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1

中外资本对撼粮食产业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1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外资本对撼粮食产业链

  外资以产业链优势争购中国小麦、大米固然可虑,但对中国粮企而言,师其长技、打造自己的产业链显然是更积极的做法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黄和逊、郭远明发自北京、南昌

  在江西抚州农村,一望无际的稻田泛着金黄,一些农民正挥镰收割。

  “稻米还没成熟,就有人来定粮,确实少见。”对临川区东馆镇农民来说,源源不断到镇上来的购粮者让他们喜上眉梢,村民们对今年晚稻卖个好价钱充满信心。

  外资高价介入

  有赣抚粮仓之称的抚州,每年产粮50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亿斤以上,这在产粮大省江西位列前茅。抚州市粮食局预计今年产中晚稻粮30亿斤左右,商品粮15亿到18亿斤。

  抚州粮食市场往往是江西省粮市的一个风向标。经历了今年早稻的“抢购忙”,抚州农民纷纷开出了比往年高出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心理价,不少农民在采访中表示“少于100元就不卖”。

  而在江西新干海珠米业董事长邓库皮看来,今年的开秤价可能会比农民100元的预期更高,因为晚稻历来供不应求,“今年早稻开秤是105,估计晚稻不会少于110。”

  往年的秋粮市场上,国企六成,民企四成,皆大欢喜。但今年形势大变,国际粮食巨头益海嘉里强势参战。

  江西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佳谷物在赣中地区的负责人闵武林说,益海嘉里已经在江西建了一个日加工大米600吨的大米加工厂,远期要达到1200吨大米的能力,并将主要的目标定在了中晚稻的收购上,“由于国外粮食主要争夺晚稻,晚稻的收购战将更加惨烈”。

  在收粮大战中,无论是哪一路的买家,拼的都是价格。但外资的价格战,不仅打懵了粮企,就连当地农民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高价收购粮食,如果一般收购价是96元,外资就出98、99元,说有多少要多少。”

  今年早稻收购时,抚州金溪县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中央储备粮金溪直属库还没有入市收购的情况下,位于这个县的外资粮商益海嘉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早在8月1日就率先挂牌收购早稻,每百斤出价98元,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最低收购价,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早稻收购价,还高于目前早稻的平均收购价。益海嘉里去年6月才入驻抚州市金溪县,这一役让它在抚州威名大振。

  在今年早稻收购中,国储收购和市场收购已经平分秋色。江西省粮食局8月15日的收购量统计显示,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是5.8亿斤,其他购销企业是4亿斤。

  和此前北方小麦收购形势相同,外资粮食企业大多开秤早、出价高,收购较为活跃。在抢粮大战中,国储粮食企业的弊端进一步暴露。江西抚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绍义说,粮食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稳定粮价,认为早稻价格过高不愿收。

  据此,中储粮金溪直属库主任饶胜平认为,面对实力雄厚、嗅觉灵敏的外资粮商,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民营加工企业或将生存艰难。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参与的粮食企业增多,其背后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他们会放出各种声音,混乱的声音将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中小加工企业面临倒闭

  目前,抚州市有粮食加工许可证的粮食加工企业有213家,年加工量能力有五六十亿斤。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粮食产量,很多企业面临无米加工的境地。

  私营粮食加工企业主张小英说,现在工厂每斤优质早稻加工成大米有3.7分钱利润,但普通大米则要亏损0.3分钱,“粮价太高,只有停工”。

  我国米、面、食用油三大粮油市场中,只剩下大米加工市场还是处于零散的竞争状态。但今年以来,江西市场的外资粮食巨头益海嘉里、国有企业的中粮和中储粮,以及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都纷纷上大米加工项目。

  “小工厂往往竞争不过大企业,原因在于控制粮源的资金不足、规模不大。掌握粮源比市场开拓更为重要,”闵武林说,与其他粮食品种的技术、加工成本、产品质量洗牌不同,“大米洗牌就是拿粮源洗牌,没有原料加工企业就要关门。”

