花园口口门合龙信心十足。
  1946年3月1日,在事先未与解放区协商的情况下,花园口黄河堵口复堤工程正式动工。
  为寻求稳妥的引黄归故方案,我党一面及时向沿黄解放区群众宣布黄河归故的消息,以便准备复堤;一面向全国申明"先复堤、后堵口"的主张;同时在经济上要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和国民党当局承担解放区的复堤工款和河床内居民救济款。
  我党的严正立场,国际国内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同意与中共方面就黄河堵口复堤问题作进一步磋商。
  并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局长赵守钰等前往河南新乡,同正在那里进行军事调处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等商谈有关黄河归故事宜。
  此后,以我解放区代表为一方,以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代表为另一方,在有"联总"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
  4月7日,解放区代表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代表签订了《开封协议》,商定堵口、复堤两项工程同时进行。
  但花园口合龙放水日期,须俟会勘下游故道和堤防淤垫、破坏情况以及估修复堤工程大小而定。
  《开封协议》签订后,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堵口工程局局长赵守钰,总工程师陶述曾,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筹备处主任孔令璇和"联总"代表、美籍顾问塔德等开始对黄河下游菏泽至入海口一段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
  4月11日晚,赵守钰等一行10人抵达利津县城。利津县人民政府予以热情接待,并转达了渤海区党委、行署对复河修堤的意见。
  之后,陶述曾、孔令璇等人又专程到惠民市,听取了渤海区行署主任李人凤关于堵口复堤工程问题的意见。
  李人凤提出复河修堤的四项意见:一是先复堤而后堵口,以免下游人民遭受灾害。
  二是黄河入海区(垦利县)过去无堤,此次修堤时应同时修筑新堤。
  三是垦利县于黄河故道处建立的200余个新村,及其他县河堤河床内新垦土地、房屋、居民损失皆应予以补偿。
  四是为保证完成修堤浚河任务,渤海区人民必须有自己的代表参加治黄机构。
  4月15日,赵守钰一行返回菏泽,会同冀鲁豫行署主任段君毅及渤海区行署代表、垦利县县长刘季青等举行座谈,并达成《菏泽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先复堤浚河、整理险工地段、迁移河床居民,待复堤工程竣工后再行花园口大堤合龙的原则。
  《协议》中规定的其他内容有:(一)河床内村庄救济问题。
  新建村由黄委会呈请行政院每人发给10万元(法币)迁移费,救济问题由黄委会代请"联总"、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救济。
  解放区政府负责募集、组织互助,并设法安置,组织转移。
  (二)施工机构问题。
  冀、鲁两省修防处设正、副主任,正主任由黄委会委派,副主任由解放区委派。
  (三)交通问题。
  为了施工方便,急需恢复之交通应根据施工情形逐步恢复,但不得用于军事,并由当地政府维持秩序。
  (四)币制问题。
  由黄委会派会计、审计人员与解放区政府会商后决定。
  同一天,渤海区行署发出训令,指出黄河归故势在必行,若不早筑堤防,可能被其灾害,动员沿黄各县立即行动起来修筑黄河大堤。
  二《菏泽协议》比较全面充分地考虑到了黄泛区和解放区人民的利益,如果照此执行,在下游复堤、疏浚和迁移工作完成后,再将黄河龙牵回故道,将是一个多赢的结局。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菏泽协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当局再次急不可耐地撕下了伪善的面具。
  就在《菏泽协议》签订后的第二天,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就违背《协议》内容,发布了"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两个月同时完成"的消息。
  4月19日,国民党政府又利用中央通讯社发布简讯,否定《菏泽协议》。并制造谣言说:"下游复堤工作,已与共方商定于两个月内配合花园口堵口工程同时完成。"接着,就调集大批民工、机械抢堵花园口,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亲赴工地督导施工。
  5月8日,国民党政府电令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堵口复堤工程务必赶在7月1日完工。
  显然,国民党当局是要有意撕毁《菏泽协议》,不顾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前堵口引黄归故。意在淹没冀鲁两省沿黄解放区,以配合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
  针对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的行径,渤海区党政军民动用一切宣传工具,宣传我党先复堤后堵口的正义主张,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阴谋。
  黄河下游沿岸各县群众,包括部分社会贤达士绅普遍发起签名抗议运动。
  渤海区救济会、参议会、各救总会也联合通电提出抗议,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无理破坏《菏泽协议》。
  而在国民党政府黄河堵口工程局内部,也掺杂着赵守钰、陶述曾等正直的官员、专家与只管堵口、不问复堤的美籍顾问塔德之间就技术层面的矛盾和分歧。
  民众的声讨、正义的抗争,让国民党当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5月18日,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斡旋下,国民党当局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双方在《开封协议》、《菏泽协议》的基础上达成了《南京协议》。
  其主要内容是:(一)下游复堤工作争取在6月5日前开工,复堤工程所需的一切器材、工粮、工款由"联总"、"行总"、水委会尽快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迁移黄河故道居民的救济等迅速核定办理。                                                                          
  (三)抛石堵口视下游复堤工程进度情况,由双方协商进行,以不使下游发生水患为原则。
  为更好地执行《南京协议》,确保治黄复堤工程顺利进行,渤海区行署决定成立渤海区河务局(亦称山东河务局,驻蒲台县城,隶属山东省政府和渤海区行署双重领导),由江衍坤任局长,王宜之任副局长;沿黄各县均成立治河办事处,由各县县长兼任主任;成立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下设西、中、东段指挥部及各县指挥部。
  当时正值麦收农忙季节,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放下家庭生产,积极参加复堤工程。
         从5月27日起,由精壮劳力组成的施工队伍,自带工具和粮食,走上了复堤工地。
  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河保卫战在渤海湾畔打响了。
  三长达75公里的黄河利津段是渤海区复堤工程的重点区段。
  这里的黄河堤坝因为多年失修,已经变得既矮又破,仅宫家至王家庄一段就有险工十几处,复堤任务十分艰巨。

