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3

[中华脊梁]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照片背后故事:不能被抓住把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07: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照片背后故事:不能被抓住把柄

张放


                  3.jpg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张照片,自它被公布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摄影作品之经典。当美国总统尼克松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的第二天,它就跨出国界,很快登上世界各大报纸版面,旋即被西方人冠以“中美交往的珍贵瞬间”、“经典时刻”。但静心细品,方发觉这照片拍得的确精彩,拍摄者有对中国当时政治气候的独特把握能力。

如果说法国文学家普鲁斯特凭一部《追忆似水年华》奠定了自己在国际文坛的独特地位,那么,拍摄出此照片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当时最活跃的摄影家杜修贤,完全可以凭此照片,跻身国际摄影家行列。原因之一就是:拍摄者可能与所有当时的西方摄影记者相比,有对当时中国政治时局更深的理解与把握;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拍摄,把这种理解与把握,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在数码相机普及到幼儿园的今天的年轻人眼中,老杜的那张照片,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太特别之处。不过就是周恩来有些往后仰,而尼克松稍微有些主动罢了。但就这一刹那间动作的捕捉,几乎是很多摄影记者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当年的周恩来所处的政治环境,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很险恶的。周围几乎没有支持他拥护他的当年一起长征过来的老战友,他的周围,只有“四人帮”及其爪牙们。

在这种环境下,要不偏不倚地处理好对美关系,成为了周恩来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他私下曾叮嘱过老杜,一定要拍出美国人是“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的照片出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被“四人帮”抓住“倒向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把柄。而如何能拍出这种感觉,则要依靠老杜的临场发挥了。而且,关键一点是,老杜还不能出一点纰漏,因为,这是在全世界瞩目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彼此敌对与无交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不可能有补拍的机会的。

结果,用当年的流行语就是,老杜胜利地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的政治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


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照,在国内所有大报纸上刊登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几十年过后,当我们来到当年随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起来中国的美国著名杂志《生活》网站,找到当年美国拍摄者拍摄的照片后,不难发现,美国人的确比中国人简单多了,他们没有政治上的太多考量,也没有政治环境意义上的过多思考。他们关注的,不是谁主动谁不主动,而是更急着使自己成为在美国本土发出两国领导人握手照片的第一人。

显然,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和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大不相同,造成了彼此各自关注焦点的不同,甚至有些南辕北辙。

周恩来关注的,不是电视直播,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像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家庭里,都没有电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还是报纸,而报纸中的王中王,不是别的,就是《人民日报》。而照片是第二天必须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所以,周恩来更关注的是静态的照片,而不是其他。因此,拍出一张不让自己显得主动的照片,就真的显得十分重要。

反观尼克松,他则把到达中国的时间,安排在美国的电视“黄金时间”。因为,根据《尼克松回忆录》,之所以这么安排时间,是因为他要给自己的连任竞选,打下更好的选民基础。

结果,中美在彼此交往中,取得了各自想要得到的:历史被创造了出来,世界被震动了一番。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7: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与尼克松划时代的握手


  握手,这样一个人间极为平常的礼仪,如果在特殊条件下进行,这一握,甚至可成为历史性的、划时代的标志。中国和美国、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就是这样的一握。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11时30分,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按惯例,应该是随行人员先出现在舱门,而尼克松却早有安排,他

  让其他人员退后,自己第一个出现在舱门,他要人们看到中美领导人在第一时间照面的镜头。据基辛格在《白宫岁月》中的回忆,尼克松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总统决定,当他纠正这一失礼行为时(指杜勒斯拒绝与中国人握手),不能有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群众的注意力。罗杰斯(时任国务卿)和我留在飞机上,直到他们握手结束。抵达北京前我被这样告诫过至少十几次,根本不可能忘记了。……尼克松单独一人和周恩来历史性地握手完满结束以后,我们大家才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为了这次空前的会见,摄影记者们也作了大量的准备。杜修贤回忆说:

  2月21日清晨,我早早地起来了。车子来接我去机场,我看时间还早,就让司机拉我到西花厅。总理的背影在前院弯曲的长廊里慢慢地移动着,又是一夜没睡。我说,总理,今天中外记者一律拦在离飞机20米远的地方。总理问:你呢?你在哪儿?我说我也一样,拦在远处。总理又问:有多少记者,挤在一起怎么照?我回答说有100多个记者,我们搭了个阶梯式的架子,人在上面谁也不会挡着谁。总理又问:老杜,这次的接待方针知道吗?我说知道,这次的方针是“不卑不亢”。

  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的上空。周总理和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从休息厅走出来,跑道两面站着衣装笔挺的三军仪仗队。飞机还没停稳,所有的眼睛就都贴在了相机上。我用的是莱卡相机,还有一支长镜头。舱门打开了,尼克松满面笑容地走下了舷梯,他夫人穿的是火红的呢子大衣,我想,要是彩色胶卷就好了。

  尼克松步子很快,一边招手一边鼓掌,刚踏上平地,手就伸向了二三米外的周恩来。100多部相机随即发出一片爆豆子般的声音。我回到社里,冲洗照片,放出后我选了两张,一是没握上手的,一张是握住手的。正好我去送照片时,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一行,我把照片交给总理,不出所料,总理也选了那张没握手的。

  周恩来总理站在寒风中,旁边有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鹏飞外长等中国要员。尼克松走在舷梯上时,周恩来就开始鼓掌,尼克松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还。不等走下舷梯,尼克松已经微笑着伸出他的手,周恩来也迎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也是一个时代开始。尼克松显得很激动,说道:“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这一划时代历史性场面一直通过卫星电视传到全世界。

  到场的摄影记者很多,大家都拍到了两国领导人握手的照片,但是时任新华社中央组驻中南海专职摄影记者的杜修贤却独辟行径,抓到了俩人的手尚未握在一起、但又迅即在握的瞬间。与已经握上手的照片不同,它不但表现了握手的结果,更突出了握手的欲望,它暗示着中美关系的现状,而且画面效果超凡脱俗,可谓是“决定性的瞬间”。就是这零点几秒的时间差,就是两只手之间这微小的间隙,使得这幅照片在无数的、平庸的握手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新闻事件的经典新闻摄影之作。

  我拍完了毛主席接见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镜头后就把胶卷送回新华社冲洗,我自己拿着总理选定的照片去主管宣传的姚文元那里审阅。“为什么会选这张呢?”姚文元嘀咕着,最后说既然总理定了就用这张吧。第二天全国的报纸都发了这张照片,世界各国的报纸也用了这一张。后来《尼克松回忆录》的封底也用了这张照片。

  据《中国外交秘闻》记述,周恩来和尼克松随后一同进入一辆挂着帘子的防弹高级红旗轿车。在离开机场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汽车驶进钓鱼台国宾馆后,在18号“元首楼”前停下,尼克松、基辛格和白宫来的人就住在这栋楼里。吃过午饭后,尼克松正准备洗个淋浴,基辛格突然闯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总统先生,毛泽东主席想见您。周恩来已经来到楼下。”对于尼克松来说,与毛泽东会谈是早有所准备的,但是没有想到会安排得这么快,他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走进毛泽东陈设简单的书房。毛泽东在秘书的搀扶下站起来,面露微笑地迎接尼克松。当两人握手时,毛泽东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随后,毛泽东又和基辛格握手,并上下打量着,说道:“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基辛格连忙笑着说:“我很高兴见到主席。”基辛格又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曾指定我班上的学生研读您的著作。”毛泽东谦虚地说:“我写的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没什么可学的。”尼克松连忙接着毛泽东的话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说:“我未能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附近的一些地方而已。”谈了其他许多问题后,尼克松列举了一系列需要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毛泽东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谈。我这里只谈哲学问题。”这次谈话本来预计只进行15分钟,却谈了一个多小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07: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说法似乎至今还是孤证,铺天盖地的转载的好像都是张放这篇博客。还没有见到老杜本人的原话。网络时代好的东西传的快,谬种流传也快。博客是文章,不都当信史。

“周。。。私下曾叮嘱过老杜,一定要拍出美国人是“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的照片出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被“四人帮”抓住“倒向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把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12:59 PM , Processed in 0.0342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