  有专家称,整个江西现有超过2000家的大米加工企业,大部分将倒闭或停产。抚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绍义也认为,外资企业无论设备、管理、资金都十分雄厚,这些中小企业如不改进的话将面临淘汰……

  不过,外资设定的对手并不是中小企业。例如,为了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竞争,益海嘉里采取盯防战术,基本上是中粮米业在哪建粮食加工厂,益海嘉里就会随之跟进。

  或成粮食安全隐患

  在米市掀起风浪前,外资早已进入小麦等粮食收购领域。

  今年的小麦收购,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资企业相继加入,外资此举被业内解读为“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在不少人看来,目前多元化收购主体以及外资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短期内能够看到的好处是粮价上涨让农民得利。

  不过,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这是国家收储系统出了问题,“国家本来应该高价从农民手中收粮,引进外资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粮源就应该掌握在国家手里,垄断地位不能打破。不能意识形态化搞改革,不是国退民进就一定对,国该进的一定要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翔说,外资有三大法宝:技术先进、资金丰厚、机制完善。“一旦少数企业能够控制中国很大的粮食市场,这对中国粮食安全负面影响非常大,他们所掌握的粮源不是政府的。企业追求超额利润,如果任由它们在市场获得过高的占有率,将构成安全隐患。”

  目前,从小麦、大豆到大米,外资正加紧挤占中国粮食市场。不过,李国翔认为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并且主要是高端市场,在短期内尚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实质威胁。

  “虽然外资的影响还没达到失控的程度,但不能不警惕。”在李昌平看来,国家在粮食市场对外资不设防,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收储和加工环节,迟早会带来粮价的大幅波动,国家对粮食价格将失去控制。“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还很脆弱,我认为2000亿资金就足够让粮食市场产生波动,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效应会给粮食市场带来暴涨暴跌的局面。”

  担忧之下,外资在粮油市场延续其只做不说的一贯作法。对于今年的小麦收购战,益海嘉里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在江西收粮大战中,他们延续了低调的作风。

  产业链竞争时代来临

  整体而言,随着2008年开始的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国外粮企巨头纷纷抢滩中国粮食市场。

  益海嘉里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至少40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几乎覆盖全国,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而世界在粮食经营方面最负盛名的“四大金刚”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都早早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或通过收购或通过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进而获得中国大豆进口权的80%货源,由此导致中国全国大型的97家油脂企业中,64家被外资控制。

  黑龙江一国有豆企负责人对跨国巨头的赢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份长达几万字的报告称,国际粮商们经营的领域广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间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无不涉猎。

  以大豆为例,跨国集团在完成垄断中国压榨业的产业布局后,不断向上下游渗透,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击种植业、垄断物流收储环节,向下挤压相关产品市场、掌控饲料养殖业。

  这名负责人说,外资的优势在于其打造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即使收购亏点,也很容易就通过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补回来。它可以轻松淘汰竞争对手。”这位负责人对大豆油的沦陷有切肤之痛,他认为中国大米稍有不慎便会重蹈大豆的覆辙。

  不过,困境中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对此有了认识。

  今年3月份,在江西粮食主产区和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集中的新干县,海珠米业有限公司联合其他6家粮食加工企业,成立了一家加工稻谷能力达到30万吨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海珠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建平告诉记者,这家大型粮食集团也将“一条龙”从事稻谷收购、加工、物流和市场销售各个环节的经营。

  凭借产业链条竞争,固然对中国粮食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竞争促进各个环节的夯实,将更切实地稳固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字: 外资 粮食 产业链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江爆发抢粮战 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

华夏时报记者 陈岩鹏 徐芸茜 黑龙江 北京报道

10月17日,黑龙江省桦川县,在中储粮桦川库的门口贴着一白一红两则“告示”,白纸是停收水稻的通知,红纸上面写着:院内大量收购大豆现金支付,每市斤1.84元,水分13.5%。