  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复堤任务,利津县人民政府县长王雪亭身先士卒,亲自挑砖抬土,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战在复堤第一线上,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为解决物料不足问题,利津城内的各机关、部队和广大市民一起,几天之内就把城墙上的砖石全部扒下来运到了工地上。
  6月中旬,在各级民主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渤海区修补河堤残缺、填塞壕沟兽穴等各项初步工程基本完成。
  然而,此时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解放区的阴谋也由幕后逐渐转到了台前。
  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面内战。
  7月10日,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山东河务局联合发出通知,指出:"据'联总'消息,国民党政府决定本月20日花园口堵口放水。
  而我区修河复堤工程浩大,迄今尚未完竣,应即星夜动员民工赶修。
  务于大汛前一律报捷。
  为此要求沿黄各县办事处早日健全起来,办事处除下设工程、材料、动员救济、总务各股外,每县均建立工程队和组建50至100人的河防大队,保护堤防安全,防备蒋特破坏。
  "7月下旬,第一期复堤工程大部完成,利津段黄河岸堤普遍比原来增高1至2米,黄河故道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操纵的花园口抛石堵口工程也在加紧进行中。
  按照美籍顾问塔德负责制定的堵口计划,是要在施工现场赶造一座木质铁路桥,然后用火车运石堵口。
  6月21日,这座铁路桥已经打桩完毕,随之很快完成桥面及铁路施工建设。
  不知道是因为不顾地质条件,盲目赶工期造成了"豆腐渣"工程,还是应了那句"天怒人怨"的古话,正当这座大桥建成通车并开始运石抛护之际,黄河中上游突然涨水下泻,一部分桥桩被洪水冲走,桥身也被洪水冲断。
  7月中旬,又有一部分桥桩被洪水冲走,国民党政府被迫中止了汛前堵口计划。
  10月5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在中断3个月之后重新复工。
  12月27日,国民党政府以堵口工程技术需要为借口,悍然在花园口将部分黄河水放入故道,使沿黄两岸特别是解放区民众的财产、田地、房屋等遭受损失。
  1947年1月,周恩来就此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这一丑恶行径,要求"联总"停止对蒋介石的一切援助,呼吁全国同胞同蒋介石的行径做坚决斗争。
  1月20日,我解放区各级参议会、各救会通电抗议蒋介石破坏治黄协议、强行堵口放水的罪行,呼吁国内外公正人士主持正义,急起制止。
  但国民党当局对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区广大人民的正义呼声置若罔闻。
  28日起,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轰炸正在抢修的黄河堤坝、扫射修堤民工,造成79人伤亡,炸毁烧坏各种物资不计其数。
  为配合国民党军对我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 3月8日,国民党当局在黄河下游堤坝尚有120余处险工未及修复的情况下,开始向黄河故道放水。
  3月15日,强行将花园口口门合龙,滚滚黄河水全部流入故道,向我解放区故道涌来。
  很明显,他们妄图以黄河为防线,阻挡我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切断晋冀鲁豫与华东两个主战场的联系。
