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3|回复: 0

zt婚姻與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7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婚姻與修行
 李憶微 前言   前些日子中台禪寺青年學子出家事件,令一般社會大眾對佛教起了很大的誤解與懷疑。很多人實在無法理解,這些有可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為何放著大好前途不去追求,卻遁入了空門。因此不是這些學生不對勁,就是禪寺有問題。   上述的這種想法中隱藏了一個價值觀,即所謂的正常人就是該去結婚生子、追求事業,成為「五子登科」——擁有妻子(夫子)、孩子、金子、車子、房子;相對的出家修行則是逃避問題,消極不負責,對父母而言甚至是知恩不報,無情無義的行為。   其實這種看法不僅是誤解了出家修行的意義,即使對婚姻或家庭,也存有不正確的看法。結婚生子與修行二者間是相互衝突的嗎?是婚姻障道的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分別了解結婚生子與修行的意義、目的和功能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呢?因為大家都結婚?對父母有個交代?奉子女之命被她(他)纏得沒辦法?如果是上述理由令你走上婚姻,相信你的婚姻品質不會很高,因為你缺乏自己內在的動機,且多是為情勢所逼,因此當婚姻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一個人願意做的努力或自我的調整與改變,將都是有限的。然而即便你有了內在動機,你是因為一個人怕孤單想找個伴,或是經濟上希望獲得保障、或是為了逃避自己不愉快的家庭,那麼婚後你一定會發現困難重重,因為婚姻絕非問題的避風港,反而婚姻本身就充滿了挫折與挑戰,如果我們沒有做好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欣賞挑戰的心理準備,而以為步入婚姻就是走上希望幸福之路,那麼婚後一定會是失望、痛苦,並懊惱不已的。 婚姻家庭的功能與挑戰   家庭與婚姻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它完成了許多的功能,諸如由合作分工而獲得經濟上的保障與安全感、種族繁衍與性需要的滿足、子女的教育與社會化、個人獲得情感、心理上的歸屬感與寄託……等。但家庭要能達到上述功能,個體則必須通過許多考驗,否則幸福不會憑空而來的。   婚姻家庭的核心挑戰即是面對家人關係。夫妻關係中要學習的是建立相互關懷、信賴的親密關係,以及尊重、平衡的權力關係。親密關係涉及的是人際距離問題,因此要面對依賴與獨立、相融與疏離間的矛盾現象,親密關係中我們要學習的是信心、真誠、了解與關懷;權力關係所涉及的是時間、空間及物質資源分配的問題,因此要面對的是掌控與自主,擴張與尊重間的矛盾與掙扎,這是挑戰了我們公平、正義及能否尊重、欣賞差異性的價值信念與能力。   其次家人關係中的妯娌姻親關係,亦是一大挑戰。姻親關係是一種很複雜糾纏且矛盾的關係,尤其是在我們父系權威的文化中,因重視家庭結構及長幼次序,而賦予夫系姻親關係很重的份量。然而表面很有關聯,期待視為一體的關係,卻缺乏實質情感聯結的基礎。因此我們在這種關係中要如何拿捏?要順從傳統的角色期待?或是滿足自己內在的心理需要?在在都是問題,尤其對女性更是一大困難與挑戰。   在家庭關係中另一項重要關係即是親子關係,父母對子女本質上是具有很大權威的,因為子女年幼時是得完全依賴父母而無法自保的,因此如何成為一個具有權威,又不濫用權力,能夠關懷、照顧,又不變成溺愛無原則的父母則是一大挑戰。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信心、耐心、會關懷、能欣賞、勇於面對挫折與問題,並具有離執力的小生命,則是父母的責任,這些涉及我們是否能夠了解、尊重孩子,並隨著年紀的成長,而調整我們對待他們的方法,然而我們無法給予別人我們所不具有的東西,給予子女、親人最好的禮物即是一個能夠不斷修習、薰陶自我的成熟個體。 修行的目的與課題   修行的意義與課題又是什麼呢?我想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解脫煩惱。我們的痛苦、問題、煩惱從何而來呢?核心問題就是我們對事理、對自身缺乏正確或透徹的了解,也就是所謂的迷惑、愚癡。因為我們對真實道理有所不清,基於此所展開的身、口、意之行為造作,自然是會有問題、有瑕疵或不清淨的,累積如此不恰當的行為,自然就把我們帶進痛苦與問題的深淵。因此學佛修行簡單的說就是為了體證無常、無我的真實道理,而達到斷煩惱、離我執、自在安然、如所從來地活出我們此生的生命意義與使命,同時開啟我們的無限智慧與關懷,引領眾生走上覺悟的道路。   