两个桦川县的豆农看了看那张红纸,说了句“他们卡得太狠了,还不如给小贩”。随即头也没回地骑着摩托车飞驰而去。

粮库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告示贴出来后一直没人送粮,偌大的粮仓内空空如也。

“(桦川库)能存十几万吨的粮,但现在几乎都没有了,大豆收不上来,水稻是前段时间轮换收了一些,现在都停了,因为国家今年的收储价还没下来,所以停收了。”中储粮桦川库副主任韩伟对本报说。

新粮上市的价格已经把去年的国储收购价远远抛在了后面。本报记者亲赴中国第一大粮仓黑龙江省调查发现,那里水稻的价格已经冲向1.40元大关,“都快赶上去年大米的价格了”。而该省占全国产量一半的大豆,其价格不到一个月每斤就涨了将近0.20元,涨幅超过了已经疯涨一轮的水稻。

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无一例外,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遭到来自加工企业、贸易商的哄抢,炒农游资也在推波助澜,在经纪人“有多少要多少”吃尽粮食的同时,粮农却想要更高价而“捂粮惜售”。

无论是供销双方,还是业内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默契和一致地看好农产品价格的未来走势。他们均认为,农产品上涨的需求和动力依然存在,农产品仍有不小的上涨空间。接受本报采访的南华期货研究所三部副总经理李洪雷预测,涨势可能延续至明年4月份。而付士米业相关负责人不无担心地说:“粮价恐怕要涨到天花板上去了。”

这正如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何志成所设想的那样,如果中国广大农民知道国际粮价在暴涨,他们将尽量避免低价卖粮。加上很多企业参与抢收农产品,一方面惜售,一方面抢收,如果投机客蜂拥而入,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

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粮价的失控势必会导致通胀预期的失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研究发现,大宗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一般是一直波动的,比如从大豆到食用油,从玉米到猪肉,终端产品相应涨价将不可避免。

粮价冲劲十足

与粮库门庭冷落相比,桦川县先锋农作物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副主任韩俊德却忙得不亦乐乎。本报记者10月17日见到韩俊德时,他正忙着为客商抢购水稻。

“吉林的客商这两天来买粘稻,一开口就是一斤一块八,这比一般水稻的价格要高出五毛多钱,而去年这时候不过九毛多钱。”韩俊德对记者说。

今年水稻价格走出了一波“高开高走”的行情,9月10日刚一开秤,新稻即遭到本地加工企业和外地客商的哄抢,收购价格被哄抬到每斤1.28元,而后又很快突破1.30元,目前的价位在1.33元至1.35元区间,有些优质水稻甚至冲向了1.40元大关。

原本打着水稻价格回调如意算盘的加工企业,如今也按捺不住了。“我们本打算一边加工去年的陈稻,一边静观新稻价格回落,但现在稻子都快加工完了,新稻的价格不仅没有跌反而又涨了不少,再扛下去企业就要停产了。”10月18日那天,黑龙江省昊伟米业的销售经理张广云不得不派出一路人马到田间地头抢购水稻。

大豆价格的涨势堪比水稻。尽管大豆收割的时间要比水稻晚20多天,但上市后不到半个月,大豆的价格每斤飙涨了将近0.20元,涨幅超过了水稻。

10月19日,哈尔滨工大油厂总经理刘宝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豆的加工成本比半个月前每吨增加了400元,主要是因为大豆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本月初大豆的价格还是每斤1.72元左右,如今已经涨到了1.91元。

在更早些时候,也就是在国内大豆上市之前,我国进口大豆的均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464万吨,价值20.865亿美元,进口均价为449.7美元/吨,与今年7月份的422.4美元/吨相比上涨5.3%。

