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刊物
》
《书城》
》宋连生:徐水“共产主义试点”决策始末
徐水“共产主义试点”决策始末
--作者:宋连生
徐水共产主义试点,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奇事、怪事。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有组织地搞共产主义规划,试行共产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没有先例。
徐水,一跃成名天下知
徐水隶属河北省保定专区。这里原本很穷,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农业基础条件较差,1957年粮食亩产只有200多斤,人民生活穷苦。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1957年秋末,徐水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向大自然宣战,“白天赶太阳,晚上追月亮”。
在兴修水利运动中,徐水县委对全县10多万劳力统一调度,实行军事化的组织与管理,打破乡社界限,搞大兵团作战。各“参战”单位自带工具,自备粮草。县委的口号是:“乡乡互助搞水利,拐着弯算账都有利”、“治水大家干,福祸一线牵”。为适应日益高涨的“大跃进”形势,全县普遍实行了小社并大社,办起了公共食堂、幼儿园、敬老院、缝纫厂 ,使家务劳动集体化和社会化。
1958年2月,中央书记处分管农业的书记谭震林到保定视察,听了时任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的汇报后,对大兵团作战兴修水利的做法很感兴趣。他临时调整工作计划,挤出两天时间到徐水实地考察,随后在河北省三级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大力表彰徐水。回京后,他一方面向新闻界推荐徐水典型,一方面指示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赴徐水,系统总结经验,准备向全国推广。谭震林的表彰与推荐,对于提升徐水经验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正人于3月14日给中央的报告肯定了徐水经验。毛泽东读了报告觉得很好,批示:“徐水县的经验普遍推广。”(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此后,徐水开始名扬天下。
刘少奇乐观地说:“你们大多数人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亲临徐水视察。
当时“大跃进”正在高潮,由于不断接到各地粮食增产的报告,毛泽东感到有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为此,中央定于8月17日起在北戴河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前,毛泽东决定抽出一周时间到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部分农村去看一看。
毛泽东视察了徐水县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到庄稼长势喜人,听说夏季小麦获得亩产754斤的大丰收,毛泽东感到由衷喜悦。对于徐水的工作,他讲了许多赞扬的话,尤其是对组织、管理军事化大为赞赏。他兴致很高,谈了很多。他的谈话都是随兴而发,但一经媒体报道便迅速传遍全国,并深刻影响着各地的“大跃进”进程。
离开徐水,毛泽东于次日视察了保定专区的安国县和定县。毛泽东走后,时任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和安国县长焦家驹立即提笔写材料,对毛泽东的谈话做了有闻必录式的回忆,并迅速上报河北省委。透过这些回忆文章不难发现,毛泽东那两天确实谈了很多问题,却偏偏没谈“共产主义试点”的事,甚至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话都没有说。
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是刘少奇拍板决定的。“大跃进”兴起后,刘少奇的思想产生了变化,由相对冷静转为“感到惊喜和振奋”。(金冲及《刘少奇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与毛泽东相比,刘少奇对于深翻土地、密植、大炼钢铁这类生产“跃进”的事情讲得很少,而对如何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的问题则考虑得多,讲得也多。1958年4月,刘少奇在开往广州的火车上,曾与周恩来、陆定一、邓力群等人一道谈共产主义,说“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就要为共产主义创造一些顺利条件”。谈话内容很广泛,如托儿所、生活集体化、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等等。(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随着“大跃进”高潮的到来,刘少奇对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谈得更多,也更乐观。7月5日,他在与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人座谈时曾乐观地说:“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多数人可以看到共产主义。”(金冲及《刘少奇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7月7日、8日,他用两天时间,视察了河北省的武清、香河两个县和省会天津市。他边听汇报,边与河北省、天津市和有关县委、街道负责人谈话,所谈内容据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刘子厚说:“总的精神,就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加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河北省档案馆藏《1958年7月14日河北省委书记处、天津市委书记处联席会议记录》)