然而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我們則必須先通過修行的課題與挑戰。修行的第一課題即是我們是否具備了修行的資糧?也就是我們是否具備於社會中謀生自活的能力,這包括了特定的知識、技能、以及判斷能力;其次我們是否具備了成熟的人格,也就是一個人經常是在有信心、客觀、理性、能夠關懷、了解尊重別人的狀態;資糧具足的最後一項即是不斷自我學習提升的能力與動機。學習固然需要向外求教,但我們並不是依賴外在的權威做為自己的答案,而是透過內省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當資糧具足後我們則可以較順利地走上修行之路。   走在修道路上的第一關則是能否獲得正確的知識,能夠不斷地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此才不會引發錯誤的見解、走上錯誤的道路,而能夠在正道上不斷努力、精進、了解修行的次第與方法,並對定力與觀察力勤加修習。尋求善知識,未必就是追隨「大」師或「名」師,一來大師、名師未必就是良師,二來大師或名師的教法未必適合我們的根性,因此求師的重點是在於我們是否具備正確的心態,對老師所教並不只是相信,更重要的是體證。因此善知識具足則是修行的第二個必備條件。當這兩個課題能夠完成,而我們對修行具有足夠的信心、渴求心與毅力時,再修行我們才是建立了堅固的基礎。 婚姻與修行的關係   由前所述進入婚姻與走上修行的目的與課題後,我們不難了解二者間的關係,也就是進入婚姻或修行的動機問題,無論個人是決定結婚或修行,如果我們的決定是基於一種自我匱乏狀態,諸如個體是處於缺乏安全感、焦慮、擔心、害怕,或是希望自己獲得擁有更多東西,如名望、財富、才幹、能力等,我們都同樣無法達到婚姻與修行的目的,反而是不斷在煩惱與痛苦中打轉,除非我們對婚姻或修行是抱著做功課的心態,也就是無論進入婚姻或修行,我們都是在通過自身的課題,都是選擇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去完成還沒做完的功課,也就是淨化自身的缺點與問題,否則二者都是徒勞無功的。   如果以婚姻與修行要通過的課題來看,姻姻與修行可說是相輔相成的。婚姻可以成為修行中具備資糧的最佳場所,也就是說婚姻與家庭即是修行的道場,因為婚姻與家庭生活,及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可將我們自身的問題與弱點充分暴露,因此婚姻關係正是讓我們充分面對自己所需學習課題的機會。如果身在婚姻家庭關係中,對關係中的問題都無法面對、處理,而侈談上道修行,我想是有些本末倒置、緣木求魚。因為學佛不外是要鍛鍊自己活在當下,也就是老實生活,覺察自己每時每刻的起心動念,是否為正念正行,並且勇敢地面對自身的問題,修正自己的錯誤,如果我們連自身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都無法省思、修正,那麼修行又是為什麼呢?   當然婚姻亦可是修行成就後,菩薩布施、救渡的道場,如同維摩詰經所示現。但畢竟大部份的我輩凡夫都不在維摩詰居士的境界,因此也很難如經所述地隨時在生活中渡化周遭的人。所幸阿含經中有提到,仍在五欲中的在家居士,修行五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男性可證二果,女性可證初果,或是勤修十種善法,斷十種不善法亦可得上述果位,因為無法處於無欲的狀態,或無法入滅受想定。   由上我們亦可知道,進入修行的個體一定要能少慾知足,然而在目前物質生活豐沛的環境裡,在面對姻家庭,及養育子女的生活中,能夠少慾知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你自己能少慾知足,但你的配偶能配合嗎?又配偶與自身的家庭能配合嗎?或有甚者你那嗷嗷待哺的子女能夠了解嗎?你能夠不為境所轉嗎?而諸慾中的性慾又是一更難克服的挑戰。迦葉尊者,家庭富裕,衣食無虞,自己又是博學強記,通達經教,還有愛修梵行的妙賢為妻,二人誓約婚後絕不相碰觸,即便在這種種條件下,仍不免感嘆與妻守誓共修,要遠遠難過於行走在刀鋒上,或進入火坑之中,而最後仍是走上了出家修行之路。 結語   身處於滾滾紅塵的我們,究竟要選擇婚姻、家庭做為我們修行的道場呢?或是出家生活為道場?我想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重點是認清自己所需完成的功課是什麼,選擇合適自己的環境,然後勇敢老實地面對承擔不同道場的挑戰與課題,這樣好像也就是我們能做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6:43 PM , Processed in 0.0237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