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0

zt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阴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著,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元素结合而成的。这四大元素就是地、水、火、风。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结合而成的?拿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暖如‘火’的阳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元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哲学家老聃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嗔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苦,紧紧跟随著我们;苦,紧紧的控制著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著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著八苦交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乐,叫乐受;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阴之我。阴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苦海就是执著这五阴之我为实有。


五阴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阴,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阴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阴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阴无我呢?


原来,五阴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像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阴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阴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著禅风机语说道: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好的!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阴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阴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著,在昔此今彼的迁‘异’著。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阴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良心!虽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蒙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著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12:24 PM , Processed in 0.0323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