  同时,利用黄河天险将华东野战军压迫至胶东狭窄地区予以消灭。
  24日,黄河水在流经渤海区的济阳、杨忠、惠民、齐东、青城、滨县、蒲台、利津诸县之后,由垦利县入海。
  花园口以下黄河故道中的居民大部分陷于水患之中,两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月25日,董必武代表中共发表声明指出:"蒋介石政府于大举进攻延安的同时,为配合其在黄河故道南岸作战,竟不惜用黄河堵口办法,企图水淹黄河故道及两岸居民数百万,以遂其军事上隔断我解放区的目的。"因黄河水深很快涨至3米以上,渤海区境内堤防普遍吃紧。
  两岸居民日夜冒着国民党军炮火和飞机轰炸的威胁,抢修河堤,仍然是防不胜防、险象环生,全区10余处险工段,岌岌可危。
  垦利县是黄河归故的重灾区,杨家嘴以下河段因无堤坝阻隔,水面陡然展宽至六七公里,500余平方公里地区瞬间变为泽国。
  博莱村等34个村庄当即被淹没,茅丝坨等29个村万余居民被水包围,仁和区一带的40余个村庄只望见树梢和尚未倒塌的屋脊。
  灾情发生后,垦利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调用大小船只40余艘、大车百余辆,不分昼夜地抢救灾民和财物。
  此次由国民党当局人为制造的黄河水患,仅垦利县仁和、河镇、丰国、民丰四个区,就有6500户居民、1.92万间房屋、17.15万亩良田被淹,直接受灾群众2.88万人,财物损失难以计算。
  四1947年4月中旬,黄河又发生桃花汛,下游河水再次暴涨。
  为防止大水溢槽迫岸,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和黄河河务局要求沿黄各县立即成立防汛指挥部,动员民工昼夜抢修、加高险工堤坝,并加紧迁移出堤内村庄居民。
  29日,渤海区行署、河务局在蒲台县北镇(今滨州市区)联合召开沿河各县县长及治黄办事处副主任以上干部会议,专门讨论治黄工程问题。
  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行署主任李人凤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要求沿河11个县务必以"治黄为主、支前为副",各地委成立由党、政、民、武领导参加的支前治黄委员会,沿黄各县成立治黄委员会,统一调剂配备人力物力。
  会后,全区上下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蒋治黄"运动,除沿河11个县组织近10万名民工日夜战斗在治黄工地第一线外,临近黄河的博兴、广饶、沾化、无棣、阳信、齐河、临邑、商河、禹城、平北10个县及惠民市,也都在当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献砖献石运动。
  广饶县积极响应渤海区行署号召,一面组织2万名民工上阵抢修加高、加固堤坝,一面发动群众献砖石料,全县所有的碑碣和石人、石马一律被运往治黄工地。
  县长门金甲率领数百辆运砖石料大车,冒着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危险,运送砖石料4万余立方米,加固黄河内堤坡30余公里。
  利津县制定了治黄立功条例,规定:群众献砖3500块记一等功,1500块记二等功,500块记三等功;每人每天挖运土方2立方米记一等功,1.8立方米记二等功,1.5立方米记三等功。
  至6月底,渤海区第二期治黄工程计划大部完成,共完成土方201万立方米,运送砖石3.93万立方米、秸料217万公斤。
  之后,各县又按照渤海区行署、河务局的指示,对未完成的修堤整险任务进行了最后抢修和维护。
  七八月份,雨季来临,黄河水位猛涨,利津县自大马家至王家庄40余公里黄河防线再次全线告急,其间有3处险工地段形势严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9-6 14:51 编辑