在较短时间里,如此大量、集中地谈论向共产主义过渡,说明刘少奇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毛泽东亲临徐水视察并高度赞扬徐水经验,也促使刘少奇作出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的决定。
8月6日,也就是毛泽东视察后第三天,陈正人再赴徐水,传达中央的新意图。陈正人说,刘少奇同志指示在徐水搞一下试点,搞共产主义,搞工、农、兵、学、商结成一体……他还传达了刘少奇的一些具体指示,如在徐水摆两座大工厂 ,全县可搞一个大联社。(徐水县档案馆藏《1958年8月8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陈正人副部长在徐水县、乡、社干部座谈会上提出一些指示》 )他还给大家带来几本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康有为的《大同书》。
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新《规划》:“1963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8月12日,河北省委书记处召开会议,研究徐水共产主义试点的问题。大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也指出徐水县委在领导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县委集体领导作用发挥不够,一些重大问题常常是张国忠个人说了算;工作方法简单,强迫命令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多等等。对于在徐水摆两个大工厂的事,与会者普遍感到困难。有人说,建厂的指标都分下去了,取消谁的都有意见。还有人说,徐水工业基础太差,摆两个大厂子,水、电、交通都无法保障。
会议最后议定:成立一个规划小组,中央、省派人参加,各部门都要有,在徐水县委领导下进行工作。规划总的要求是“使徐水发展速度比其它地方走在前头两三年,以便取得经验,向全面推广”。
当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已向徐水派出了70多人,帮助制订规划,河北省委也派出了10多人,加上保定地委、徐水县委的人,联合组成了一个百余人的规划起草班子,参加者多为各机关的“秀才”。
百余人苦战数日,拿出了《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生活规划》。《规划》共三千余字,内容丰富,充满想象力:如在农业生产方面,规划到1962年实现粮食亩产1万斤;工业生产方面,新建、扩建机械厂、钢铁厂、纺织厂、酒精厂、化肥厂、炼焦厂、发电厂等;交通运输方面,要修铁路、建高等级公路、开航运,还要建飞机场,弄三架飞机;文教卫生领域,不仅县里要建立综合大学、科学研究院、出版社、报社,公社也要建大学、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和图书馆;在城乡规划和居住条件方面,不仅要把县城建设好,还要建设一批“卫星城”,公社所在地也要建设一批“卫星村”,居民点普遍建楼房,通自来水,建洗澡堂。(河北省档案馆第855号全宗,第4号案卷目录,第1366号案卷)
8月15日,河北省委书记处再次开会,重点讨论徐水县委的规划。尽管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大家脑子普遍发热,但多数与会者仍觉得《规划》有些大而无当。时任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说,规划首先要注意发展生产,如果生活比重大了,势必影响生产;每个乡都要搞电影院、剧院,不合实际,自来水也可以等有了钱再搞。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说,《规划》的中心点应当是生产,目标是电气化、机械化,基本是自力更生,共产主义不是从外边搬来的。至于建飞机场,更是遭到与会者的普遍反对。
省委书记处会议之后,《规划》作了较大修改,于8月26日在《徐水报》上公开发表。新《规划》删除了飞机场、“卫星城”、“卫星村”等内容,将奋斗目标规定为: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新《规划》“换汤不换药”,仍然不切实际、充满幻想。
此后,从中央、省委、地委派来的“秀才”并没有回去,也没有闲着,而是按照马列书本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和领导人的只言片语,继续帮助徐水县委编制其他“共产主义”文件。于是,一段时间里,徐水的“共产主义”创意频频,花样百出。
例如,出台了《四大纪律十项注意》,又认为原来实行的“按劳取酬”、“年终结算”的分配制度已不能适应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决定实行“按劳预支工资”的新办法。为此,还编制了相当精密也相当离谱的计算标准与发放形式。
以上这些文件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对实际工作影响有限。这就使得徐水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外热内冷”:徐水名声在外,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前来“取经”,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徐水也有专门的机构接待他们,发给他们很多材料,给外人一种共产主义搞得红红火火的印象。但在内部,徐水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也是天天种地、炼钢、吃食堂。而且有了“共产主义”这道光环,他们对放高产“卫星”似乎兴趣不浓。因此,与同属保定地区的安国等县相比,徐水的“卫星”反而放得不够高也不够大。