刚刚从大豆产区调研回来的王小语注意到,黑龙江各地新上市的大豆价格普遍上涨,涨幅与近一个月进口大豆的价格涨幅相当,一个月前进口大豆的到港价还是1.80元左右,目前已经涨到了2元以上,并且还在蓄势上扬。

“现在农民、企业、客商都相当一致地看好后市,普遍认同价格还会大涨,大批大批的经纪人活跃在村村落落,只要有豆子出售就统统吃尽,一些地方又出现了贸易商囤货赌价的现象。”身在中国大豆之乡克山的齐齐哈尔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告诉本报记者。

高价难收

在王小语看来,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较高,70%以上的大豆来自进口,国内大豆没有定价权,所以,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势必会拉动国内大豆价格的不断上涨。此外,在我国国产大豆的主产区,异常惨烈的大豆争夺大战正在这块黑土地上上演,这也是推动大豆价格扶摇直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纷纷开工,外地的客商和本地的经纪人也都加入了抢粮大战,各路兵马厮杀,被哄抢的大豆价格一路走高。”桦川县泰丰植物油油脂有限公司的厂长邹洪武目睹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工大油厂正是其中参战的一路兵马,他们在黑龙江省内设了3个收购站,每天都会往油厂运回400多吨大豆,但对于日加工能力500吨的厂子,这也仅是刚刚满足其正常运作。总经理刘宝林坦言,“油厂都把价格抬高到了1.91元一斤,可老百姓还是不愿意卖。”

整天与豆农生活在一起的黑河市金秋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何树文最能理解老百姓“捂豆惜售”的心情。他对记者说,今年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这回也该轮到土生土长的大豆了,农民们普遍认为大豆的涨价刚刚开始,“今年国家大豆收储价肯定比去年高”的消息到处都能听到,大行情似乎即将来临。

经过一轮上涨行情之后,种玉米和水稻的农民仍旧看好后市价格走势。10月17日中午,桦川县桦树村的一个种粮大户正在外面晒稻谷。他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丰产又丰收,他的水稻已经都收割上来了,但绝大多数都还没卖,他认为价格还会涨。

东北的天气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季。一位农业专家对记者说,东北地区的水稻在霜期来临之前就已收完了,即使未来天气骤冷也不怕,反而有利于稻谷风干,降低水分。这一优势,显然有力地支撑着农户和贸易商继续“囤货赌价”。

付士米业是当地产能在10万吨以上少数几家企业之一,然而,这家规模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却已经停产3个多月了。10月18日,本报记者来到付士米业,偌大的厂区空无一人。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付士米业停产的原因是没有粮源所致。

通胀之忧

看好农产品价格未来走势,不仅有产销双方,就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普遍认为农产品上涨的空间仍然不小。

本轮农产品价格涨价与国际因素关系密切。今年,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粮区许多地区遭受旱灾,致使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作物大幅减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全球农产品减产状况难以改变。

这直接导致2010至2011年度的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数据显示,2009至2010年度的粮食产量比需求量多出3000万吨,供过于求,而本年度预计将有4000万吨的缺口。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表示,从供给和需求面角度来讲,农产品上涨的需求依然存在。

南华期货研究所三部副总经理李洪雷分析称,当前市场充裕的流动性需要寻找投资标的,而可供选择的渠道并不算很多,处于相对价值洼地的农产品则成为受青睐的对象。

“我国粮价多年来一直低于国际价格,被长期压制,已经积累了巨大市场上涨能量,借助国内外流动性过剩之势,未来一段时间粮价上涨的持续性甚至是报复性上涨几乎是肯定的。”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何志成认为,但更让他担忧的是,由此可能引发通胀预期失控,带动更多商品轮番上涨。

10月19日,央行决定加息,意在警告通胀预期。在何志成看来,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预期上升,直接因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背后因素复杂,既有客观需要,也有炒作成分,进入四季度,炒作成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何志成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10:07 AM , Processed in 0.0500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