 尤其是大马家险工段,一旦决口,利津、滨县、沾化、惠民、阳信、无棣等各县将变成一片汪洋,后果不堪设想。

  万分危急时刻,利津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调动全县各方面的力量,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尽一切办法抢修险堤,奋战一个多月,终于护堤成功,黄河转危为安。

  在抢修綦家嘴险堤时,正值连日风雨交加,几百名民工在这里冒雨打桩、拴绳、拢料、加土,连续奋战四五个昼夜,做了几十个秆埽,结果都被狂风巨浪无情地吞没了。

  最后,坝顶只剩下一米多宽,随时都有堤坝崩塌、出现决口的危险,情况十分紧急。

  期间,国民党的飞机时常来扫射、轰炸,民工们四处逃奔,正常施工受到巨大干扰。

  老河工苏俊岭低声对正在现场指挥的利津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向旭说:"向政委,看来是守不住了,大家也尽力了,就准备放炮吧!"按照黄河上的老规矩,只有黄河决口才要放炮或者撞钟,目的是通知各村村民赶快撤退。

  但向旭考虑再三,还是坚定地说:"不能放炮,还是要坚守。就是只剩下一尺坝、一个人也要坚持。"县委领导的沉着冷静,让大家都有了主心骨。各区各乡继续增调民工,砍伐鲜秸料、鲜树枝,运到堤上抢险。

  经过一昼夜的奋战,险情终于得到缓解。

  在利津县王家庄险工段,河水经过几番冲刷最终冲决了大堤,并很快将新修的套坝冲出一个洞口。区公所的一名通信员下水堵洞,竟被河水从洞口喷出。

  千钧一发之际,县长王雪亭带头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洞口。五六十位民工随之跳下水去,大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形成一道阻挡洪流的人墙。

  在这道人墙掩护下,河工们终于在堤脚深处找到了洞口,并用秸料、麻袋、棉被等物料将其牢牢地堵住。

  8月1日下午,垦利县罗镇区肖神庙黄河堤坝突然决口。

  垦利县委书记杨世保等县区领导,带领区中队、治黄工程队及民工迅速赶往决口地点,奋力抢堵。

  但因料物吃紧,国民党军连日派飞机轰炸,国民党匪特趁火打劫进行破坏,黄河水又连日暴涨,抢堵决口没有成功。

  大堤内的南岭子、七龙河、乱井子、三合庄、一千二等7个村庄被水淹没,2100多名群众无家可归。

  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营救措施,使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为干扰解放区军民筑堤抗洪,国民党军不断出动小股队伍抢劫解放区治河、复堤、抢险用的料物及工程粮,威胁民工不准上河复堤。

 沿黄各县几乎将所有庙宇拆除,把砖石送到堤防前线。有些群众将家中的猪食槽、门基石全部献出,有效克服了防洪防汛物料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渤海区共动用人工371.92万个、土方477.45万立方米、石头7.17万立方米、秸料735.64万公斤、木桩4.44万条、麻绳1.05万条,物料总值30.27亿元。

  在那特殊的岁月里,解放区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凶猛无情的黄河水,粉碎了蒋介石水淹解放区的险恶图谋,保卫了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战争。

  (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他们颠倒黑白,制造谣言说:"八路军是借名拨兵,民工上河修堤是替八路军当炮灰。"面对敌人的破坏和谣言,解放区群众表现出了极高的阶级觉悟和深厚的革命感情。