8月29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决议》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间不会太长,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以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同时提出,人民公社将是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这个《决议》给人一种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的错觉。
9月10日,刘少奇来到了徐水。他提醒徐水县的干部群众,遇事要算一笔账,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管理人员。他还特别强调,全民所有制还并不就是共产主义性质的。
刘少奇的提醒与告诫,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刘少奇走后,徐水县向共产主义过渡迈向新台阶。9月15日,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宣告成立,实行县级政社合一,搞全县范围的一级核算。9月20日,《中共徐水县委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草案》正式定稿。《试行草案》规定,在全县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吃饭、穿衣及主要生活必需品,由公社有限度的、按照工农商学兵大体平等的标准计划供应。为了解决男女老幼不同的生活需要,还规定了数额不等的货币津贴标准。9月21日,经保定地委批准,徐水与相邻的安新县、容城县合并成一个大县,仍叫徐水县。合并后的徐水县,人口由31万多一跃变为73万多,“共产主义”在更大范围内试行。
紧急刹车,不了了之
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除了“一大二公”,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以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行全民供给制,干部、职工取消薪金,社员取消工分,全部实行“十五包”,即包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殡葬等。实际上,这完全是空想。以徐水那点财力,根本不可能“包”起几十万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结果是,承诺“包”的东西没法兑现,但工资与工分却取消了。这对社员影响不大,反正是吃饭不要钱,还可以“敞开肚皮吃”,但那些靠工资吃饭的人问题就大了。从9月份开始,工资停发,但供给的东西迟迟发不下来。没办法,只能到食堂里混吃混喝。据时任徐水县委办公室主任崔季辛回忆:“因为停发工资,干部没钱交饭费,也就吃完每顿饭以后给食堂开一个‘几个人用餐几顿’的白条子,过起了‘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生活’。”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北党史资料第15辑——徐水共产主义试点专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此外,由高指标、浮夸风、大炼钢铁等造成的种种乱象也越来越严重地表现出来,人们逐渐从极度的亢奋中冷静下来,干部、群众中普遍弥漫着不满与抱怨情绪。
徐水的问题,毛泽东觉察较早。1958年9月,毛泽东把身边的18名工作人员派往徐水。这些人实地调查了半个月,反映了徐水县普遍存在的“共产风”和强迫命令等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10月15日~17日,毛泽东连续3天在天津听取徐水、安国、唐县3个县的第一书记和河北省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当张国忠汇报到幸福院、幼儿园和建筑房屋的试点规划时,毛泽东批评说:“太单调了嘛,也要大中小结合,老人不跟壮丁、小孩结合怎么办?”“我就不愿进你的幸福院,幸福要有点分析,幸福之中有不幸福就不好。鳏寡孤独可以,但是幸福院作为一个生活单位,缺乏两端,大中小嘛,一天净是见老人,看不见青壮年,是不是好?”对于徐水的全民所有制,毛泽东指出:“徐水还是全县人民的所有制,还不是六亿人民的所有制。六亿人的所有制要国务院发工资,你还是自己发工资嘛。”谈到徐水实行的供给制,毛泽东问:“天有不测风云,你遇到大水、大旱、连旱三年怎么办?”(河北省档案馆藏《1958年10月23日毛主席10月中旬来天津视察的谈话纪要》)
毛泽东对徐水工作的批评使河北省委震动很大。省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组织了工作组,在徐水做了3天调研。21日下午在天津,刘子厚就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向毛泽东作了专题汇报。毛泽东认真听过汇报后,再次强调要弄清徐水的全民所有制与全国的全民所有制的区别。他还说:“你们帮助安国县搞一套看看,体制、作风,你们看有没有可能?一方面帮徐水,一方面帮安国,和他唱对台戏。”(河北省档案馆藏《1958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省委几个同志汇报徐水工作时的谈话纪要》 )这个表态使河北省委意识到,毛泽东对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很不满意。
10月29日,河北省委书记处专门开会讨论徐水工作和落实毛泽东的指示问题。此后,徐水把一县一社改为三级实权制,干部、职工恢复并补发了工资,房屋仍归原主所有。那一年的秋粮本来长势很好,但由于受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冲击,收获时丢糟烂现象严重,入库的粮食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多,一估算根本不够人们“敞开肚皮吃”,公共食堂被迫开始定量,“津贴”也没有了。
至此,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虽未宣布取消,但已很少被提及,实际上是不了了之了。
文章版权归《同舟共进》
所有,转载请与《同舟共进》
编辑部联系
(Email:
编辑部邮箱:guofuxiu8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