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宋代,有个特色,就是上山下海去当强盗。《水浒传》故事的背景,有一部分正如宋代当时的情况,就是在国家之外(outside of the state),有一种“半在内,半在外”的东西--大大小小的庄寨。例如“玉麒麟”卢俊义的庄子,“小旋风”柴进的庄子,每一个庄子都在乡下,等于在国家之外割据了一小块地方。但宋朝政府却又不找他们麻烦,因而他们是国家社会之外、以农村为主体、根深蒂固的另一种力量。虽然他们没有与城市挂钩,却能招收附近的流民,形成对附近庄户的一种威吓的力量,而成为具有实质力量的小诸侯。当时国家的法律力量不够强大,这股力量就形成了法律之外的另一种法律力量,一直到依附的人口达到某种威胁,政府就开始行动来打山寨了。所以《水浒传》的故事背景,一部分是南宋时期的北方在金人统治下的情况,一部分是明朝初年的情况。岳飞当时力抗金人,号召所谓“大行忠义”,以及辛弃疾从北方带领义军南奔,这些武力都是与宋代庄园的力量类似的,逼得政府也只得承认那些“汉军元帅”,以及半独立的领土。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当中的“全真七子”,他们就是在河南一带活动,不过真正的全真七子不是靠武功而是依靠地方力量。又如“丐帮”也不是全国性组织,那是金庸把后来的青、洪帮投射进来的。到了清朝,王权非常强大,尤其在雍正时期。雍正既要收拾皇亲国戚,也要收拾满洲的旧部,更要收拾汉人的力量,因而法律非常严厉。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地方力量,不是依托在城市里,而是在城市的连线--大运河上。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经过的地区全是中国最富庶的,有很多大城市。而运河的商人多是漕运的水手,水手在没有蒸汽轮机的年代里要负责拉船,千百纤夫一拉就是几千百里路,这是辛苦的劳力,漕运的水手彼此需要相互帮忙,拉纤又是集体的工作,所以就变成一帮一帮的了。他们又假借宗教信仰,在各地设置小庙、小庵作为“养老堂”,病的、老的水手都可以住在里面。一些日子过不下去的穷人也会住到这里,一方面栖身,一方面也等候派工讨生活。这批人是社会的底层,为了过日子而结成一帮。单靠微薄的官饷没法过活,所以他们也兼做走私的勾当,把私货藏在官米的底下,过关不打税,官船又免运费,靠这样兜售走私货物来赚钱。但这利润并非一人独得而是属于大家的,纤夫、船夫的组织逐渐扩大,吸收了马夫、车夫等,像今天美国的 teamster(火车司机)一样(另类的劳动团体,与工会不相干的),这就是后来“青帮”的起源。洪帮理论上是抗清的民族运动,实际上到了雍正时期反清的力量已经非常微弱了。当初反清的组织潜入地下,也开始仿造青帮的组织,藏身之处也是在城市之中。这是青、洪帮的背景,金庸把它给投射到“丐帮”上面去了。
秘密宗教系统是在礼教之外的。为何在明朝会出现?因为明朝是儒家非常兴盛的时代。秘密宗教通常就是在正统思想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会出现。宋朝的方腊之乱,当时正是道学刚刚组织起来的时代,也是正统思想强大的时候。为何南北朝时期孙恩、徐道覆等人领导的运动会那么强大?因为地方上的大族,都是以儒学来当作权力与精神的主要支柱,也正是说,在礼教之外,有秘密宗教。可是他们共同反映了一个特色,就是乔教授所说的等级财产的消失。不过有一点与 Victor Turner所说的不一样:中国的秘密社会、宗教,都是仿宗族、仿亲属结构的组织。其中最大的禁忌就是“吃里爬外”、“以下犯上”,并非社会阶级的上和下,而是辈分的上和下。既然是仿亲属的结构,内部就不会没有rank(等级),他相互共有、共享利益与财源,这与先前所讲的是一致的。至于呈现homogeneity(同质性),收容各方人马加入后,就要遵循同样的帮规,甚至还取了新的名字。而“无私”,也正是他们所标榜的,要替人排困解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卑下”是指虽然他们不屑高高在上的王权,但他们对一般人可是不许娇纵蛮横的。所以 Turner讲的这几个特色,与中国底边力量的组织也正好是符合的。相对于主流社会严密的结构,他们是“反结构”(anti-structure)的,就是社会之外的社会,法律之外的法律,主流之外的主流,礼教之外的礼教。要拿礼教、法律、国家、亲属做个反射,如镜子影射,也有有意的模仿,例如帮会里的辈分、堂口;也有有形的模仿,例如打醮的时候要遐想自己掌握一个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