  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冒着被敌机扫射、轰炸的危险守在抢险救灾一线。

  为防止敌人听到打桩的声响,他们有时不得不在夜间突击抢修,或者在桩顶上捆扎麻袋打桩。

  渤海区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面全力支援自卫战争,一面积极开展治黄斗争。

  历史资料显示,抗洪抢险期间,在渤海区境内300公里河堤与43处险工上,每天均有10万至20万的员工、民工抢险复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丧心病狂,企图水淹百姓, 国民党焉得不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在黄河归故中的斗争

■ 龚喜林

 1938年6月9日,随着花园口的一声巨响,黄河大堤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滔滔黄河水,夺口奔泻而下,一个又一个的村庄瞬间淹没在滚滚洪流之中。这是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不顾人民的死活所精心导演的一幕。肆虐的洪水从此离开了故道,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广阔的黄淮平原上纵横驰骋,形成了面积达2.9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据事后的调查统计,这次决口直接导致89万人死亡,豫皖苏3省64县市受灾。其中灾情最严重的有44个县,被淹耕地1400多万亩,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引黄归故道的提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修复花园口大堤,引黄河回归故道,并在1946年2月特设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负责堵口工程。国民党政府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河床已经断流八年,人民为了生存就在河滩上翻沙培土,植树造林,建设家园,到抗战胜利之初,已建成1700多个村庄,大约40万人在此垦耕;故道堤防历经战争的破坏,风雨侵蚀,全岸2000多里旧坝堤已残破不堪,一旦黄河回归故道,无异于移黄泛区于故道之中,势必造成新的灾难。同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在这片黄泛区上建立起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之初,又建起冀鲁豫、渤海两个解放区。因而,国民党堂而皇之的堵口背后,其妄图借黄河水淹解放区及隔断解放区军事运动的险恶用心显而易见,黄河归故道不仅仅事关下游人民的生死,而且是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引起了中共方面的高度关注。
  当时,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黄泛区人民,堵复花园口、复兴黄泛区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为代表的国际友好人士也积极从技术和资金上帮助中国筹组花园口的堵复工作;黄泛区的人民更是渴望早日跳出火坑。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的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热情赞同这一利国利民的举动。因此,中共在“既不损害解放区人民的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解除黄泛区人民痛苦”的原则方针指导下,主要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就为解放区人民争得最大利益和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等两方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国共双方在引黄归故道中的斗争焦点
  
  1946年3月1日,花园口堵口工程正式开工,国共双方关于此事的谈判也随之开始。参加谈判的有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有中共方面冀鲁豫、渤海区代表,还有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中共方面首先通过各种途径表明自己的立场:为免除黄泛区人民的痛苦,同意黄河堵口回归故道,但为避免造成新的灾难,须等故道堤防修复后,再行堵口放水。国民党方面则只强调堵口的必要性而回避复堤问题。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为上游堵口、下游复堤以及故道居民的迁移与救济。
  国共双方谈判从3月下旬正式开始,在当时国内和谈气氛较浓的情况下,双方先后于4月7日、15日达成《开封协议》和《菏泽协议》,商定上游的堵口与下游的复堤同时进行;堵口合龙日期则视下游复堤情形而定;解放区边区政府负责组织故道居民的迁移,其迁移费由行政院发给;豫鲁两省修防处由解放区代表参加。然而国民党方面却屡屡违背或拒不执行协议的有关规定,依然按赶在当年大汛前完成堵口的原计划,加速施工。为此,5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国民党当局破坏治黄协议,企图水淹解放区》的文章,谴责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加紧堵口,一意孤行的行径。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两个协议,解放区派赵明甫、王笑一同联总河南区主任范海宁前往南京同周恩来一起与国民党政府水利委员会、黄委会、堵复局、联总、行总的代表进行了谈判,于18日达成《南京协议》。随后周恩来也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署长福兰克芮、联总工程顾问塔德商定《六点口头协议》。双方同意下游复堤工程应先完成;由黄委会供给技术;材料、工粮款由国民政府从速拨给;堵口工程以不使下游受灾为前提。冀鲁豫边区政府为防止国民党当局的违约行动给解放区造成损失,迅速命令沿黄故道各专署、县政府和修防处、段,立即组织群众开工疏河复堤,解放区复堤工程全面开工。从6月份起,西起河南濮阳,东至山东平阴、长清,共有18个县的数十万民工在全长300余公里的旧堤上进行加高培厚,至年底,共完成土方770余万立方米。但国民党政府只热衷于堵口,对协议规定的复堤工款及河床居民迁移费以种种理由予以拖延或大打折扣,其答应的100亿工款只拨出40亿,而且尚未到达解放区;原定运来的11000吨面粉,也只运到1800吨;迁移费一事根本未获行政院通过。尽管中共代表曾与水委会和行总多次商谈,冀鲁豫政府也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发出呼吁电,但都没有得到任何回答。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下游复堤工程的进程。
  
