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3

解放日报:警惕“群体性道德失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2月15日 15:38 来源:解放日报 

  见死不救,若是个案,已为社会舆论所不容,现又见群体性的见死不救。近日杭州一老人晕厥,数十路人不敢扶,待110和120赶到,将老人送到医院,已40分钟过去,老人后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生表示,病人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如果这数十人中有一人就地拦车,把老人即送医院;如果这数十人中有人找到老人身上的家庭地址,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他的家人;如果数十人中有人拿出身边的急救药,对老人施以急救……但是,“如果”毕竟是“如果”,冷酷的现实是:数十路人都是看客,只有一人打了120,待救护车开来,已来不及了。这是一起典型的社会“集体冷漠症”,是一起群体性的道德失语。但是,群体性的道德失语并不等于完全寂静无声。在表面上失语的背后,我似乎听见了许多嗡嗡嘤嘤的低声细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闲事为妙。”“现在是啥辰光了,好人做不得,做好人往往倒霉,随后弄得自己脱不了身。”“我不相信什么好有好报,好有恶报。”“你去扶人家,人家倒过来说是你撞的,要你赔偿一切损失,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楚。”“你脑子要清爽一点,不要没事找事做,出头椽子先烂,万一你倒了霉,以后谁来扶你?”“如今好人做不得,好人也做不起,省点力气吧,你家里没有几千万,休想做好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助力效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群体性的道德失语,是负面的社会助力效应的催化剂。群体性的道德失语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助力效应。一人有难,你袖手旁观,我不愿出手,他见死不救,彼此影响,使冷漠的社会关系蔓延开来。它比个体的见死不救影响更为严重。在杭州的这条马路边,利己主义振振有词,见义勇为沦为笑谈。正气不得伸张,邪气直线上升。大家都做看客,老人必死无疑。社会“集体冷漠症”是伤害社会肌体的一种“癌细胞”。这种“癌细胞”一旦任其扩散,对整个社会风气的破坏极大。仿《红楼梦》中“葬花词”问一声:今日帮人人笑痴,他日帮侬知是谁?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今天正处于一个道德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各色人等,纷纷亮相。有人见死不救,有群体性的道德失语,有人依然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前些日子,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三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二极背反,对比鲜明。三位大学生的英雄行为是当代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消除社会“集体冷漠症”的良药,也是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的极好教材。

  若问:治疗“社会冷漠症”有何良方?答曰:扶正祛邪、以热制冷,大力发扬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发扬正面的社会助力效应,燃起更多的人心头助人为乐的热情,融化道德失语者心头的冰块
发表于 2009-12-16 03: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6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都忙于赚钱,有权势的忙于掠夺,中间忙于保级,底层忙于活命,有空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6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治表不治根,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了,再没有法制什么都是扯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2 02:10 PM , Processed in 0.0347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