  国民党破坏引黄归故道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置全国人民望治心切于不顾,开始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下游人民的利益,中共在进行自卫防击的同时,仍就堵口工程事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恰在此时,由于汛期大水,花园口建成的部分工程被洪水冲毁,国民党政府原汛前的堵口计划失败,因此国民党政府也趁机和中共周旋。7月16日,中共代表周恩来飞抵南京,在同马歇尔商谈时指出,治黄问题应脱离政治、军事来解决。19日,周恩来亲自考察花园口堵口工程。随后到上海,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蒋廷黻、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薛笃弼、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代表等,就堵口复堤又在上海两度会谈,这是国共间就此事进行的最高级别的会谈。在谈判过程中,我方据理力争,最后在7月22日,三方签署《上海协议》。国民党当局有关方面被迫承诺为复堤工程向解放区支付60亿元工料费,给迁移居民拨款150亿救济安置费以及洪水期间不再堵口。尽管该协定与解放区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不仅为解放区争取了赶修堤防工程的时间,而且争得了大量的物资和费用。
  《上海协议》签定后,国民党政府并未认真履行。相反,国民党军队在8月进攻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并采用特务破坏,武装袭击,挖堤决口,扫射治河员工,抢走和毁坏治河物资等惯用伎俩,使解放区下游的复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解放区沿岸居民组成青壮年抢险突击队,冒着国民党军队和飞机的袭击轰炸,在沿岸广设岗哨,昼夜派人看守堤坝,日夜战斗在黄河大堤上。由于组织严密,措施得力,使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未能得逞。
  
  解放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粉碎蒋、黄的进攻
  
  1946年10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在国民党政府的坚持下再度复工。12月27日,黄河引河挖成并开始抛石。面对国民党政府这一不顾人民死活,为其军事目的而强行堵口的行动,翌年1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严正声明,指责国民党政府置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违背堵口与复堤同时进行的原则,揭露国民党方面的违约行动,要求全国人民和国际正义人士共起呼吁制止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行径。2月7日,中共代表董必武又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新任署长霍宝树和联总官员在上海会谈。由于中共方面的坚决斗争,国民党方面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花园口合龙日期视下游复堤情形而定。但国民党当局仍然不顾下游的实际情形,再一次违背协议,在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于3月15日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当局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冀鲁豫解放区紧急动员,号召全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用血汗粉碎蒋、黄的进攻”。从4月份开始,30万民工组成的治黄大军日夜奋战在长达600余里的大堤上。经过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一条人工筑成的钢铁长城迄立在黄河的北岸,使解放区安全渡过了黄河回归故道后的第一次大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但随着内战烽烟四起,5月17日,解放区代表被迫撤出开封。7月初,双方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最后结束。
  关于黄河回归故道的谈判历时一年有余,中共方面始终坚持了有理有利的斗争立场,既照顾到黄泛区人民的利益,也考虑到下游人民的安全,从而在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迫使国民党当局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有力地挫败了它们的阴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6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12:59 PM , Processed in 0.0346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